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类型及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73.50 KB
- 文档页数:8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红楼梦》中描绘的珍馐异馔五光十色,其中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有三十六种,肴馔有五十八种,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而且还有一些典雅风致、特殊肴馔的饮食用膳。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业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景象。
大城市的酒店、茶楼和点心铺鳞次栉比,市招繁多,北销南运的小商摊贩人来客往,蜂攒蚁聚,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的饮食文化。
这些花样繁多、琳琅满目的肴馔可分为京菜、川菜、苏菜、粤菜、鲁茶、湘菜、闽菜、徽菜。
糕点则分为苏式、广式、闽式、潮式、徽式和京式。
《红楼梦》中的饮食谱正是汲取了民间奇巧的肴馔和上膳御厨的烹饪方法,而形成的南北兼杂,别具风格特色的《红楼梦》饮食文化。
这种独特新颖、绚丽多姿的贵族家庭饮食生活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并且占有其特殊的地位。
《红楼梦》之饮食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它内容极其丰富,思想性强,艺术精湛。
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活动。
宴式分类按规模:大宴、小宴、盛宴;按时间:有午宴、晚宴、夜宴;按内容: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按节令:则有秋宴、端阳宴、元宵宴;按设宴: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
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美食配美器”。
唐代诗人王翰曾撰写了一首《凉州词》,其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广为传诵、引用。
《红楼梦》中餐具之豪华不能不让人吃惊。
就单说饮酒的杯子吧,有金、银爵、琥珀杯、什锦珐琅杯、绿玉斗等,琳琅满目。
拜读小说中描写饮酒的部分就是一种文化享受。
《红楼梦》多次谈到滋补药膳,如“桂圆汤”、“燕窝汤”、“枣泥馅山药糕”等。
单说后者,大枣可以补血、健脾胃,山药可以补气健脾。
一《红楼梦》中的饮食《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及其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极其丰厚深邃,文中描绘的珍馐异馔五光十色,其中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有三十六种,肴馔有五十八种,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而且还有一些典雅风致、特殊肴馔的饮食用膳。
通过对这些饮食的描绘,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到鼎盛的时期。
《红楼梦》中的饮食谱正是汲取了民间奇巧的肴馔和上膳御厨的烹饪方法,而形成的南北兼杂,别具风格特色的《红楼梦》饮食文化。
这种独特新颖、绚丽多姿的贵族家庭饮食生活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并且占有其特殊的地位。
二《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的俄译在文学界里对《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对于俄语译本的却不多,饮食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它是构筑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原料,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即使同一种食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它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比如面包,在中国可能人们把它当作早餐或者副食,而在俄罗斯却是他们的主食,并且面包各种各样,面包加盐更是珍贵的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俄罗斯如果用面包和盐来招待客人则表示主人非常的富有。
面对这么大的饮食文化差异,我们来看一下在俄语版本的《红楼梦》中是怎么处理的,下面我们就从《红楼梦》中的点心,饮品小食和肴馔来进行分析。
2.1 点心点心在我国一般都作为副食,在休闲娱乐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消遣,并不把它作为一种主食。
点心的品种也各种各样,下面我们就看《红楼梦》中有关点心的描写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丫环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
揭开看时,每个盒内有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一样是奶油炸的小面果。
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饺出这么个纸的来。
浅析《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点作者:胡小妮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描绘社会现实的同时,记述了大量的饮食生活,小说情节以“吃”来起承转合的。
本文仅分析了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特点,剖析了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红楼梦;餐饮文化;饮馔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一、风味多样的食谱全书目录中涉及“吃”的就有七回,食品达186种,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有36种,肴馔有58种,表达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各种风味。
1.花样繁多的稀饭:“稀饭”又叫“粥”,只有生活艰难的人家才天天以粥为主。
而《红楼梦》中“食谷者生”,稀少也就自然珍奇。
宝玉在薛姨妈处“吃了半碗碧粳粥”;元宵夜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也有清淡的枣儿熬的粳米粥。
其他还有御田糯米粥、胭脂米粥、白粳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腊八粥、绿畦香稻粳米粥……。
2.异彩纷呈的肴馔:且看用料,獐、狍、野猪、汤猪、龙猪、野羊、家汤羊、风鸡、鸭、鹅、兔子、熊掌、鹿肉、风腌果子狸,海参、蛏干、鲟鱼、鲟鳇鱼等。
史湘云藕香榭做东道食蟹的场面,宝玉、黛玉等人将笼蒸清水大螃蟹,佐以姜醋,饮以热酒,持螯赏桂,吟诗作赋。
再看菜肴,鸭信、牛舌、胭脂鹅脯、茄鲞、野鸡瓜齑、牛乳蒸羊羔、糟鹌鹑、灵柏香熏的暹猪,鸡髓笋、葫芦条子、酱萝卜炸儿、灰条茶干、豇豆、油盐炒枸杞芽、炒面筋、风腌果子狸、火腿炖肘子、酒酿清蒸鸭、琼酥金脍、玉粒金莼、酸笋鸡皮汤、野鸡崽子汤、火腿鲜笋汤、虾丸鸡毛汤、虾丸鸡皮汤等等。
3.五花八门的点心有北方的枣泥山药糕、苏杭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御膳的瓜仁油松穰月饼、广东虾饺儿、满族的奶油松瓤卷酥、如意糕、菱粉糕、菊花壳儿、螃蟹小饺、豆腐皮包子等,还有饽饽、密供儿、菱粉糕、内造点心、奶油松瓤卷酥、瓜仁油松穰月饼等。
4.各式各样的水果有红菱、鸡头、藕、鲜荔、榛、松、桃、杏穰、槟榔等。
还有调味品糟油、玫瑰卤子、木樨清露、玫瑰清露、法制紫姜、酱罗卜炸儿、椒油莼齑酱、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一、概要】在我国古典文学小说中,《红楼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作者曹雪芹阅尽人间沧桑而写就的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描绘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记述了当时大量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在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饮食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红楼梦》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描绘占据很大比重。
可以说,《红楼梦》整本小说的情节,就是以一系列的【吃】构成与起承转合的。
民以食为天,认真来看【饮馔】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里极丰盛且重要的一部份。
【二、《红楼梦》是部由【吃】构成的小说】全书的章回目录中涉及【吃】的就有:【宴宁府宝玉会秦锺】(第七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第十一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十八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三十八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第四十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四十一回)、【脂粉香娃割腥啖瞻】(第四十九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第五十三回)等等。
从盛大的迎接皇妃的盛宴,到贵族公府的豪华家宴,从酒楼饭店的歌妓郁酒,到街头巷尾的随意小吃,可说是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红楼梦》中关于【饮馔】的描写十分具体、十分丰富,同时也为这部巨着增色不少。
作者曹雪芹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清代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平日里吃的是些什幺,而且在描述怎么吃方面也不惜笔墨。
透过各式各样关于【吃】的描绘,对整部小说的情节起了起承转合的作用,并且使我们看到清代官宦之家饮食风俗的一个缩影。
【三、精致的饮食和人物性格】贾府中所用的点心有糖蒸酥酪、奶油松酿卷酥、莲叶羹、枣泥山药糕、桂花糖新蒸栗粉糕、藕粉桂糖糕、如意糕、菱粉糕、菊花壳儿、桂花绿豆面子、鸡油卷儿、松酿鹅油卷、螃蟹小饺、豆腐皮包子等。
糖蒸酥酪是加糖的牛奶,有人考证为酸奶,是一种难得的风味食品,莲叶羹是一种花样面片汤,和好面后用银模子打出花样,形状有梅花、莲蓬、菱角等三四十样。
做成后,借荷叶的清香,用好汤煮成。
虽非难得的珍味,却也算别致,难怪薛姨妈对凤姐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衣、食、茶、酒、戏《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也是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园林、建筑到服饰、器物;从宗教、礼俗到诗词、典籍;从戏曲、绘画到饮食、养生,无所不包。
今人阅读《红楼梦》,都很想知道当时的人们真的像《红楼梦》中那样生活吗?曹雪芹著书的年代正值中国文化由俗转雅之时,清代是雅文化集大成的时期,《红楼梦》美学都应基于这个大背景来认识。
总体来讲,《红楼梦》中描写的生活是古代贵族雅致生活的典范。
衣:极尽奢华,性格分明《红楼梦》是一场服饰文化的盛宴,《红楼梦》对服饰描写的精细程度,史无前例。
书中金陵十二钗的服饰描写处处渗透着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体现了曹雪芹的审美。
曹雪芹对贾宝玉着装的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贾府生活的奢华从人物着装上可见一斑。
对“金陵十二钗”服饰的描写,曹雪芹除了体现奢华之外,又依据每个人性格有不同体现,由于地位、身份和性格的不同,色彩、材料、纹样、配饰等都不尽相同。
例如“中庸”的薛宝钗,就从薛姨妈的口中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足见这位少女内心沉稳、成熟。
又如林黛玉讲求淡色素雅,在第89回中,她“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
”服饰的清新淡雅,映衬她高洁、孤傲的心性。
有趣的是,《红楼梦》中还假借绘画中的意境来比拟服饰。
第五十回,在一个粉妆玉砌的冬天,身披大红腥毡的贾宝玉与薛宝琴并肩站在雪地里,身后是梅花映衬,众人见了都说酷似明代仇十洲的《双艳图》,而贾母更是认为:“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食:食不厌精,名目繁多“任何人翻开《红楼梦》或者中国的其他小说,将会震惊于书中反复出现、详细描述的那些美味佳肴,比如黛玉的早餐和宝玉的夜点。
”林语堂《饮食》中如此写道。
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贾府的饮食,可以用“食不厌精”形容。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
在《红楼梦》中,饮食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和饮食美学,更折射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将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比较和分析蒙古族和汉族在饮食文化及其翻译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红楼梦》的蒙古文本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对汉族饮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进而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和策略。
同时,这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红楼梦》的跨文化研究领域,推动中蒙文化交流与互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
首先,收集《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其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比较;最后,结合蒙古族饮食文化背景和翻译理论,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深入分析。
四、《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一)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在《红楼梦》蒙古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汉族饮食名称,如“八宝饭”、“燕窝粥”、“烤鸭”、“炖肉”等。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如江南的茶点、北方的面食等。
这些饮食名称不仅体现了汉族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
(二)蒙古文本中的饮食译法在蒙古文本中,对于汉族的饮食名称,通常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直译是指将汉语原词直接翻译成蒙古语,如“烤鸭”译为“Кахил”(意为烤鸭);意译则是根据汉语原词的含义进行翻译,如“八宝饭”译为“八种珍品混合而成的饭”。
此外,还有一些译法采用了借词或音译的方式。
五、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的比较分析(一)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在比较《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时,我们发现蒙古族和汉族在饮食文化上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
《红楼梦》中的双及物结构浅析《红楼梦》中有很多双及物结构用例,按动词语义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给予”“服务”“取得”“处罚”“叙说”“施加”“债务”等7类。
本文通过语料具体阐述这7类,并对其宾语的结构、语义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红楼梦》时期发展到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变化不大,其中O2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差异最大。
标签:《红楼梦》双及物结构语义关系一、引言双及物结构定义是由(双及物)动词、施事论元、受事论元组成的结构。
这个定义主要是和结构的意义相关,而不与论元形式上的表现相关。
双及物结构是最典型的三元结构,这与单及物是最典型的二元结构类似。
在其他的三元结构中,两个非施事论元并不是R(接受者)和T(客体),例如英语中的例子:I put the pen in the box;They accused me of the crime;They replaced the worker by a robot;They called her Vera。
这些不是双及物结构。
最典型的双及物结构包含一个表示物理转移意义的动词,例如“给”“借”“送”“卖”“还”,描述一种由施事参与者使客体的归属转移至一个有生命的接受者的场景。
而在大多数语言中,一些体现精神转移的动词,例如“show”“tell”,也会有相同的表现,因此我们把这类动词也纳入双及物的定义中。
“show”“tell”中有生命的论元在狭义上并不是接受者,但是我们也将其看做R论元。
同样,非典型的转移类动词如“提供”“遗赠”“承诺”也会纳入双及物的定义中。
截止目前,有关《红楼梦》中双及物结构的研究有《“与”字双宾句式分析》,论文以《红楼梦》中的“与”字双宾句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与”字双宾句的形式结构、结构间的变换、“与”的词性、“与”字双宾句和“给”字双宾句的异同等。
目前还没有论文对《红楼梦》中的双及物结构整体进行考察,包括双及物动词的分析,R和T的比较等。
《红楼梦》:一本吃货百科全书引导语:大家对于《》中的美食,了解哪些?据了解《红楼梦》中所描写之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可以说是一本吃货百科全书了。
《红楼梦》小说中所描写之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等类别。
有详写,有略写,有随文而出,亦有精心安排,诚是名目繁多,精妙绝伦。
按中国传统饮食习俗,可分如下品类:一、饭粥:曹雪芹的《居常饮馔录》,汇编了前代所传饮膳之法,其中就有宋东溪遯叟的《粥品》,《红楼梦》中所写主食名目,以粥为最多。
在 120 回中有 28 处写到食粥,且名目不少。
像荣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在繁华的日子里也上上下下吃粥吃个不亦乐乎,那是饭饱弄粥另玩花样,变化无穷。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荣府的食风清和。
贾母带头便不喜油腻,宝玉的口味亦偏淡;“晚饭要一样凉凉酸酸的东西,别搁上香油弄腻了。
”荣府不论主子奴才,如果些微不适,只以净饿为主,使肠胃休息。
袭人病了,除了服药之外,只喝些米汤,其中便有值得我们参考的道理。
碧粳粥(第 8 回)、腊八粥(第 19 回)、香薷粥(第 29 回)、燕窝粥(第 45 回)、鸭子肉粥(第 54 回)、枣儿粳米粥(第 54 回)、绿畦香稻粳米饭(第 62 回)、绿稻米粥(第 75 回)、江米粥(第 87 回)、御田胭脂米、碧糯、白糯、粉粳、杂色粱谷、下用常米(第 53 回)这里要提一提腊八粥。
第十九回,宝玉给黛玉讲了一个扬州黛山林子洞里一群耗子精的:要过腊八节了,老耗子令小耗子们出去偷些果品来,一小耗子侦察后回报说,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米豆成仓,不可胜记。
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
”各胭脂斋系列抄本皆作“果品有五种”,唯独高鹗想要将之改为“果品只有五种”。
实际上,古时对腊八粥做法是非常讲究的。
《燕京岁时记》里面提到腊八粥材料做法,“用黄米、百米、红米(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
《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类型及其特点以《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类型及其特点为标题,本文就此话题展开阐述。
首先,简要介绍复合词构词的概念。
复合词构词,是以一个或多个组合词语结合而成的词,其中各个成分均可以单独作词,却又构成一个新的完整词义。
其次,以《红楼梦》中食物类复合词构词为例,探讨复合词构词的类型及其特点。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其中的描述具有极强的文学性。
同时,其中的食物文化也是十分特殊的一类文化,其中不仅有许多复合词,而且复合词的特点也是相当独特的。
以《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的类型及其特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动物名词作为前缀或后缀的复合词,如“熊掌”、“鹿尾”、“鳖鱼”等。
这种类型的复合词表达出了中国人对于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视,以及想要表达这些珍稀食物的品质或者特殊地位。
第二类是以植物名词作为前缀或后缀的复合词,如“龙眼肉”、“桃花糖”、“银杏果”等。
这类复合词最明显的特点是,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植物的特征,这也正是古人构建复合词的最大动机。
第三类是以空间位置作为前缀或后缀的复合词,如“东坡肉”、“西湖鱼”、“南瓜子”等。
这一类复合词构成的原因很可能是古人想要表达不同地区的食物特色,以及对其特有的美味,或者对地理位置的记忆与表达。
从具体的构词形式来看,这三类复合词都是采用了前/后缀的方式构词的。
从本质上来看,这三种构词方式都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于食物文化的重视,以及积极的建设精神,而且这些复合词的构成又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于食物文化的独特理解与普遍概念。
本文以《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类型及其特点为课题,介绍了复合词构词的概念,并以《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为例,详细探讨了复合词构词的三大类型、构词形式和特点,同时又着重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食物文化重视的精神以及其独特理解,由此不难看出《红楼梦》中对食物文化的全方位描绘,及其独特性与价值。
《《红楼梦》蒙古文本饮食名称及其译法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在《红楼梦》中,饮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因此,对《红楼梦》中饮食名称及其译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及其译法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比较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策略。
二、研究内容(一)《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红楼梦》中涉及大量的饮食名称,包括各种菜肴、点心、酒水等。
这些饮食名称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富有文化内涵。
在研究中,我们将对《红楼梦》中出现的饮食名称进行梳理和分类,为后续的译法比较提供基础。
(二)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译法针对《红楼梦》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我们将对比不同译本的译法。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译本在处理饮食名称时的差异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这些译法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翻译策略。
(三)译法比较与文化内涵分析在对比分析不同译本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策略。
我们将分析不同译本在处理饮食名称时的侧重点和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蒙古文化对《红楼梦》中饮食名称译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
首先,我们将对《红楼梦》及其蒙古文本进行文献调研,梳理其中的饮食名称。
其次,我们将对比不同译本的译法,分析其差异和特点。
最后,我们将结合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对不同译本进行深入分析。
四、研究结果(一)饮食名称梳理与分类通过对《红楼梦》的梳理,我们得出了丰富的饮食名称列表,包括各种菜肴、点心、酒水等。
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
(二)蒙古文本中的饮食名称译法差异在对比不同蒙古文本译本后,我们发现各译本在处理饮食名称时存在一定差异。
一《红楼梦》中的饮食《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及其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极其丰厚深邃,文中描绘的珍馐异馔五光十色,其中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有三十六种,肴馔有五十八种,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而且还有一些典雅风致、特殊肴馔的饮食用膳。
通过对这些饮食的描绘,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到鼎盛的时期。
《红楼梦》中的饮食谱正是汲取了民间奇巧的肴馔和上膳御厨的烹饪方法,而形成的南北兼杂,别具风格特色的《红楼梦》饮食文化。
这种独特新颖、绚丽多姿的贵族家庭饮食生活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并且占有其特殊的地位。
二《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的俄译在文学界里对《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对于俄语译本的却不多,饮食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它是构筑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原料,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即使同一种食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它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比如面包,在中国可能人们把它当作早餐或者副食,而在俄罗斯却是他们的主食,并且面包各种各样,面包加盐更是珍贵的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俄罗斯如果用面包和盐来招待客人则表示主人非常的富有。
面对这么大的饮食文化差异,我们来看一下在俄语版本的《红楼梦》中是怎么处理的,下面我们就从《红楼梦》中的点心,饮品小食和肴馔来进行分析。
2.1 点心点心在我国一般都作为副食,在休闲娱乐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消遣,并不把它作为一种主食。
点心的品种也各种各样,下面我们就看《红楼梦》中有关点心的描写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丫环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
揭开看时,每个盒内有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一样是奶油炸的小面果。
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饺出这么个纸的来。
《红楼梦》词汇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人性描绘、深刻的社会揭示和精妙的艺术形式,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词汇入手,分析其描绘人性与社会的手法,以呈现这部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的词汇十分丰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在小说中,词汇的运用紧紧围绕着人物性格、命运和时代背景,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动性和现实感。
首先,《红楼梦》善于通过复合词来描绘人物的复杂性格和情感。
如小说中的贾宝玉,他既是一个深情的恋人,又是一个慷慨的知己,还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这些多重身份和情感在小说中得到了复合词的充分表达,从而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次,《红楼梦》在运用词汇时非常注重社会背景的体现。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典故、成语和俚语,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深深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
如“金玉良缘”这个成语,既表达了小说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又暗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与金钱的紧密。
此外,《红楼梦》还通过词汇展现了生动的社会百态。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
从贾母、贾政等封建家长的威严用语,到林黛玉、薛宝钗等年轻一辈的柔美言辞,再到刘姥姥等社会底层百姓的朴实口语,这些丰富多样的词汇犹如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社会风貌。
《红楼梦》的词汇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还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思考和阅读的愉悦。
这部作品以深情浓情、微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将细腻的人物塑造、精湛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千年来流传的经典画卷。
在总结中,《红楼梦》的词汇研究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工作。
通过深入剖析小说中的关键词、典故和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世界文学名著的内涵和魅力。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和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试论《红楼梦》中的双音程度副词《红楼梦》中的双音程度副词有同义复合、加词缀、源自词组三种形式,其中源自词组复合词出现次数最多,加词缀的形式中“极是”沿用至今,源自词组的大部分都沿用到了现代汉语时期,并且影响较大。
标签:《红楼梦》双音程度副词同义复合词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前80回由曹雪芹著,后40回由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本书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明代汉语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双音节程度副词。
从结构形式上看,《红楼梦》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同义复合形式同义复合形式的双音程度副词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出现,但是数量很少,中古汉语以后不断有新的形式出现,发展到明代,新的形式并不多,但旧有的形式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或逐渐衰落、消失,或经过此期的发展得到巩固和增强。
《红楼梦》中此类程度副词反映了这种变化情况。
《红楼梦》中的此类副词有“愈加”“更加”“越加”“稍稍”。
从形式上看,“愈加”“更加”“越加”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分“加”。
“愈加”始见于南北朝时期,一直到明清,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不高,共有5例,主要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很少修饰一般动词和动词性词组。
从总体上看,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时没有明显的语义色彩差别,但是修饰一般动词和词组时以含有消极色彩义为主。
“更加”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在《红楼梦》中有44例:修饰形容词的有10例,所修饰的形容词有“小心”“喜悦”“昏聩”“亲密”“款洽”等;修饰动词和词组的有34例,所修饰的成分以含有积极色彩义的为主。
“越加”始见于元代,主要见于明清时期,《红楼梦》中仅1例:“越加病重”。
以上3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分“加”。
“加”在上古汉语中已经用为程度副词,但是始终很少见,与其他同类副词组合为同义复合的形式,多见于南北朝时期,特别是汉译佛经中。
《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构词类型及其特点作者:郑秋晨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学者多从语言文化、翻译学视角关注《红楼梦》的语言问题。
根据《红楼梦食物大观》收录的“红楼食谱”分析归纳出《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的构词法,通过与《金瓶梅》中的食物类复合词以及已有复合词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食物类复合词的构词同样存在主谓式基本上不存在、偏正式占大多数的不对称特点。
这一特点也揭示了食物类复合词甚至汉语语法的规律,即附接型(主谓式、偏正式、联合式)是汉语复合词构词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关键词:复合词;不对称;食物类复合词;《红楼梦》;《金瓶梅》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9)05-0044-05收稿日期:2018-12-11作者简介:郑秋晨(1989-),女,广东梅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语言学、韵律构词学的研究。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ord-formation of Food Compound Words in A; Dream; in; Red; MansionZHENG Qiuchen(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China)Abstract: Most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problem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od names; in the recipe collected by the Grand View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word-formation of the food name compounds have been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food name compounds; in The Golden Lotus and the data from the previou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food compound words also have the asymmetric feature that the subject-predicate form basically does not exist and; partial formal type is in the majority, Which reveals the rule of food name compounds and even the rule of Chinese grammar that the attachment type (subject-predicate type, partial formal type, joint type) i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Chinese compound words with certain universality.Key words:Compound words; Asymmetry; Food name compounds;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Golden Lotus《红楼梦》堪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
从文化角度上来看,《红楼梦》内容广泛,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语言角度来看,《红楼梦》产生于18世纪,此时“言文一致”日趋成熟,体现了这一时代语言的典范。
对《红楼梦》中的语言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和现在的语言现象[1]。
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
其中,合成词又分为重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复合式合成词和特殊复合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复合式合成词,下文简称“复合词”。
按照组成成分的语法关系,复合词又分为主谓式、述宾式、述补式、偏正式和联合式。
邓思颖考察了香港“潮语”的构词规律,将之与普通话、粤方言对比后发现,三者的复合词均呈现不对称分布的态势[2]。
其中偏正式始终占大多数,如,普通话中偏正式复合词占所有复合词的53.9%,粤方言中占58%,“潮”语中占66.2%;主谓式复合词则极少,在数据方面体现为,普通话中有1.2%,粤方言中有2.4%,“潮”语中有2.1%。
为了解释以上不对称现象,邓思颖提出以下假设:附接型(包括主谓式、偏正式、联合式),兼名词和动词性两大词类,所以在汉语复合词构词时具有普遍性;而中心语——补足语型(包括述宾式、述补式)只能构成动词性复合词,构词时的限制较大,所以数量就远低于附接型。
但这一假设尚有待更多的语料验证,故,本文以《红楼梦》中出现的食物类复合词为主要词法分析对象,通过与《金瓶梅》中出现的食物类复合词、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试图分析归纳出食物类复合词的构词法,进而再从句法角度分析这些特点,从而验证邓思颖教授的上述假设。
一、语料来源《红楼梦》中描写的烹调食谱、点心饮料异常丰富,不乏有学者从文化、养生、烹饪等多重角度对其进行过细致的考据。
据前人的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中提及的食物多达180种[3]。
蒋荣荣所著《红楼梦食物大观》收录有“红楼食谱”[4],根据食物类型将食物名称分为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食、外国食品八大類,共介绍了含调料品在内的食品145种,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故本文即以其为语料来源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与前人的文献形成更好的对照,首先将3个不属于词的短语剔除出去,它们分别是“牛乳蒸羊羔”“火腿炖肘子”“油盐炒豆芽”。
剔除后,食品清单上还剩下141项(见表1)。
在众多的《红楼梦》食物词当中,有29例不能分解为单纯词,如“醋”“槟榔”“饽饽”等。
其中,附加式合成词有8例,如“奶子”“柚子”等;特殊复合词只有“落花生”1例,属缩略语。
剩下的112例分属合成词中的复合式、附加式两个大类,不存在重叠式合成词。
根据数量的分布可知,复合式占了食物类合成词的绝大多数。
在112个合成词当中,复合式大约占到了92.9%;而复合式在145个《红楼梦》食物名词里约占71.7%,也是《红楼梦》食物名词里的大多数。
因此,食物类复合词是本文讨论的焦点所在。
经过统计,红楼梦复合词有104例。
这一百多个例子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语料库,是本文主要分析的对象。
二、《红楼梦》中食物复合词的构词类型本文研究食物类复合词的构词特点,构词类型参考了黄伯荣、廖序东(2002)[5]《现代汉语》的分类。
按照词根之间的语法关系,把104个复合词划分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定中)、偏正(状中)和联合等常见类型(见表2)。
根据表2,偏正式(定中)占了《红楼梦》中食物类复合词的大多数,述宾式次之,而主谓、述补、偏正(状中)、联合式则不存在。
偏正式复合词共95例,占了所有复合词的90.4%,均为定中型,可见,定中型偏正式复合词是《红楼梦》构造食物词的重要途径。
述宾式虽仅次于偏正式,但数量上与偏正式仍有着极大的差距,例子较为贫乏。
而且为数不多的几个“述宾式”食物名词亦可以理解为“偏正式”。
譬如“炖鸡蛋”“炸鹌鹑”,可以理解为“用炖这种烹调方式制作的鸡蛋”“用炸这种烹调方式制作的鹌鹑”,所以其在构词方面的重要性很难与偏正式抗衡。
汉语构造复合词时倾向于以偏正式构造名词,食物类复合词属于名词性的,所以同样倾向于用偏正式去构造。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将“荔枝”一词分析成述宾式而非单纯词,其原因有二:第一,“荔枝”出现在第二十二回,贾母出谜语给贾政猜,谜面描述的是“荔枝”这一水果,贾政参透出“离枝”之意,顿感不祥。
其二是因为“离枝”是“荔枝”的古名。
根据上文讨论,偏正式(定中)是《红楼梦》中食物类复合词的主流。
食物类复合词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这五种类型上均呈现不对称分布的状态。
这一发现还可进一步在《金瓶梅》的汤、饼类食物词中得到印证。
从杨丁弋[6]的分类描述发现,《红楼梦》中最具有能产性的食物名称格式是“XXX汤”,出现了21次;位居第二的是“XXX粥”,共出现10次;接着是“XXX茶”“XXX酒”“XXX糕”,分别出现了9次、8次和6次(重复不计);“XXX饼”只出现了4次。
利用以上关键词,通过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金瓶梅》中最具能产性的是“XXX饼”,出现了35 次;“XXX汤”次之,出现了31次;紧随其后的是“XXX酒”,14次;“XXX糕”与“XXX茶”各10次。
下文以“XXX汤”为例,考察哪些成分可以与之搭配以及“XXX”(指的是将“汤”字剥离后,剩余的部分)在构词上呈现出的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红楼梦》中缺乏四字汤名,而《金瓶梅》中的四字汤名也因为双音节音步的作用变成了2+2格式,如“百宝攒汤”“灯心姜汤”“蜜煎梅汤”,如果把“汤”强硬剥离出来,对剩余部分的分析将毫无意义(“百宝攒”无意义),所以本文将与“汤”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一起剥离出来,对剩余的部分进行构词类型方面的探究。
用同样的计算方法统计了两本书的“饼”类食物,统计结果见表4。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红楼梦》与《金瓶梅》中“汤”“饼”类食物词前成分的构词特点相似,呈现不对称现象,偏正式的数值依然最大。
与食物类复合词一致的是,偏正式(定中)始终是构造词语的重要方式。
根据以上两节的讨论,我们可以为《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作出以下结论:复合词是构造食物类词的主流,偏正式是主流,主谓式是少数派,呈现不对称分布的态势。
以上特点仅仅是食物类复合词的特点?还是汉语复合词的一般情况?在以下小节里,我们会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三、复合词的不对称分布《红楼梦》中的食物类复合词呈现了不对称分布的态势,而这种不对称现象其实也广泛存在于其他语料中。
周荐[7]、朱彦[8]通过统计发现,普通话复合词的五种构词类型的分布不均。
这种不对称分布的现象也在粤语新词——潮语研究[9]、;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10]、; 汉语历时研究[11]中得到了印证。
在表5里,我们比较了普通话、“潮语”和《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各种构词类型的分布。
从这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主谓式在普通话复合词、“潮语”复合词与《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里都是少数派;二、偏正式数量始终超过一半,占了普通话复合词、“潮语”复合词与《红楼梦》食物类复合词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