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
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概念】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
一、期前收缩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根据异常激动起源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早)、房室交界性早搏(交界早)、室性早搏(室早)。
【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等。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可发现有提早搏动,之后有一间歇,称代偿间歇;偶可无代偿间歇,称插入性早搏。
2.体征: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脉搏触诊及心脏听诊常不能区分各类早搏。
如伴有基础心脏病,应注意相应的体征。
【辅助检查】主要采取心电图检查方式进行辅助检查。
1.房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QRS波为室上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一致;代偿间歇不完全。
2.室早的心电图特征:ORST提前出现、ORS波增宽;T 波与 ORS 主波相反;窦性 P 波与宽QRST无关;代偿间歇完全。
3.交界早的心电图特征:P、QRS-T提前出现;P波为逆行P波,逆行P波可位于 QRS 波群之前,,P-R<0.12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后,RP<0.20 s;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间,看不到P波;代偿间歇完全,也可不完全。
QRS波为室上性,除非伴室内差异传导。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大多数心律绝对均齐,心室律可达150~250 次/min,持续数秒、数小时甚至数日;发作时患者可感心悸、头晕、胸闷、心绞痛,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休克;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整。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可诱发心前区疼痛、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如出现阿—斯综合征则可为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
心动过速时心律基本齐整,心率140~220 次/min。
心率偏慢时,由于房室脱节,听诊可能听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及观察到颈静脉出现不规则的强烈搏动。
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心室率过快者,可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冷汗、面色苍白、外周循环不良等。
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感,避免各种精神刺激。
以免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
2、进食低盐、低脂饮食及含钾高的食物(如柑橘类、香蕉等)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防止水、钠潴溜加重心衰,避免食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限制饮酒。
少食多餐,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3、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体息和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等。
4、遵医嘱正确按时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如普罗帕易致恶心、口干、头痛等。
故宜饭后服用;洋地黄制剂,服药前应测脉搏,60次/分以下,均需报告医生。
出院指导:
1、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加强饮食指导。
2、应坚持服药,不能自行减药或换药。
3、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如果脉搏有较多的停搏,应并及时就诊。
4、有晕厥史病人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工作,有头晕、黑蒙时立即平卧,以晕厥发作而摔伤。
5、病人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抢救。
参考文献:《内科护理学》第5版
拟定:郑**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心脏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手册简介本健康教育手册旨在为心脏疾病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疾病概述心脏疾病是指影响心脏正常功能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肌损伤和心脏功能受损。
预防心脏疾病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脂肪的摄入。
-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 戒烟限酒:戒烟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限制酒精摄入量有助于降低心脏疾病风险。
-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 管理压力: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如通过休闲活动、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心脏疾病自我管理技巧-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和复诊。
- 合理用药: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药物,如抗凝剂、降压药等。
-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 监测症状: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如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出现,及时就医。
- 支持与交流:与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分享经验,寻求社会支持和理解。
心脏疾病常见问题解答Q: 心脏疾病是否可以完全治愈?A: 很多心脏疾病可以通过合理治疗和自我管理得到控制,但有些疾病可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Q: 心脏疾病患者可以进行运动吗?A: 大多数心脏疾病患者可以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Q: 心脏疾病患者饮食有哪些禁忌?A: 心脏疾病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盐、糖和饱和脂肪,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结语通过本手册提供的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心脏疾病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避免自行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了解它,预防它》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奏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
如果不及时治疗,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心律失常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是十分必要的。
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晕厥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心律失常。
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都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发现心律失常的重要途径,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最后,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如焦虑、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作,因此应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之,心律失常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但通过了解症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及避免诱发因素,是可以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
概念: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奏、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饮食指导:量少、多餐。
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粗粮、韭菜、青菜、大豆,低盐、低脂,避免过度辛辣的食物。
用药指导:1严格按医嘱使用抗心律药物,纠正心律失常,提高活动耐力,2口服药应按时按量服用,不可自行减药、停药或擅自更换其他药物。
3静脉滴注速度应减慢。
心理指导: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学习自我放松技巧,如深呼吸、静默法等。
与病友多交流,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健康指导:1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2戒烟酒,忌浓茶、咖啡、可乐等刺激性的饮料。
3有晕厥史,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的工作。
4保持大便的通畅,心动过缓者避免排便时屏气。
5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的方法。
6定期门诊复查心电图,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以人为本诚信务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心律失常患者健康教育汇报人:2023-11-29目录•引言•心律失常基础知识•心律失常的成因与风险因素•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控制•心律失常的治疗与护理CONTENTS目录•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饮食与运动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社会支持与教育宣传CONTENTSCHAPTER01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脏的节律和收缩功能紊乱。
心律失常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等,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背景介绍提高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预防病情恶化。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诱发因素。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增强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01020304教育意义CHAPTER02心律失常基础知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
心律失常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间歇性的,严重时可以导致晕厥、心力衰竭等症状。
心律失常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如心脏病、心肌炎等。
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
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通常症状较轻,但有时也可导致严重的心脏事件。
包括交界性早搏、交界性心动过速等,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需要密切关注。
030201患者可感到心跳不规律、心跳过快或过慢,或者出现心脏停跳感。
心悸当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患者可出现头晕、眩晕等症状。
头晕患者可感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
胸闷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泵血量减少,使身体各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乏力等症状。
乏力心律失常的症状与表现CHAPTER03心律失常的成因与风险因素心律失常在家族中有一定的聚集性,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如果家族中有心律失常的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家族史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例如某些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
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教育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指的是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跳速度过快或过慢、心跳节奏不规则等症状。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感到心慌、头晕、乏力甚至晕厥,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引发心脏衰竭或中风等并发症。
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及时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首先,患者应了解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诱因。
心律失常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变等。
此外,过度疲劳、焦虑、大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等也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患者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的机会。
其次,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也是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咖啡因的饮食原则,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
此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量的运动和放松的活动,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和减轻心律失常的发作。
药物治疗也是心律失常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心律调整药物。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心脏节律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药物合规性,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心理健康对于心律失常患者也非常重要。
患者可能因为疾病的不适和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紧张或抑郁,这些情绪的波动可能进一步恶化疾病症状。
因此,患者需要积极面对疾病,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可以尝试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来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最后,定期复诊和遵循医生的建议也是心律失常患者保持良好健康的关键。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定期复查,进行心电图和心动图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同时,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坚持药物治疗和必要的康复训练,以维持病情的稳定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心律失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药物治疗和心态调整等方面,以维持良好的心脏健康。
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教育【疾病知识】心脏在正常情况下以一定范围的频率产生有规则的搏动,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等异常时称心律失常。
按其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早搏、房速、房扑、房颤、室上速、室速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等。
【临床表现】一般的心律失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治疗】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类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治疗方法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包括压迫眼球、按摩颈静脉窦、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电复律、电除颤、起搏器置入和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方法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长期服用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
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注意不良反应,以便随时应急。
【预防】1.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2.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脂饮食、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
心功能不全应限制钠盐摄入,服用利尿剂者应鼓励多食含钾丰富食物,如桔子、香蕉等。
3.尽力保持标准体重,避免因发胖加重心脏负荷。
4.注意季节、时令、气候的变化,因不良气候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应提前做好防护,采取防范措施。
5.精神状态正常与否同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设法消除紧张、恐惧、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保持正常心态。
6.定期门诊复查心电图,观察用药效果及调整用药剂量。
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它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正确定位心律失常,加强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心律失常的定义、症状、原因和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功能或传导功能异常,导致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类疾病。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器和传导系统会定时产生电信号,控制心脏的跳动节奏。
然而,心律失常会导致这一过程出现异常,心脏的节律会变得不规则或过快过慢。
二、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1.心悸:心律失常患者常常会感到心跳速度明显加快或加强,从而出现心悸的感觉。
2.胸痛:心律失常患者有时会出现剧烈的胸痛,这是由于心脏节律异常引起的供血不足。
3.头晕或昏厥:心律失常可以导致供血不足,造成患者头晕或昏厥。
4.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三、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1.基础疾病:心律失常常常是其他心脏疾病的并发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2.药物或物质滥用:某些药物或物质的过量使用,如咖啡因、可卡因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3.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扰乱心脏节律,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4.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四、心律失常的预防控制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限制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和心律失常。
2.规律锻炼: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能够增强心肺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3.减少精神压力: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活动,调整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维持正常心律。
4.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的滥用会增加心脏疾病和心律失常的风险,应该适度戒烟限酒。
5.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早期征兆。
充分了解心律失常的定义、症状、原因和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
心律失常病人健康教育
(一)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止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根据心功能适当活动和
休息。
(二)防治原发病,避免诱因如发热、寒冷、睡眠不足等,出现由于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就医。
(三)按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可自行增减和撤换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四)饮食宜选择低脂、易消化、富营养,宜少量多餐,吸烟、酗酒、饱食、刺激性饮食、含咖啡因饮料可引起心律失常,应禁食。
(五)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脉搏和心
律的方法,每天至少1次,每次至少lmin。
(六)定期门诊随访,复查心电图。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过速、过缓或不规则,这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护理措施,以维持心律的稳定,保持健康。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1. 控制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患者需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合理饮食:饮食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尤为重要,他们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尽量少食用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
3. 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健康,但是患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4. 定期体检: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5. 避免诱发因素: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后,患者需要尽量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避免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戒烟戒酒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的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生活的规划和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避免损伤皮肤,保
持充足的睡眠等。
最重要的是,患者需要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只有在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合理安排生活的情况下,心律失常的患者才能够保持健康,延缓疾病的发展。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防治心律失常,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供大家参考: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预防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尽量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和酒精等兴奋剂,减少压力和焦虑也是关键。
2. 定期体检:心律失常可能是其他心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因此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
3. 遵医嘱用药:如果已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一定要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
4.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心脏的稳定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等行为。
5. 心理调节:情绪波动和压力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因此要学会有效的应对和调节情绪。
可以使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参加心理疗法等。
6. 忌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因此,要尽量戒烟和限制饮酒量。
7. 避免过度用力:剧烈运动、搬运重物和用力过度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要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8. 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如果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心脏不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这些症状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前兆,不容忽视。
9. 健康饮食:建议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水果等,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10.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已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
同时,与其他患者和支持群体交流,分享和借鉴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
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
1.饮食
1) 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限制水及盐的摄入。
尤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
2) 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
3)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
4) 慎食胀气的食物,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5) 少食多餐,避免饱餐,因其会加重心脏负担。
2.活动
心律失常患者可与主冶医生研究能否运动或适宜的运动量;冬季室外运动可因突然接触寒冷刺激而引起血压升高,要注意保暖;常年坚持体育运动者,如遇身体不适或心律失常,不要强行坚持进行;避免清晨空腹时运动,特别是有冠状动脉危险因素者更应注意。
3.用药须知:严格遵医嘱用药,服药期间如有不适,请立即就医。
4.随访:心律失常患者,不论症状有无或其程度轻重,均应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进展。
亲爱的患者朋友:
欢迎您来到心内二科,首先向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可分为冲动形式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正常心率在60~100次/分,如低于60次属于心动过缓,如高于100属于心动过速,请每天坚持自测脉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精神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很多人认为心律失常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现在由于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增加,很多青年人也出现了心律失常,年轻人的心律失常,如果无基础心脏病者,绝大部分是不危险的。
并且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的,如偶尔出现轻度心悸心慌,或出现早搏现象,多与情绪紧张,喝浓茶咖啡,饮酒或睡眠不足等原因有关,对健康影响不大,通过生活调整即可恢复,若症状加重或出现频率增加,应给予重视。
那么如何防治心律失常呢,要从如下方面做起:
1.正确对待,心胸开阔。
心律失常病人要做到心胸开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
尽管心律失常是一种病态,但除了严重的心律失常,一般心律失常病人能够同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
2.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治疗。
3.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睡前不宜喝刺激性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睡前不宜进行谈话,不宜晚睡。
心律失常者宜适当地做些锻炼,如养鱼、种花、散步、练太极拳、保健操等,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病人才应长期休息。
4.注意合理安排饮食,戒烟,少饮酒。
5.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
在气候变化大、季节变替的时候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6.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不要因为便秘而发生意外。
7.定期到医院检查、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用药。
此外心律失常患者安排好日常的饮食,对疾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心律失常常由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在饮食中应避免促使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情发展及加重的食品,同时还应限制热量供给,降低肥胖者的体重,减轻心脏负担。
1.限制热量供给。
般每日每公斤体重25~35卡,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2.限制蛋白质供给,一般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内。
3.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4.应供给富含VitB、VitC及钙、磷的食物,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
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便干燥。
5.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
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6.限制盐及水的摄入。
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应严格控制。
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7.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尤其饮食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而且吸烟、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极大,可进而影响窦房结及其传导系统,引发心律失常,故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心律失常的防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希望这些健康知识,对您了解心律失常和战胜疾病有所帮助。
希望您在我们心内二科度过一个愉快的治疗,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