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粹之《恶圆》
- 格式:docx
- 大小:13.84 KB
- 文档页数:2
2021卷行天下免费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芥子园画传》前所附之文宜熟读,初学画者先须从此出来。
:石壶论画语要《芥子园画传》,又名《芥子园画谱》,是清代初期开始陆续编绘印行的绘画图谱著作。
每卷首集有《画学浅说》,后有画法歌诀。
摩诸家图式,并附简要说明,末附所摩名家画谱。
《芥子园画传》的编绘印行相当漫长而复杂。
初集山水谱共四卷,包括树石谱、山石谱、(点景)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
全书前有“芥子园”主人李渔(笠翁)的序。
《芥子园画传》初集,由清初画家王概(安节)以明代画家李流芳(长蘅)的四十三页课徒稿为基础,加以增编,扩充为一百三十三页,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用开化纸五色套版印成。
《芥子园画传》第二集兰竹梅菊谱,共四卷。
起初由诸曦庵编画兰竹谱,王蕴庵画梅菊及草虫花鸟谱,后又增添诸升、王质所绘图谱,王概、王蓍(宓草)、王臬(司直)兄弟三人论订。
第三集花卉、草虫及花木、禽鸟谱,共四卷,为王概兄弟编画。
二、三集成书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也是用木版五色套印。
以上《芥子园画传》共三集,以李渔金陵(南京)别墅“芥子园”之名刻印,故名《芥子园画传》。
编绘《芥子园画传》的主要是王概。
王概,字安节,他的父亲名辅,字左车,其先为浙西人,后居于江宁(今南京)莫愁湖之东。
王概和两个弟弟王蓍、王臬,都爱好诗书画,。
王概善画山水。
他的山水学龚贤(半千)笔法,擅作大幅山水及松石等,以雄快取势,苍劲有余,冲和不足。
康熙中期,王概以明代李流芳旧课徒稿,增补编画,并在范画的前面著“画学浅说”。
王概领头编画《芥子园画传》,对清代和近代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芥子园画谱》中提到的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衡,号檀园,又号香海、泡庵,晚称慎娱居士,本安徽新安歙人。
侨居嘉定、常熟。
万历十三年,李流芳中举人。
天启间阉党专权,遂绝意进取,专意于诗、文、书、画和刻印。
他的山水画学元代人黄子久、吴镇一路,《明画录》记其:“于吴仲圭尤为精诣。
”现存《长林丰草图》轴画,笔法爽朗,墨色清秀。
吴文英词的“现代化特色”献疑——与叶嘉莹先生商榷周茜内容提要叶嘉莹先生的《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以新的时代眼光提出了吴文英词具有现代化的特色。
叶先生此论一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吴梦窗词是否具有“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从而具有“遗弃传统而近于现代化”的“时空杂糅”、“感性修辞”两点特色,却是值得商榷和探究的。
关键词吴文英词现代化特色叶嘉莹一在中国词学史上,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其人其词一直是充满争议的对象。
尤其是建国以来头30年(1949—1979年),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以梦窗词为代表的南宋“典雅派”词在一片贬黜之声中趋于沉寂,吴词的研究也处于销声匿迹、一片空白之中。
据《1949—1979年词学研究论文索引》统计,对梦窗词的研究,仅有论文1篇,赏析文章2篇[1](P496 -543)。
也就是说,除了20世纪50年代《光明日报》副刊上发表过陈廉贞的《读吴梦窗词》一文以外,全国报刊没有刊登梦窗词的专论。
这期间出版的文学史、词选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吴词视为忽略思想内容、只注重形式技巧的样板,加以贬斥否定。
因此,叶嘉莹先生《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以下简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的发表[18],好似惊雷之震,使埋没已久的“七宝楼台”破土而出,梦窗词的研究为之一变。
叶先生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突破,令人耳目一新,不但为吴词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时期词学界开始拨乱反正,对婉约词和典雅词派进行重新评价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在《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中,叶先生对梦窗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在关于吴词现代化的两点特色的新发现上,这是词学研究由古典进入现代以后叶先生以新的时代眼光作出的再评价,其曰:梦窗词之运笔修辞,竟然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于是乃恍然有悟梦窗之所以不能得古人之欣赏与了解者,乃是因其运笔修辞皆大有不合于古人之传统的缘故;而其亦复不能为现代人所欣赏了解者,则是因为他所穿着的乃是一件被现代人目为殓衣的古典衣裳,于是一般现代的人乃远远地就对之望而却步……。
教童子法清·王筠安丘王筠撰受业孙蓝田、玉山校《礼记》,有“心丧三年”,是师与君父同也。
乃世之教童子者,只可谓之猎食,而父兄为子弟延师,亦以其幼也,而延无知之师,曾不闻王介甫先入为主之说,是自误也: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弟为鼎甲。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讲又不必尽说正义,但须说入童子之耳,不可出之我口,便算了事。
如弟子钝,则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
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
八九岁时,神智渐开,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事事都须教,兼当教之属对,且每日教一典故。
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礼》、《仪》、《公》、《谷》摘抄读之。
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
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以写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等他知道文法而后,使读隆万文,不难成就也。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
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
初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
每日必使作诗,然要与从前所用之功事事相反。
前既教以四声,此则不论平仄;前既教以双声叠韵,此则不论声病;前既教以属对,此则不论对偶,三字句亦可,四字句亦可,五句也算一首,十句也算一首,但教以韵部而已。
故初读诗,亦只读汉魏诗。
齐梁以下,近律者不使读。
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知其外道也,掩卷不观矣。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1卷语文适用地区: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王若虚《滹南诗话》世所传《千家注杜诗》,其间有曰新添者四十馀篇。
吾舅周君德卿尝辨之云:“唯《瞿唐怀古》、《呀鹘行》、《送刘仆射》、《惜别行》为杜无疑,自馀皆非本真,盖後人依仿而作,欲窃盗以欺世者,或又妄撰其所从得,诬引名士以为助,皆不足信也。
”【杜诗假货太多】东坡尝谓太白集中,往往杂入他人诗,盖其雄放不择,故得容伪,於少陵则决不能。
岂意小人无忌惮如此!其诗大抵鄙俗狂瞽,殊不可读。
盖学步邯郸,失其故态,求居中下且不得,而欲以为少陵,真可悯笑。
《王直方诗话》既有所取,而鲍文虎杜时可间为注说,徐居仁复加编次,甚矣。
世之识真者少也。
其中一二虽稍平易,亦不免蹉跌。
至於《逃难》、《解忧》、《送崔都水》、《闻惠子过东溪》、《巴西观涨》及《呈窦使君》等,尤为无状。
洎馀篇大似出于一手,其不可乱真也。
如粪刃之在隋珠,不待选择而後知,然犹不能辨焉。
世间似是而相夺者,又何可胜数哉!予所以发愤而极论者,不独为此诗也。
吾舅自幼为诗,便祖工部,其教人亦必先此。
尝与予语及新添之诗,则蹙曰:“人才之不同如其面焉,耳目鼻口相去亦无几矣,然谛视之,未有不差殊者。
诗至少陵,他人岂得而乱之哉?”公之持论如此,其中必有所深得者,顾我辈未之见耳,表而出之,以俟明眼君子云。
吾舅尝论诗云:“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
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
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
”【立意趋势字语,如强主使唤奴仆】可谓深中其病矣。
又曰:“以七为七,其七不足,七拙相济,则使人不厌。
唯甚巧者,乃能就拙为巧,所谓游戏者,一文一质,道之中也。
雕琢太甚,则伤其全。
经营过深,则失其本。
”又曰:“颈联贪联,初无此说,特後人私立名字而已。
大抵首二句论事,次二句犹须论事,首二句状景,次二句犹须状景,不能遽止。
自然之势,诗之大略,不外此也。
”其笃实之论哉。
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
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
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
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作者:罗志田清季最后几年,由于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入,前此不甚被看重的语言文字地位逐渐上升,被视为“国粹”的要素之一;故国粹学派所提倡的“古学复兴”,其一个重点即落实在语言文字之上。
伴随语言文字地位的上升,与其密切相关的文体问题也成为朝野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东瀛文体”及构成此文体的重要特征“新名词”越来越流行于中国的同时,贬斥和抵制“东瀛文体”也日渐形成朝野一致的风气(这样的“一致”不必是朝野共谋的,也未必是有意识的)。
实藤惠秀关于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研究仍是这方面最有参考价值的著作(注: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
该书中关于翻译出版的内容有两章,而关于汉语摄取日本词语的更有专章详论,并述及“文体”问题。
),其余经常提及清季“新文体”特别是“新名词”的论著尚多,但专门的研讨似尚少见(注:马西尼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颇有可参考的内容;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含有关于“新名词”的综论性陈述(672-678页);王奇生曾注意到“文体”问题,参见其《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309-312页。
另外,一般关于梁启超的传记都会提到所谓“梁笔”,一般关于张之洞的传记也都会多少提及他反对使用新名词之事,不过两者也多是提到而已。
并当参阅高名凯、刘正倓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
实则关于文体和新名词的争议不仅反映了清季士人对一些基本思想和学术问题的见解,揭示出时人对日本这一敌国既试图效法又欲有所区别的心态,尤可见当时新旧的纠缠互渗已到较难区分的程度,似尚可进一步深入探索。
本文无意全面论述这个问题,仅就其一些侧面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
一引言:语言文字地位的上升中国引进西学,一开始就是开办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后来也正是从语言文字方面发现西学侵入中学已极深,而引起一些士人之高度关注。
晚清大学者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堪称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
从王国维氏著述行世的晚清以后,研究戏曲起源者代不乏人。
关于戏曲的起源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1、起源于巫觋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云: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巫指古代女巫,觋指男巫。
巫、觋均是以歌舞娱神的职业,常扮演鬼神,后渐变为优,即演员。
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后代的戏剧就是由巫、觋发展起来的。
有人称之为宗教祭祀说,这种说法出现很早,认同者也比较多,这种说法侧重于戏曲中的表演因素。
2、起源于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开篇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作者认为,人们在战事、畋tián猎等实践活动之后,为了宣泄感情,常常再现事件的过程,表演歌舞。
其中有些片断具有叙事性质,可视为后代戏剧的前驱,而歌舞也是后代戏剧表演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种观点侧重于戏曲中的歌舞因素。
3、起源于优孟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优孟衣冠故事开滑稽剧发达之端绪。
优,指优伶,古代从事表演的艺人;孟,是艺人的名字。
据传春秋时楚国的国相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不堪,求助于优孟。
优孟心生一计,便穿上昔日孙叔敖的服装,模仿他的神态去见楚王,楚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想任用为相。
优孟因势讽谏,请楚王推封其子,是为优孟衣冠故事。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当中,优孟惟妙惟肖的扮演叔孙敖,我们可以看作是人物形象的模拟,其间有对话、有动作,确实与戏曲演出相似。
这种说法侧重于戏曲中的情节因素,但不是按照规定的情节来表演故事的。
4、起源于百戏中国著名的戏剧史专家周贻白力主此说。
其《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对这一观点作了详细阐述。
周贻白的戏剧起源于百戏说出现较晚,但由于着眼于综合性,所以很多人附和这一说,影响较大。
古代的百戏,是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出现,又称角抵戏。
角抵,就是两人摔跤或拳斗。
广义的角抵戏,不只是指摔跤,而是指各项技艺会集一起,彼此竞赛,互争优胜。
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之争及其学术史启示中圆文化》第二十七期园人自撰中园文孥史"第一部''之争及其孥衍史兽示王水照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林傅甲和黄人分别在京断大早堂和柬吴大孕同睛嗣始了中圆文孕史的编窟工作.他们或静没有想到,遣一编窟活勤竟舍引骚百年来文孕史编窟的熟潮,各檀颊型的文翠史巳多至近雨干部,①畿乎以每年二十部的速度高速麈出,正式形成一朗中圆文孕史孥科.违一挈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中圆古代文孕研究的水平,但反遇束又影警和决定着中圄古代文挚研究的旨趣,格局和方向."我家江水初饔源",研究文单史早期编着中的一些同题,富能属文挈史的绩编寤和中圆古代文孕研究提供一些经腧和兽不事寅的考辨圆人自撰文单史"第一部"之争,由来已久,直到现在,仍共敲.臆明,遣一争本身,除了在编寤《中圆文孕史孕史睛必须叙明,不能回避外,其寅并不具有特殊的孕衍意羲.正像曹雪芹是死於壬午(1762年)抑或癸未(1763年)的同题一檬,除了碓定纪念他诞辰200周年的具髓年份外,封理解红槟萝的俸大錾衍成就并网傺.但骚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曹雪芹卒年同题的争揄,却加深了封"脂"的敲,封曹氏好友敦敏,敦馘的了解,以及考趟手段和方法的嗣拓,仍是有意羲的.同理, 我们如果能深入探讨圆人面封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的大碰撞,面封新傅人的"文孕","文孕54史"觐念和文挈史着述髓裁,他们颇颗匆忙的庶封策略,封傅统孕衍的依遵心熊,乃至他们着害立的具髓社舍,政治,文化,教育等背景,{毽中引出必要的反思,那就不是之争了.参舆"第一部"之争的文单史共有三部,即林傅甲中圆文孕史,黄人中圆文孕史》和寅警凡餍朝文孕史.兹分别考辨如次.主张林着焉第一部者有鄞振铎,容肇祖,胡愫琛,胡霎翼,张畏弓等人.②如鄞氏《插固本中圆文挚史云:"中圆人自着之中圆文孕史最早的一部,似焉出版於光绪三十年(1904年)林傅甲所着的一部."容氏中圆文孕史大纲也:"中圆人着的中圄文单史,最早的羼林傅甲所着的一部,出版於光绪三十年(公厝1904),分颊叙,非常燕稚."舆鄞氏同意,但删去鄞氏的"似蓐",口氯更焉决断.林着的全名羼《京断大早堂圆文精羲中圆文孕史,其成害,出版遇程颇焉清楚.此害前有江绍铨(即江亢虎)序,褶林傅甲於"甲辰夏五月束京断, 主大单圆文席,舆余同舍居,每兄其奢簟疾害,日率干敷百字,不四阴月,《中圆文挈史》十六篇巳毅青矣."又云:林傅甲"乃於匆匆百日圈出中圆空前之钷作,不巳易乎?"甲辰,即1904年.明林氏此年夏嗣始撰窝中圆文挈史十六篇,费峙不到四倜月,柴巳"毅青",且肯定其属"中圆空前之钷作".封七莴多字之着作稻羼"钷作",不免遇眷;但他韶定焉"空前"即"第一部"之作,却符合寅隙.此害朗卷又有林傅甲目绿後附》和正文前题雨文.附末署"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朔,侯官林傅甲",剧已成正式着作形熊,且已有恭羲印本,供莆授之用.掾隙玉堂中圆文孕史害目提要》,又有1906年印本,署名林蹄霎.③按,此年林傅甲巳雕同京断大孕堂,则此印本已非他本人使用的莆羲了.後至1910年又在(《磨益哉赧))连载,同年6月由"武林揉新室"出版,後又一再重印,影警磨泛.黄人的着作,其成害,出版遇程就颇焉祓雅,存在不少疑寅.今所兄本焉圆早扶翰社排印本中圆文孕史))共29册(另赫州大孕藏有油印本一册,其内容不兄於29册之中),但此本版槿页,不知碓切出版日期,遣是引起"第一部"之争的同题黠.主张此害焉"第一部"者有袋仲,王永健,舔景竞等先生.④徐允修柬吴六志?志琐言))中述富年柬吴大孕出版圆孕教科害情况,有云:光绪三十年,西唇一九零四年,豫校畏(束吴大筚美籍校畏繇桀文)以本校俄式上之布置,略有就绪,急虑鳌订各科孥裸本.而西孥裸本盍可挥侵取用,唯圆孥方面,既一向未有单校之设立,何来合逋裸本,不得不自谍编着.因商之黄摩西先生(即黄人),莆其搪承编辑主任,别延嵇绍周,吴瞿安雨先生分任其事.一面将圜卑裸挥要编着,一面即用腾襄版油印,随编随裸,故编辑之外,又招寤手四,五人,逐日高印.如是者三年,约计所费已连银元五,六千,所编束亚文化史》,中圆文孥史》,中圆哲孥史》等五,六往.繇校畏以此事着手柴经三年,理愿挥要付印.因由黄先生将文卑史》整理一遇.……害雎出版,不合校裸之用.正欲修改重印,先生遽蹄道山,遂致延闺多年.今春(1926)有王均卿先生(王文濡)顾负修改之责,完成合式之本,付诸铅印,不日即可出版矣.⑤交代黄氏着害原委甚群.另掾黄人之友萧蜕焉黄所作的摩西遗稿序))⑥,叙萧於1909年往黄人事:"君所焉害,有中圆文孕史》……葳己酉(即1909)君於棘,出以相示,牛腰钷挺,未曾脱稿."圆人自撰中圆文睾史"第一部"之争及其睾史曾示综合遣雨保主要材料,黄人中圆文孕史》编寤,印行,出版遇程可排列如下:1.1904年起,因教孥之需,着手编撰蒲莪,"随编随裸","逐日窝印";2.迥了三年,即1907年,凝整理付印,黄氏尚需"整理一遇";3.1909年,萧蜕访同黄氏,该害"未曾脱稿".(钱仲先生有"摩西性枢懒"之记述,兄萝苕庵莳话》.)4.某畸(约1911年以後,祥下),"害雎出版", 但"不合校锞之用".(引绿示筢作品遇於"繁泛".)5.1926年,王文濡凝修改重印.(今日未兄此版本,恐未果.)造就是,黄人徙1904年同始撰着,"逐日寤印",富年巳睦缠印出油印本薷羲;至1907年,初稿巳基本完成,但是否已形成正式着作稿,尚不一定,遐待黄氏"整理一遇".因焉所捐"害雎出版,不合校裸之用"者,此巳"出版"之害,即是今日所兄圆擘扶翰社印行之害,而圆挈扶翰社焉黄人参舆劁立,其劁立睛圈一般韶焉在1911年,则此害富在1911年以後出版.⑦因而下接"正欲修改重印,先生遽鼹道山(1913)",睛圈上颇焉街接,"正欲"雨字,才有着落.遗有若干内,明圆挈扶翰社本至少癔在1907年以後出版.孩害第四编"分"第一章"文孕之起源"第一筋"文早定羲",有"文舆文孕"段,曾引及日本太田善男文早概一害.黄人税:"日本大(癔作"太")田善男所着文挈概揄))第三章第一筋云:'文孕者,英褶之利特拉大(1iterature).'自拉丁之litera出,其羲焉文典,焉文字,又焉孕同,次第随癔用而燮."太田氏此害,作焉柬京博文馆刊帝圆百科全害之第154编,於1906年印刷,1907年才骚行的,遣也可趟明黄人此害必在1907年以後才有可能.⑧黄人又引及束裕恂的漠文典》商旃版,此害也於1906年才面世.有孕者掾"舔校畏以此事着手某经三年,理癔挥要付印"等,韶焉1907年已有初稿本出版,"内部骚行",此似亦可商."理癔挥要付印"不等於已经付《中圆文化第二十七期印出版.今查柬吴月赧))第1l期(1907年6月印行), 其"揄税"桶刊载黄人《文孥史上)),内容露"莘鼯期及暖昧期,横决力及反勤力",特附注此文乃是"筋绿正科第一年文擘萧羲",违也明在1907年6月晴并另外罩犸出版的骸害"初稿本",故此文直接徙随堂所骚的"耩羲"中"筋绿".鹰骸提到,黄人中圆文早史圆翠扶翰社版,在凿睛流傅并不魔泛,以致他的友人遐不知此害已正式出版.鹿树森《石陶梨堙室持存序》:"先生孰教吴朗,曾撰《中圆文擘史))十馀蓠言,稿成而未付梓(今存柬吴大擘固害馆)."⑨此序作於黄人死後四十年.金鹤冲黄慕庵家傅》也税:"草创十莴言,欲有所修饰,未就而卒."⑩叙稍群者焉隙旭翰,他曾任柬吴大擘固害馆馆畏,在其嗣於黄摩西》中,明碓地:"此害外地兄者梗少,愚於甲子年(1924)到柬吴畴,本校固善馆巳存害,而文怡害局尚存十馀部,愚自贿雨部外,酴焉瞒存柬吴固害馆内.後清苹文孥史教授浦江清兄,曾托贿一部,武漠大擘史孕教授隙其可兄托贿一部."⑩今棘州大擘馑存雨部(其中一部尚已残缺),可能遐是隙旭翰耆年媾置之物.违比之林傅甲着作之凰行一畴,不可同日而捂.寅警凡的屉朝文擘史)),今馑存作者1906年的序刊本,在圆家固害馆,上海圊害馆,南京固害馆,锡圊害馆均有收藏.但此害也没有版槎页,不知碓切的出版日期和出版者.一般即以害前作者1906年自序而忽定属1906年出版,寅.把它作焉"第一部",最先是到厚滋中圆文罩史钞(上)》(约1937年辑成)提出来的.他:其寅梁溪膏警凡的屋朝文孥史》之出版年月,雎属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曾西靥一八九七年,擦锐光绪二十二三年便脱稿了,是不惟先林(傅甲)害十年,~Giles(指翟理斯的英文本中圆文单史》)也早四五年,寅在是中园第一部文单史.@其後1941年出版的储皖峰中圆文擘史?绪揄》中也:"我圆人着的中圆文孕史》,第一部富(1906)铅印本,序末署'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梁溪振早主人寅警凡序',摅可靠傅,他的着稿则甚早."到氏云"掾税",储氏更造一步是"可靠傅",都未能出示趟掾.且"光绪二十二三年便脱稿了"一捂,光绪二十二年属1896年,二十三年属1897 年,1897年比林傅甲害(1904)馑早七年,而非"十年",均有疑同.而现在有擘者则又坐寅属1897年脱稿,1906年出版了.⑩榆阑此耆末尾,揄及"近有欲冰室文及天演)),原富等害",按殿後所浑的天演)),原富))最早分别出版於1898和1901年,寅氏此捂现既法明乃1906年成稿畴所增添,违也焉1897年"脱稿"之税,提供一僚反趟.寅氏此害,不馑"1897年脱稿"之搂朔迷靛,踪迹鞋寻,"1906年出版"之税也是不符合事寅的.掾寅氏同里"挚友"颇信成宣统二年(1910)所作澹逮轩文集?序》,叙及蜜氏"雎所着祗皇朝掌故》三卷,蘸害偶得))四卷,《澹逮轩文集))六卷,绮罢楱荮集))四卷,《稚着》一卷,其馀雎未成害,亦各有心得,而'睛婪'二十四卷,尤先生精力所萃.稿属先生嗣子俊甫所收藏,巽日再揉付梓.今所刻者,皇朝掌故))以下敷檀而已."他迟提到,寅氏宣统元年(1909)"易簧之日",将遗稿交付f¨j人苹衮,死後藉f¨j人揉求刊行,却因"沮尼百端,黄尤支绌,势将败於垂成,幸先生(寅警凡)侧室江孺人撤瑗填,筋衣食,拼揩百金付董理者曹君(曹铨)敦促成之."由此可知,蘸害偶得》等敷疆害皆在1909年蛮氏死後所刊.而《屉朝文罩史》原名即属蘸耆偶得)),其耆端自序即题文擘史——葫害偶得序)).今取《屋朝文挈史))跟澹逮轩文集)),绮罢楱葑集》等封勘合骏,骚现字髓,版式,纸耍完全一致,均属四周堡遗,白口,半真12行,每行33字,铅字排印,足同睛印行.额信成序文中:"今所刻者,皇朝掌故))以下敷檀而已."所言不谬,包括蓣害偶得(即屉朝文擘史)))在内的"敦檀",碓是一次推出的.看来,害名改题羼餍朝文挈史》,也梗有可能并非寅氏本意.擦他在蘸害偶得序))中所稻,他的违部害稿"经天缚地","梗宇宙之文明","故名日天下文擘史",因此,如果要改害名,也鹰是天下文擘史))违倜怪名.现封面由张祖翼题署屉朝文擘史)),是否舆1904年初推寅警凡的屉朝文孕史)),兄有光绪三十二年中西害局出版,骚行而凰行一畴的日人笸川桓郎56雁朝文擘史中本有鞠(日文原名蓐支那雁朝文挚史),存疑待考,但至少是一股文挚史出版熟潮影咎所致.蛮氏此害共五篇,除叙文字原始同篇外,依次蓐叙经》,叙史》,叙子,叙集》,即是罩纯的四部分颊菖框架,其"文挚"觏念,完全是我圆傅统挚衍觏念,寅舆现代文孕觏念相去甚逮.他介绍"十三经"後:"以上十三部,尊之日经,内以治身,外以缝世,天下承孕之士,燕人不款,蓐千古文孥之宗,不可以着述工拙也."全害内容均焉介绍作者,作品,假然害目提要;他把红楱萝,镜花缘,聊窬志巽蹄於稚家,列於褚子之中,算是新奇之兄.他税"志有之经天绰地日文,又日道之颢者之文","盖有天即有道,有道乃有文,文者所以载道也","不知蝌蚪之行,苔蜗之篆,燕嗣乎大道者,非吾所文也;祝魏之娱,腈泰之留,燕富於褪教者,非吾所明也","然则梗宇宙之文明者,非望朝其推舆蹄?故名日'天下文孥史"'.遣位同冶年圈率人,曾任清朝下级官吏的挚者,身虞内夏外患的畴代困境,激鬻出封"望朝"梗端的自尊自柴.他徙文明史等同於文单史的角度,竟把自己遣部106页,4 蓠字的小害看作"天下文擘史",寅在有黠匪夷所思了.封揄何檀着作焉"第一部",首先至少臆骸满足雨倜傺件:一是具有相封完整的着作形熊,雎然不一定做到"齑,定,清",但非残缺或稚乱的一堆草稿;二是臆有一定筢圄的社舍傅播和孥衍影咎,遣才於挚衔史具有意羲.即便真能碹寅氏此害已於1897年"脱稿",但也只是藏之於行箧而未示人, 又燕麈生任何孥衍作用的记载(到厚滋推测蛮害"或者也是富畴南洋师筢孕堂等等的本吧",经查该校和蛮氏生平资料,均燕绳索);加之其内容基本上可裙一燕"文单",二燕"史",因而我们在封揄"第一部"畴予以忽略不,想来也是容斡的."北林南黄"都是圆人自撰文单史的朝拓者,他们於1904年同睛着手编撰中圆文挚史,但就着作的完整形熊而言,即所捐"被青",则燕揄是校内流行的蔫羲本(林着1904年,黄着1907年初具规模),遐是面向全圆鬻行的排印本(林着1906年或1910年,黄着约1911年以後),林着都比黄着焉早. 圆人自撰中圆文早史"第一部"之争及其早史曾示换言之,圆人自撰的"第一部"中圆文孥史》臆是林傅甲的京师大单堂圆文蔫羲中圆文挚史.二意羲的探寻衬揄哪部着作蓐"第一部",僮馑是佃畴圈判断,而不是值值判断.有意思的是,主张林傅甲着作焉"第一部"的单者,并不给以好评,没有给他带来光柴,反而一再受到指责;而黄人着作,雎然傅布未唐,却普遍稻善.最早批评林傅甲文擘史的可能就是主张它是"第一部"的鄞振铎.他在1922年9月鬻表在文挚旬刊》上的我的一佃要求中尖锐地提出冒疑:"名目雎是'中圆文孥史',内容却不知道是什么柬西!有人,他都是钞四庳提要》上的括,其寅,他是最奇怪——遵文擘史是什么醴裁,他也不曾懂得呢!"@ 循名责寅,徒着作醴裁性冒上否韶它是真正的"文单史".游圆恩在新中圆成立後,也徒遣一檩准批评林着,鑫管他们是同校先後的教师.他,林着"全害十六篇,凡文字形醴,古今音韵,名羲黏,群经,褚子以及二十四史都包括在内.甚至素同,曩枢,九章算衔,作文修辞法,虚字用法等等,燕所不蔫.真是唐大燕遗,包罪蓠象."⑩孥科分颊是现代孥衍的走向舆特徵,林着却一仍菖章.浦江清秤鄞振铎<中圆文孥史)中税:"鞠於中圆文擘史之着作,敦年来所出雎多,惬心满意之作寅少.最早凿推已故之黄摩西氏在柬吴大孕所编蔫羲,始具文单史之规模,以骈文出之,文辞隽妙.然揄固有揭兄,考非其所畏."⑩他推重黄着"始具文单史之规模",因而之焉"最早",言外之意林着尚未逵到"文挚史"的廪具"规模",断福甚有份量.他曾隙旭输膳蘸黄人之害,後又在清革大单蔫授中圆文单史裸程,其评揄不是率而焉之的.浦氏的"规模"就是鄞氏的"髓裁",寅包含现代的"文早","文孥史","文孕史善窟方式"三方面的新觏黠,新内容.鄞,游,浦三位前辈均接受现代早衔的洗褪,在西方新的孥街分科思潮蜂撬而入的屉史捂境下,他们巽口同聱地韶焉林着承装傅统遇多,黄着则新颖可喜,在傅统舆现代,菖舆新的封立碰撞中,封林,黄之着就分别下了"保守"舆"先57((中圆文化第二十七期造"的便值衡裁,一褒一贬,熊度鲜明.但若徒鹰封外束思潮的不同方式的角度来考虑,探讨各自背後所蕴含的意羲,遣疆褒贬是有值得反思之魔的. 林,黄着作均属园人自撰文孕史的骚轫期,一切尚虐草詹JJ陪段.雨耆有一共同特黠,即舆上世纪初大擘的教育改革,擘科建立,裸程更替紧密相嗣. 文擘史耆寤舆大挈中文系教孕的同步行造,遣一特黠一直沿承至今.靛明违一黠,也就不合麈出敷量如此巨大,且多低水平重後的各疆频型的文翠史着作了.林傅甲,黄人分别任融的京大擘堂和柬吴大挈,是雨所不同性耍的大擘,具有不同的教育壤境舆擘衍氛圉.遣也是林,黄二善不同孕铺取向的直接原因.先柬吴大孕.柬吴大擘是一所教舍单校,校畏是美圆监理舍教士繇橥文,校内多外籍教,有祁天锡,踝明甫,司局德,巴克蒙戈璧,史旺,密齑丽赭人,校方封於中擘舆西孕,提倡"互相考免除中外隔膜",中外教具之筒"晋接周旋碓园隙畛域"⑥,黄人舆章太炎同是凿睛柬吴大擘最着名的教授,也是"南社"的重要成具,才情奔放,性格豪爽,擘衍功底深厚.作焉教舍擘校,柬吴大擘享有充分自主的教育理念,不受政府教育主管部朗的制约,鑫情吸纳歇凰美雨的熏陶,在此背景下,黄人操翰落簟,自主送挥着害旨趣,框架,保留地倾心於西方傅入的"文孕","文擘史"新靓念,其遗教,遗寤,遗印的"急就章"的编着方法,道足以表逵他随睛冈现的并非成熟的可贵兄解,骚挥揭詹『J性舆明拓性, "蕺揄奇俸,颇有揭兄",口碑颇佳,舆凿睛吸收西孕,求新求燮的擘衍思潮此呼彼鹰.黄氏此善由文擘史史输,作家作品秤输和作品送绿三部分俎成,前雨部分约十多蓠字,属考察此善翠衍史便值的主要依掾(作品送绿部分约一百五十蓠字,不馑份量奇重,且多随意性).黄人此耆以粤揄明篇,群细地述"文擘","文擘史"觐念,封文擘之"目的","起源","疆频"和文擘史之性耍和"效用"展朗叙;然後封中园古代文孕屋史分期描述,沿承西方"上世","中世","近世"之法,而每世又参酌中圆王朝醴系依次叙列(馑至明代,缺清代文挈部分);在遣一镟横交错的模式颗然取径於西方文擘史髅裁檬式,舆我圆"蕾擘"完全巽趣.黄人:我圆"蕾孕","揭文擘史,所以考文孕之源流,疆频,正燮,沿革者,惟有文单家列傅(如《文苑傅》,而稍莆考摭,性理者,尚人别傅),及目绿(如《篓文志频),送本(IN以睛,地,流派送合者),批评(如文心雕耗》, 《持品》持之频)而已".我圆傅统擘衍中,如史耆, 目绿,送本,文抨等,雎具有文擘史的倜别因素或资料,但前蜚孕者"初世界之觐念,大同之思想",又易犯"信古"或"趣睛"之弊,"割地属牢,操戈人室,孰近果而昧速因,拘一隅而失全局,皆因乎正富之文擘史以破其锢兄也".(兄《忽揄》"雁史文擘舆文擘史"筋)黄人自信己作已逵"正富之文挈史" 之列,骚凡起例,冈凰氟之先,并焉後束圆人自撰文孕史立喊树筢,黄着已完成了雁史任.浦江清先生静属"始具文擘史之规模",就此一频型的文擘通史而言,是符合寅的.林傅甲的文孕史,其擘衍史上的作用却颇属袒稚,遣又需京大孕堂的辫擘宗旨乘理解."戊戌政燮"被慈禧太后焉首的"后黛"镇匿後,褚项改革措施均被赓橐,唯揭京大擘堂仍被保留下来.光绪28年壬寅(1902),管擘大臣眼百熙等奏准清廷颁布单堂章程,史稻"壬寅擘制",规定了大擘尊朗分科,仿照日本擘制,分属七科三十五目,其中"文孕科",下分"徭擘,史擘,理擘,褚子擘,掌故擘,匍章擘,外圆捂言文字擘七目".此"文擘科"尚属傅统的包器文史哲的宽泛概念.次年,眼百熙邀莆眼之洞参加章程的修;眼之洞反客焉主,成焉寅的主持者,并由黄陂人隙毅孰簟,鑫敦月之功,完成了《章程》二十册,史稻"癸卯擘制",以《奏定大翠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正式颁布全圆,睛在光绪29年11月25日(1904年1月12日).眼之洞等遐奏莆将原毅的管翠大臣改属德理擘大臣,统辖全圆擘;另毅京大擘堂德监督,尊管大擘堂事.清廷准奏,派繇家鼐属忽理擘大臣,眼亨嘉属京大挈堂忽监督.又以吴汝偷焉缌教留,日本文翠博士,着名漠擘家服部字之吉焉正教留,擘制改革,裸程毅置刷新矗矗烈烈地全面展丽.林傅甲正在此年夏五月到校任臌,起上了遣股擘制每一朝代睛段之下,安排封作家,作品的具髓评述.更替的势顽.58在封揄林傅甲《中圆文翠史畴有雨佃常兄的靓黠,一是徙它的十六篇的全害结槽投针中研究林氏"揭立"的文孕史靓念,赞其"自劁醴例,猾出楼杼";二是韶焉林着是仿照日人笸川疆郎的文单史而成害的.违雨黠都不符事寅,雕已有孕者指出,却仍流行如故,寅有再次稀充澄的必要.在"癸卯早制"中,有"中圆文孥朗科目"项,列焉"主裸"的有"文挈研究法","文孕","音韵孥","雁代文章流别","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傅稚史周秦蔷子"等裸,其畴尚燕"中圜文孕史"的正式裸目.以下又分述"研究法"舆"耩留法"雨项.在"中圜文早研究法"下,明"研究文孥之要羲"共针四十一项:一,古文,籀文,小篆,/\-分,草害,棘害,北朝害,唐以後正害之樊遥;一,古今音韵之爱遥;一,古今名羲钏祜之燮遥;一,古以治化属文,今以匍章属文,嗣於世遥之升降;一,修辞立裁,爵辛逮而已二话属文章之本; 一,古今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三语属作文之法;一,群经文髓;一,周秦傅纪,稚史文髓;一,周秦诸子文髓;一,史漠三圜四史文髓;一,诸史文髓;一,漠魏文髓;一。
古代文论的弹丸之喻薛显超【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9(032)002【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古代文论; 弹丸譬喻; 弹丸脱手; 如丸走盘【作者】薛显超【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象喻”是中国古代文论习用的言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及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古代文论的样貌和特质。
因此,在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加强对象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珠、弹久成吾国评诗文惯喻。
”[1]283一语道出了弹丸喻象的经典性和重要性。
作为重要喻象的弹丸至今没有获得学界的充分关注,已有成果多集中在“圆美”和“活法”上,势必会造成诸多疏漏。
因此,本文以弹丸之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进入文论的缘起、梳理其在历代含义演变的历程,借以揭示其运用特色和批评功能。
《说文解字》解“弹”:“行丸也。
从弓单声。
弹或从弓持丸。
”[2]641可知,弹丸是弹弓的发射物。
近代的考古研究表明,弹丸曾作为狩猎、战争工具及日常游戏、娱乐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在跨越百万年,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的人类早期遗迹中,都发现了大小不一的石球。
仅在我国,如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陈家窝遗址、甘肃泾川县木—石器遗址都有石球出土,而且,时代越到中晚期数量越多,如山西襄汾丁村遗址中出土的3600件石制品中,石球就有100多件。
距今4万年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遗址,经1974年和1976年两次挖掘共得石球1079枚,且多与动物骨骼混杂。
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这些石球是当时重要的狩猎工具,石球的数量和工艺也表明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3] 而古《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载)汉代的《弹铭》:“丸弹之利,以弋凫鹜。
”(《艺文类聚》卷60引)都表明弹丸经历了由手投到工具发射,形状由大到小的变化。
弹丸还是一种娱乐(训练)工具。
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王昌龄意境说是什么呢?王昌龄意境说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华古代诗学史上影响深巨的“意境”这一范畴,是唐代王昌龄《诗格》关于“诗有三境”说中首先提出的。
如欲探寻“意境”深微的哲学、美学本涵,必须从解读其“诗有三境”说进入。
《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关于这一“诗有三境”说的著名论述,学界见仁见智,分歧颇大。
笔者认为,王昌龄所言“物境”、“情境”与“意境”的“诗有三境”说,指的是中国诗歌的三种审美心理、品格与境界,而作为第三种品格与境界的“意境”,主要是对于禅诗而言的。
就“意境”的哲学、美学之本体而言,在无与空之际,是一种从“无”趋转于“空”、又沾溉于“无”的“元美”“境界”,一种消解了“物境”(物累)、“情境”(情累)之无善无恶、无悲无喜、无染无净、无死无生的空灵之境。
限于篇幅,本文解读“意境”及“诗有三境”,不准备从道家之“无”谈起。
仅将本文的阐解与研究,集中在有关佛学方面。
认为欲解“诗有三境”之义,从解读佛学“境”、“意”与“三识性”入手,是个可行的思路。
“三识性”:佛教境界的三品格、三层次先略说佛教所谓“境”。
在佛学中,境是一个重要范畴。
何谓境?心识所游履、攀缘谓之境。
这不同于时空意义上实在的物理之境。
实相、妙智内证于心田,谓之法境;色(一切事物现象)为五识、五根所游履、攀缘谓之色境。
《俱舍颂疏》卷一云,“色等五境为境性,是境界故。
眼等五根各有境性,有境界故。
”此所言境界,是低层次、低品位的。
境界(境),指心识悟禅、度佛之程度与品格。
境界自有高下,佛禅以圆境、究竟为极致。
《无量寿经》卷上云,“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入楞伽经》卷九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100名书法家1.天津孙伯翔: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
成功者如康、赵、于、徐,毁誉参半者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
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
碑书大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百年之间名家辈出。
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方笔。
其方笔的力度颇大,震撼人心。
在孙之前写碑书者“使笔如刀”能够自然切斩出见棱见角的碑质点线者无,多为描画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孙氏在魏碑风格史上是具开创之功的大家。
虽然孙氏仅以笔法之功即可立足于书坛千古,然目前称其为大师则稍差一步耳:孙氏于结字、书风开创远不及笔法高标,其书主要得法《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或参赵之谦法,常合古人辙路,己意不多。
其书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有过一段激进的“变法”阶段,惜其未能继续开拓,因何?碑书开拓须有极高之学识、眼力与超常之胆气,开创之初不免有种种不足,遂批评声雀起,于是将孙氏开拓之念压住,乃大憾也。
后又皈依《始平公造像记》,结字之开合移位种种富于生气的意趣均让位于“复归平正”耳。
于欹侧变化未敢深入,其一生结字之种种变化仅在于一平面中之部首笔画左右上下之平移变化,而不敢将字倾侧——孙氏之字无论变形多大无一倾侧笔也。
细研孙氏近年作品,其结字取修长之唐楷意,少碑书之“宽扁”态,颇有疏古(汉隶、魏碑)亲今(唐楷)之意,其结字法冥冥之中唐法愈发占据上风,以较多唐法做入碑之基,取北碑方折之笔,合成书之清刚严整气貌,而古拙气渐亡矣,唐法入碑乃学碑大失、大忌也。
孙氏书法无处不在的理性占据了书之大半,深层的平行、等距等唐法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打上了愈老愈深的烙印。
而奇拙之字则是在唐法规矩之内的种种变化,而非在上溯魏碑乃至汉隶秦篆这些朴逸造型气质基础上的变形。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雕塑《拉奧孔》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译论|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本文转自:珞源国学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 traditore)。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象从反面来看花毯(es como quien mira los tapices flamencos por el reves)。
古今和歌集:离别歌无题在原行平欲去稻羽与卿别可托山松寄书帛即赴归来约立ち別れいなばの山の峰におふる松とし聞かばいま帰り来む佚名离人早行蜂伴飞片片秋萩惜别泪问君几时归すがる鳴く秋の萩原朝たちて旅ゆく人をいつとか待たむ一别两地悬没奈何身在天边将心系君前限りなき雲居のよそに別るとも人を心におくらさむやは小野千古赴任陆奥介时,母亲以歌作别小野千古之母殷殷爱子情身不能至心随行关隘莫阻祈顺风たらちねの親のまもりとあひそふる心ばかりはせきなとどめそ藤原清生赴任近江介之时,于贞辰亲王家中设夜宴饯别纪利贞别后可再逢缘何湿衣襟道是更深夜露浓今日別れ明日はあふみと思へども夜やふけぬらむ袖の露けき赠赴越之人歌君去归来山春霞漫漫行路远归来是何年かへる山ありとは聞けど春霞立ち別れなば恋しかるべし别筵作歌纪贯之未别已成愁多少相思离别后白云空悠悠惜しむから恋しきものを白雲の立ちなむのちは何心地せむ送友人离京赴任歌在原滋春方执手相对霎时间天南地北多少相思泪別れてはほどをへだつと思へばやかつ見ながらにかねて恋しき送君东行赋歌伊香子淳行凄凄不忍别身绊此地没奈何将心伴君侧思へども身をしわけねば目に見えぬ心を君にたぐへてぞやる逢坂别难波万雄逢坂本是相逢处但愿可阻去时路得免别离苦逢坂の関しまさしきものならば飽かず別るる君をとどめよ无题与君相别离不知何日是归期我如朝露转瞬晞唐衣たつ日はきかじ朝露の置きてしゆけば消ぬべきものを赴常陆前赠藤原公利宠此去路漫漫再难与君朝夕见孤旅谁可相依恋あさなけに見べき君とし頼まねば思ひたちぬる草枕なり纪宗定赴东国途中借宿,破晓临别,住家有女作歌以赠佚名聚散太匆匆夜宿朝别如一梦不信曾相逢えぞ知らぬいま心見よ命あらば我や忘るる人や訪はぬと送友人东行时歌清原深养父莫愁意难尽别离只此身心随白云流伴君雲居にもかよふ心のおくれねば別ると人に見ゆばかりなり友人东行时歌良岑秀崇欢期随云散别君心绪乱乱如漫天撒纸钱白雲のこなたかなたに立ち別れ心を幣とくだく旅かな赠赴陆奥国之人歌白云重重君去远纵然是万水千山此心长相牵白雲の八重にかさなるをちにても思はむ人に心へだつな赠别纪贯之别离本无色染在心底浓于墨绵绵思不绝別れてふことは色にもあらなくに心にしみてわびしかるらむ赴越地友人经年返京,复又归去时歌凡河内躬恒君来归来山匆匆来又返莫如唤作归去山かへる山なにぞはありてあるかひも来てもとまらぬ名にこそありけれ赠赴越国友人歌凡河内躬恒千里情相牵可惜难越白雪山难得与君见よそにのみ恋ひやわたらむ白山の雪見るべくもあらぬわが身は音羽山边赠别纪贯之音羽山边闻杜宇声声啼高树似诉别离苦音羽山木高く鳴きて郭公君が別れを惜しむべらなり藤原后荫任唐物使,九月末出行九州之时,殿中诸人宴饮赠别藤原兼茂促织已悲鸣离人泪泠泠秋日惜别最伤情もろともに鳴きてとどめよきりぎりす秋の別れは惜しくやはあらぬ平元规茫茫秋雾起惜别人终将别离雾霭霭满心阴翳秋霧のともに立ちいでて別れなばはれぬ思ひに恋ひやわたらむ源实赴筑紫汤浴时,于山崎作歌赠别白女此心长相依身亦可待重逢期何苦悲别离命だに心にかなふものならばなにか別の悲しからまし自山崎送至神备森林,终不忍别,而作此歌源实一程程山水阳关行脚才起又流连莫不如归还人やりの道ならなくにおほかたはいき憂しといひていざ帰りなむ闻实言“请自此归”时作此歌藤原兼茂慕君来此地转眼已是分别期恋恋不舍路也迷したはれて来にし心の身にしあれば帰るさまには道も知られず送藤原惟岳赴任武藏介时,过逢坂有感而歌纪贯之逢坂相逢地奈何至此人别离好名难副人好意かつ越えて別れもゆくか逢坂は人だのめなる名にこそありけれ大江千古赴越前宴饮送别藤原兼辅越地白山高耸逐君脚步匆匆唯恐雪落掩行踪君がゆく越の白山知らねども雪のまにまにあとは尋ねむ有友人行访花山,暮将至,欲归时歌僧正遍昭日暮篱影重山深难越夜色浓且宿此山中夕ぐれの籬は山と見えななむ夜は越えじと宿りとるべく登山而归,与诸人作别时歌幽仙法师欲归又踟躇山樱若解别离苦自当留人住別れをば山の桜にまかせてむとめむとめじは花のまにまに云林院亲王登山参加舍利会,归途歌于樱花下僧正遍昭为留君少住樱花翩跹逐风舞舞乱归时路山風に桜吹きまき乱れなむ花のまぎれにたちとまるべく幽仙法师好花为君开愿君长住花长在君去花容改ことならば君とまるべくにほはなむ帰すは花の憂きにやはあらぬ仁和帝为亲王时,赏布留瀑布而归兼芸法师恋恋不忍归眼底多少离别泪化作瀑布水飽かずして別るる涙滝にそふ水まさるとやしもは見るらむ于雷鸣壶奉召宴饮,风雨大作,日暮时举杯辞别而歌纪贯之满饮离别酒雨打萩花瑟瑟秋更添一段愁秋萩の花をば雨に濡らせども君をばましてをしとこそ思へ答歌兼览王年少未解惜别离秋风催雨急不觉间垂垂老矣をしむらむ人の心を知らぬまに秋の時雨と身ぞふりにける与兼览王初谈后别时作歌凡河内躬恒别离也欢欣今夜得见君方知人间有知音別るれどうれしくもあるかこよひよりあひ見ぬさきになにを恋ひまし无题佚名惜别双泪流泣泪成珠入怀袖聊慰思君愁飽かずして別るる袖の白玉を君が形見とつつみてぞゆく别后多少恨未到相逢泪纷纷双袖满泣痕限りなく思ふ涙にそほちぬる袖はかはかじ逢はむ日までに春雨不堪别离苦淋淋沾衣裹行足欲留君少住かきくらしことは降らなむ春雨に濡れ衣着せて君をとどめむ留君君不住殷殷请求樱花雨纷纷掩归路しひてゆく人をとどめむ桜花いづれを道とまどふまで散れ过志贺山时,井旁相谈罢,分别时歌纪贯之手捧山泉饮尚未足饮水即浑恰如才聚又离分結ぶ手のしづくににごる山の井のあかでも人に別れぬるかな路遇行车小谈又别纪友则匆匆分别君莫怨路如腰带连作环何愁相逢难下の帯の道はかたがた別るともゆきめぐりても逢はむとぞ思ふ王向远郭尔雅译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借助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范畴,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语文(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 情感.. 《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 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
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敻绝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2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3
唐文粹之《恶圆》
原文: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译文:
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
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
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
’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圆的。
’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
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
我也讨厌。
’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
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
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
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
⑥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