中国电信公用多媒体宽带骨干网二期工程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154.97 KB
- 文档页数:3
3C ommun icatio ns World Weekly承载传送相比国内运营商,国外运营商胆子更大一些,能更多地与互联网应用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终端定制开发。
近期,中国电信I MS 一期集采结束,华为、中兴、上海贝尔三家厂商瓜分了十个省份的大单,此次I MS 集采总量达2000多万线,而且后期中国电信还要进行其他省份的IMS 集采工作。
有厂商专家透露,中国电信此次集采直接面向商用,对厂商设备提出明确要求:IMS 解决方案具备标准化的硬件架构,设备厂商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而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也在不久前表示,对于语音承接,在FTTB 下以软交换为主,而FTTH 的模式则应以IMS 为主。
光网城市的进一步推广,也将有效推动IMS 的规模部署。
伴随中国电信I MS 的全面商用,国内IMS 市场正迎来拐点。
在市场获得扩张的同时,国内的IMS 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相比海外运营商丰富的IMS 业务应用,国内I MS 应用仍显匮乏,这也不利于运营商提高用户体验水平。
本期《通信世界周刊》特邀中兴通讯、上海贝尔、爱立信专家探讨国内IMS 市场走势。
IMS 渐成全业务转型利器《通信世界周刊》:国内运营商对IMS 的需求情况如何,市场规模有多大?爱立信:目前国内运营商的IMS 系统有的已经商用,有的正处于试商用的测试阶段。
而I MS 提供的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固网接入用户(包括固网宽带用户),以及一些与移动网络CS 语音相融合的业务。
此外,LTE 部署比较积极的运营商,正在考虑如何通过IMS 来提供Vo L TE 业务。
我们可以预见,VoL TE 将是促进I MS 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屠嘉顺: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已经把IMS 定位为全业务转型过程中的战略任务,并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IMS 部署工作;中国联通还在积极地进行IMS 试点工作。
中国移动在年就已经完成了IMS 集采工作,覆盖全国3多个省份,用户规模在万线以上,主要用于发展全业务网络中企业集团和家庭用户;中国电信也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10个省份的I MS 集采工作,大约在2000多万线,后期还要进行全国其他省份的IMS 集采工作,主要用于发展固网改造、宽带业务、固定移动融合业务、业务能力的开放等应用。
中国四大骨干网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四大骨干网中国四大骨干网是(CERNET,CHINAGBN,CHINANet,CSTNET) CERNET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HINANET作为中国的Internet骨干网,向国内外所有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其运营者是(中国电信集团)(一)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又称邮电部互联网、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邮电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 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网,1995年初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于5月向社会提供服务。
CHINANET由骨干网、接入网组成,骨干网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构成;接入网是各省(区)建设的网络接点形成的网络。
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可以方便地接入国际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并可为国内的计算机互联,为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网络环境。
(二)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1994年启动,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网络中心)、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
有连接美国的国际专线。
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 DDN专线)于1995年10月开通。
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国主干网和国际联网的逐步升级,主干网达到2Kbps以上,国际联网达到8Kbps以上。
(三)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清华、北大共同建设。
1994年4月开通了与Internet 的专线连接。
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的设置,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
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联网”工程。
至1997年底,已连接10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1万多名用户,成为中国地域广、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全国性科研教育网络。
电信宽带工程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宽带接入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互联网信息传输、视频会议、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等领域中,宽带接入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为了满足用户对高速、稳定、可靠的宽带接入需求,本文以电信宽带工程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全面的项目方案。
二、项目概述本宽带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套高效、稳定、智能的宽带接入网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互联网接入需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高速、稳定、可靠的光纤接入网络,提供用户端高速宽带接入服务。
2. 部署高效、智能、自适应的接入网设备,提升用户端接入体验。
3. 搭建安全、稳定、高效的运维管理系统,保障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网络规划1. 网络拓扑结构本项目采用树状结构的网络拓扑,将核心网、汇聚网和接入网分层部署。
核心网将采用大规模的交换机设备,连接各个汇聚网,以满足大规模数据交换和流量聚合的需求。
汇聚网将连接接入网和核心网,实现上下行数据的集中交换。
接入网将连接用户终端设备,提供端到端的网络接入。
2. 设备配置a) 核心网:在核心网层部署大容量、高性能的交换机设备,以满足大规模数据交换和流量聚合的需求。
核心交换机设备应具备高可靠性、高带宽、高吞吐量等特点,以满足未来的业务扩展需求。
b) 汇聚网:在汇聚网层部署高性能的路由器设备,以满足上下行数据的集中交换和管理。
汇聚路由器设备应具备高效、灵活、可靠的特点,以适应不同接入网的需求。
c) 接入网:在接入网层部署智能型的接入设备,以满足用户终端设备的接入需求。
接入设备应具备自适应、智能、高效的特点,以优化用户接入体验。
3.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宽带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确保网络安全,本项目将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入侵检测、流量审计等,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将部署一套智能型的防火墙设备,保障网络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中国电信全国八大骨干网节点介绍成都成都数据中心是中国电信全国8大节点之一,可支配带宽资源丰富,与Chinanet骨干网节点带宽60G,CN2节点带宽10G。
机房内部网络全部采用千兆连接核心层与汇聚层,双百兆冗余到接入层的无瓶颈交换式结构,局域网采用千兆与百兆混合交换式可监控网络,中心网络设备确保高可靠性架构,做到无单点故障,分支网络提供冗余设备及线路,可针对客户数据传输,维护的需求提供XDSL,DDN,ISDN等多种接入手段,并能提供与国内Chinanet主要节点城市连接的长途专线。
南京南京电信作为CHINANET的八大节点之一,南京电信拥有富足的网络资源,与同是八大节点之一的上海电信相比,南京与其他省市之间的骨干网络拥塞程度较轻,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省节点带宽资源丰厚(20G),资源利用率适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两个标准的IDC 机房(龙江,苜蓿园)一个在建的超大机房(游府西街),交通极为便利。
齐备的机房设施(电力,恒温,安全)。
中国数据()IDC数据中心是江苏电信总代理,是华东最大的IDC服务商,与中国电信(CHINANET)骨干网通过千兆光纤以千兆以太网方式接入主干网。
具有高速、直连、高可用性、可扩展性、高安全性。
西安西安是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络和中国多媒体信息网络在西北五省的网络核心中枢,同时,西安又是西北五省和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络(CHINANET)连接的必由之路,拥有最大的网络传输线路。
因此,在西安建立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必将拥有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
西部数据中心,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于2002年投资建设的工程。
是中国电信规划的全国四大IDC枢纽之一。
是面向国内、国际各类型企业、事业客户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服务器托管、带宽租用以及灾备中心建设、应用服务外包的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
拥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伙伴构成的庞大用户群体,具备国际先进的软硬件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水平。
是目前投入运营中为数不多的直联CHINANET 骨干核心节点的数据中心机房,目前出口以6×10G高速光纤联接(目前全国电信IDC中最高)。
1997年~1999年互联网大事记1.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2.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
3. 1997年4月18日至21日,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市召开。
会议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定义、组成要素、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
4. 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正。
5.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国科学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
6. 1997年5月31日,北京化工大学切断卫星专线,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7. 1997年6月3日,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同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
8. 1997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其它三个互联网络即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
9.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约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25.408M。
因特网的发展史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
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
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
电信宽带工程建设方案范本一、项目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网络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电信宽带工程建设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高速、稳定的宽带需求,我司拟对某地区进行电信宽带工程建设,以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服务。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地处某市区域,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人口约XX万。
目前该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较不完善,网络速度不稳定,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此,我司决定对该地区进行电信宽带工程建设,提升其网络覆盖和速度,以满足用户对高速宽带的需求。
三、项目目标1、网络覆盖:实现全地区宽带网络覆盖,包括城区和郊区,确保每个角落都能接收到稳定的信号;2、网络速度:提升网络速度,满足用户对高速宽带的需求;3、网络稳定性:提高网络稳定性,减少因网络问题造成的用户投诉和服务中断。
四、项目内容1、宽带接入设备更新:更新宽带接入设备,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2、光纤铺设:在重要区域铺设光纤,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3、基站建设:增设基站,提升网络覆盖范围,解决信号盲区问题;4、网络优化:对现有网络进行优化,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5、客户端升级:升级用户端设备,提升用户体验。
五、项目实施步骤1、需求调研:对地区的宽带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用户对宽带的需求和投诉情况;2、方案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电信宽带工程建设方案,确定需要更新和建设的设备和设施;3、设备采购:采购宽带接入设备、光纤、基站设备等必要设备和材料;4、工程建设: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对光纤进行铺设,并建设新的基站;5、网络优化:对现有网络进行优化,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6、客户端升级:对用户端设备进行升级,提升用户体验;7、测试验收:对工程建设完成后进行测试验收,确保工程达到设计要求。
六、项目投资和效益1、投资:本项目总投资约XX万元,其中设备采购约XX万元,工程建设费用约XX万元;2、效益:工程建设完成后,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宽带网络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加用户粘性,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1995年1月,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开始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
1996年5月,中国第一间网吧在上海出现,网络生活开始介入人们的生活。
1996年8月,《数字化生存》在中国发行,为刚刚接触互联网的中国人勾勒了一幅数字前景素描和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1996年8月,张朝阳创办搜狐网站,门户网站的说法被提上桌面。
1996年11月15日,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了实华开网络咖啡屋,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
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
1999年7月,中华网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股。
2000年3月30日,,北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使中国主要互联网网间互通带宽由原来的不足10兆比特每秒提高到100兆比特每秒。
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投入运行。
同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全球通WAP(无线应用协议)”服务。
2001年12月,中国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了互联互通协议,使中国网民可以更方便、通畅地进行跨地区访问。
2002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200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下正式开放二级域名注册,用户可以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之一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
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首次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宽带用户数首次超过网民用户的一半中国互联网十年发展大事记(1987-2006)1.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二干光缆网目标架构中国联通本地基础网络架构规划思路及演进0 前言本地网内,安装通信设备的生产性建筑一般分为2类,一是安装核心/骨干网络设备的核心机房(通信枢纽楼、通信生产楼、IDC等),二是面向无线、固定用户接入的接入机房(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接入间),在数个核心机房和数以万计的接入机房之间,除固网运营商的端局以外基本上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局房、管道、光缆线路等基础元素的设置、布局缺少明确的规范,特别是局房(如后文所说的汇聚节点、综合业务接入点)完全是一片空白。
而本地网内面向业务发展需要建设的无线网、城域网、宽带接入网等,主要考虑业务网络本身能够形成的能力,对于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的局房、管线、传输系统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长远的规划。
随着业务的逐步发展或业务网络覆盖能力的增强,业务站点逐渐加密,往往会导致早期发挥业务汇聚作用、接入业务收敛作用的一些机房(基本全部为租用)无法满足业务继续发展需要主动搬迁,受城市改造、租金等因素逼迁的比例也很高,机房稳定性非常差,网络调整、搬迁费用巨大,网络的安全性也无从谈起;同时,由于机房不稳定、管线建设缺少统领、业务接入无法规范,从而导致管道、光缆线路的投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益低下。
基于上述因素,中国联通在2013年提出了本地基础网络架构的规划思路,在充分考虑了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以“目标网”的方法进行规划,提出了“三点两面”的分层分区目标架构以及相应的机房定位、管线和系统衔接策略,为中国联通本地网结构的稳定明确了方向,在行业内有很大的影响力。
1 本地基础网络架构规划思路本地基础网络架构是本地网内各类业务网络、承载、传送网络的基础资源,宜采用目标网的规划方法,构建稳定、易于扩展、满足业务快速接入的基础架构。
本地基础网络架构目标规划首先要合理划分区域,提升承载效率,各本地网应结合行政区划、现网节点布局、现网业务收敛状况等进行汇聚区和综合业务区规划。
汇聚区:依据地理状况、行政区划、业务分布等,从网络组网的合理性和管理维护的方便性出发,将本地网划分为多个汇聚区,汇聚区内保持一定的网络独立性。
中国四大骨干网及ChinaNet详细介绍2014-05-05 13:36:35标签:Internet网络技术中国教育互联网经营管理CHINANET外,CERNET,CSTNET,CHINAGBN,合起来称为中国四大骨干网。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又称邮电部互联网、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邮电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网,1995年初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于5月向社会提供服务。
CHINANET由骨干网、接入网组成,骨干网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构成;接入网是各省(区)建设的网络接点形成的网络。
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可以方便地接入国际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并可为国内的计算机互联,为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网络环境。
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1994年启动,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网络中心)、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
有连接美国的国际专线。
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 DDN专线)于1995年10月开通。
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国主干网和国际联网的逐步升级,主干网达到2Kbps以上,国际联网达到8Kbps以上。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清华、北大共同建设。
1994年4月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
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的设置,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
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联网”工程。
至1997年底,已连接10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1万多名用户,成为中国地域广、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全国性科研教育网络。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由原电子工业部管理,面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通信和信息服务。
国内的Internet九大骨干网是哪些网络?①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已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州市,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全国联网工作基本完成,国际出入口信道带宽711Mbps,已建成连接省会城市的155M宽带骨干网,今年内骨干网速率将达到2.5G。
CHINANET——中国公用INTERNET骨干网Chinanet是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的一部分,是中国的Internet骨干网。
通过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用户可以方便地接入全球Internet,享用Chinanet及全球Internet上的丰富资源和各种服务。
Chinanet骨干网建设始于1995年,一期工程完成北京、上海两个骨干节点,以一条64K/s速率的国际专线出口到美国,二期工程于1996年底完成,建成覆盖全国30 个省会城市及重庆的全国骨干网。
目前Chinanet已开通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国际出口,速率达10M/s以上,我省已建成覆盖全省各市的省内接入网。
②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覆盖24个城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座城市利用卫星信道组成骨干网,区域网和接入网主要利用微波或租用DDN、公众电信网等设施,有4个独立国际出口,国际线路带宽69M/s,有300多家集团用户。
③中国联通计算机互联网(UNINET):面向ISP和ICP,去年骨干网已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网络节点遍布全国230个城市。
国际线路带宽55Mbps。
④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上海市共同联合,利用广播电视、铁道等部门已经铺设的光缆网络,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第一期骨干网建设将于2000年三季度完成,届时将覆盖东南15个主要城市,全程8000公里,最高速率可达40Gbit/s。
国际线路带宽377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