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不仅仅是跨文化解释——兼评《翻译:跨文化解释》
- 格式:pdf
- 大小:198.32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翻译学导论翻译学导论是研究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的过程。
翻译学导论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特点和重要性等方面的内容。
翻译学导论首先介绍了翻译的概念。
翻译是跨语言的文字转换过程,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始语言中的信息。
翻译不仅包括词汇的转换,还涉及语法、语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转换。
翻译还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口译是口头翻译,而笔译是书面翻译。
翻译学导论还介绍了翻译的分类。
翻译可以按照翻译的目的分为专业翻译、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等。
专业翻译是指为特定领域的读者翻译专门的文本,如科技、医学和法律等。
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和欣赏。
商务翻译是指为商务交流而进行的翻译工作,如商务文件、商标和广告等。
翻译学导论还探讨了翻译的特点。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特的翻译技巧,同时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翻译文本更贴近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和文化背景。
翻译学导论还强调了翻译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翻译使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交流。
翻译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翻译在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翻译学导论是学习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翻译的概念、分类、特点和重要性等内容,学生能够了解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翻译学导论还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作者:王雪甲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翻译学的名词解释翻译学是一门关注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学科,旨在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之间的翻译过程和现象。
它涉及翻译的理论、实践和方法,并探讨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本翻译、口译、笔译、文化翻译等多个方面。
一. 翻译的概念和历史渊源对于翻译这个词,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然而,翻译远不止于此。
它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流工具,承载着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传递和理解。
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希腊时期的翻译家亚历山大·大希普利和埃及托勒密朝时期的翻译家克莱门提(Clement),他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 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功能对等理论,它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相同的功能效果。
这可以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目的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对原文理解的需求,这在广告翻译和政府文件翻译等领域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 翻译的技巧与实践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来保证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其中一个重要的技巧是知识储备与背景阅历。
翻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例如历史、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背景。
此外,翻译者还需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 文本翻译与口译的区别与联系文本翻译和口译是翻译学的两个主要分支。
文本翻译是指将书面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译为另一种语言。
尽管两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需要高度的专注和沟通能力。
五. 翻译的文化意义翻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实现不同文化间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类之间理解的桥梁。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
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
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
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一、概述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旨在通过一系列标准和方法,对译文的质量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
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翻译质量评估不再仅仅关注文本的表层语言特征,而是更深入地探讨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再现。
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
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功能性特征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再现。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旨在评估译文在保留源语言功能特征的是否有效地实现了目标语言的功能性,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交际效果。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还注重评估译文的读者接受度。
在翻译过程中,读者的认知、文化背景、阅读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译文的接受和理解。
翻译质量评估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因素,评估译文是否易于被目标语言读者接受和理解。
我们将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并以某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为例,进行具体的评价和分析。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全面、客观的翻译质量评估方法,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阐述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性在翻译研究领域,翻译质量评估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
传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往往侧重于对原文与译文的文本对比,以及译文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兴起,翻译质量评估的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交际的媒介。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社会背景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翻译质量评估需要更加注重译文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包括交际功能、信息传递功能等。
这一新的视角对于翻译质量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打破了传统的静态文本对比模式,使翻译质量评估更加贴近译文的实际使用情况。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2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3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4[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5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6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7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8《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9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10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1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12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3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14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5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委婉语研究16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17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18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19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20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21《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22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2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24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25《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26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27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28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29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3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1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32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33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34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35论基督教对信徒的影响分析36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37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38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39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40现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比较研究41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42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43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44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与对策45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4647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48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49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50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51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52《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53An Analysis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54《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55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56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5758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59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60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61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62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63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64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65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66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67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68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69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70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71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72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73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74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75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76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评述77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78《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79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80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81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82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83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84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85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86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87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88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0侦探小说的发展91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92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93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94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95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96华尔华兹《我似一朵流云独自漂浮》中的自然观97从功能翻译理论谈中餐菜单的英译98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99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历程的研究100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01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102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103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104《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105An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106《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107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108<<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109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110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作用111网络广告在中国营销中存在的弊端112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113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114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15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6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17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118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19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20论中国特色时政新词的英译121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122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23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24《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125浅谈英汉颜色词在使用中的文化差异126浅谈外贸英语的翻译标准127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128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129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130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131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132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133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34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135“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136《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37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138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39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140《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41《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142中英称谓语的差异143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 144浅析美国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技巧145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146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147《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148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9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150《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151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152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153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54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55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156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57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158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59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160华兹华斯自然观浅析161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162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PPT使用的利弊163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4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165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166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167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168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69《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70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71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172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173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174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175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176《小妇人》中四姐妹价值观的发展177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178不可撤销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17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180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181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182《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83《蝇王》中的象征184浅议英语诗歌中的书写变异185《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186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187中美家庭教育比较188浅析莫里森名作《最蓝的眼睛》中查理的性格特点189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190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191突破桎梏——《紫色》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192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193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94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95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196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197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198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99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200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翻译的符号学解释
邓红风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本文利用符号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通过对语言符号与现实事物关系的分析,尝试重新探讨所指-原文-译文这一符号关系,指出语言文本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符号,又可以是其他符号(如译文)的所指,而翻译的实质,就是寻找这样一种文本,它既指称原文的所指,又指称原文(语言符号)本身.翻译就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符号指称链,好的翻译就是在两种符号文本之间尽可能建立象似关系,其次是指示关系,最后是信波关系.
【总页数】5页(P100-104)
【作者】邓红风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英语系,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翻译”即“翻意”的符号学解释 [J], 刘毅
2.翻译不仅仅是跨文化解释——兼评《翻译:跨文化解释》 [J], 曾济民
3.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 [J], 陈岗;黄震方
4.苏珊·彼得里利的解释符号学翻译思想研究 [J], 陈宏薇
5.从语言符号学到翻译符号学——王铭玉教授访谈录 [J], 王铭玉;任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戏剧之家》2018年第21期 总第285期233文化天地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姜 雪(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基金项目:201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诗歌翻译研究” ;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WWE04);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N201621);牡丹江师范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SY-YJG-201602008)。
联系人:韩竹林,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导。
作者简介:姜 雪(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级在读翻译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翻译研究。
【摘 要】诗歌是文学中最璀璨的明珠,诗歌翻译是传递域外优秀文化的桥梁。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词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本文以格兰·菲利普斯著,韩竹林译的《岩石之歌》为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诗歌翻译;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233-02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向各国读者展示不同国家文化的途径。
我们在对诗歌进行翻译时,在翻译工具和翻译策略的辅助下,会增加对篇章的感悟力。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词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换言之,翻译的信息不仅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
一、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一开始的提法叫做“动态对等原则”,是一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重视各种交际隐私和文化因素以及读者反应的翻译理论,在西方和我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奈达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最高层次对等”和“最低层次对等”。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在英汉语言中有非常丰富的习语, 它们或含蓄、幽默、严肃、典雅, 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在表达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更具典型性, 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习语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歇后语, 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
由于习语的文化内涵是由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 因此,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成为翻译的难点。
著名学者王佐良曾说过: 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事实上, 习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这就要求译者能培养跨文化意识, 准确地把握两种文化异同, 充分照应译文大众的文化心理, 使译文符合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0为基础, 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探索习语在跨文化背景下互动翻译的技巧。
一、习语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即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 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 而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又孕育了各自的语言并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特色。
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 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 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 由于这样, 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地理环境、天文历法、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可见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十分注意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因此, 在对英汉习语进行翻译时, 一定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不同, 特别要注意某些习语, 尽管它们在字面上或比喻形象上有某些类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内涵, 其深层涵义即隐含意义却迥然不同。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1〕。
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2〕27。
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
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的困难。
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
“上帝”这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文化的等值,有时就会造成文化的亏损。
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
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大,不少成语就和佛教相关。
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天花乱坠等。
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2.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
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
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
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 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
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国内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 1吴献书认为,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2张培基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庆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蔡毅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5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6李运兴认为,翻译就是用译语语篇传达源语语篇及译者的交际目的。
7汪涛和黄新渠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利用一种语言文字将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
8王宏印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所谓翻译,就是把见诸于一种语言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造出来,使译作获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9冯庆华认为,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
10陈宏薇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科学,是艺术,是技能。
国外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1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2费道罗夫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3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篇章材料加以代替。
4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5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引言目前有关中译外的讨论已经启动,并得到了各方关注。
但若要取得实质性推进,似乎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下跨文化交际的条件与环境。
尽管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遭遇了广泛的不可译问题,但似乎总有办法将其译出。
问题的关键是效果如何?许多译出的作品拘谨、生硬,过分强调原汁原味,结果事与愿违。
翻译似乎总是在尝试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不可译的结果往往使译作令人不知所云或不忍卒读,译作的可读性便成了紧要的问题。
而实际阅读效果和对译作的接受程度又是不可分割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说可读性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准确性。
不可译性困扰译界由来已久,虽然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不在技术层面的准确或字面上的异质性,但源语文本固有的特质及内涵仍难让译者割舍。
在跨文化语境下,复杂的文学性尤为凸现,需要小心协商,创造性翻译也随之应运而生,否则译作的文学性会明显式微或丧失殆尽。
因此,如果重构文学性并重新赋予其功能不得力的话,自然会影响接受。
毋庸置疑,由于译入语的审美架构有别于源语的审美架构,如果译者一味埋首于形式重构,原作的文学价值未必受到欣赏。
逐字翻译冒的是读者看不懂的风险,异化翻译亦得冒接受不佳的风险,如此情形,并不鲜见。
如何做到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是译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壁垒何在? 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制定相应的对策,积极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2010年11月20日,在杨宪益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办了一次纪念活动,众多的与会者对这位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的翻译巨匠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有几位大会发言的英国人,回忆起与杨先生相处以及在中国外文出版社工作、生活的点滴,竟几度泣不成声。
英国知识分子一般感情很少外露,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身历其境,感受到的不只是翻译家的人格魅力,更有翻译本身的强大感染力。
此景此情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前一段时间不断有人在问:杨宪益之后谁来翻译中国?的确,中国文化怎么才能有效地走出去?这已是一个不容回避且刻不容缓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