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7 回忆我的母亲 教案 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朴素的亲情中蕴涵着深深的感恩。
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增强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情感。
3.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选材的特点和材料的组织特点,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记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写出真情。
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朴素的亲情中蕴涵着深深的感恩。
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增强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舔去(tian3) 侮辱(wu3)二、导入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忆的母亲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截取了那些片段?在对这些材料的叙述中,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我们将随着作者的笔触,去寻访朱德同志深爱着的母亲。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文中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5.领会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收获与启示。
6.把握叙事顺序及线索。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与母亲有关的活动为线索。
7.概括母亲的品性特点或精神品质。
善良勤劳俭朴坚强隐忍宽厚仁慈温和谦虚聪慧刚强不屈。
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概括出人物形象后,要在具体事件中落实这些品性。
要能写出这些品性在事件中的表现。
8.领会选择材料的技巧。
选择典型事件;着重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详略得当;取舍有度;富有生活气息;质朴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情。
材料组织特点:材料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围绕表现主题(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选材,材料丰富而不庞杂。
9.领会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及效果。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重点、难点)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重点)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优秀品质,掌握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我们一起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回忆录这种体裁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水平。
二、自主学习(1)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2)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明确: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明确: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
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
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语言(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
①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本段表达方式:议论,深化主旨。
明确:第16段的第一句。
②第16节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③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这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广大劳动人民,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境界上来。
表达了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思想。
写法:深化主旨
启示:要博爱,要有为天下人服务的意识。
④“创造了”是说劳动人民过去创造的历史,“创造着”是说劳动人民如今仍在继续创造着中国历史,二者有时态上的差别。
三、主题归纳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全文总结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感恩母亲,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吧!
五、课堂作业
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用一个小事例来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
文章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本文既是七年级学生学习写作记叙文的典范,也是一篇德育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具体事件,学习刻画人物的的方法。
2.反复品读,体会精当的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感受朱德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作者回忆母亲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质朴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四、说学情八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同时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情理解不够深刻,对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领悟不够深入。
五、说教法学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
给学生提供更大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揭示课题1.简单的介绍朱德同志2.揭示课题,文体探究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生字词(1)注音佃农()祖籍()仪陇()溺死()劳碌()私塾()衙门()蛮横()饱尝()妯娌()和睦()差役()迁徒()不辍劳作()(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不停地劳动(耕作)。
不辍劳动②、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任劳任怨③、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宽厚仁慈④、有钱而心狠,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为富不仁⑤、饥民聚夺富家食物或去富家吃饭。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两课时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材分析:《回忆我的母亲》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德同志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感慨激昂的词句去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续写中,在那朴素的字里行间却深藏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也表达了作者要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决心!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同时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情理解不够深刻,对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领悟不够深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寻找文中关键性的议论性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2、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节俭、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寻找文中关键性的议论性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重点)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节俭、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积累名言。
悼念朱德母亲的挽联党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关于母爱的诗句: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及时板书。
二、探究新知1、分析写作手法: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授课时间主备人蔡志勇参备人交流时间组长签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重点了解并掌握母亲所具有的品质。
难点理解并把握朴素文笔下蕴含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教学设计详案二次备课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能告诉我这世上对你最好的那个人是谁吗?是呀,是妈妈。
我们每个人都在妈妈编织的爱的摇篮里长大,我们的血管里流着妈妈的血,我们的言行中有妈妈的教导和叮咛。
不管我们长多大,走多远,都会感念母亲的深恩,不管她在身边还是在远方,我们会记得,记得她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记得她给我们的点点滴滴的影响,因为妈妈永在儿女的心中……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今天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一同走进伟人朱德的情感世界。
2、文体知识★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方法指导(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3、朱德简介:朱德同志是中国伟大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他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体会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秀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典型事例,体悟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法:自学指导法、点拨法、诵读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她去世的时候,中共中央给她写了挽联,毛泽东主席也亲自给她写了挽联,这到底是谁的母亲,这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母亲,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一同走进伟人朱德的情感世界。
(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
位居十大元帅之首。
(1955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2.写作背景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
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3.文体常识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XX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叙述母亲及家庭情况,是对“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叙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
第二层(第8—13段),突破家庭范围,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与支持儿子投身革命,表现出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第三部分(第14—17段),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三)精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1.阅读第一部分,找出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讨论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词语,例如“悲痛”“爱”“勤劳”“回忆”,总结以上词语可见,正是由于作者对母亲有深沉的爱,才会有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逝去的悲痛,对母亲高贵品格的追赞,因此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表现了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2.讨论: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讨论明确:开门见山,点出记叙的内容,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勤劳”二字正是总领全文的核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作者在第二部分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件?这些事件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高贵品质?讨论明确:4.第二部分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母亲的一生?讨论明确: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
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XX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二)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朴素平实的语言。
2.学习朱德同志母亲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二、仔细品读明形象同学们,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大夫人的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为什么这位母亲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1.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点拨: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母亲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位母亲能获得延安各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如此高的评价?点拨:因为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锺太夫人具有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吃苦耐劳、默默奉献、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格。
因为她“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她“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涵咏诵读品深情1.同学们,文章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请你找出这样的语句,涵咏诵读,体会这些语句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然后给大家展示。
展示交流:(1)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悲惨生活深感同情、难过。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本课目标】1.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2.品味本课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前热身溺死nì不辍chuò私塾shú劳碌lù和蔼héǎi 为wéi富不仁节衣缩食佃diàn农和睦mù迁徙xǐ妯娌zhóulǐ任劳任怨勉强miǎn qiǎng聊叙衙yá门无可奈何菜籽(zǐ)榨(zhà)豪绅shēn东挪西借滋味周济哭泣横蛮二、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所学,整体感知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题二,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感情)三、师生互动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第2-13自然段):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示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对这篇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分歧主要是最后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四段是一部分,一种意见是最后两段是一部分。
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后一种意见比较合理,从表达方式的运用看,钱一种意见似乎更妥当。
) 2.品味课文的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的特点: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品味: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2)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品味: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
作者将这件事情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品味: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