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台阶》教案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3、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导入激趣:钢琴曲《雨的印记》下,教师朗诵《写给父亲》导入: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2、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淌汗(t?ng) 揩汗(kāi) 嘎嘎(gā)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舀米(y?o)尴尬(gān’gà) 聊天(liáo) 撬石板(qiào) 硌(gè)了一下3、生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①生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b、父亲是怎么造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②提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人物呢?(板书:线索——台阶、人物——父亲)我们可用三个词组来概括故事情节:叹台阶——造台阶——坐台阶③追问:建新屋,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详细,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明确:文章的详略由中心定。
台阶教学反思5篇(优)台阶教学反思1《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
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美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基本不做过细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这节课也不例外。
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体会,说得较为肤浅,品味也不到家。
此时,我适时地举例,引导他们深入领悟:“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却写出了双重的内涵:父亲闪腰了,疼得他脸色发青;儿子抢扁担这一动作大大刺伤了父亲的自尊心。
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喻体却写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变化,多么具有表现力。
慢慢地,一个个头脑“转”起来。
一学生:老师我来读一句话‘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这句话很真实,以前农村的孩子都这样,没牙的小孩子乱啃东西,弄湿手指,弄湿衣服。
他的话没说完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学生:我想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着读“去烟火时,把烟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举起烟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我觉得这个父亲的`努力不值得,奋斗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亲却更压抑了、更不自在了,还不如住原来的老屋。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爷爷奶奶,他们宁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来住我们的四室二厅,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一脸的深沉)瞧,因这文章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了顿悟,增进了对长辈的理解。
一个山里娃站了起来:我感触最深的是新屋落成庆典时的几句话,使我不由得想起我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
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2.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⑴.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
“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
⑵.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⑶.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3.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篇一: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了《背影》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今天的学习,你一些定会对自己的父亲又有新的认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检查预习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属自读课文,相信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结合课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1、“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
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明确:为了表现父亲。
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2、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板书)认为台阶低。
3、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4、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台阶低,在村里没有什么?(地位)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
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明确:尊严。
(让学生体会一下父亲的精神世界,感受父亲形象。
)5、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明确: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台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父爱、勤劳、坚韧等美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台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台阶有什么特点?它们与课文《台阶》有什么联系?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难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求助。
然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分析课文主题。
3.合作交流(1)课文中的父亲具有哪些品质?(2)父亲为什么要修建台阶?(3)课文中的台阶有什么象征意义?(4)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品质?4.课堂讨论5.写作训练请学生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描写父亲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6.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5.不足之处: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今后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台阶》。
2.阅读课后推荐文章,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3.完成课后练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父爱、勤劳、坚韧等美好品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课文《台阶》中的主题思想和父亲形象。
2.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技巧。
《台阶》语文教案案例反思等综合资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父亲的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家庭、亲情等方面的课文,为学习《台阶》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脉络。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分析父亲形象(1)让学生用词语概括父亲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形象的具体表现,如勤劳、善良、坚毅等。
4.学习课文写作技巧(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那座高高的台阶”、“那片广阔的田野”等。
(2)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如表现父亲的心情、烘托父亲的形象等。
(3)学习课文的人物描写方法,如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
5.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的“台阶”,分享家庭故事。
(2)讨论如何尊敬长辈,热爱劳动。
6.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的“台阶”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课文写作技巧有了初步的认识。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故事,达到了教学目的。
3.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综合资料1.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背景资料3.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4.优秀作文案例六、优秀教案案例《台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父亲的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台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做《台阶》。
请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初步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
2.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注释,自主学习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生:自主学习,做好笔记。
3.课堂讲解师: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下课文的内容。
课文讲述了父亲为了修建新屋,节衣缩食,努力攒钱,最终实现了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体现了我国农民的坚韧精神和拼搏精神。
(1)分析课文结构师: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回答问题。
(2)分析课文主题师:课文主要表达了哪些主题?生:回答问题。
(3)分析课文写作技巧师:课文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生:回答问题。
4.课堂讨论(1)课文中的父亲具有哪些品质?你如何看待这些品质?(2)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课文主题,感悟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台阶》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写作技巧。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发扬这种拼搏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初中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精选5篇)初中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欣赏刘和刚的《父亲》音频PPT1)音乐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激情导入:“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透过歌声和画面,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
今天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展示课题:PPT2)。
二整体感知:(教师传授阅读之境界: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PPT3)。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释一些词语。
(PPT4)2、学生整体把握,要求复述故事情节。
(PPT5)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第一台阶:读懂父亲(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PPT6)勾画出父亲的模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①用“从_______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PPT7)②教师联系人物,总结全文结构。
(PPT8)③老师用诗歌的形式给父亲画了一幅画,并深情朗读。
(PPT9)④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PPT10)2、第二台阶: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台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台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台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小说《台阶》的主要内容和背景,了解本文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想,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语言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3.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中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爱心,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学习和掌握《台阶》的内容和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3. 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体会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 解决学生对小说中难懂的词语和语言现象困惑的问题;2.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隐藏在文字之间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课程选择的小说是余华的《台阶》。
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残疾人和一位普通人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从中寻找到人类不变的真情和珍贵的人生意义。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梗概、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主题分析和翻译理解等。
2. 教学具体步骤1. 预备活动教师告知本次课程的内容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 导入环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程中小说《台阶》的背景:小说中的台阶究竟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主角钟小艾选择挑战自己?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投入到课程中。
3. 课程展开(1) 小说的梗概教师先讲述小说的梗概,让学生对小说的主旨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小说,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a. 故事讲述的人物背景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特点?b. 故事情节的核心是什么?c. 故事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我们需要通过人物形象,深入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台阶》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台阶》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文章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二、学生分析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当适当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设计思想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时间紧、任务重。
基于此,围绕教学过程要紧凑、问题设计要精心,抓主抓重,切中主题,设计了四个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和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五、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台阶》优秀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2、分析人物形象3、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难点:目标2、3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是一篇小说,讲诉一位父亲建新屋,修高台阶的故事。
《台阶》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与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夸张等。
3.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解析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台阶》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台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标记。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个重要句子或段落,进行详细解析和讨论。
四、课堂讲解1. 对课文《台阶》进行逐段讲解,解析其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堂练习与反馈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取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台阶》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台阶》的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分析父亲形象,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说明:这三项目标的设置,分别一一对应了语文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之三维目标。
)二、教学重点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朱自清先生的名文《背影》作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组织材料、命题立意上以及人物形象的异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回忆、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自己的父亲的关爱自己或他人的动情片段。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说明:由于这篇小说即便是短篇,然而它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而言,仍然显得比较长和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教学本课时,预习任务的安排,就是尤其关键和必要了。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的确有许多优点:信息量大,美观漂亮,图文声并茂,但是对于教学语文本质上以“悟”为主的学科而言,老师的言语引领与身体垂范和学生的从心里到行动上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更为重要的——多媒体重在“图文声”,而“情”,还得的确靠教者与学者的有效互动。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正式上课之前,先放舒缓音乐,亮出一幅与台阶颇为贴切的图片,按字竖排打出一段话:“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事先,预设和营造适宜__课堂教学的氛围。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歌颂父爱的自由诗,导入新课,亮出课题——“台阶”。
站在天真的微笑里,父亲,是慈祥的温柔。
清冽的日子,总有淳朴的粮食喂养一种思想。
八年级上册语文《台阶》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3.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课文主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二、课堂学习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分析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生讨论课文主题。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自选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点评,引导深入学习。
三、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段景物描写。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景物描写。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需在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方面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分析课文1.情境对话引入: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是哪里?为什么?”学生甲:“我觉得是文中描述的‘那座高高的台阶’,因为它象征着父亲的艰辛和梦想。
《台阶》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父爱的伟大,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反思珍惜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台阶》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反思珍惜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台阶》,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父爱主题的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学生是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台阶》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2)运用讨论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家庭亲情和社会现实,培养人文关怀。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鼓励自主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2)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3)文学创作方法的实践运用。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台阶》全文。
2. 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台阶》。
(2)要求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象征手法。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
(2)教师示例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创作实践:(1)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可以选择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等形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台阶》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能够运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
(3)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2. 教学改进:(1)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增加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主题解读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更多作品中的细节,深入挖掘主题思想。
《台阶》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依据《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
二.设计思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单元导语对单元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教改探索(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材分析】:《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台阶》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依据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
二.设计思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单元导语对单元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教改探索(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
【教材分析】: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父母内心的声音,从而化为他们感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最后一句使用句号的深层含义和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父亲、台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
师: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最近在乡下造新房子的?
生:有。
师:那你们家在造新房子的时候,你爸爸比较看重什么,也就是说什么地方造的很特别,为什么?
生:(学生根据自家的情况谈)。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有关农村造新屋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父亲在造新屋的时候,把造那部分看得特别重呢?
生:造台阶。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进入文章去看看这位父亲是怎样造新屋的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我们同学在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吧,相信我们同学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充分一点,你们可以再用三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文,我这里有三个问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台阶的整体把握情况。
(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中内容。
)
阅读要点: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教师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
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亲却老了。
(比较细致、深入、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全面准备。
)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那么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
用五分钟细读课文(注:在这一环节中要渗透“淌汗、揩、嘎嘎、尴尬、蹿上、硌了一下”等词的音形义的讲解),思考:
1、细读课文,分析父亲的形象。
小说就是通过造台阶的过程的描述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请以“父亲是一个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可以是概括叙述,也可以是文本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为话题仿例填空。
如•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还是一个传统的任劳任怨的农民(等)
……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2、揣摩语言,品味细节。
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赏析。
明确: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理想,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在上述“分析父亲”的基础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几乎可以顺口就可以回答出来;我们不必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即可。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细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
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
四、重点研读(目的:这一个环节主要是难点问题突破)
1、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新屋造好了父亲却老了,但是这里的“老了”有什么含义呢?
2、这篇文章是以儿子“我”的视角来写父亲的,这其中又包含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呢?
3、重点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思考:文中的儿子是饱含着感情来刻画父亲的,结尾段落,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还是指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
身体的老朽固然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痛。
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无力。
因此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
作者不是见惯不惊,而是见惯“无法”惊,还有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地面对困境更让人扼腕心疼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更能于平震撼人心的悲凉。
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当时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
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补充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4、如果文中这位父亲是你的父亲,你还想对他说什么?
(拓展延伸,联系自身实际,生发情感.)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台阶》我们知道了,文中的父亲是一位伟大而可敬的父亲,因为他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家园——这既是他的物质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
父亲当然不会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精神,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坚韧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
我们要学习父亲的创业精神,更要思考父亲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问题。
(联系现实,现在的农民依旧很苦,不过现在国家对农民关注的越来越多。
)
六、由同学推荐一位朗水平好的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诵《写给父亲》: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2、课外学唱一首赞美父亲的歌。
八、课后反思:
导语设计得不符合当时班级的特点,对话式的导语,学生不给予配合也就没有实用性,因此在上课时,前面的导语多花了三分钟,导致后面的环节时间来不及。
其次是我的语言不够简洁,直接原因也是导语没设计不够好,当然也有我自身的原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还有第五个环节在联系当时和现在的实际时,我在课件中用三幅关注三农的图片,这样以来就冲淡了语文课的宗旨,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稍微偏差一点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可能也是我自己在不经意间范的错误,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