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0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20、庄子故事两篇【CAI教案】一词经纬设计理念:庄子与孔孟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的智者。
《论语》质朴中有哲理;《孟子》铿锵中见雄健;《庄子》恣肆中显机敏。
两则故事都是通过轻松的对话传达着深刻的哲理,表现人物截然不同的认知态度和生活志趣,语言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
通过抓“趣”,感受庄子的审美情趣,感悟其设喻的精妙与生活的诗意。
教学步骤:一、趣读课文。
读课文,突出重音和语气语调的变化。
读出快慢节奏变化,读出蕴涵的情调。
重点体味下面两个句子: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反问中充满狡黠)②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得极妙,要读出夸张的语气,显示庄子轻松中带有讽刺,亦庄亦谐。
)二、趣说故事分别讲述两则故事,要求生动活泼。
分为两个步骤。
1.对照注解口头翻译课文。
2.着重讲解故事趣味点。
①第一则故事:趣在朋友来看望,主人却以为是另有所图;趣在主人到处搜捕,客人却主动找到面前;趣在庄子新奇的比喻,明是讲故事,暗是变着法子讥讽嘲弄人。
②第二则故事:趣在语言的悠闲自然,巧妙答对;趣在两个人物的不同认识观产生出的有趣的事物认识;趣在两个反问句以及人物的陈述貌似文字游戏,表现了人物喜欢抬杆、追究事理的特点。
3.结合下面的理解讲解故事。
第一则故事: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
要求讲出故事意外的转折,人物绵里藏针的讥讽意味。
第二则故事: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貌似诡辩的语言游戏中,表现两个人的不同认识观和思维方式。
语气自然,平和。
三、趣解人物思考:1.第一则故事,你看出人物的性格有哪些截然不同?①利欲熏心、薄情寡义,贪图高官厚位而又好猜疑的惠子②面对追捕却从容自投,淡看名利又借机讽喻的庄子2.《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思想。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语。
3.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庄子的风趣故事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诵读感悟任务一:在老师带领下明确重点字音,对课文进行多遍诵读,领悟美妙之处。
任务二:结合注释,对课文逐段进行全面深刻的翻译,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通过自主、合作、互查三个步骤,确保每生能熟练翻译每一句话。
四、学习《惠子相梁》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害怕。
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
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
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
说明惠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2.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目标】①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②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③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①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重点)②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难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讲述《庄子·秋水》中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
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
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
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
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庄子语言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简介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
篇,其内容主要反映了庄子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
.
吗?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
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的丑态。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
高洁,不稀罕功名利禄
“子非鱼,
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思想。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语。
3.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庄子的风趣故事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诵读感悟任务一:在老师带领下明确重点字音,对课文进行多遍诵读,领悟美妙之处。
任务二:结合注释,对课文逐段进行全面深刻的翻译,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通过自主、合作、互查三个步骤,确保每生能熟练翻译每一句话。
四、学习《惠子相梁》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害怕。
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
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
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
说明惠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2.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
《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道德经》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宝库。
其中,《庄子》是一本着重于“无为而治”的哲学著作,主要分为内篇和外篇两个部分。
其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适合中学生进行思辨与思考。
本篇教案设计两则故事,《庄周梦蝴蝶》和《庖丁解牛》,都是指路人生,告诉读者如何面对生活及其变幻,应如何处世立足。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并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尊重生命的价值、珍视自我身心平衡的态度和信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思想,强调人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思考,让学生领悟到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而质问人生的意义,体味生命的真谛。
四、教学设计1.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先进一步介绍《庄子》和其思想,引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关注。
2.阅读小说《庄周梦蝴蝶》,让学生阅读《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引导学生谈论下列问题,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1)庄周为什么说“胡蝶飞则不知冰之寒,鸟兽运则不知鱼之乐?”这说明了什么?(2)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认为他现在是蝴蝶还是他梦中所变的人?(3)庄周梦中为什么有“自己”的意识?这说明了什么?(4)庄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他如何看待生命?(5)你对故事的哲学意义有什么想法?3.讲授故事《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1)通过解读《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2)展示故事《庖丁解牛》的人性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书中众生平等的价值意义,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广泛思考社会生活与人生价值观。
惠子相梁课题惠子相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
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二、介绍作家、作品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相鵷夫醴泉鸱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二)、古今异义词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根据页下注释(三)、判断下列句式,并分析各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庄子来,欲代子相。
”2、仰而视之曰:‘吓!’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鵷**邪?”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1、故事中的鹓**、鸱、腐鼠各比喻什么?“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 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第五单元20:《庄子故事两那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经常使用的文言词语,丰硕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 1.明白得“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不同,明白得庄子的志趣。
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1.明白得两那么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方式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照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那么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明白得两那么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那么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咱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先秦诸子散文,尽管主若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咱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时期,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过程与方法: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二.教材分析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四.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
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
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
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课件3)惠子相梁(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教材分析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熟读背诵名篇名句,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深层体味作品的意蕴。
孟子散文是学习的重点。
3.中招考点结合近几年中招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因此,学习本文要把文言词语积累、文句翻译、主旨理解和写法特点作为重点。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而对本文文句的理解问题不大。
但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学生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
因此,要把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作为难点来突破。
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探究文意,能说出两则故事的寓意。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已设计一个活动,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两则故事的寓意。
(3)、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测关于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他曾作过蒙城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相梁(xiàng)鹓鶵(yuān chú)醴泉(lǐ)鸱(chī)濠梁(háo)鯈鱼(tiáo)从容(cóng)(三)新课讲解(五):教学反思。
20 《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的表现。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
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
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
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布置作业
(一)、达标训练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子秋水》)。
庄周,是(战国)(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动词,做宰相)(2)是.鱼之乐也(这)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
(4)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
(3)东.面.而视:(面朝东)(4)而轻.伯夷之义者:(轻视)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这是说的我啊。
)
4、本选段主旨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观天,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虚怀若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