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流派,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感悟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意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思想的异同,从而理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掌握道家和法家流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学法指导】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建议学习本课时,注意联系语文课中相关的文言文课文,以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言论。
【重点难点】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编导学案【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单元引言,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引入: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儒家思想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是我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7,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百家争鸣”的内涵。
[1组学生板演预测]内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