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间关系
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种间关系包 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叫做捕食。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叫做竞争。竞争的结果 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叫做寄生。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叫做互利共生。
去森林里游玩,你会观察到不同高度的树上的鸟窝不同,也就是不同高度上 栖息的鸟类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由群落的分层结构形成的,动物的分层依赖于植物的分层结构。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 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 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 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 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 多、 较多、 较少、 少、 很少”等等。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 光的利用有关,其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 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 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多种原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 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