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姓:“中华第一姓”的传说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文始祖伏羲生平资料简介人文始祖伏羲简介伏羲,风姓,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又称皇羲、太昊、青帝,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中国古籍中有记载的最早的王。
相传上古时代,华胥氏在雷泽游玩的时候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此有了身孕,十二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人头蛇身,取名伏羲。
伏羲与妹妹女娲婚配,生儿育女,在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之后去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三皇五帝中居三皇之首。
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立了八卦,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门被开启;他教会人们使用渔网捕鱼,使人类的生存力得到了提高;倡导男女婚配,改变子女只知道母亲却不知道父亲的原始群婚状态;创造了文字,取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将统治低分而治之,为后世治理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人类的创始者,他被后人称之为创世之神。
伏羲生于远古时代的旧石器时代,姓凤,和女娲是同胞兄妹关系。
那么伏羲是什么神呢?伏羲在中国民间百姓的传说中是一个扮演救世主角色的神灵。
传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最早被称为王的人,伏羲和女娲生儿育女之后,为了给孩子治病发明了医药,在历史当中伏羲对医药的贡献非常大,后人称他为医药之神。
伏羲还根据蜘蛛通过蜘蛛网捕捉小动物的方法中,得出用渔网捕鱼的方法,渔网捕鱼法一直延续至今。
被后人称之为捕鱼之神。
民间传说伏羲是蛇身人首,有龙的传人之说。
有人认为伏羲出生在蛇族,并以蛇为父。
伏羲身上穿的草叶或兽皮,蛇鳞身或花纹,正是蛇族的重要标志。
多年以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对伏羲是龙的传人的传说信以为真,我们大家知道伏羲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祖先。
人文始祖伏羲和黄帝关系伏羲和女娲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他是早于黄帝存在的,所以感觉他的形象比较具有神话色彩,曾经我一直认为他和女娲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是想象出来的人物。
而黄帝,我们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学过,他是真正存在过的,而且确实是带领人们做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都有利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
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
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
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
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
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
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
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
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
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
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龙图腾形成的其它说法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几种说法。
一、马。
马长八尺为龙。
二、蜥蝎、鳄鱼。
唐兰、何新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蜥蝎、鳄鱼为龙的原形。
三、恐龙。
王大有认为龙的原形是早已灭绝的恐龙。
还有人认为,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
胡昌健却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还有人认为龙形源出闪电等等。
刘克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认为,后世的龙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纹,也是原龙的一个类型。
史前时代之三皇五帝传说史前时代之三皇五帝传说祝融氏酋长燧人,在世界史上最早发明了钻木取火、最早创建了集市,祝融氏燧人为三皇之一,号为三皇中的西皇。
祝融氏是西皇所在的氏族,祝融氏即西皇氏。
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莘等。
燧人氏,又称“燧人”,三皇之首,河南商丘人,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伏羲(又称庖牺氏)、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伏羲氏为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帝)黄(帝)之祖。
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
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女娲,为伏羲之妹,风姓。
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炎帝石年,“母有娇氏,为少典妃”,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
第二代炎帝临魁。
第三代炎帝曰承。
第四代神农炎帝曰明,炎帝明首创美酒。
第五代炎帝曰直,亦曰宜。
第六代炎帝曰来,亦曰釐。
第七代炎帝曰里,亦称哀。
第八代炎帝曰榆罔。
八代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
黄帝(前2717-前2599年),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炎帝(生于宝鸡境内姜水之岸)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
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
有关伏羲的神话传说很多,这里仅摘取其中之一。
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之后,天下仍然十分荒凉,人们愚昧无知。
玉皇大帝便派圣母带仙犬下凡管理人间,居于华胥之地(今陕西蓝田)。
有一年雷公神发怒,河水泛滥,人们遭遇巨大的灾难。
圣母就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姑娘,世称华胥姑娘,前往雷泽国(甘肃境内)说服雷公不要随意发怒,危害人间。
一路上,圣母娘娘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雷泽国附近,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巨人脚印,因此心动。
哪知这一凡心感动了天上的彩虹,便飞下来绕住了圣母。
恰巧雷公在此,便领着圣母进了华池,圣母因与虹交怀孕,在成纪生下伏羲,而其实为大风国雷神之子。
后人为纪念华胥姑娘踩巨人脚印生下伏羲,至今豫东犹遗俗称“担经挑”,即“巫舞”的习俗。
伏羲自称“风”姓,“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字。
后雷公听从了华胥姑娘的劝说,便改邪归正,不再随意发怒危害人间。
从此,天下便安乐太平、五谷丰登了。
史说伏羲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中写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作三十五弦之瑟。
”这对伏羲文化的内涵和核心内容作了清晰丰富的描述。
伏羲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
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中国姓氏大全》载文称:伏羲氏、女娲皆风姓。
伏羲移都于宛丘,实际是大风国氏族部落与宛丘国氏族部落合并之国。
国力强盛时,其势力沿着淮河的北岸向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
据史料推测,女娲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而伏羲则是父系氏族部落的盟主。
百家姓之凤姓凤姓以兆、元、良、唯四字辈人居多,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邰阳谱系》字辈分两部分:一是前代24派为“世彦盛万岩正五伯延云何卿士日远生宗昌庆和安阳林子世有”其中二甲何派下接“鼎泰老庆和安信昌鸣廷文一尚”十三字;十甲“何”派下接“鼎泰老庆和安祥德世廷文一尚”十三字。
二是后来取“国家兴必大,天运兆元良,唯汝嗣之懋,任从永继祥。
现在凤姓以兆、元、良、唯四字辈人居多。
源流一源于高辛氏,出自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
凤盍以官为氏。
望出平阳、邰阳。
”远古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时,以凤鸟氏为历正官,就是专职掌管天文历法的大臣,以指导人们按照季节时令耕田种地和收获的官员。
凤鸟氏,在官职称谓上又称凤历、历正。
在凤鸟氏的后裔子孙中,便以其称号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凤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最古老的凤鸟氏祭坛在凤凰台,其遗址为今山东省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座凤凰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即可见中华文明之光。
据史书记载:“任、宿、须句、颛臾、凤姓也,实司太吴有济之祀。
”济宁为古任城,是历史上四个凤姓古国之首,经近代考古专家认证,凤凰台即“太昊祭祀台”,是祭祀先皇始祖伏羲氏的地方。
据考古调查发现,济宁凤凰台有十几米高的土层堆积,蕴藏首丰厚的古代遗存,底层属“龙山文化”的遗迹,中层为商周文化遗址。
凤凰台自宋、元、明、清以来经贸繁华。
在明朝万历年间,由运河总河刘东星首倡,并集当地数村之力,在农历2月19日逢观音圣诞日在台上创建了观音堂。
“凤凰台”庙会凭运河水运优势,集商贸文化为一体,南北商贾云集,东西贩运辐辏热闹非凡,一时成为鲁西南春会之首,繁荣景象达数百年不衰。
凤凰台,也是天下历代凤氏族人祭奠祖先的地方。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唐朝时期南诏国酆氏王族阁罗凤氏之后,自改为凤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凤氏远祖始于周王朝时期,出自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湖南永兴,封为侯爵,称为酆侯。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姓”对人类来说!非是与生俱来的。
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每一个氏族都以某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此即图腾,后来就发展为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等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初期。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后来在战国时期姓与氏合而为一,统称为姓氏。
姓的产生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
〈〈白虎通•姓名》称:“人所以为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而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东周末年,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正如郑樵所说:“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郡望)明贵贱。
”封建社会时期,人有贵贱之分,到了近代,姓氏才无贵贱之别。
二、姓氏的源头中国人的姓氏的总源头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中国的姓氏基本上都来源于当时的后代。
具体来说总源有三: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入文始祖”。
伏羲传说的文化价值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贡献最大的是被后代尊称为“三皇”的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氏。
而伏羲传说的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和神奇的色彩。
伏羲文化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展现出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从而使人们从中受到陶冶和教益。
传说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打猎,还教人把渔猎得来的鱼虾肉放在陶器里煮着吃,把活着的野兽畜养起来。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伏羲氏还创制了伏羲八卦。
关键词:伏羲氏;古代;传说;八卦;文化;价值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贡献最大的是被后代尊称为“三皇”的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氏。
而伏羲传说的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和神奇的色彩,着重刻画了伏羲文化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展现出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从而使人们从中受到陶冶和教益。
传说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打猎,还教人把渔猎得来的鱼虾肉放在陶器里煮着吃,把活着的野兽畜养起来。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伏羲氏还创制了伏羲八卦。
我们听说过许多的神话传说,但细想一下也不是大批量的,而且这些难得的神话传说是经过多少年才锤炼而成并广为流传的。
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故事内容本身吸收了时代的限制性和物质的局限性。
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神话传说之一———《伏羲氏的传说》便是如此。
一、关于伏羲传说有关伏羲传说的故事有很多。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下依旧十分荒凉。
人们都愚昧无知。
玉皇大帝便命圣母带着仙犬下凡,管理人间。
居于华胥那个地方(今指陕西蓝田)。
有一年,雷公神发怒,凡间河水泛滥,使人们遭遇了巨大的灾难。
圣母于是化身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当时称华胥姑娘,前往雷泽国(今指甘肃境内)说服雷公,劝他不要随意发怒,祸害人间。
一路上,圣母历尽了千辛万苦,当她来到雷泽国附近时,突然发现地面上有一巨人的脚印,由此心动。
谁知这一凡心被天上的彩虹感动,便飞下来缠绕住了圣母。
恰巧的是,雷公正好在此,于是便领着圣母进了华池,圣母因为与彩虹相交怀孕,并在成纪生下了伏羲,而其实为大风国雷神之子。
燧人氏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华(huá)胥(xū)。
华(huá)胥(xū)。
也称华(huá)胥(xū)氏。
风姓。
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huá)胥(xū)镇。
华(huá)胥(xū)是中国上古时期华(huá)胥(xū)国的女首领。
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
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
誉称为“人祖”。
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
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伏羲。
炎帝。
黄帝功勋卓著。
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
中华民族由此兴盛。
关于华(huá)胥(xū)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
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
华(huá)胥(xū)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
相传她踩雷神脚印。
感应受孕。
生伏羲和女娲。
传嗣炎帝黄帝。
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在八千多年前。
华(huá)胥(xū)为了部族生存。
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
足迹遍布黄河流域。
创造了中国的渔猎。
燧人氏农耕文化。
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huá)胥(xū)。
学界普遍认为。
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而华山的得名。
除了其山形像“花”之外。
还因为华(huá)胥(xū)氏族就生息。
繁衍在华山之阳。
因此。
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huá)胥(xū)之“华”。
华(huá)胥(xū)逝世后。
卜葬故里孟岩。
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huá)胥(xū)镇孟岩村。
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
华(huá)胥(xū)是华夏之根。
民族之母。
从华(huá)胥(xū)到华夏。
从华夏到中华。
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
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
同源和血脉亲情。
因此。
华(huá)胥(xū)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中华姓氏起源脉络图,看看你的姓是从哪里来的【图文】中国姓氏的由来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姓氏在最早期,其‘姓’与‘氏’有着不同的意义。
‘姓’如字面所示,是指女人生的子女,原义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
随着社会由母系发展成父系社会,姓则由随母姓转为随父亲。
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
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而开始分散居各处后,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会保留姓以外,还往往以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官职等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在当时一个家族的姓是永恒的,而氏却会时常变化。
中国姓氏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未能做出确切的统计。
这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姓氏繁杂,造成了统计相当困难之故。
若要对中国姓氏的历史溯源,则往上可达四五千年之久。
从上古的传说中可以知道,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就有姓氏,分别为:风、东方、姜与轩辕。
在上古时代,中国的姓氏是男女有别的,在男子为氏,女子为姓(姓字的女字偏旁也源出于此)。
这诚如古书《通志.氏族略序》所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此外,在上古时期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有姓,奴隶与平民是只能有名不得有姓的。
随著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繁衍,中国男女的氏和姓逐渐统一为姓,并且姓氏也逐渐地平民化。
中国远古时代人物介绍盘古氏中文名称: 盘古氏性别: 男生平简介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
《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根据这些记载,天地原本浑沌得象一个鸡蛋,盘古生在其中,过了一万八千岁,然后天地开辟,阳清者(意指蛋清部分)形成了天,阴浊者(意指蛋黄部分)形成了地。
随著天的增高,地的增厚,盘古也一天天增加身体长度。
他的头和四肢变成五岳,血液和眼泪变成江河,眼睛变成日月,毛发变成草木;他嘘气变为风雨,声音变为雷霆,目光变为闪电;他睁眼是白天,闭目是晚上;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高兴为晴天,生气为阴天,等等。
《述异记》并指出,上述有关盘古的传说,或出于古说,或产生于秦汉或盛行于吴越之地,或为先儒之说;而古人为了纪念他,在南海建有盘古墓,在桂林建有盘古庙。
《三五历纪》并说明盘古之后才出现三皇。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指出: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奉为其天地开辟之祖,而后华夏人误用以为己祖。
始认为中原盘古神话来自南方蛮族。
但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记,只说高辛氏有畜狗名盘瓠,因咬东辛氏敌人之功,得高辛氏女为妻,负入深山生六男六女,繁衍成为武陵蛮,并无开天辟地故事,可知盘瓠原与中原的盘古神话无关。
倒是记中原神话故事的专书《山海经》中,有类似的身体各部分化为大地各物的神话,如《海外北经》有神为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身长千里。
”《大荒北经》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类似盘古神话的原型,不过其名为烛阴或烛龙。
而在《天问》中,烛龙是能照射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的神。
可能在故事传说形成过程中,受了南方盘瓠神话影响,烛阴或烛龙之名才变为盘古。
盘古氏开天辟地是我国家喻户晓古神话人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氏是什么中国最早的“姓”,确切年代其实已无法考证,现在流行的各种说法都是根据古代文献、传说和现代学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发展情况推测的,伪说谬误极多,目前学界普遍认可且有考古学例证的是“姬”、“姜”等。
当然,这已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不排除母系社会之初人们以“石、林、水、火、风”等自然物为姓的可能。
“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根据文献传说,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另外一种说法是“风”为中国最早的姓“姓”。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虽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示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不过炎黄本就是传说中的人物,现代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了,真的要考证的话就不必当真了),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
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燧人氏手机互动百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燧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三皇之一。
2、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
3、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
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4、燧人氏即是代表一个人物,有时则是几个人物的合成;有时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历史;有是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个时代,反映了人类饮食方面的一个时代的特色;是一个时代成就的反应。
“燧人氏”这一词汇的多义性,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普遍存在的。
相关资料燧人氏在神话中的地位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燧明国简介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
国有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
有鸟若鹗,用咀去啄燧木,发出火光。
有位圣人,有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人们就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
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
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
折枝相钻,则火出矣。
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
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
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
”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
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燧人氏的首领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
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
文化视域下的古代神话与华夏姓氏一、华夏姓氏起源于远古的神话时代关于中国古姓的起源,有起源于“图腾、国名、邑地、族号、官职、谥号”等数十种形式的说法,而起源最早且与神话有关联的源头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始祖赐姓”,源于伏羲女娲神话。
相传宇宙初开之时,伏羲女娲兄妹按照天意结为夫妻,繁衍人类。
他们根据子女的出生和居处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族姓,并规定同一族姓的男女不得自相婚配。
还有一种是女娲造人赐姓神话。
传说远古之时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补天治水后看到天下的人在劫难中死去,于是又捏黄土造人,为提高效率就用草绳沾着泥浆挥舞,甩出的泥浆随即变成了小人。
女娲规定,落在石头上的人姓石,落在树叶上的人姓叶,落在花朵上的人姓花,等等。
造人之后,女娲为了人类永不绝嗣就教人类如何自己生殖繁衍,“因置婚姻”,发明通婚制。
这类神话透出了“始祖创世,因生赐姓”的中华古姓来源信息,蕴含着神话时期人类由血亲群婚乱婚向族外婚进化的印迹。
另一个是“图腾为姓”,源于神话时代的图腾崇拜。
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大自然及自身不了解,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都有生命。
于是就把这些自然万物神化为雷公、雨师、山神、水神、太阳神、动植物神等,而当自己的氏族祖母与这些自然万物接触就会孕育出后代。
这些与人类自身和氏族组织有关的自然万物就被视为自己的亲祖,在敬畏中加以崇拜,这样产生了神话,也产生了本氏族群体的标志和徽号——图腾。
这种含有自然崇拜、生育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图腾名称,即成为最早的社会组织——氏族的名称,进而演化为该氏族共有的姓氏。
中国最早的一批古姓,即由氏族图腾演化而来的。
如伏羲的“风”姓是龙图腾崇拜,意为“天下第一龙”(伏羲“风”姓也有解释为“凤”姓的,这种解释源于“凤”通“风”,或伏羲来自西方鸟图腾部落);姜姓炎帝是其母安登感应神龙绕身而生炎帝于姜水而得姓的;姬姓黄帝是其母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感而有孕而育黄帝于姬水而得姓的;夏祖女志因食神珠薏苡而孕育大禹,故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姒即苡的演化);商祖简狄因食鸟卵而生契,故以鸟为图腾,以子为姓(子即卵);等等。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桃斋主整理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统计。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 个,共438个。
开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
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开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 个。
所谓百家姓,是虚指,其实,民间的姓氏五花八门,很难统计。
没人给中国姓氏一个准确的数目,只能描述个“大概其〞。
有的模糊其词,说8000多个;也有言之凿凿,说有4100个。
除常见姓氏外,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姓氏。
少见,自然就多怪。
市档案馆职工历甫花了30多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并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关注。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假如甫研究员异常兴奋,将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不计报酬地送给了历甫。
3年中,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姓氏,加上第一次收集的,总共姓氏已接近2万个了。
器官名称有:头、骨、心、肾、肠、手、爪。
动物名称有: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气象名词有:雪、风。
日常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
性别名词有:雌、男、嫂。
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兆都是姓,拼音“H〔读he‘和’〕〞、“T〔读yuan‘园’〕也是姓。
动词有:笑、揉、猜、拣。
色彩名词: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中常见的13种颜色,全都是姓。
朝代名称: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中国远古神话体系整理(完整版):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神话是研究远古时期⼈类艺术⽂化⽣活的重要资料,也是后期⼈类信仰与⽂艺创作的⼀⼤源泉,⽬前流传度较⼴并且⾃成体系的五⼤神话:古希腊神话、古印度神话、神话、北欧神话、古罗马神话,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没有形成体系的神话,如玛雅神话、波斯神话、凯尔特神话等等。
其实中国古代神话也是可以⾃成体系的。
⾸先声明:我⼀向对封神体系和道教神话不感兴趣,我认同的中国古代神话是以道教昌盛以前的神话传说为主体,及少量吸收后世神话作为补充的洪荒体系。
⾸先,中国上古时的确没有专门的、权威的、成体系的上古神话的整理著述,所有神话传说都来⾃于各种笔记、诗⽂、散⽂以及个⼈著述等等的⽚段,包括《诗经》、《楚辞》、《》、《左传》、《国语》、《》、《墨⼦》、《》、《》、《淮南⼦》、《史记》、《》、《帝王世纪》等等,因此众说纷纭,版本复杂,我能轻易列举⼗⼏种的说法,且相互⽭盾,涉及他们的世系就更是⼀团乱⿇了,我要是在这⾥分门别类讲⼀遍,别说我⾃⼰就觉得烦,诸位读起来也肯定要⼤呼⽤户体验太差。
因此在这⾥所记述的,是我从中整理出的,以主流性,多数性和不⾃相⽭盾性为原则的上古神话体系,我会尽量都说明出处,做到有理有据,挑战到⼤多数⼈的固有印象的,也会论述清楚。
下⾯开始正⽂——古希腊神话有和,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之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腹⿊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下⾯开始神话时代的主线剧情叙述:天地始于混沌(奇点?),其中孕育了⼀个神祗,后⼈称之为盘古⽒,盘古⽒是什么样的呢——“盘古之君,龙⾸蛇⾝,嘘为风⾬,吹为雷电,开⽬为昼,闭⽬为夜。
”注:盘古的传说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兵书的《六韬·⼤明》中,后经三国⽂⼈徐整的《》发扬。
龙⾸蛇⾝,也就是没有⽖的龙的样⼦,然后他撑开了混沌的天地,每天撑开⼀丈,撑了n年后,直到天地增长为九万⾥,盘古死掉了,⾝躯化为⼤地,双⽬化为⽇⽉,⾎液化为江河,肌⾁化为⽥地,⽪肤化为草⽊。
风姓:“中华第一姓”的传说
风姓:“中华第一姓”的传说
作为人类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氏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时间相差很大,产生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中国人的姓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
中国的《百家姓》中没有收录风姓,但这个姓氏不但存在,而且被称为“中华第一姓”。
风姓,虽说是“中华第一姓”,然而当民众把目光转向这个生冷,又“被第一”的姓氏时,能想起的内容几乎没有,给后人留下的更多是传说。
1、风姓的始祖是伏羲
在中国的文献记载中,伏羲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伏牺等。
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风姓也。
”《竹书纪年》则这样记录伏羲与风姓:“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看到一个特
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12年后,伏羲降生了。
此中说法尽管荒诞,但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东晋王嘉《拾遗记》,以及唐代司马贞所著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均这样陈述。
伏羲的后代子孙,有的相传姓风,称为风氏,因此风姓的得姓始祖就是伏羲。
有专家认为,伏羲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开始
“正姓氏,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婚。
伏羲自定姓风,其他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所种植物为姓,或以居所为姓,或以官职为姓等,中华姓氏自此起源。
如今,中华姓氏虽达3000余众,如溯流而上,皆可追至太昊伏羲。
因此,伏羲不仅是风姓始祖,也被尊为人类始祖。
史学家认为,伏羲时期,为制嫁娶,姓与氏有严格区分,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皆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则称氏。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远古的先民以姓氏制嫁娶,实现了从愚昧向文明的跨越。
据文献记载,风姓共分为十部:天芎、天齐、天乙、合雄、天阳、天阴、候鸟、候虫、雷雨、天皇。
关于伏羲《中国人名大辞典》这样记载:伏羲,上古皇帝。
有圣德。
象日月之明。
故称太昊。
教民佃渔畜牧。
养牺牲以充疱厨,故又曰疱牺。
始画八卦。
造画契。
都陈。
在位115年……
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中称: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仰则观象于天,俯观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由此可见,伏羲不但是八卦的始制人,而且教人渔猎、制礼仪,故而被誉为“人文始祖”,民间尊称“人宗爷”。
伏羲对人类的贡献大多是传说,对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数千年以来,各种文献的记载,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关于伏羲、女蜗的诞生,以及在河南淮阳画成八卦的故事,史书有多处记载,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坊间传说,共同之处在于,自伏羲、女蜗之后,人类从野蛮原始、茹毛饮血过渡到耕作放牧、有序劳作的古代文明。
伏羲之后,中华民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姓氏像血脉一样,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族有1万多个,现在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有100 多个与伏羲有直接关系。
在中华一万余个姓氏家族中,风姓几乎可以忽略,但作为姓氏家族的一员,仍有得姓祖庭存在,向国便是其郡望。
据《史记》的记载,上古时的向国,在今天的山东省莒县西南部。
2、伏羲的传说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
伏羲对人类的贡献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河南淮阳太昊陵都吹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
《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它占地875 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在过去的三千年间,先后有 5 0多个帝王前来祭拜、凭吊。
淮阳太昊陵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
以正门为中轴线,分别排列着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等建筑。
三千多年来,炎黄子孙对这位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万民众涌向淮阳县,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
有盛大祭祀活动,其中“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
”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太昊陵人祖祭典也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对伏羲及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历史意义更为深远,已远远超出了中华姓氏文化的范畴。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将日益突出,中华文明史的较为确切的年表将会从公元前2070
年推向更早的年代。
而上世纪50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与有关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有着种种吻合,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条件。
3、另一个举足轻重人物——风后
在风姓家族中,除了始祖伏羲外,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尽管没有像伏羲那样被世界华人供奉,其功绩同样彪炳青史,他便是黄帝的宰相——风后。
关于风后,历史文献中有很多记载,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历史传说中的《八阵图》都有黄帝这位宰相有关,此外,风后死后,轩辕黄帝把他葬在黄河渡口处,地随人名,“风陵渡”一直沿有至今。
风后被黄帝拜为宰相,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相传黄帝做一梦,梦见一场罕见的大风,把大地上的尘垢刮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
黄帝惊醒后,自我圆梦,心里暗叹:“风为号令,执政者也。
垢去土,后在边。
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他食不甘味,寝难安席,到处留神察访,终于梦想成真,找到了风后,即拜为相。
由于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后人称他为
“开辟首相”。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做
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指南针,至今还是世界航海上广泛运用的仪器之一。
但民众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原始的指南针——指南车是谁第一个发明的呢?
传说黄帝和蚩尤作战3年,进行了72次交锋,都未能取得胜利。
在一次大战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给黄帝军队的进攻造成困难。
黄帝也急忙请来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术,制止了风雨,才使得军队得以继续前进。
这时诡计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雾,霎时四野弥漫,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前进的方向。
黄帝十分着急,风后说:“北斗星,斗转而柄不转呢?我听人发现过一种磁石,能将铁吸住。
我们能不能根据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一种会指方向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
”
根据这个思路,风后造出了一个能指引方向的仪器。
风后把它安装在一辆战车上,车上安装了一个假人,伸手指着南方。
风后告诉所有的军队:“打仗时一旦被大雾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车上的假人指着什么方向,马上就可辨认出东南西北。
”从此,黄帝的军队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雾了。
人人勇敢善战,个个奋勇争先,终于战胜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杀死。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是诗圣杜甫的《八阵兵法图》的两句,在这首诗中,杜甫把《八阵兵法图》的成就归功于诸葛亮。
其实《八阵兵法图》是风后的军事理论,邓公玖传授给诸葛亮的《兵法阵图》却是远在诸葛亮生前3500年的黄帝时期的就已经有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是由黄帝与其大将风后研创,该图共分9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
如果把姓氏看做人类不断进化的一部大戏,那么风姓无疑是华夏姓氏的序幕,先祖恢宏的历史开创了中华姓氏文化的先河,并不辉煌的家族史却留下了无尽迷团与大量的传说,但其家族在此后的三千年间,几乎被忽略,这与先祖辉
煌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天,只要是炎黄子孙,不管是来自域内,还是海外,血管中流淌的都可能是风姓的血,只不过已无从考证是不是风姓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