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第一到三单元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8.98 KB
- 文档页数:4
4 孙权劝学(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相待,大兄⑤何⑥见事之晚⑦乎!”肃⑧遂⑨拜蒙母,结友而⑩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眼睛。
⑤何:为什么。
⑥见事:知晓事情。
⑦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⑧遂:于是,就。
⑨拜:拜访,拜见。
⑩别:告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像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下一至三单元文言复习5《伤仲永》复习【字词解释】金溪民.(平民)方仲永,世隶.(属于)耕。
仲永生.(出生)五年,未尝.(曾经)识书具,忽啼求之.(代书具)。
父异.(对……感到诧异)焉.(代这种行为),借旁近..(邻居)与.(给)之.(代仲永),即.(立即)书.(书写)诗四句,并自为.(题上)其名。
其.(这)诗以.(把)养父母、收族..(团结)为.(作为)意,传一.(全)乡秀才观.(看)之。
自.(从)是.(这)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文采)理.(道理)皆.(都)有可.(值得)观.(看)者.(……的地方)。
邑人..(渐渐)..(同县的人)奇.(对……感到好奇)之,稍稍宾客..(对……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求取)之.(代仲永的诗)。
父利.(认为……有利)其然.(这样)也,日.(每天)扳.(通“攀”,拉)仲永环谒.(拜访)于.(到)邑人,不使.(让)学。
余闻.(听说)之.(代这事)也久。
明道中,从.(跟从)先人还.(回)家,于.(在)舅家见之,十二三矣.(语气词,了)。
令作诗,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名声)。
又七年,还.(回来)自.(从)扬州,复.(又)到舅家问焉.(代仲永的事)。
曰:“泯然..(消失)众.人.(普通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的)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之.(代通达聪慧)天.(先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
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他)受之天也,如..(普通人),则其.(他)受于.(被)人者不至.(达到)也。
彼其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尚且)为.(成为)众人;今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又不受之人,得.(能够)为众人而已耶?【句子翻译】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2、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翻译: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最新完整版)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对这一学期古文知识点的梳理:
单元一:启航篇
古文知识点1: 研究古文的重要性和目的
古文知识点2: 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单元二:情景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寓言和象征意义
单元三:书香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名句和典故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单元四:物竞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物象描写和意象隐喻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感官描写和意境表达
单元五:龙跃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夸张和戏谑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对仗和反问
单元六:山水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山水描写和意境构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本文档所列知识点为七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古文的核心内容,希望对学生的古文研究和理解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归纳整理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内容来自公开可查证的资料。
温故而知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历年考点)课前准备:1、提前两三天(视文言文课文多少、篇幅长短而定)布置文言文复习任务,背诵原文、疏通文意。
2、将整册文言文内容根据中考说明整合勾连,印制讲义。
课上复习:第一课时一、知己知彼,考点分析教师分析中考文言文考点及命题重点并举例分析:(壱)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二)文言文命题重点1.重点考查文言知识,含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虚词和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和倒装句等)。
2.所选材料均为课外,以人物传记为主。
3.虚词的辨析一为课外,一为课内(注明出处)。
4.贯彻“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不需要句句都翻译的透彻,通读文段之后再根据题目进行二次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
(参)以2016年潍坊中考文言文题目为例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3分)(1)喻其为盗之言 喻: (2)遂逾垣凿室 逾:(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C. 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D. 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分)译文:(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译文: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2分)答: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题目里的考点在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哪些地方有学习到?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喻”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逾”字出自《论语》《石壕吏》,“孰”字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所以只要我们复习好课内文言文,了解透中考考点,在考试时联系课本,认真作答,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预习展示,目标定向(一)将下列句子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字词复习以及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字词汇总1.邓稼先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 徨huáng:犹豫。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 ducaicái:指当时蒋jieshi的专zhi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七年级下册语文1-3单元文言文复习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二、词类活用:“邑人奇.之”“父异.焉”“父利.其然”“宾客..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三、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 余闻.之也久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四、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或.以钱币乞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泯然众人..矣五、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不使学”“令作诗”、“还自扬州”、“受之天”“借旁近与之”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10.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②词类活用“策.勋十二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③一词多义市:1.东市.买骏马 2.愿为市.鞍马将:1.将.军百战死 2.出郭相扶将.帖:1.昨夜见军帖. 2.对镜帖.花黄机:1.不闻机.杼声 2.万里赴戎机.④古今异义卷卷有爷.名双兔傍地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出郭.相扶将二、句式积累1.省略句:“愿为市鞍马”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15.孙权劝学一、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一词多义当:1.当.涂掌事 2.但当.涉猎见:见:1.见.往事耳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若:1.孰若.孤 2.仿佛若.有光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于厅室之.东北角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乃:1.乃.不知有汉 2.蒙乃.始就学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不足为.外人道也③古今异义但.当涉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见往事..耳及鲁肃过.寻阳三、句式积累1.省略句“肃遂拜蒙母”2.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蒙辞以军中多务”(二)名着阅读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归纳(全册)第一篇:《左传》引文- 引文可以被用作引证古代历史事件和名人言行的依据。
- 《左传》是古代中国文献中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二篇:《论语选编》- 《论语》是古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哲学原则。
第三篇:《孟子选编》-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孟子的著作。
- 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第四篇:《道德经选编》-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著作。
- 《道德经》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修身养性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第五篇:《史记引文》-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
- 通过引用《史记》中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重要事件的发生。
第六篇:《文言文写作要求》-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 写作文言文需要注意掌握其特点和基本要求,如句式、词汇的使用等。
第七篇:《文言文阅读技巧》- 阅读文言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 通过研究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第八篇:《文言文常用词汇》- 研究文言文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
- 通过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内容。
第九篇:《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 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第十篇:《文言文修辞技巧》- 修辞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法。
- 通过研究文言文的修辞技巧,可以使我们的写作更生动有力,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言文作品。
以上是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总结,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一、?伤仲永?1.出处 :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 :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 :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假设干条。
4.内容理解 :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 字音:环谒[ ye]泯[ min]然称[ chen]夫[ fu ]B.词义:⑴. 通假字 :①.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② . 贤于材人远矣 : “材〞通“才〞,才能。
③ . 何尝识书具 :“尝〞同“曾〞,以前。
⑵ . 古今异义:① . 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 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 .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 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eg: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 . 一词多义:① . 自: a. 自己, eg: 并自为其名; b. 从, 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 . 闻: a. 听闻, eg: 余闻之也久; b. 名誉, eg: 不能够称前时之闻。
③ . 其: a. , eg: 其以养父亲母亲; b. 他的, eg: 稍稍客其父。
④. 并: a. ,并且, eg: 并自其名; b. 副,全,都, eg: 黄垂髫并怡然自。
⑤ . 名: a. 名,名字, eg: 并自其名; b. ,出, eg: 不能够名其一也。
⑥. 客: a. ,以客之礼相待, eg: 稍稍客其父; b. 名,客人, eg: 于是客无不色离席。
⑦. 就: a. ,完成, eg: 自是指物作立就; b. ,从事,做, eg: 蒙乃始就学。
⑧. 然: a. 代,, eg: 父利其然也; b. 形容尾,⋯⋯的子, eg: 泯然大家矣。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着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七年级语文下1-3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孙权劝学》复习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作品理解:(1)主题思想: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结构: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鲁肃叹学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3)写作特点:对话揭示人物性格4、作品启示(与《伤仲永》一文比较阅读):(1)内容比较: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写法比较: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5、句子品味:(1)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学”的必要性;(2)卿言多务,孰若孤:指出“学”的可能性;(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情不自禁的赞叹,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短;刮目,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增长之快之大。
6、解释下列成语(1)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或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6、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那个)阿蒙了!(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3单元古诗文言文名篇佳句背诵默写1.古诗文名句默写。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竹里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韩愈《晚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榆写出对春天的留恋。
2.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3)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4)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其意思相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名句默写。
(1)《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说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黄河的诗句,请你写出连续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古诗文名句填空。
(1)《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惨烈,旷日持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刖S中学生一直视文言文阅读为畏途,因为自然科学越现代的越难学;而对语文而言,却是越古代的越难 学。
十几年来,北京中考文言文阅读一直只考课内的,因而得分率较高。
为与全国同步,2015年中考开始 出现课外文言阅读,据说得分率降低了。
这就加大了初中生、特别是七八年级同学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为 帮助七年级小朋友扫除一些学习文言文的障碍,我按单元精心设计了下面这套《总复习》,希望小朋友们能 够喜欢!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第一单元《伤仲永》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__________ ,字 ,晚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北 宋 __________ 家、 _____________ 家和 ____________ 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每空0.5分,共3分)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每空1分,共4分)( )9 .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宾客其父(3.2①父是焉,借旁近与之)③邑人奇之,稍稍)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4. A. C.5.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至之为众人,故余虽愚,至获有所闻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D.徨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父/利其然也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余闻之也/久),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2分)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七年下册文言文复料第 4《学》初, / / 蒙曰:“卿 / 今/ 当涂掌事,不可 / 不学!”蒙 / 辞以 / 中多。
曰:“孤 / 欲卿 / 治 / 博士邪 ! 但当 / 涉, / 往事耳。
卿言 / 多, / 孰 / 若/ 孤?孤常,自以 / 大有所益。
”蒙 / 乃始就学。
及 /阳,与蒙 / ,大惊曰:“卿 / 今者才略,非复 / 吴下阿蒙!”蒙曰:“士三日,即更 / 刮目相待,大兄 / 何/ / 事之晚乎!” / 遂拜蒙母,友 / 而。
《学》自,是期的主持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有的一是()A .初 ( 当初 )当涂(当道,当)多(多事)B.孤 ( 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高深的人)辞(推托)C .涉 ( 粗略地 )往事(史)(到)D.事 ( 清事物 )及(到了⋯⋯的候)非复(不再是)3.翻句子。
⑴ 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 本文主要通来刻画人物,表人物明的性格:是;蒙是。
5 .的表他的感情,也从面写出了;文末“”更一步表了蒙才略的惊人。
6.是如何蒙学的?答:7.写出自本的成:答:8.蒙的化你有什么启示?第 8《木》卿卿复卿卿,木当。
不机杼声,惟女息。
女何所思,女何所。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
昨夜帖,可汗大点兵,十二卷,卷卷有名。
阿无大儿,木无兄,愿市鞍,从此替征。
① 市,西市鞍,南市,北市鞭。
旦辞娘去,暮宿黄河,不娘女声,但黄河流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不娘女声,但燕山胡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朔气金柝,寒光照衣。
将百死,壮士十年。
来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十二,百千。
可汗所欲,木不用尚郎;愿千里足,送儿故。
娘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妹来,当理;小弟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坐我西床,脱我袍,著我旧裳,当窗理云,帖花黄。
出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自宋代的一。
(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 给下列字注音:父异焉()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而已耶()划分下列词句中朗读的停顿。
2. 用“”(1)余闻之也久(2)还自扬州(3)贤于材人远矣(4)不能称前时之闻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世隶耕_______________ (2)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3)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 (4)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_(5)并自为其名____________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8)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 环谒于邑人忽啼求之于于舅家见之之借旁近与之贤于材人远矣余闻之也久受于人者不至也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4. 补出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
(1)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 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多选题)A.传一/乡秀才观之。
B. 仲永生五年。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F.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向个阶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文章第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立”几个字的即”“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几句中“忽”“表现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从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这件事,你受到哪些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远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问女何所思()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关山度若飞()()2. 给加点的字注音:(1)燕()山胡骑()(2)可汗()()大点兵(3)当()户理红妆()(4)著()我旧时裳3. 填空:《木兰诗》选自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_编的《乐府诗集》,这是______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4. 翻译下列诗句:(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采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6. 详略得当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诗中以下部分的内容,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1)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为了突出____________。
(2)远征队伍的晓行夜宿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7. 从第二段木兰母女的对话中,可看出木兰怎么样的性格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节选部分,哪几句表达了宿营地荒凉的夜景以及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我们浓缩了怎样的一副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写成一段百字左右的文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平!”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_____________》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至_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
(2)课文中的“治经”的“经”指《易》《诗》《____________》《礼》《_____________》一类的儒家经典。
2. 解释加点的词语:及:____________________ 过: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事:_____________________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用现代汉语翻译加浪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找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句中的“不可不学”改为“要学”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你认为孙权所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吕蒙?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听了孙权的一席话,吕蒙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请你描述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