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用水测量时间》(8)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5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教学难点:精确测量时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盆等。
2.提前让学生了解时间测量相关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时间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测量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水测量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探索更多的时间测量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探索和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活动充满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计时器、水、容器、滴管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原理讲解、时间换算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用水测量时间。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计量50毫升流水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上面的积累对水继续流50毫升水、再流50毫升水所需要时间进行预测和验证,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理解流水为什么可以用作计时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一个铁架台,扎好孔的塑料瓶,一个250ml量筒,装水的烧杯和量杯,毛巾一块,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人揭题1、师: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用什么来计时的?师:那谁知道古时候的人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是怎么计时的呢?课件出示(日晷、沙漏……)古时候的计时方法很多,水钟就是一种。
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简易水钟,上面是一个钻了孔的塑料瓶,下面是一个量筒,观察一下,这个简易水钟在流水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这个简易水钟能不能用来计时?你觉的怎样利用它来计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用水测量时间》二、滴漏实验1、挑战一:测量积聚6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看一看水钟流出6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师:看看老师在桌面上给你们准备的材料,你们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呢?(小组讨论)师:谁来说说。
(一位同学堵住水孔,然后另一位同学倒水,松手时计时开始,量筒水到达60毫升时观察员喊停,记录员记录)有不同意见请补充?(2)实验探究(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实验记录,分析记录数据(发现了什么)(3)汇报交流(实物投影实验汇总记录)师:你们组测得的时间?师:这些数据,你们发现有什么特点吗?能不能用这样的装置来测量时间?2、挑战二:测量继续流出60毫升,再继续流出60毫升水分别需要多少时间?(1)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做了6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现在请你猜想这个简易水钟继续流流出60毫升的水需要多少时间?那么再继续流出60毫升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科学需要事实验证?你们打算怎么又快又准确的来验证呢?3、出示实验要求:(1)、先把计时器归零,计时开始后,当水量到120毫升时,观察员要及时喊“到”,计时员及时吧时间告诉记录员,记下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人们根据“在一定装置里的水能保持比较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分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两种。
(2)同一个滴漏装置,水位高低会影响流速。
水位越低,水流速度越慢。
2.过程和方法(1)记录滴漏装置流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
(2)根据100毫升水流完所需时间的记录,推测并实测流完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所需的时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历记录漏100亳升水需要时间的活动过程,在此基础上推测并实测流完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所需的时间。
2.难点:发现水位高低会影响流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三、教学准备1.每个小组铁架台1个,打好孔的饮料瓶1个,量筒1个(装300毫升的水),烧杯1个,秒表1个,2.课件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5分钟)(1)学生交流“我知道的计时工具”。
(2)引出问题:用水测量时间,可以吗?怎么做?(3)学生自由发言。
2.了解古代水钟(5分钟)(1)观看古代水钟的图片和资料。
(2)了解水钟的分类(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
3.滴漏实验(20分钟)(1)介绍滴漏实验的器材和步骤。
(2)学生自由提问或补充,进一步细化实验方案。
(3)介绍记录单的内容和要求。
(4)重点提示分工要求:要做哪些事?该怎么分工?(计时员1个:计时;实验员2个:倒水+堵小孔;观察员1-2个:看液面+喊口令;记录员1个:记录数据)(5)学生分组领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掌控时间,随机指导。
(6)各组整理器材,完成黑板表格汇总。
4.交流和拓展(10分钟)(1)交流滴漏实验中的发现,提出发现的问题。
(2)总结概括滴漏实验:流速基本稳定(先快后慢)(3)练习检测。
五、板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水钟: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滴漏实验:流速基本稳定(先快后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热情。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能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容器等。
2.准备实验教材和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教材和课件,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用水测量时间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用水测量时间,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探究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测量时间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讲解法:对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测量时间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的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掌握测量时间的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五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然而,他们在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掌握测量时间的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掌握测量时间的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验法为主线,结合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问题“用水能测量时间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用水的时间。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帮助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3.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用水测量时间的技巧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科书通过介绍使用水来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测量时间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对于简单的测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掌握测量时间的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使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时器、水杯、水等实验器材。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和一份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水实验,引起学生对用水测量时间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并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测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不同水量的情况下,水流出所需的时间。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如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时间吗?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测量时间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相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用时一样。
过程与方法:1.探究记录100毫升水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2.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并实际测量。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2.对科学探究提出有依据的猜测,对研究数据和结论提出质疑3.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流水计时的原理。
难点: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尝试改良。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透明的矿泉水瓶(教师课前已经在瓶盖扎了一个小孔、已经去掉底部)、胶带、铁架台、量筒、秒表。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练习秒表的使用①功能键:把功能调到计时状态(0:0000)。
②计时和暂停键:开始计时,暂停计时。
③复原键:将计时状态复原(0:0000)。
一、视频引入师播放视频:水钟。
生观看视频。
师提出问题:你从视频中获得了什么信息?(预设:(1)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它是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
(2)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
(3)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4)利用水流,也可以计算时间,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时间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
)师引出并板书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认识古时候的水钟1.阅读资料师:古时候,人们用水来测量时间,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古时候的水钟。
师出示资料:①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抱着箭杆,箭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时间的测量方法,体会实验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测量时间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能够设计实验测量时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
2.难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器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导入新课。
2.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不同时间间隔,探究时间的测量方法。
3.数据处理: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时间的方法,思考测量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复习。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实验注意事项•测量时间方法•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
教材一开始呈现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流水可以记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实践中水是怎样记量时间的呢?教材又呈现了“滴漏实验”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记量时间这一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对积聚10,5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随后进行验证,从而发现流水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如果漏杯中的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100毫升的水,所需的时间将会怎样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流水的速度还和滴孔的大小有关。
教材以“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结束。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
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量10 毫升流水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上面的积累对积聚50、100毫升水所需时间进行推测和验证,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
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学生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
四、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一个装有150毫升水的烧杯、一个100毫升烧杯,滴管、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五、教学过程课前复习:1、量筒的使用读数复习;2、秒表的使用复习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白天有太阳可以使用日晷计时,那么你知道古人晚上是用什么来计时的?生:用水测量时间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水测量时间二、古代的水钟:生:1、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2、古代水钟有哪些类型?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三、探究水钟计时,经历流水测量时间的实践活动探究一:装有150毫升水的水钟流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师:刚刚我们所说的是通过图片猜想的,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古人做的水钟能不能计时呢?让我们来一起做一个水钟吧!我们先来看看需要哪些材料?我们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先用手指抵住漏杯的小孔,再把150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然后松开手指让流水入量筒中,同时计时,当水积聚到10毫升水时停止计时,把时间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
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学问,是生活数学的表达,它的学习对同学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根底,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学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育同学数感,并提高同学的心酸力量,3、通过计算培育同学思维的机敏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机敏解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根底练习1、口算120+6080+1020+5070-2060-3090-602、连加连减口算3+2+41+3+47+2+1010-5-26-2-315-5-2指明同学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
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今日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究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2、根底练习。
出示第四题根底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2)比拟上下两题,你发觉了什么(3)小组争辩,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师仿照售货员一个同学上来仿照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后要求同学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力量。
(2)依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3)口头列式,并答复。
(4)全班反应,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三、稳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念和它交上好伴侣吗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日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
教案检印:课题 3.3、用水测量时间编号20180519授课时间4月12 日课时安排1 第 1 节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古代的水钟,二是滴漏实验。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2、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重点:滴漏实验难点:滴漏实验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和图片、塑料瓶、量筒、铁定、透明水杯。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作业设计 A 预习下一课 B板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水能在特殊装置里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知道同一个装置,随着水的减少,流速会变慢;
3.知道计时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
过程与方法:
1.能完成记录300ml水中漏出100ml水需要多少时间的实验;
2.会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推测漏出50毫升和200毫升的水需要多少时间,并用实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科学探究的正确步骤,体验解决问题的正确流程;
2.理解古人对测量时间所作的贡献,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学习报国的理想。
【学习重点】
经历探究水的多少对水钟里水流流速影响的探究历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
【学习难点】
1.理解水的多少对水流速的影响。
2.合理猜测实验结果,学会运用科学探究基本步骤。
【学习准备】
每小组准备:带刻度烧杯×3、铁架台带铁圈×1、简易水钟装置×1、秒表×1、实验记录表×1,抹布
【预设学程】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提出问题
↓
大胆猜测
↓
实验验证
↓
得出结论。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稳定的速度往下流,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来计时;水钟分为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水流的速度与水位高低等因素有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测量从100毫升水中流出20毫升水所需时间的过程;预测并验证流出40毫升、80毫升水所需时间;通过数据证明水流速度随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验时细心观察和合作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历测量流出20毫升水所需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2、教学难点:滴漏实验;证明水流速度随着水位降低而变慢。
教学准备1、小组材料:铁架台,托盘,漏瓶,塑料杯(内装自来水),100毫升量杯,滴管,秒表,毛巾,记录单,记号笔。
2、教师材料:小组材料一套,多媒体资料,课件播放笔,。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谈话(课前3min)1、简单自我介绍。
2、师生互动,约定停止实验信号。
营造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二.活动导入(3min)1、上堂课,大家估测时间,你们真是足智多谋,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
老师也想了一种办法,它隐藏在我带来的神秘宝贝里(滴漏,红布遮住),它比大家的方法都厉害,信不信?2、谁来用自己的方法和老师PK一下?(估测30秒)3、谁知道老师是利用什么来测量时间的?(生反馈,拉开红布,揭晓答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激发探究兴趣引入学习课题三.滴漏实验一(15min)1、像这样通过滴水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滴漏。
如果你们也来组装一个滴漏,有信心测准水漏下的时间吗?2、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铁架台,漏瓶,量杯,塑料杯等。
3、我们要接受的第一个挑战是:测量从100毫升水中漏出2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
大家会做这个实验吗?怎么做?4、要测准时间,你们觉得要注意些什么?(毛巾的作用提一句)(边说边选人上台示范,预设:水倒进漏瓶的时候漏孔该怎样处理?什么时候开始计时?什么时候停止计时?怎么读数……)5、实验前老师还有一些温馨提示:①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时间
3.用水测量时间
一、教材简析:
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
教科书画了三幅水钟的图,说明了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的。
可以让学生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利用滴漏来计时的。
这样就可以引出下面环节,使学生对滴漏进行观察和研究。
第二部分:滴漏实验。
教科书首先让学生估计并观察从300毫升水中缓慢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在瓶子中装300毫升水,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通过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如果孔的大小不改变,同样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约1分钟左右)。
紧接着第二个活动是同样的瓶子装水,观察从300毫升水中,漏出10毫升、50毫升水分别需多少时间。
这个活动,同样希望重复多次。
如果忽略观测的各种误差,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大致相当于流完100毫升水的十分之一;流掉50毫升水的时间差不多也是流完100毫升水的一半。
至此,学生不难发现,利用流水是可以帮助我们“模糊”计时的。
教科书安排了第三个活动——推测并观察流完杯中全部的300毫升水需多少时间。
通过观测,很显然流完全部的300毫升水的时间要大大超出仅流掉前100毫升水时间的3倍。
而且,用肉眼也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当瓶中的水越来越多时,水流越来越小,最后甚至会断断续续呈滴状。
水流的速度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那用水怎么计时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关注古人有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他们是怎样让水保持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自然会再次关注古代的水钟,他们会找相应的资料去了解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教学背景:
在研究圭表与日晷后,学生会发现太阳光影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
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
可是太阳钟只能白天使用,晚上怎么计时呢?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以及不同的计时方法。
教科书将介绍学生认识两种水钟,一种是泄水型水钟,另一种是受水型水钟。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观察滴漏,推测并测量在瓶子中积聚10毫升和50毫升水分别需要的时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
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