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肺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42.62 KB
- 文档页数:2
全肺切除术患者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54-01临床上全肺切除常用于中央型肺癌、外伤性支气管断裂及肺结核、肺囊肿引起的一侧肺损伤,全肺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手段,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术后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本文总结了我院自2002—2010年全肺切除共15例,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02-2010年我院住院行全肺切除15例,女5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3,均为肺癌患者;男10例:48-72岁,平均年龄52岁,吸烟者8例,均为中心型肺癌,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使用安慰性语言,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利用相关知识给予关心体贴和必要的健康教育,重点讲解该病的特点和预后情况,主动热情地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信任感,增强治疗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2术前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戒烟酒,进行呼吸锻炼,练习咳嗽咳痰,增加肺活量,防止肺部感染,同时术前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注意有无其他部位的感染,如有及时治疗。
2.3 术后护理术后严密监测呼吸频率、节律、血压、心率、心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果呼吸浅而快,大多是由于疼痛导致,若呼吸大而快,则应注意有无呼吸衰竭的发生。
如术后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气管偏向健侧,往往是纵膈受压所致。
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心衰应及时用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物。
2.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为维持双侧胸腔内压力平衡、防止纵膈摆动影响健侧肺膨胀,术后胸管应夹闭,根据胸腔内压力情况做短时开放,当气管偏向健侧时可暂时开放胸管,一次放液量不宜超过500ml,速度不宜过快,放液时病人勿剧烈咳嗽,防止纵膈摆动。
如术后胸腔内渗液少,气管偏向健侧较多时对呼吸循环有影响,可在无菌操作下向患侧胸腔内注入液、气体。
40例肺癌全肺切除术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前后的护理方法。
方法:通过对40例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各项术前护理及术后对呼吸道、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及疼痛的护理。
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28例患者行化学治疗,2例行放射治疗,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2例,胸腔内出血1例,经治疗均好转出院。
结论:全肺切除术创伤比较大,通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癌;全肺切除术;护理;并发症肺癌是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因此也称支气管肺癌。
肺癌的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3~5):1。
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射、化学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等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
重视全肺切除术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1]。
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施行全肺切除40例,术后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肺癌患者4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8~66岁,病理类型:磷癌20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0例,腺癌8例,大细胞癌2例。
术前肺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综合指数提示患者尚能承受肺部手术,予行左侧全肺切除15例,右侧全肺切除25例,手术过程均顺利。
2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效果均较满意,28例患者术后行化学治疗,2例行放射治疗,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2例,胸腔内出血1例,经治疗均好转出院。
3护理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全肺切除手术,肺功能损伤很大,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不安甚至失眠等心理。
对上述情况应给予足够重视,责任护士应该深入病房,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讲解有关手术的知识,认真耐心地回答病人所提出的任何问题,以减轻焦虑不安或害怕的情绪。
给病人介绍同科室已经手术成功的例子,增加病人对此类手术的了解,帮助病人建立手术的信心。
原发性肺癌全肺切除术围术期舒适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全肺切除术围术期舒适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胸外科近年来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对照组40例患者,经围术期常规护理,患者的满意度为72.5%;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患者的满意度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与肺癌全肺切除术相关的围术期常规护理。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
具体如下。
1.2.1 术前舒适护理1.2.1.1 基础护理应将患者安置在舒适、清洁的房间,注意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经常开窗通风,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吵闹。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戒除烟酒,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2]。
1.2.1.2 心理护理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通常在确诊后,具有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特别是需要实施全肺切除术时,患者及其家属通常具有较大的心理顾虑,一方面担心手术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担心患者的生存情况。
此时,护理人员在术前就应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相应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患者足够的健康指导,并耐心解释手术的相关情况,使患者能对医护人员充满信任感,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以促进手术的成功[3]。
1.2.1.3 呼吸道护理为了最大限度预防全肺切除术所带来的并发症,护理人员有必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道舒适护理。
应劝解吸烟患者及早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并由下至上,自外向内叩击患者胸背部,以促进患者有效排痰,加强肺功能锻炼,特别是对于术前肺部有感染的患者,要提前应用抗生素[4]。
1.2.2 术中舒适护理术中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和鼓励,降低紧张、焦虑情绪给手术的不良影响。
要保证手术室环境舒适,光线适宜,无特殊气味,各种器械仪器摆放整齐有序[5]。
全肺切除的术后护理摘要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
全肺切除是治疗肺癌的手术方式之一,它创伤性大,对患者心肺功能有不良影响,术后的并发症较多。
重视全肺切除术后的护理,能减少并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顺利恢复,延长其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肺切除术护理临床资料2001年以来收治肺癌患者99例,均行一侧全肺切除。
其中男67例,女32例,年龄30~72岁,除1例出现肺部感染外,其余患者都获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
术后护理呼吸道护理:①吸氧:全肺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均>60%[1]。
一侧肺全切除手术范围大,术后引起有效呼吸交换面积减少,气道闭塞、通气/灌注失调等因素限制患者呼吸,同时胸腔内积液积气,阻碍肺膨胀,这些情况均可导致缺氧,术后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24小时以上,维持氧饱和度>0.95,200ml/小时,且颜色鲜红,应注意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④胸腔闭式引流瓶应严密无菌,每2小时挤压胸管1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
⑤若无漏气及活动性出血,一般术后48~72小时可以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
静脉输液:一侧肺全切除后,输液速度及量必须限制,30滴/分左右,24小时输液量应<2000ml。
输液时应先胶后晶,限制盐的过量摄入。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受到影响,应避免引起急性肺水肿和心衰的因素。
术后功能锻炼:全肺切除术后,1~3天严禁下床,可在床上活动四肢,改变体位,应注意避免完全侧卧位,以免引起纵隔移位,大血管扭曲,导致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减少较剧烈活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功能不全。
第4天开始床边活动,后逐渐下地行走,锻炼至康复出院。
心理护理:要关心和照顾好患者,多讲解术后成功的例子,使患者克服恐惧和绝望的心理,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1 许健,高天华.胸部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处理.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4(2):79.2 马燕兰,韩忠福.全麻开胸患者术后排痰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701-702.3 崔萍,赵开花,杨卫英.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临床肺科杂志,2002,7(4):93.。
肺叶切除术后护理体会,我来告诉你!肺叶切除术适用于周围性肺癌、局限于肺叶中的不可逆病变。
此类手术的开展,会导致肺组织萎缩塌陷,加上胸腔引流管的刺激,会导致术后出现较多的分泌物,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尤其是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呼吸道粘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足,气道净化能力下降,反射功能减弱,痰液排出困难,术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因此对于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需要加强临床护理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尤其是术后营养支持、早期下床活动、康复锻炼等方面的内容。
告知患者术后身体变化、活动时管道维护措施,强调术后下床活动、肺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许多患者对于手术的认识不足,会影响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依从性,尤其是在下床活动、康复锻炼等方面,需要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从而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顺利度过术后康复期。
对于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可以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包括发放健康手册、观看宣传视频、案例讲解、回授法教育等方式,同时可以组织相同手术类型的患者,进行群组化授课,组织病友进行交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
2.早期活动下肢静脉血栓是肺叶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多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流速度减缓、手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
为了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需要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有助于改善身体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避免肌肉萎缩,预防术后肺不张。
术后早期可以在床上进行肢体的主被动活动、深呼吸活动,之后逐步过渡到下床站立、床旁行走活动,之后可逐步开展走廊行走、爬楼梯训练。
术后活动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术后肺功能康复的开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比较常见的锻炼方法有咳嗽训练、吹气球训练,还可以借助肺功能锻炼器进行训练。
在术后活动中,需要加强护理观察,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停止活动,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