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胎儿颅脑检查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73
MRI能否检查胎儿情况我国出生人口缺陷率问题普遍存在,有些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畸形,出生后没过多久死亡,也有一些胎儿出生后,面部畸形或者身体畸形,无法进入社会生活,困扰家庭及此类胎儿医生。
产前诊断非常重要,这是观察儿童发育情况,提升我国人口质量的一种方法,若发现胎儿畸形可及时终止妊娠。
MRI作为影像学功能全面的诊断技术,产前MRI诊断的优势比较明显。
一、胎儿MRI是什么?胎儿MRI就是宝宝在妈妈的肚子中,通过MRI检查宝宝的状态。
胎儿MRI是产前检查的手段,是除了超声以外的另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出生缺陷的儿童防控中有很好的效果。
MRI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上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在产前诊断中,也能观察胎儿的实际情况,该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二、胎儿MRI是否安全MRI相比CT及X线等技术的安全性更高。
MRI成像时,在磁场中仪器观察人体的射频变化,并产生相关的信号,通过梯度磁场完成空间编码,并对信号准确定位,通过计算机技术进一步重建,获得对应的图像。
在检查中,往往不会产生放射性损伤,根据孕妇的妊娠情况,设置特殊的吸收频率,在热效应下检查磁场中的腹壁、子宫及胎儿情况,MRI诊断不会对胎儿发育产生影响。
对此,MRI检查胎儿及孕妇都是比较安全性。
三、超声是否能代替MRI超声技术的经济性较好,且操作方便、检查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检查,是产前诊断的常见技术。
但超声技术并非没有局限性,孕妇腹壁脂肪层厚及成像位置气体过量,都会导致回声衰减,羊水过少及颅骨检查的穿透能力差,无法检查胎儿的颅脑发育情况,若检查的体位不好,也无法获得清晰的图像,导致无法判断胎儿真实的情况,超声限制性因素下,通过MRI可弥补过往检查方式的不足。
目前,MRI开展产前检查的优势比较明显,胎儿MRI检查已经成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技术,在神经中枢系统诊断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MRI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相比超声检查,不会受到孕妇体型及骨骼、体位的干扰,图像视野比较广泛,检查软组织也有较高的分辨率。
磁共振成像在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应用价值作者:陈振松孟志华刘干辉黄钟情范舒舒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超声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进一步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10年2月~2013年5月期间, 35例妊娠25~37周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在3 d内行脑部MRI的胎儿为研究对象,出生后12例婴儿行脑部MRI检查。
结果在35例中, MRI诊断侧脑室扩张33例,占超声诊断94.3%。
10~11.9 mm组12例36.4%,颅内未见结构畸形;12~15 mm组13例39.4%,合并颅内结构畸形2例;> 15 mm 组8例24.2%,合并颅内结构畸形4例及侧脑室内出血2例。
孤立性侧脑室扩张 25例,合并脑水肿6例24%。
结论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的胎儿,有必要进一步MRI检查,以帮助排除颅内结构畸形或脑积水。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侧脑室扩张;胎儿产前胎儿筛查中,超声检查对诊断脑室扩张是较可靠的首选方法。
超声由于软组织分辨率较低、气体及骨组织影响较难观察胎儿脑实质细小结构;与超声相比, MRI可提供更全面、更准确诊断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信息[1]。
作者对产前超声筛查出的侧脑室扩张胎儿行MRI检查,明确是孤立性侧脑室扩胀、脑积水或者是颅内结构畸形引起脑室扩张,并对部分弧立性侧脑室扩张的胎儿出生后再次行MRI检查,了解出生前后MRI图像一致性。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自2010年2月~2013年5月期间,妊娠中晚期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侧脑室扩张,在3 d内行胎儿脑部磁共振检查的3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35例均为存活单胎,其中一例合并一约12周死胎,孕龄为25~37周,平均31周;孕妇年龄为21~39岁,平均26岁。
35例接受检查的胎儿中引产17例,出生18例;出生前有14例孕妇行病毒学检查及染色体核型检查,均未见异常,出生后婴儿随访均无特殊;有12例出生后行脑部MRI 检查。
131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导致我国胎儿畸形发病率日益提高,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胎儿就在于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脑室扩张、神经管闭合缺陷、无脑儿、脑膨出等。
若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十分异常且存在致死性,为确保产妇的身体健康,就必须马上终止妊娠[1]。
同时,胎儿畸形作为一种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威胁到胎儿与孕妇的生命安全。
然而,针对轻度发育异常的胎儿,在临床诊断中必须高度重视其预后与转归。
超声诊断技术在常规诊断中比较常用,其能够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也能够进行有效的筛查。
然而,超声影像学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扫描切面十分有限,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误诊率或漏诊率。
而MRI 诊断检查可以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羊水量、腹部脂肪厚度、胎位等,且成像具有多方位性、多平面性,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更加准确的诊断胎儿疾病、孕妇合并症。
胎儿MRI 能够将胎脑结构全方位、清晰的显示吃醋来,便于对脑发育情况作出更加准确的评价,及时检出异常。
本文现选取100例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孕妇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来科学的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详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就诊的100例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孕妇进行研究,全部胎儿均为单胎。
孕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6.8±6.7)岁;孕周28~30周,平均孕周(29.6±5.1)周;体重53~78 kg。
全部孕妇既往身体健康、月经规律、不存在显性遗传性疾病。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同意,孕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全部孕妇的临床资料,经对比有可比性(P >0.05)。
1.2 方法首先,在横切面扫描子宫时可以利用迈瑞DC-C2S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设置探头频率为3.5 MHz;常规扫描侧脑室、小脑、丘脑平面结构。
磁共振成像在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在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摘要: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残疾。
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主要诊断手段。
本文对于磁共振成像在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诊断价值引言:脊柱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其异常发育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残疾。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成为了先天性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首选方法。
在这些技术中,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无辐射损伤等优点,已成为检查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最佳工具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相互作用的原理,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高清图像。
MRI技术可以全方位观察人体各个部位的构造和各项功能,且其分辨率高于X线和CT等传统影像学技术。
同时,MRI技术不受人体组织密度和骨质影响,故对于脊髓和脊柱等骨质密度高的组织检查有较高的分辨率。
对于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磁共振成像检查,通常使用3.0T以上的超高场强MRI设备,以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
在MRI检查中,常采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等多个不同方向进行检查,以全面观察胎儿脊柱和脊髓的异常情况。
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是指在出生前脊柱和/或脊髓的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这些异常情况可引起神经管发育缺陷、神经肌肉疾病、神经发育障碍等一系列危害。
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服药历史等。
故对胎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磁共振成像在胎儿脊柱脊髓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1.检查脊髓和脊柱发育情况:MRI技术可以清晰、全面地显示胎儿脊柱和脊髓的发育情况,包括脊柱的生长和变形、脊髓的位置和大小等等。
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纳入经临床随访确诊的37例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的胎儿,比较分析37例孕妇产前超声(US)和MRI的影像学资料,评估MRI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MRI和US对于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的诊断结果表明,MRI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US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为脑积水。
结论:超声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诊断中的价值不及MRI,MRI能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标签: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近年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畸形胎儿发生率有所增长。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是导致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如脑室扩张、无脑儿、脑皮质发育不良等,针对一些情况特别严重的致死性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需要终止妊娠,确保孕妇身体健康[1-2]。
而对于轻度发育异常的患儿,其预后和转归是临床妇产科医生所面臨的难题。
以往,临床多采用超声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通过超声筛查胎儿发育异常,但超声检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羊水量、脂肪厚度、胎位等,导致诊断结果出现误差[2]。
MRI则能有效避免超声的缺陷,获得多平面和多方位成像,并且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和软组织对比度较好的优点,从而能准确对胎儿和孕妇做出诊断。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的37例孕妇超声和MRI影像学资料,意在探讨MRI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经临床随访确诊的37例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胎儿的产前超声和MRI影像学资料,孕妇年龄23.4~35.4岁,平均(29.4±4.8)岁;孕龄22.0~38.0周,平均(30.0±5.0)周。
胎儿磁共振报告简介胎儿磁共振成像(fe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etal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检查技术,用于对胎儿进行影像学分析。
它通过利用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胎儿图像,帮助医生评估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检测潜在的异常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胎儿磁共振报告的内容和解读。
报告内容检查基本信息在胎儿磁共振报告的开头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基本信息:1.检查日期和时间:标明该次胎儿磁共振检查的具体日期和时间;2.胎儿信息:包括胎儿的性别、孕龄以及母亲的基本信息;3.检查目的:说明本次磁共振检查的目的和原因。
图像分析胎儿磁共振报告的核心部分是对图像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多个不同方向和平面的胎儿图像,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
对这些图像进行细致的分析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胎儿的解剖结构和异常发现。
在图像分析部分,通常包括对以下方面的评估:1.胎儿的解剖结构:对胎儿脑部、脊柱、胸腔、腹部等解剖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2.脑部发育评估:分析胎儿脑部的发育情况,包括脑皮层、脑室系统、脑组织分布等;3.脊柱和胸腔评估:评估胎儿脊柱和胸腔的解剖结构,检查有无明显异常;4.腹部评估:观察胎儿腹部各器官的结构,检查有无囊肿、肿瘤等异常情况。
结论和建议在胎儿磁共振报告的最后部分,通常包括具体的结论和医生的建议。
1.结论:对胎儿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包括正常或异常的评估;2.异常情况说明:如果在图像分析部分发现了异常情况,需要详细说明异常的部位、形态特征和可能的诊断;3.建议和后续步骤: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能会提供进一步的建议和后续步骤,如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结论胎儿磁共振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文档,对于评估胎儿的发育情况和异常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和解读,医生可以提供对胎儿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并针对异常情况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后续步骤。
16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6月 第2卷第12期肿胀,疼痛,侏儒表现,自述约10岁发病。
曾在我院及外院反复拍片诊为大骨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无明显效果,本次发病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兄长身高1.45米,胞妹身高1.42米,五官对称,身材矮小,躯干短,四肢关节肿大,畸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蹲,跛行,步间距小,智力发育正常,对答自如。
患者伯父有类似关节病变。
1.2 方法兄妹两人均进行血生化全套、关节炎四项、自身抗体、补体、血沉、抗O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兄长尿蛋白(+1),抗“O”轻度升高,胞妹ANA1:120,其余各项检查未见异常;X线表现:双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构成骨质不同程度增宽、增大,干骺端凹凸不平及多发骨赘,以双髋关节及膝关节为明显,四肢管状骨的骨骺和干骺对称性增大,并向侧方增生突出;骶髂关节、肩锁关节未见明显累及;颈胸腰椎椎体普遍变扁,前后径和横径加大,椎体前缘呈台阶状变形,椎弓相对较短。
2 结果通过X线检查确诊为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
3 讨论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发病相仿,一般儿童出现症状,临床主要特点为颅面发育正常,短躯干和下肢屈曲致病人身材矮小,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肿大。
本病须与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鉴别:后者出生时发育正常,颅面骨正常,脊椎表现与本病相似。
但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系一种伴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患者10岁以前发育正常,而后逐渐出现短躯干型侏儒。
临床主要症状为早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引起的腰痛和髋痛;诸椎体虽变扁,但中后部上下缘驼峰状膨隆颇具特征。
与本病椎体中后部虽隆起,但程度较轻或不隆起而平坦不同。
四肢改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膝和肩,表现为发育不良和早发骨关节病改变。
而手足关节发育正常。
而本病的关节改变表现为肥大增生,手足关节粗大畸形尤为明显。
产前MRI、US检查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效果比较曾浩;彭敏【摘要】目的探讨产前MRI、US检查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效果,帮助临床优化诊断.方法对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56例孕妇行产前常规MRI和US检查,临床诊断金标准(42例胎儿引产尸检和14例分娩后MRI检查)证实中枢神经系统31例共37处畸形.结合产前US和MRI影像分析,重点比较2种检查手段的诊断效果.结果金标准确诊37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产前MRI正确诊断33例,误诊2例,漏诊2例,正确诊断率89.19%(33/37);产前US正确诊断25例,误诊8例,漏诊4例,正确诊断率67.57%(25/37).产前US诊断准确率较US 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MRI检查能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胎儿颅脑结构信息,可作为常规US检查的一种优化补充手段,对降低误诊漏诊风险、指导妊娠结局等意义显著.【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8(022)008【总页数】4页(P1299-1302)【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胎儿;畸形;产前检查;MRI【作者】曾浩;彭敏【作者单位】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四川广元 628000;广元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四川广元 6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2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是指受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结构先天发育异常,大多于出生时即被发现,少数胎儿出生后可逐渐显现,临床治疗并不理想。
产前US检查技术因具有操作方便、费用低廉、可实时动态观察、无害等优点,是临床产前筛查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常规手段。
但US检查易受声波成像分辨率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胎儿结构的观察和判断[1]。
一项对22例可疑胼胝体发育不良(ACC)胎儿产前诊断报告[2]显示:病理金标准确诊21例ACC胎儿中,超声正确诊断仅为17例,误诊1例和漏诊3例,对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检出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
胎儿颅内出血的MRI诊断周立霞*,寇晨光,卜静英,高铎,李彩英,耿左军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 *通讯作者周立霞 ******************【摘要】目的探讨产前MRI在胎儿颅内出血(FICH)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I诊断的41例FICH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出血部位、信号特征及颅内伴随异常。
随访妊娠结局及出生后临床资料,分析脑室周围出血和脑室内出血(PVH/IVH)分级与出生结局的相关性及胎儿期危险因素。
结果MRI检查示41例胎儿颅内出血,其中多灶性脑出血23例,单灶脑出血18例。
出血部位:PVH/IVH 33例,大脑半球近皮层区脑实质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36例为亚急性期出血,5例为慢性期出血或形成脑软化灶。
FICH伴随改变包括脑室扩大、血管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小脑下蚓部发育不全等。
随访结果示25例引产(其中3例行引产后尸检),16例新生儿出生后进行随访,其中1例PVH/IVH II级新生儿出生后左耳听力低下,1例PVH/IVH II级新生儿出生后1年内发现运动障碍,1例PVH/IVH IV级新生儿出生后存在单侧肢体运动障碍,13例新生儿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
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PVH/IVH分级与出生结局呈正相关(r=0.689,P<0.05)。
结论产前MRI能评估胎儿期脑出血的类型及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颅内出血;磁共振成像;产前诊断;胎儿【中图分类号】R445.2;R714.53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8.04.003MRI Diagnosis of Fe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ZHOU Lixia*, KOU Chenguang, BO Jingying, GAO Duo, LI Caiying, GENG Zuoju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ZHOU Lixia E-mail: ******************【Abstract】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renatal MRI in fe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FICH).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imaging and clinical data of 41 cases of FICH accepting MRI dia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hemorrhage location, sig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ssociated intracranial abnormalities were observed. The pregnancy outcomes and clinical data after birth were followed up.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iventricular hemorrhage/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VH/IVH)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was analyzed by combining prenatal risk factors. Results Forty-one cases of FICH were evaluated. There were 23 cases of mul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18 cases of single focal hemorrhage. According to the bleeding site, the 41 cases were classified into PVH/IVH (33 cases), cerebral hemispheres near cortex hemorrhage (3 cases), cerebellar hemorrhage (2 cases), subdural hemorrhage (2 cases) an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1 case). Most of the FICH cases were in subacute period (36/41) and a few were in chronic period or forming encephalomalacia (5/41). The associated changes included ventriculomegaly, vascular malformation, agenesis of corpus callosum, agenesis of vermis, etc. Follow-up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5 cases of labor induction (autopsy after labor induction was performed in 3 cases), 16 cases were followed-up after birth. Among the 16 newborn, there was 1 case of PVH/IVH grade II fetus showing left ear hearing loss after birth, 1 case of grade II fetus showed dyskinesia within one year after birth, and 1 case of grade IV fetus showed unilateral limb movement disorder. The other 13 cases had no obvious neurological sequelae. 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 of ranked data indicated that PVH/IVH classification was moderately correlated with birth outcome (r=0.689, P<0.05). Conclusion Prenatal MRI can evaluate the type and severity of fe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enatal diagnosis; Fetus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8, 26 (4): 252-257胎儿颅内出血(fe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FICH)指妊娠14周至分娩期间胎儿发生的颅内出血[1]。
胎儿磁共振成像---产前诊断的新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放射科朱铭近年来随着胎儿外科,胎儿介入治疗和产房外科的发展,临床对胎儿影像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射线和无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胎儿产前畸形诊断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胎儿MRI于1983年由Smith等首次报道,九十年代后,随着快速MRI技术的发展, 胎儿MRI逐渐应用于胎儿各系统,胎儿运动对图像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MRI视野大、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不受母体情况和羊水量多少的影响,有时能提供超声(Ultrasound,US)以外的产前诊断信息。
一、胎儿MRI检查的安全性磁共振主要以磁场进行成像,不存在放射线和电离辐射,对胎儿是安全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诊断强度的磁场会对胎儿造成危害。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放射学院等权威机构都同意进行胎儿MRI检查。
为进一步确保胎儿安全,目前一般对孕三个月以内的胎儿不做磁共振检查。
特异性吸收率(The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是指单位质量的对象吸收的射频能量(瓦/千克)。
为避免射频磁场产生的热效应的潜在危险,一般胎儿检查SAR值要控制在3.0 W/KG以下。
1.5T超导型MRI扫描系统大部分序列SAR值不会过高,故目前大多数胎儿MRI 检查使用1.5T MRI扫描系统。
3T MRI扫描系统比较容易出现SAR值过高,SAR值变化与很多参数有关,运用相对略小的翻转角度,既能使SAR值较小,扫描时间也适当。
已有研究通过胎兔模型表明马根维显等MRI增强造影剂中的金属钆可对胎兔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一般不主张在胎儿MRI中使用对比增强剂。
曾有作者通过药物对胎儿进行镇静,这也有可能对胎儿产生危害,一般也不主张用药物对胎儿进行镇静。
二、胎儿MRI检查技术目前胎儿MRI常用序列为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alanced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SSFP)序列和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 fast spin-echo,SSFSE) 序列,各种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序列名称,SSFP序列通用电气公司的名称为FIESTA序列,西门子设备名称为True FISP序列,在飞利浦设备名称为Balance FFE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