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堪院质量手册(2006-1)
- 格式:doc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8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修订)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八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修订)主编单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批准部门:国土资源部编写日期:2002 年7 月修订日期:2003 年1 月(第一次)2006 年8 月(第二次)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八月目录1 2 总则 (1)排(截)水工程 (13)2.1 浆砌排(截)水沟 (13)2.2 盲沟 (14)2.3 排水隧洞 (14)2.4 排水井(孔) (15)3 支(拦)挡工程 (16)3.1 混凝土灌注抗滑桩 (16)3.2 锚拉抗滑桩 (17)3.3 砌石和混凝土挡土墙 (18)3.4 加筋土挡土墙 (19)3.5 防崩(落)石槽(台) (20)3.6 拦石坝(墙、堤) (20)3.7 拦石网与拦石桩(柱) (21)3.8 支撑墩(柱) (22)4 加固工程 (22)4.1 预应力锚索(杆)加固 (22)4.2 格构锚固 (23)4.3 注浆加固 (24)5 护坡工程 (25)5.1 锚喷支护 (25)5.2 砌石护坡 (26)5.3 抛石护坡 (27)5.4 石笼护坡 (27)5.5 锚杆与土钉墙护坡 (28)5.6 格构护坡 (29)5.7 植被护坡 (29)6 减载与压脚工程 (30)6.1 削方减载 (30)6.2 土石压脚 (31)7 通用制作与安装工程 (31)7.1 钢筋加工和安装 (31)7.2 预应力筋加工与张拉 (32)7.3 混凝土构件预制 (33)8 附则 (35)9 附录 (36)附录1 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36)附录2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7)附录3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9)附录4 锚杆试验 (40)附录5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单元、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44)1 总则1.1 为了统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下简称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和标准,促进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文件操纵程序 QP-01011 目的对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及资料(包括确保策划和运行质量治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进行操纵,确保各有关场所利用文件的版本是有效的。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的操纵。
3 职责总领导负责《质量手册》的签发。
治理者代表负责《质量手册》的审核;程序文件的签发。
文控中心负责公司治理体系文件的发放和治理。
技术质量部负责技术文件和资料的编制和发放和治理。
各部门领导负责本部门文件的审核。
主管副总负责各部门文件的批准。
各部门治理员负责本部门文件编号及文件的治理。
4 工作程序新文件的记录文件编制者从部门文件治理员处取得文件号。
文件治理员依照《企业编码规那么》的规定对新文件进行编号,并填写“质量治理体系文件清单”记录文件题目及文件号等。
文件的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由治理者代表组织编写。
技术质量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编写技术文件,包括产品标准、技术图纸、工艺文件、采购标准、工序标准、测试查验要求等。
其它治理文件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写。
文件的审批质量手册由治理者代表审核、总领导批准。
程序文件由部门级以上领导会签,指定人员审核、治理者代表批准。
技术文件由技术质量部领导或其指定人员负责审核、副总批准。
查验方式标准及查验标准由技术质量部负责编制,技术质量部主管审核,副总批准。
其它部门级治理文件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该部门的副总批准公司级治理文件由总领导或其指定人员批准。
文件在审核的同时需拟定分发部门“文件分发清单”,再由此文件签发人负责批准。
文件的收发受控文件在提交给文件操纵中心前须交至本部门文件治理员处,文件治理员对文件进行以下确认:a.是不是进行有效的批准;b.题目、文件号、版本号、页数是不是完整;如有不完整的情形时,退回编写人进行修正。
各部门文件治理员将文件连同“文件分发清单”提交文件操纵中心,在确认文件有效、完整后,由文件操纵中心文件治理员在“受控文件签收记录”上作签收记录。
文件操纵中心依照“文件分发清单”的总份数进行复印,在复印文件上加盖“受控文件”印章。
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质量手册Q/HSD.1.01—2006修改状态:A/01.适用范围本《质量手册》系依据国家标准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本队管理特点而制定。
手册阐明了本队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本队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做出了具体规定。
本手册适用于本队的固体矿产勘查实施过程。
针对本队具体的业务活动类型及产品实现过程特点,本手册所覆盖的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标准中不包括其第7章中“7.3设计和开发”条款,其删减的原因在本手册随后相关章节进行说明。
2.引用标准、文件GB/T19000-2000idt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1-2000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3.术语及定义本手册采用GB/T19000-2000idtISO9000:2000标准中的定义及下列定义作为术语。
a)顾客:指同本队以协议或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项目委托本队承担的组织或个人,有时将其称之为甲方、委托单位、业主、用户、需方等。
b)供方:以协议或合同形式向本队提供各类物资、材料、劳务、服务、项目中部分子项目施工/实施的组织或个人,有时称其为承包方。
c)特殊过程:指GB/T19001-2000标准中需确认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即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测或者不能经济地监测加以验证,包括缺陷/问题往往在项目交付使用后,才显现的过程。
d)产品:本手册适用范围内的产品一般是指地质勘查成果报告。
e)项目:指国家部委、省厅局等有关部门委托的或从市场中承揽的地质勘查项目。
f)缩略语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缩略语为“河北省地勘局”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缩略语为“本队”、“我队”、“大队”4.质量管理体系4.1总则本队依据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对本队管理职责、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及测量活动有关过程的识别和控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工程建设勘察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379-2006 1 总则1.0.1为了加强工程建设勘察企业(以下简称工程勘察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工程勘察企业质量管理行为,促进工程勘察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工程勘察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
1.0.3本规范是工程勘察企业质量管理的标准,也是对工程勘察企业质量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1.0.4工程勘察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质量方针quality policy由工程勘察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企业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2.0.2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工程勘察企业的协调的活动。
2.0.3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工程勘察企业的管理体系。
2.0.4过程process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2.0.5程序procedure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程序形成文件后称为程序文件。
3基本规定3.0.1最高管理者是企业工程勘察成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除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外,还应严格遵守国家对本行业有关技术质量方面的规定。
3.0.2工程勘察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本企业制定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形成文件。
3.0.3工程勘察企业应设立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
3.0.4工程勘察企业的技术业务部门的设置应贯彻技术与劳务相分离的原则。
3.0.5工程勘察企业应针对工程勘察的基本过程制定程序文件及相关作业文件。
4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4.1质量方针4.1.1工程勘察企业应制定与本企业宗旨相适应的质量方针。
4.1.2质量方针应满足法律、法规和顾客对勘察成品质量的要求及体现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
4.1.3质量方针应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和基础,便于质量目标的逐层展开和落实。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检查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地质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作找矿成果。
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实际行动上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到第一位,把质量当成单位生存发展的命脉。
第二条贯彻执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主导思想,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
勘查方法技术须以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
第三条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度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重要措施。
必须做到岗位职责明确,项目负责人对所承担地质工作质量负全责,公司总公办对项目质量进行监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总经理、总工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条公司各级领导要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工作首位。
要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作质量管理。
第五条公司地质工作质量检查验收技术标准,以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批准的施工设计为依据。
第二章制度和要求第六条质量检查验收工作要坚持经常性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室内资料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
定期检查由总工办负责组织、指导。
项目负责人要切实抓好经常性检查工作。
第七条要充分发挥技术管理部门的作用,公司总工办负责管理和督促检查日常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及时提出意见和办法,协助总经理和总工程师抓好质量管理工作。
第八条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地质工作质量,做到层层把关,坚持执行公司级、项目负责人、作业组组长三级质量检查制度。
第九条公司每年要开展以质量为主题的活动,公司重点检查所属单位的设计执行情况、工作布署、各项工作质量、地质成果等方面。
第十条地勘院、项目部、机台、班组要坚持开展一月一次的“质量日”活动,检查、讨论分析一个月以来地质工作质量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每月地质月报重点汇报地质工作质量情况。
第十一条未经审定的原始资料,不能作为编制综合图件的依据,未经审定的图件,不能作为正式资料利用。
未经审查批准的地质报告,不能正式复制和提交使用。
FS19001-2006编号:FS19001-2006 质量手册2006-07-01发布 2006-07-10实施FS19001-2006目次1 范围 (1)2 引用文件 (1)3 术语.................................................................4 质量管理体系.........................................................4.1 总要求.............................................................4.2 文件要求...........................................................5 管理职责.............................................................5.1 管理承诺...........................................................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质量方针...........................................................5.4 策划...............................................................5.5 职责、权限与沟通...................................................5.6 管理评审...........................................................6 资源管理.............................................................6.1 资源提供...........................................................6.2 人力资源...........................................................6.3 基础设施...........................................................6.4 工作环境...........................................................7 产品实现.............................................................7.1 产品实现的策划.....................................................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7.3 设计和开发.........................................................7.4 采购...............................................................7.5 生产和服务提供.....................................................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8 测量、分析和改进.....................................................8.1 概述...............................................................8.2 监视和测量.........................................................FS19001-20068.3 不合格品控制.......................................................8.4 数据分析...........................................................8.5 改进...............................................................9 质量手册管理.........................................................9.1 手册编制...........................................................9.2 手册发布...........................................................9.3 手册版本识别.......................................................9.4 手册受控标识.......................................................9.5 手册修编管理.......................................................9.6 手册发放、使用和保管...............................................9.7 手册解释权......................................................... 附录A(规范性附录)质量程序文件目录汇总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质量管理体系职责分配表..............................质量手册1范围1.1 本《质量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依据GB/T 19001-2000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编制的。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修订)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八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修订)主编单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批准部门:国土资源部编写日期:2002年7月修订日期:2003年1月(第一次)2006年8月(第二次)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八月目录12 总则 (1)排(截)水工程 (13)2.1浆砌排(截)水沟 (13)2.2盲沟 (14)2.3排水隧洞 (14)2.4排水井(孔) (15)3 支(拦)挡工程 (16)3.1混凝土灌注抗滑桩 (16)3.2锚拉抗滑桩 (17)3.3砌石和混凝土挡土墙 (18)3.4加筋土挡土墙 (19)3.5防崩(落)石槽(台) (20)3.6拦石坝(墙、堤) (20)3.7拦石网与拦石桩(柱) (21)3.8支撑墩(柱) (22)4 加固工程 (22)4.1预应力锚索(杆)加固 (22)4.2格构锚固 (23)4.3注浆加固 (24)5 护坡工程 (25)5.1锚喷支护 (25)5.2砌石护坡 (26)5.3抛石护坡 (27)5.4石笼护坡 (27)5.5锚杆与土钉墙护坡 (28)5.6格构护坡 (29)5.7植被护坡 (29)6 减载与压脚工程 (30)6.1削方减载 (30)6.2土石压脚 (31)7 通用制作与安装工程 (31)7.1钢筋加工和安装 (31)7.2预应力筋加工与张拉 (32)7.3混凝土构件预制 (33)8 附则 (35)9附录 (36)附录1水泥砂浆强度评定 (36)附录2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7)附录3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 (39)附录4锚杆试验 (40)附录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单元、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44)1总则1.1为了统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下简称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和标准,促进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所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主要是指防御斜坡(库岸)崩塌、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
一、总则1、野外日常整理随时进行,当天取得的原始资料、图件应在当天及时着墨或输入微机。
阶段性或单项工作结束后,须及时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补充完善。
外业工作必须做到“三边一及时”的工作原则,保证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
对原始资料及工作质量应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的“三检制度”。
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普查工作收集的各种数据成果及文、图、表均进行数字化处理。
日常整理按《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路规程(试行)》第34~40页规定执行。
2、外业工作全部结束后,在野外进行短期的综合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外业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并加以补充完善,客观地反映矿床特征。
经上级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转入室内工作。
综合整理按《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要求执行。
二、实测地质剖面图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矿区地层、岩石、构造和矿体的赋存形态、数量、产状、规模,对岩(矿)石统一命名,确定填图单位。
对填图单元的确定提供基础资料,为下一步地质测量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
1、收集的资料实测地质剖面需要收集的资料为:剖面起、始点坐标;导线号、长度、方位、坡度;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基岩岩性、第四系岩性、矿层特征、断层、工程位置、地层及节理产状;各种样品采样位置、编号;重要地物点等。
2、剖面绘制根据收集的资料,按坡度展开法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
图上除反映上述收集的内容外,还需反映图名、比例尺、责任栏、图例、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各种样品采样位置、编号等。
对各种样品应及时校对、称重、登记、填送样单等内容,及时送总队化验室进行测试工作。
三、探槽素描图探槽施工的目的主要是揭露矿层,控制矿体的赋存形态、数量、产状、规模;采取各种样品,对矿石质量进行了解,确定工业价值,为下一步开展地质工作和工业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编录前(或后)应将探槽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1、收集的资料探槽施工及编录需要收集的资料为:探槽起、始点坐标;导线号、长度、方位、坡度;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基岩岩性、第四系岩性及深度、矿层特征、断层、工程位置、地层及节理产状;各种样品采样位置、编号等;对各种样品应及时校对、称重、登记、填送样单,及时送总队化验室进行测试工作。
地质勘查标准、规范一、区域地质、物化探类(一)、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91★2、《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地调)》DZ/T0246-2006★3、《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4、《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14158-93 ★5、《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DD2004-02(二)、地球物理勘查★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T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2010★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井中磁测工作规范》DZ/T0153-1995★22、《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23、《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2010★24、《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5、《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DZ/T0205-199926、《物探化探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DZ/T0169-199727、《核地球物理刻度井标准》DZ/T0083-199328、《石油和天然气、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77-199329、《物探化探遥感技术规程规范编写技术规定》DZ/T0195-199730、《地质仪器术语地质物探资料数据处理设备术语》DZ/T0121.9-199431、《物探化探异常数据文件格式》DZ/T0129-199432、《深层模拟记录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6-199333、《深层数字记录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7-199334、《数字浅层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78-199735、《便携式质子磁力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40-199436、《重力仪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DZ/T0168-199737、《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38、《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总则》DZ0020.1-199139、《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时间域激电仪》DZ0020.1-199140、《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频率域激电仪》DZ0020.3-199141、《甚低频电磁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21-1991★42、《测斜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2-199143、《测斜仪校验台通用技术条件》DZ0023-199144、《井温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4-199145、《井径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5-199146、《数字γ辐射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5-199347、《SDJ-78型数字地震检波器》DZ/T0102-199448、《测井电缆接头》DZ0005-199149、《地质仪器术语重力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2-199450、《地质仪器术语磁法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3-199451、《地质仪器术语地震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4-199452、《地质仪器术语电法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5-199453、《地质仪器术语放射性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6-199454、《地质仪器术语地球物理勘探测井仪器术语DZ/T0121.7-199455、《地质仪器术语地质分析仪器及岩石物性测试仪器术语》DZ/T121.8-1994 ★56、《便携式质子磁力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40-199457、《地震检波器通用技术条件》DZ/T0162-199558、《重力仪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DZ/T0168-199759、《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总则》DZ/T0196.1-199760、《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地面仪器(系统)》DZ/T0196.2-199761、《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天然核测井仪》DZ/T0196.3-199762、《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人工核测井仪》DZ/T0196.4-199763、《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传导类电法测井仪》DZ/T0196.5-199764、《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感应类电法测井仪》DZ/T0196.6-199765、《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声波测井仪》DZ/T0196.7-199766、《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测井绞车和控制器》DZ/T0196.8-199767、《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仪器指标分级》DZ/T0196.9-199768、《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69、《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70、《岩矿石物性调查规程发布稿》DD2006-0371、《区域重力数据库标准》DD2010-027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0273、《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74、《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898-200075、《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76、《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171-2003★77、《物化探测量规范》DZ/T0153-1995(二)、地球化学勘查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3、《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4、《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6、《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8、《汞蒸汽测量规范》DZ/T0003-19919、《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199710、《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DD2010-0411、《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8.11.1412、《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2008.11.14★13、《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D2005-01★14、《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215、《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16《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DZ/T0167-2006二、固体矿产勘查类★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3、《固体矿产矿点床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27-94★4、《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6、《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7、《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8、《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10、《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14、《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5、《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6、《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7、《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8、《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9、《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20、《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10★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94★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2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4、《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25283-2010★25、《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GB/T*****-2011三、煤及煤层气勘查类★1、《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3、《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4、《中国煤炭规范》GB/T5751-86★5、《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MT/T1044-2007★6、《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7、《煤质资料汇编技术导则》MT/T1072-2008★8、《中国煤质分类》GB/T5751-200★9、《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212-200810、《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217-200811、《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6949-199812、《煤的高温高压吸附试验方法》GB/T19560-200813、《煤中磷分分级》MT/T562-199614、《煤中氯含量分级》MT/T597-199615、《煤中砷含量分级》MT/T803-199916、《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MT/T849-200017、《煤的热稳定性分级》MT/T560-199618、《烟煤粘结指数分级》MT/T596-199619、《煤灰软化温度分级》MT/T853.1-200020、《煤灰流动温度分级》MT/T853.2-200021、《煤层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规范》GB/T0249-201022、《煤炭质量分类煤炭灰分分级》GB/T15224.1-9423、《煤炭质量分类煤炭硫分分级》GB/T15224.2-9424、《煤炭质量分类煤炭发热量分级》GB/T15224.3-9425、《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GB/T16417-1996四、水工环地质勘查类(一)、水工环地质★1、《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719-1991★2、《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3、《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4、《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5、《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7★7、《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8、《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9、《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0064.80~9310、《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1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2、《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8538-200813、《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14、《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1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1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0★17、《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18、《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1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20、《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44-86★2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22、《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24、《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55-87★25、《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26、《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27、《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8828、《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Z/T0197-1997★29、《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3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3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3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二)地热地质★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1615-2010★2、《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3、《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4、《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三)地质灾害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6.10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3、《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000-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2000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6、《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0)》,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司,19967、《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998★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9、《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1995★10、《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D2008-02★1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1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五、实验测试类★1、《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30.1~0130.13-942、有色金属矿石★《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铜)》GB/T14353.1-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铅)》GB/T14353.2-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锌)》GB/T14353.3-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镉)》GB/T14353.4-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镍)》GB/T14353.5-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钴)》GB/T14353.6-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砷)》GB/T14353.7-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锑)》GB/T8151-2000★《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铋)》GB/T14353.8-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汞)》DZG20.01-1991★《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GB/T14353.12-19933、稀有金属矿中稀有元素《稀有金属矿中稀有元素分析规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锂量》GB/T17413.1-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铷量》GB/T17413.2-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铯量》GB/T17413.3-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锶量》DZG1993-04.6.24、铁矿石★《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GB/T6730《过氧化氢光度法钛量》GB/T6730.23-1986《三氧化钛还原法(全铁)》GB/T6730.5-2007《硫酸-氢氟酸溶矿-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亚铁量》GB/T6730.8-1986《火焰原子吸收光法测定铬量》GB/T6730.57-2004《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量》GB/T6730.21-1986《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钴和镍量》GB/T6730.52-2004《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GB/T6730.19-1986《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6730.17-1986《动物胶凝聚重量法》GB/T6730.10-1986《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铝量》GB/T6730.11-1986《EDTA络合滴定法(钙、镁)》GB/T6730.15-2007《重量法测定水含量》GB/T6730.2-1986《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GB/T6730.36-19865、金银矿石★《金银矿石分析规程》DZG1993-09★《活性炭吸附-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金量》DZG1993-09.2.4★《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验银量》DZG1993-09.3.16、明矾石★《明矾石矿石分析》DZG1993-08.2《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8.2.1《重量法测定化合水量》DZG1993-08.2.2《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8.2.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总硫量》DZG1993-08.2.4《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盐硫量》DZG1993-08.2.5《燃烧碘量法测定硫化物硫量》DZG1993-08.2.6《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8.2.7《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8.2.9《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8.2.1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8.2.12《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铁量》DZG1993-08.2.14《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8.2.177、石膏矿石★《石膏矿石分析》DZG1993-08.3《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8.3.1《重量法测定结晶水量》DZG1993-08.3.2《重量法测定酸不溶物量》DZG1993-08.3.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硫量》DZG1993-08.3.4《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和氧化镁量》DZG1993-08.3.5《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8.3.7《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铁量》DZG1993-08.3.9《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8.3.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锶量》DZG1993-08.3.148、铝土、高岭土、粘土★《铝土、高岭土、粘土分析》DZG1993-05.1《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5.1.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1.2.2《氟化物取代锌盐-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1.3.1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1.4.1《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1.5.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DZG1993-05.1.6.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1.7.1《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1.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量》DZG1993-05.1.9.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1.10.2 《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DZG1993-05.1.119、石英岩★《石英岩分析》DZG1993-05.2《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2.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硅量》DZG1993-05.2.2.2《邻菲罗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2.3《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2.4《铬天青S-曲通X-100光度法测定三氧二铝量》DZG1993-05.2.5《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钙和氧化镁量》DZG1993-05.2.6《磷钼蓝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2.7《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量》DZG1993-05.2.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2.9《二苯基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铬量》DZG1993-05.2.1010、重晶石★《重晶石分析》DZG1993-05.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钡量》DZG1993-05.3.1.3《铬酸钡容量法测定氧化钡量》DZG1993-05.3.2《硫酸钡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硫量》DZG1993-05.3.3《重量法测定水溶盐量》DZG1993-05.3.4《硅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3.5.2《铝试剂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3.6《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3.7.1《EG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DZG1993-05.3.8.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3.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3.9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锶量》DZG1993-05.3.10《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量》DZG1993-05.3.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DZG1993-05.3.1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量》DZG1993-05.3.13《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3.1411、萤石★《萤石分析》DZG1993-05.4《三氯化铝提取-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氟化钙量》DZG1993-05.4.1.1 《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量》DZG1993-05.4.2.1《硅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4.3.3《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4.4.1《铝试剂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4.5《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4.6.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4.7.1《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4.8.2《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钡量》DZG1993-05.4.9《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DZG1993-05.4.10《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量》DZG1993-05.4.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量》DZG1993-05.4.1212、膨润土★《非金属矿物理化学性能测试规程》DZG1993-06.1《氯化铵-乙醇法测定阳离子交换量》DZG1993-06.1.1《PH值的测定》DZG1993-06.1.2《吸蓝量的测定》DZG1993-06.1.3《胶质价的测定》DZG1993-06.1.7《膨胀容的测定》DZG1993-06.1.8《脱色力的测定》DZG1993-06.1.1013、硅酸盐岩石★《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GB/T14506-1993《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GB/T14506.1-1993《重量法测定化合水量》GB/T14506.2-1993《动物胶凝聚重量法》GB/T14506.3-1993《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GB/T14506.4-1993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GB/T14506.5-1993《EGTA络合滴定法(氧化钙)》GB/T14506.6-1993《EDTA络合滴定法(氧化镁)》GB/T14506.7-1993《过氧化氢光度法(二氧化钛)》GB/T14506.8-1993《磷钒钼黄光度法(五氧化二磷)》GB/T14506.9-199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锰)》GB/T14506.10-199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钾、氧化钠)》GB/T14506.11-1993 《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14506.13-1993《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氧化亚铁量》GB/T14506.14-1993《氯化银比浊法》DZG20-01.3.6.7.2《非水滴定法测定二氧化碳》DZG1993-11.17《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2.114、石灰石、白云石★《石灰石、白云石化学分析方法》GB/T3286-1998《硅钼蓝光度法(二氧化硅)》GB/T3286.2-1998《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三氧化二铁)》GB/T3286.4.2-1998《氧化铝量的测定》GB/T3286.3-1998《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测定》GB/T3286.1-1998《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测定》GB/T3286.1-1998《氧化锰量的测定》GB/T3286.5-1998《磷量的测定》GB/T3286.6-1998《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二氧化钛)》GB/T3286-1998《二氧化碳量的测定》GB/T3286.9-1998《灼烧减量的测定》GB/T3286.8-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钾、氧化钠)》GB/T14506.11.2-1998《燃烧-碘酸钾滴定法(硫)》GB/T3286.7-1998《氯化银比浊法(氯)》DZG20-01.3.6.7.215、土壤《森林土壤全氮测定法》LY/T1228-1999《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LY/T1213-1999《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LY/T1233-1999《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LY/T1236-1999《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LY/T1237-1999《森林土壤腐植质组成的测定》LY/T1238-1999《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LY/T1239-1999《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LY/T1243-1999《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LY/T1251-1999《森林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LY/T1258-1999《森林土壤有效钼的测定》LY/T1259-1999《森林土壤有效铜的测定》LY/T1260-1999《森林土壤有效锌的测定》LY/T1261-1999《森林土壤有效铁的测定》LY/T1262-199916、地下水★《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993《温度的测定》DZ/T0064.3-1993《色度的测定》DZ/T0064.4-1993《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DZ/T0064.5-1993《电导率的测定》DZ/T0064.6-1993《悬浮物的测定》DZ/T0064.8-1993《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测定》DZ/T0064.9-1993《气液分离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砷》DZ/T0064.11-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钙》DZ/T0064.13-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镁》DZ/T0064.14-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硬度》DZ/T0064.15-1993《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DZ/T0064.17-1993《螯合树脂交换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铅、锌、镉、镍、钴》DZ/T0064.20-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DZ/T0064.25-1993《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汞》DZ/T0064.26-1993《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钾和钠》DZ/T0064.27-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锂》DZ/T0064.30-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锰》DZ/T0064.32-1993《原子荧光法测定硒》DZ/T0064.38-1993《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锶》DZ/T0064.39-1993《滴定法测定酸度》DZ/T0064.43-1993《甘露醇-碱滴定法测定硼》DZ/T0064.44-1993《滴定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碳》DZ/T0064.47-1993《滴定法测定侵蚀性二氧化碳》DZ/T0064.48-1993《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DZ/T0064.49-1993《银量滴定法测定氯化物》DZ/T0064.50-1993《吡啶-吡唑啉酮比色法测定氰化物》DZ/T0064.52-1993《茜素络合剂比色法测定氟化物》DZ/T0064.53-1993《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铵离子》DZ/T0064.57-199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根》DZ/T0064.59-1993《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DZ/T0064.60-1993《磷铋钼蓝比色法测定磷酸根》DZ/T0064.61-1993《硅钼黄比色法测定硅酸》DZ/T0064.62-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钡滴定法测定硫酸根》DZ/T0064.64-1993《酸性高锰酸盐氧化法测定化学需氧量》DZ/T0064.68-1993《4-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酚》DZ/T0064.73-199317、工程岩体★《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含水率试验》GB/T50266-1999.2.1《颗粒密度试验》GB/T50266-99.2.2《块体密度试验》GB/T50266-1999.2.3《吸水率试验》GB/T50266-99.2.4《单轴抗压强度试验》GB/T50266-1999.2.7《抗拉强度试验》GB/T50266-99.2.10《直剪试验》GB/T50266-1999.2.1118、石墨★《石墨化学分析方法》《燃烧法(固定碳)》GB/T3521-2008《燃烧法(硫)》GB/T3521-200819、观赏石★《观赏石鉴评标准》DZ/T0224-2007六、工勘施工类(一)、工程勘查★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山东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7、《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9、《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0、《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11、《工程地质手册》(二)、工程施工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8、《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9、《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910、《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11、《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12、《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14-032-200413、《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DBJ/T14-067-2010(三)、探矿工程1、《钻探用无缝钢管》GB/T98082、《金刚石岩心钻探钻具设备》GB/T169503、《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钻具设备》GB/T16951★4、《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5、《水文水井钻探硬质合金钻头》DZ/T00556、《水文水井钻探三牙轮钻头》DZ/T00567、《地质钻探用钻塔系列》DZ/T0088★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10、《水文水井钻探用套管、岩芯管、取粉管螺纹》DZ/T010611、《水文水井钻探用钻杆》DZ/T010712、《水文水井钻探用钻铤》DZ/T010913、《钻井和修井井架、底座规范》SY/T502514、《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安装调试与维护》SY/T5964★15、《地质钻探安全标准》DB37/T1811★16、《地热钻探规程》DB37/T1921-201117、《液动冲击回转钻探技术规程》DZ/T0053-93★18、《煤层气钻井作业规范》GB/T0210-2010★19、《钻井液材料规范》GB/T5005★20、《钻探工程名词术语》GB/T9151★21、《地质勘查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92★22、《定向钻进技术规范》DZ/T0054★23、《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T0141-94七、测绘遥感类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遥感技术规程》CECS34-19912、《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3-20113、《影像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4-20114、《数字线划图DLG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5-20115、《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CH/T2010-2011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6-2011★7、《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1-2011★8、《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2部分:1:5000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2-2011★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3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3-2011★10、《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解析测图规范》CH/T3008-201111、《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CH/T8023-201112、《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CH/T8024-20111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CH/T9012-201114、《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1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16、《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1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1008-20011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1009-20011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栅格地图》CH/T1010-20012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线划图》CH/T1011-20052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土地覆盖图》CH/T1012-20052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影像地形图》CH/T1013-20052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CH/T1014-200624、《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1015.1-200725、《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1015.2-200726、《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1015.3-20072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DRGCH/T1015.4-200728、《导航电子地图检测规范》CH/T1019-201029、《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CH/T2002-9230、《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CH/T2007-20013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CH/T2008-2005★3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33、《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CH/T4015-200134、《1:5000、1:10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CH/T7001-199935、《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CH/T9003-200936、《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CH/T9004-200937、《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更新规范》CH/T9006-201038、《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测试规程》CH/T9007-20103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8.1-20104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8.2-20104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8.3-20104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栅格地图》CH/T9008.4-20104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9.2-201044、《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9.3-201045、《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CH/Z9010-201146、《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CH/Z9011-201147、《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CH/Z1001-200748、《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CH/Z9001-2007★49、《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50、《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CH1017-200851、《测绘工程产品合格、困难类别细则CH-2002★52、《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53、《地籍图图式》CH5003-9454、《航测仪器整机精度检定规程》CH8017-199955、《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151-201056、《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05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J298-200458、《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103-200459、《市政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CJJ56-199460、《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CJJ57-94★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62、《城市测量规范》CJJ8-2010★63、《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64、《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DZ/T0190-19976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66、《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99967、《l∶20万铀矿遥感地质技术规定》EJ353-1988★6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69、《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2340-2008★70、《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2341-2008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1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1-2008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2部分: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2-2008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 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3-200974、《地理格网》GB/T12409-20097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7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77、《近景摄影测量规范》GB/T12979-20087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7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9280、《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90-928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B/T14268-2008★82、《地图印刷规范》GB/T14511-2008★83、《测绘基本术语》GB/T14911-200884、《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85、《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20098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87、《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2008★8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5967-2008★89、《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200890、《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2008★91、《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199792、《地图学术语》GB/T16820-200993、《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GB/T16831-199794、《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7157-199795、《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GB/T17158-200896、《大地测量术语》GB/T17159-2009★9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2008★9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17278-200999、《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技术要求》GB/T17424-1998100、《地理信息术语》GB/T17694-2009101、《印刷品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7695-2006102、《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B/T17796-2009103、《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104、《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1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GB/T17941.1-20001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106、《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107、《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108、《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GB/T17986.2-2000★1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10、《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0.1 批准页序管理体系文件名称编制人审号1 质量手册2 文件控制程序3 记录控制程序4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5 管理评审程序6 人力资源及培训控制程序与顾客有关过程的控制程序78 勘察设计及服务过程控制程序9 采购(分包)过程控制程序10 勘察设计不合格品控制程度11 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2 质量目标及目标检查记录13 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过程的有关纪录/纪要员工能力、评价及其培训的记录1415 顾客要求、合同评审及顾客满意的有关记录/纪要16 勘察设计策划、校审、提资、评审、确认的有关记录/纪要/文件17 设计更改及必要措施的校审或评审记录/纪要18 合格供方评价、采购产品和顾客财产验证记录发布:2011年1月18日实施:2011年1月18日0.2 颁布令公司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基本标准(2009版)》标准,结合本公司经营管理实际,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对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做了具体描述。
公司质量方针:扎实工作,审慎结论,居安思危,创新进步扎实工作,审慎结论:在勘察设计工作中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及法律法规的要求。
理论指导实践,针对地质科学工作对象复杂多变的特点,通过野外现场细致的研究工作,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勘察、设计成果;居安思危,创新进步:勘察设计成果,关系国家、社会、全民的生命财产安危,质量意识必须贯穿工作全过程,在不断总结学习基础上,汲取先进的勘察技术方法,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细节,不断增强顾客满意度。
公司的质量目标是:勘察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95%以上,产品按期交付率100%,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率95%以上,每两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优秀勘察(成果)奖不少于1项。
《管理体系文件》符合国家、自治区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指导全公司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纲领性文件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手册现予以发布。
自2011年1月18日起实施。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正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中地调函[2000]50号)第一条为确保地质调查项目的质量,要求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申请地调项目的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按照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结合地质调查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体系。
第二条实施单位要首先制定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指导下,建立质量体系。
第三条实施单位建立的质量体系范围可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及信息技术等。
第四条质量体系的结构主要由下列内容构成:一、组织结构二、程序三、过程控制四、资源第五条组织结构包括:一、专门质量管理部门的设置;二、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三、管理部门的质量职能;四、管理部门工作接口及联系方法;五、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及质量责任和权限;六、赋予与质量工作有关人员的特权。
第六条程序贯穿于管理和生产技术全过程,主要体现在质量体系文件中,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质量记录。
第七条质量手册的主要内容一、实施单位概况;二、实施单位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三、组织机构、责任和权限及其关系;四、质量体系要素概述;五、支持性文件(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第八条程序文件:编制管理性程序文件和技术性程序文件。
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具体特点,确定各个一级要素为:立项、设计编制、施工、野外验收、报告编写、资料汇交、不合格控制与纠正措施、统计技术、文件控制、质量体系、质量考核与奖惩等,都应编制程序文件。
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办法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的优质、高效实施,根据我院地质勘查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煤田地质勘察院(以下简称“院”)组织实施的地质勘查项目。
第三条地质勘查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为院属各勘探队和机关相关科室。
第四条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原则(一)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以院质量管理体系为主,各项规章制度为补充,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二)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实施单位负责制;(三)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第五条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贯穿设计书的审批、工作质量检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验收、成果报告的评审、地质勘查成果资料汇交等地质勘查项目工作全过程。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六条院主要管理职责(一)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建议书初审;(二)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设计书审批;(三)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勘查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和监控,查处重大质量事故;(四)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野外原始资料验收工作;(五)负责组织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六)按规定接收地质勘查项目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
(七)院总工办为职责履行的职能部门。
第七条实施单位主要职责(一)组织编制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建议书;(二)组织编写地质勘查项目设计书;(三)组织地质勘查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四)组织编写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五)组织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的初步审查;(六)保管地质勘查项目的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汇交地质勘查项目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
第三章设计书审批第八条审批工作分级实施凡单项目工作经费(合同额)大于20万元的勘查项目由院总工办统一组织审批;凡单项目工作经费(合同额)小于20万元的勘查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技术负责人组织审查,将审查记录报院总工办核准。
第九条审查依据(一)设计审查依据的有关标准必须是现行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以及项目委托单位(如油田)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工程地质勘察手册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工程地质勘察手册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工程地质勘察手册1.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2.工程地质问题: 指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和岩土体稳定性问题等。
3.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
基本任务是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解决有关的地质问题,使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适应,既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经济合理、运行正常、使用方便;又尽可能避免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地质环境,引起地质灾害,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具体任务如下:(1)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3)选择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建筑场地(4)配合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提出关于建筑物类型、结构、规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议(5)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6)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4.工程地质勘察方法:(1)工程地质测绘;(2)工程地质勘探;(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4)工程地质长期观测;(5).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与计算5.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1)规划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了解能否修建和在哪儿修建,修建工程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
任务: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论证,对控制性工程地段和可能的建筑区作出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几个比较方案。
方法:①搜集已有的地质及其它相关资料。
②进行路线踏勘和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1.总则1.1 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勘测工作,保障土地勘测成果质量,特制定本《土地勘测成果质量评定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范围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专业测绘,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的划分、建设用地调查、建设用地勘测定界、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
1.3凡是参与验收评定成果质量的项目,必须是生产单位质管部门对外业成果资料检验合格,按外业质量检验栏目作出质量评定,出具该项目质量检验报告的项目。
1.4 凡被验收的项目综合分达到90分以上为优级品,75-90分(不含)为良级品,60-75(不含)分为合格品,60分以下为不合格品。
1.5 本标准评定成果质量分外业和内业两大部分,评分中外业检验结果占30%,内业检验结果占70%,分别按检验栏目、权重评分,最后按综合分来评定成果质量的品级。
1.6 本标准外业成果质量检验,分为测绘资料(控制、界址、权属界、勘测定界图、1:500房籍平面图、实测竣工图等)、调查资料(权属、地类、房籍等),三级检查资料(自检、互检、专查、纪录和处理情况)其中测绘资料占50%,调查资料占30%,三级检查占20%。
1.7 本标准内业检验分为数学精度(控制、界址、权属界址),图件质量(地理要素、权属要素、地类要素、面积要素),调查程度(权属确认,地类确认、房籍确认)和综合要素(设计、报告、质检报告)。
其中数字精度为30%,图件质量为30%,调查程度为30%,综合要素为10%。
1.8 土地勘测项目规模(块状工程1000亩以下,带状工程10KM以下)可合并验收。
1.9 本标准内外业质量优劣程度描述,参照国家测绘局产品质量评定标准的专业术语,分为严重缺陷、重缺陷、轻缺陷三种,并按缺陷等级实行扣分。
2.0 单位产品满分为100分,质量中出现1处轻缺陷扣1-5分,1处重缺陷扣分6-10分,1处严重缺陷扣10-20分,其中控制和界址测量出现1.3条严重缺陷不予验收。
2.各类产品质量缺陷分类表2.1控制测量缺陷分类表严 重 缺 陷 重 缺 陷 轻 缺 陷1. 伪造成果2. 标石质量及其埋设完全不符合要求 3. 设备不符合要求 4. 主要精度指标中任一项超限5. 数据处理软件不符合要求6. 未绘点之记7. 天线高量 取错误 8. 控制网布设不合理 9. 设备未经计量检定或经检定不符合要求 10.不按控制要求作业 1. 点位选择不佳,点之记绘制错漏较大2. 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不全,检验方法欠妥以及资料不完整3. 成果重测、补测以及数据删除不合理4. 电子记录输出格式不符合规定5. 记录中计算错误,对结果影响较大6. 标石的外部修饰极不正规7. GPS精度指标中任一项>限差的2/38. 测距边长平均值中误差>限差4/59. 观测参数与规范不符10.验算项目不齐全11.数据处理过程不合理12.技术问题处理不当13.上交资料不完整14. 其它严重的差、错、漏1. 记录和注记字体潦草、不规整2. 数字或小数点错漏,对结果影响轻微3. 各种注记错漏,成果装订及编号错漏4. 各种资料的整饰不美观5. GPS各项精度指标中任一项大于限差的1/26. 测距边长平均值中误差>限差1/27. 测距测回差、往返差或不同时段差中任一项>限差2/38. 其它轻微的差、错、漏2.2 界址点(权属界址点)测量质量缺陷分类表2.3图件产品质量缺陷分类表严重缺陷 重缺陷轻缺陷1.地籍要素(界址点、土地分类、权属界等)表图不一致2.参与面积计算的图形数据与属性不一致,要素不完备3.参与面积计算的拓朴关系错误4.权属面积与宗地面积和之差超出误差范围5.1:500房籍平面图不实测6.1:500房籍平面图内容缺项较多1.房屋面积及相关地块面积计算错误2.权属名称注记错漏3.整体和部分面积的逻辑不一致4.地类划分和调查情况不一致5.地类划分图表不一致1.注记、符号相互重叠2.图式符号、注记字体不规范3.地形要素的分类编码和分层不符合规范要求4.线形工程与相关地形、地物关系处理不合理5.房屋平面图(宗地)相关注记不全,绘制的图形不合理6.图面设色不合理,反差不适中7.其他严 重 缺 陷 重 缺 陷 轻 缺 陷1.伪造成果2.界址桩质量及其埋设完全不符合要求3.测量使用仪器未经鉴定或鉴定结果不符合要求 4.主要精度指标中任一项超限5.违反观测技术要求6.起算数据不正确7.检复测精度统计中误差超限8.界址放样、观测技术方法不正确 1.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不全,检验方法欠妥以及资料不完整2.成果重测、补测以及数据删除不合理3.电子记录输出格式不符合规定4.记录中计算错误,对结果影响较大5.界址点检测不合理或未检测6.主要精度指标中任一项>限差的2/37. 数据处理不合理8.技术问题处理不当9.界址点编号混乱10.上交资料不完整11.其它严重的差、错、漏1.记录字体潦草、不规整2.数字或小数点错漏,对结果影响轻微3.资料的整饰装订不美观4.各项精度指标中任一项大于限差的1/25.界址点检测少于点数5%6.其它轻微的差、错、漏2.4 权属调查产品质量缺陷分类表严重缺陷 重缺陷轻缺陷1.上交权属资料不全,影响下步工作。
勘察设计院内部管理工作手册工作手册新疆综合勘察设计院岩土公司2003年6月18日目录0、颁布令1、公司概况2、前言3、适用范围4、引用文件5、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5.1质量方针5.2质量目标6、组织机构体系7、质量与安全控制体系8...工作手册新疆综合勘察设计院岩土公司2003年6月18日目录0、颁布令1、公司概况2、前言3、适用范围4、引用文件5、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5.1质量方针5.2质量目标6、组织机构体系7、质量与安全控制体系8、职责权限与沟通9、岗位任职条件10、质量职能分配表11、工作程序12、产品策划编制要求12.1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规定12.2勘察纲要编制规定13、质量记录编制13.1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册13.2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册附:生产安全管理规定颁布令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在本公司的良好运行,公司按照院《质量手册》编制完成本公司的《工作手册》。
《工作手册》适合于本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的内部管理,其内容包括:本公司的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各岗位职责、各岗位任职条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规范。
《工作手册》现已经本人审核,待提交院主管领导批准后正式实施。
审核人:日期:院主管领导:日期:岩土工程公司工作手册1、公司概况公司下设机关、业务室与6个项目部。
现有在册职工3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人,技术工人10人,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初级职称13人。
主要业务范围:各种建筑物软基加固工程(包括灌注桩、砂桩、碎石桩、挤密桩及强夯、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深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业与民用建筑、高层建筑、冶金、输出线路、桥梁工程、道路等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建筑物纠偏、地道加固、沉降补救及水库、电站坝基防渗等特殊工程的设计施工。
14601平方米);6、乌鲁木齐市五运司强夯碎石墩(1320平方米);7、新疆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主厂房大面积浸水强夯(5243平方米);8、武警新疆总队第六支队营区强夯(8800平方米);9、伊犁州邮电局地道加固(1245平方米2、前言3、适用范围公司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
JXDKQGSZ--2006A质量管理手册(依据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标准编制)受控状态:分发号:持有者:2006年02月25日发布2006年03月01日实施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编制0.0 文件更改控制页0.1 目录3 工程院/大队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图4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职能分配表标识说明: ▲主管领导●主要职能○相关职能质量管理手册说明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质量管理手册》是依据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本院(大队)的实际情况而编制的,其适用于院(在队)提供的地质灾害勘查、评估、施工、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水工环评价等过程的质量管理。
本《质量管理手册》是本院(大队)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其主要内容包括:a)阐明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对其他管理文件的引用,如为便于对下属分院具体业务流程的过程管理,本手册也同时包括或引用了对各专业具体业务的计划书、施工组织设计等控制文件;c)其对本院(大队)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使用的进行了表述。
本《质量管理手册》,其适用于本院(大队)的内部审核,也可用于顾客或第三方对我院(大队)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定或认证等合同目的。
本院(大队)对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条款采用程度,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点有所不同,其删减的细节在以下形成文件的对相关专业提供的控制要求予以阐述。
本《质量管理手册》,现经院长(大队长)正式批准并颁布,自页眉载明的生效日期始正式实施,全体员工应遵照执行。
1.2 术语和定义除特别说明外,本手册编写时,参考并采用了下列的标准和规范的有效版本,所有标准的规范都会被修订,请关注其时效性: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4-2000 idt ISO 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1.3 手册的管理本手册为受控文件,既可对内也可对外,但对外发放时应经管理者代表批准。
在手册使用期间,若遇有修改建议,可将意见反馈于管理者代表,由其结合管理评审,组织相关人员对手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
2 工程院(大队)简介(请简要说明:成立时间,地点,主要经营范围、发展历史,现有规模;主要装备及先进程度;主要业务及其来源;技术水平与技术人员队伍状况;主要业绩及曾有的荣誉;经营理念、经营宗旨、企业精神或员工的质量意识等)3 质量方针与目标3.1 质量方针3.1.1 工程院(大队)以GB/T19001标准中的八大质量管理原则为基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确保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结合本工程院(大队)产品的特点,特制定质量方针如下:追求卓越创新提升成果报告水平严格动态管理建造地灾防治精品确保业主满意创立行业领先业绩质量方针的内涵:本工程院(大队)坚持以人为本,依靠技术进步,确保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地质勘查任务及迎接市场的挑战,要求全体员工应在格守诚信执业的基础上,树“九一二”的服务品牌,向业主、委托方、投资方和社会,奉献优质的地质灾害勘查、评估、施工、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水工环评价成果,和具有独特风格的地灾防治工程精品,通过秉承严格的系统过程控制,不断的持续改进,建立和完善本院(大队)不断超越自我的管理机制,使本院(大队)的技术经济在“效率和效益”二方面实现双增涨,跻身于国内行业的领先水平。
3.1.1 该质量方针是本工程院(大队)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宗旨和方向,其充分考虑了工程院(大队)的经营宗旨,并与之相适应,它包括了对满足业主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并为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3.1.2 院长(队长)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方针的持续适宜性得到评审;3.1.3 通常情况下,质量方针的每间隔三年应进行重新调整或更新,并再以文件方式进行确认和发布。
3.2 质量目标3.2.1 工程院(大队)质量总目标是:向业主、委托方、投资方和社会,奉献优质的地质灾害勘查、评估、施工、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水工环评价成果(项目)。
3.2.2 根据质量总目标的要求,各下属分院长必须在每年初提出各自的年度质量目标,并明确其测量检查的方式方法、检查人和频次,经质量安全科汇总后,由其督促实施情况。
3.2.2.1 为确保本工程院(大队)的总质量目标的实现,各部门(分院)在内部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制定年度工作/项目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和总目标保持一致。
3.2.2.2 综合管理室每季度对各部门工作/项目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测量;3.2.2.3 院长(队长)在管理评审中组织各部门(分院)对质量目标适宜性、充分性进行评审。
4 质量管理体系4.1总要求本工程院(大队)按GB/T 19001-2000标准建立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文件的发布进行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4.1.1 本工程院(大队)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为:管理职责、资源提供、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包括各专业的业务管理流程;4.1.2 本工程院(大队)已形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确定了这些过程的顺序、相互作用(包括接口方法)和过程控制的需求和方法;4.1.3 各专业部门的下属分院,应按各自的业务范围,实施对上述过程及结果的监视和测量;4.1.4 本工程院(大队)的院长(大队长)应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4.1.5 质量安全科负责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这些过程符合策划的安排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本工程院(大队)对地质勘查中的岩/土样试验及水样分析作业实施外委,并在本手册的第7章中阐述了控制要求。
4.2 文件要求4.2.1 总则本工程院(大队)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b)质量手册(包括10个程序文件的)合订本;c)本工程院(大队),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如各专业管理分院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计划书、施工组织设计和记录。
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
4.2.2 质量管理手册(略,参见本手册第1章)4.2.3 文件控制(程序)对文件进行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对文件的建立与保持,能够充分适应实施本工程院(大队)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
4.2.3.1 管理职责质量安全科是本工程院(大队)文件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建立和保持工程院(大队)[受控文件一览表],包括查询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途径。
组织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制、发放、评审、更改,负责对各类文件的编号规则等控制。
其他各专业管理部门(分院)的负责人,应负责对本部门的业务文件和资料的建立、审核和发放,应指定文档员负责外来文件的购置、更新和发放等控制。
4.2.3.2 控制要求和管理办法a)文件发布前应得到相应授权人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b)每年管理评审或过程检查时,各级管理人员应组织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经相应授权人批准;c)在相应文件的指定处,文档员应保持更改或更新记录,以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如在本手册的页眉处,其他管理文件在[文件更改控制页]上作记录登记,及保持相应的更改/更新的追溯记录,即[文件更改/更新控制记录];d)各部门(分院)负责人应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文件发放部门的文档员应保持[文件发放/回收记录];e)各类文件的领用人,应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便于索取和注意保密防范;f)本工程院(大队)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号规则是:QGSZ-2006A:表示质量管理手册,2006年发布的A版;QB/JXDK912-01-2006:表示属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编制的企业标准,及相应的流水号和编制的年份和版本;表-X:表示记录表格及相应的序号。
g)为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各部门(分院)应建立和保持技术规范的有效版本,和确保使用正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必要时,在各类外来文件(包括软盘)的首页,用文字标注其来源;h)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可行时可采用专用厨柜存放、盖红色“作废”印章或撤离作业现场等方式,以防其非预期的使用;i)各部门(分院)负责人应组织对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类文件资料的确认和归档控制;j)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其应依据相应的文件要求进行策划其表格形式。
其应具有与对应文件要求一致的逻辑构思;应具有易于填写,不引起误解,且具有能对下一过程提供管理信息的作用。
4.2.4 记录控制(程序)对记录进行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提供符合要求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包括对来自供方和顾客的记录的控制。
4.2.4.1管理职责质量安全科是本工程院(大队)记录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建立和保持院[受控记录一览表]及各类记录样表格式,负责表格的批量印制审批等。
其他专业管理部门(分院)的负责人,应对本部门记录的填写过程进行控制。
4.2.4.2 控制要求和管理办法记录文件应随其相应的文件同时确定,并采用唯一性的编号进行标识。
同名称的记录,应通过其填写的时间及相应的流水号(NO:)予以识别。
4.2.4.2.1 总工程师负责协调建立记录格式的审批,以确保记录的可操作性与必要性。
各职能部门(分院)和岗位应按相应文件的要求填写记录,且做到:a)及时、真实、准确、简练、签署完整、字迹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不得随意涂改、随意空格;b)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c)当某栏目不适应填写时,应采用单杠线划去;d)记录不允许更改,确因笔误需修正时,应用单杠线划出错误处,并在责任人确认的情况下,在其上方重写更正和记录更正人。
4.2.4.2.2 对原始记录,如勘查点野外记录、现场测量记录、施工质量评定记录等,记录人应交由技术负责人校核后,方可进行内部传递;其他记录或格式报告类的记录,则应保持编制、审核、授权人批准签字齐全,方可进行内部传递和沟通。
a)涉及国家重点或标致性的项目计划、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的记录,应送交总工程师或其授权人批准;b)对牵涉到两个及以上专业或部门需进行会签的见证性记录(如试验、确认记录),第一记录人应按记录格式顺序送交各专业或部门会签确认,若会签意见一致,则送分管负责人批准;若不一致,则应调整或重复原有活动,再记录后重新会签、批准;c)对牵涉到两个及以上专业或部门需进行会签的指令性记录(如计划、方案和措施表等),编制人应按记录格式顺序送交各专业或部门会签确认,若会签人有修改或调整的建议和意见时,编制人应予识别,经必要的调整后交分管负责人批准;d)各专业或部门负责人应对管辖范围的各种记录,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并有权责令记录人退回或重新填写不符规定要求的记录,直至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