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测井在柿庄普查报告中的具体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勘探1001班201011010122 2012-12-23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测井教学环节的延续(独立设课),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最终完成报告一份。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资料概况本次《地球物理测井》所分析的地层为鄂尔多斯本地的延组地层,该地层由于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地层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及河流下切作用给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造成很大困难,鉴于我们是初学者,赵老师为我们选择了比较容易的延井1和延井2中的1250.19(m)---1320.1(m)70米厚层段供我们分析。
(二)岩性定性划分及定量分析基本原理1.通过分析研究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时差测井、微电极测井等地球物理测井曲线方法我初步将地层划分为两个较厚和一个较薄的砂岩层以及若干个泥岩层,分析过程如下:观察岩性测井系列中的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井径测井曲线以及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和微电阻率测井曲线。
1 定性判断砂岩层(1)在A(1252.68(m)---1254.84(m))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明显向左偏移即自然伽马值偏小,由于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中,砂岩显示出最低值,泥岩值相对较高,且该层段的微电阻率测井曲线中微电位和微梯度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我初步将该层段定性为砂岩。
(2)在B(1272(m)----1285(m))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明显向左偏移,自然电位明显出现负异常即偏离泥岩基线(在淡水泥浆的砂泥岩剖面井中,一大段泥岩层部分的自然电位曲线为基线,此时SP曲线出现负异常的井段都可以认为是渗透性岩层,纯砂岩井段出现最大的负异常,而且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多而负异常幅度下降),微电阻率测井曲线中微电勘探1001班 201011010122 2012-12-23位和微梯度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我初步将该层段定性为砂岩。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实验报告《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实验报告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地质1401姓名:周天宇学号: 0130指导老师:赵军龙2016年11月9日1、课程实验的目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安排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使学生了解测井数据基本格式、测井曲线基本类型、学会用有关专业软件绘制测井综合曲线图;就实际资料开展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定性分析,从而为测井资料定量处理奠定基础。
2、课程实验主要内容常规测井曲线类型常规测井曲线类型包括:岩性测井系列(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测井),孔隙度测井系列(包括声波时差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和电阻率测井系列(包括深中浅探测的普通视电阻率测井、侧向测井以及感应测井等)。
测井资料定性分析方法1.对于岩性分析,可以根据“表格1”来进行表格 1 主要岩石的岩性分析测井特征2.对于砂岩段的物性分析⑴声波时差测井值越大,密度测井值越小,中子测井值越大,则物性越好即砂岩的空隙度越发育;(2)如果AC、CNL、DEN变化幅度比较大,则该砂岩段物性不均匀;(3)如果下层物性比上层物性好,则该砂岩段为正韵律地层;(4)如果GR值与AC值增大,则此处为泥质夹层;如果AC值减小且AT值增大,则此处为物性夹层;如果GR值减小,AC值增大,AT 值增大,则此处含钙质夹层;(5)泥岩的声波时差约为280μs/m,泥质砂岩的声波时差约为177μs/m,渗透砂岩的声波时差为400-220μs/m。
3.含油气性分析在已找到物性较好的砂岩段进行分析,并结合深中浅感应测井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变化:一般来说,含油砂岩段的电阻率值会明显增大。
测井综合曲线图模板的生成及测井数据的加载图 1 DZ14井地层划分综合柱状图(1)打开软件后,选择新建并创建一个空白页;(2)在界面上右击,选择添加文本道(命名为:地层)、深度道、曲线道(对应CAL 、SP 、GR 、CNL 、DEN 、AC 、R4、AT10、AT30、AT90)、岩性柱,如果有需要可以选择添加岩性分析、物性分析、含油气性分析的文本道;(3)按照测井系列的分类,将属于同一测井系列测井曲线的拉到一起;(4)一般来说,从左到右分别是:地层,岩性测井系列,岩性分析文本道,深度,岩性柱,孔隙度测井系列,物性分析文本道电阻率测井系列,含油气性分析文本道;(5)双击曲线道,添加单位,更改左值和右值,更改曲线颜色和曲线粗细等参数;(6)双击表头空白处,进行表头设置和深度设置等;(7)然后从Excl 表格复制已有数据列:包括井深、数据等,然后粘贴到相应的道,并进行合适的调整;(8)整体调试好后,先进行岩性分析并根据岩性分析结果标出岩性柱;然后在砂岩段进行物性分析;最后在物性较好的砂岩段进行含油气性分析;(9)“图1”就是处理好并进行了解释的地层划分综合柱状图。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班级: 资工11105学生姓名:刘正平学号: 201107944指导老师:张冲日期: 2014年9月8日一、前言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测井方法及测井解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课设,掌握对某实际测井数据进行岩性划分与评价、储层评价、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掌握常规测井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方法的解释,运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数据的程序编写、计算、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
二、目的(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一口实际测井资料的人工解释,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九种测井曲线,掌握九种测井曲线的特点击其应用。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加深和系统化。
(2)学习掌握实际生产中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能根据测井曲线识别常见的岩性,识别明显的油层、气层和水层。
能学会手工分层,并计算各储层孔隙度、饱和度的方法。
三、课设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XX井1890m—2120m测井曲线图资料来划分渗透层确定含油层位,其具体实践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2、对我们测井原理理论学习的巩固与加深;3、此次课设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应用EXCEL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5、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6、学习掌握实际生产中测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的过程和方法。
7、整理成果图、成果表;8、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如何用测井技术来服务与我们的石油工业作业。
特别是对于我们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的应用测井技术,更能够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作业效率,指导我们的工作方向,而为后续作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课设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1、岩性评价与识别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该工区主要为包括砂岩、泥岩及砂泥岩。
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曲线来识别岩性。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在勘探中的应用黄涛【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加强,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煤层(气)资源逐渐成为目前常用的资源之一,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广泛地应用在煤炭勘探当中,有效地提升了勘探的效率和安全性,促进了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此,本文对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进行浅析.【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2页(P174-175)【关键词】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煤层(气)勘探;应用【作者】黄涛【作者单位】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1 引起岩石自然电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物理及化学的范畴。
其中,地层水中以及钻井液中的例子分别向两边的不断扩散形成的扩散电位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另外,岩层中的颗粒对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这个作用下,就表现出很强的吸附电位现象。
而在钻井液和地层水中不断过滤到空隙岩石的则称之为过滤电位[1,2]。
氧化还原电位主要表现在岩石与周围其他介质的接触中。
通常情况下,电位的具体在情况是以岩石及其周围的具体环境而定的,并且根据岩石性质等的变化为不断改变的。
而在煤层的勘探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岩石电位原理实现对煤层具体环境的分析,从而达到勘探的目的。
由于岩石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会产生一定的电位现象,电位测井的技术可以通过这个原理详细低分析岩层中煤的存在状况。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电位的勘查确定岩层中的渗透层,这是由于在渗透层中电位的曲线曲线会因为电位现象的产生而出现一定的异常,在岩层中,沉积岩表现出来的电位性质通过离子的扩散和吸附作用实现的,这种表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快低确定渗透层的具体位置,实现勘查的初步目的。
其次就是对煤层的具体划分。
由于煤层性质的特殊性,其所在岩层的电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尤其是无烟煤层和高变质的煤烟,会表现出迥异于普通岩层的表现,帮助人们更快更准确低确定煤层的位置及其具体属性。
P.S测井技术的工程应用1概况P.S测井又称弹性波速度测井,它是地震勘探方法之一,也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石油工程、铁路工程、冶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众多岩土工程地质勘察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般来说,P.S测井可原位测定压缩波和剪切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速度,从而避免了室内测试所带来的误差,它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地质问题,诸如确定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断层破碎带、地层厚度、固结特性和软硬程度、评价岩(土)体质量等;并可计算工程动力学参数,如动剪切模量、动弹性模量等。
本文介绍了P.S测井的工作原理和野外测试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工作原理以岩(土)体的弹性特征为基础,通过测定不同岩(土)层的剪切波(S波)、压缩波(P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岩(土)体的动弹性参数,据此判定岩(土)体的工程性质,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实测一般采用单孔检层法,即地面激发以产生弹性波,孔内由检波器接收弹性波。
当地面震源采用叩板时可正反向激发,并产生剪切波(S波),利用剪切波震相差1800的特性来识别S波的初至时间。
图1为正反向激发时由地震仪记录的实测波形图。
实测通常由震源和记录仪器组成,震源设置一般距孔口2~4m,平放一块压重物的木板,测试孔应位于木板长轴的中垂线上,使木板与地面紧密接触。
木板长2.5~3.0m,宽0.3~0.4m,厚0.06~0.10m,上压约500~1000kg的重物。
当分别水平敲击木板两端时,产生弹性波(此时以S波为主)。
记录仪器由井中三分量检波器和工程地震仪构成,三分量检波器放置井中某一深度,接收由震源产生的弹性波信号,并通过连接电缆输送给地震仪,再由地震仪记录并存储以备后期数据处理之用,图2为单孔检层法测试示意图。
单孔检层法测试弹性波时,由于震源板离孔口尚有一定距离,所以计算测段内地层波速时需将弹性波的非纵测线旅行时校正为纵测线旅行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t’—纵测线旅行时(s);t—非纵测线旅行时(s);h—测点孔深(m);x—震源板距孔口的距离(m)。
《地球物理测井》上机实验报告书学院:能源学院班级:10061023班姓名:祝方宸学号:1006092326一、实验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本次上机实验,使学生对测井解释软件Ciflog有初步理解和认识,掌握测井资料综合处理与解释的一般流程,了解利用测井解释软件进行测井资料处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使学生对测井的基本方法、原理以及解释应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A.ciflog1.ciflog介绍CIFLog是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首先确立研发的十大关键装备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大型软件装备。
CIFLog创出多项世界第一:首个基于Java-NetBeans前沿计算机技术建立的三代测井处理解释系统;首个可同时在Windows、Linux和Unix三大操作系统下高效运行的大型测井软件;首个系统提供火山岩、碳酸盐岩、低阻碎屑岩和水淹层等复杂储层评价方法,并将全系列裸眼测井评价与套后测井评价集成为一体的软件。
该软件能提供包括元素俘获能谱在内的所有高端测井资料的处理,对全部国产高端成像测井装备处理解释提供支持。
项目组遵循“边开发、边应用”原则,CIFLog先后在大庆、辽河等国内主力油田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安装1100多套,形成了年处理上万井次的规模。
据CIFLog开发项目组组长、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测井所所长李宁介绍,测井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储层在哪、储层中是油还是水、是否工业油流。
此前,从第一代只能在工作机上运行的测井软件,到第二代可以在微机上运行的测井软件,相关高端产品一直被斯伦贝谢、哈里波顿、阿特拉斯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
中石油上世纪90年代开发出第一代测井软件,并在其13家油田公司及中石化、中海油得到成功应用。
而此次推出的CIFLog,是直接从第一代跨越到第三代。
2. ciflog使用方法CIFLog平台主要由六部分组成 数据操作部分:包括数据格式的转换 导入和导出 、数据拷贝、数据管理 为下一步的资料解释与处理提供基础数据。
一、课程设计目的(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一口实例测井资料的人工解释,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九种测井曲线,掌握九种测井曲线的特点及其应用。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系统化。
(2)学习掌握实际生产中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能根据测井曲线识别常见的岩性、识别明显的油层、气层和水层。
能学会手工分层,并计算各储层孔隙度、饱和度的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手工(人工)解释(1)收集熟悉资料;(2)识别并划分岩性和渗透层;(3)分层取值;(4)储层参数计算;(5)综合判断油水层(6)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三、步骤和方法(1)收集熟悉资料三道测井曲线分别为:岩性3条:GR,SP ,CAL电阻率3条:ILD、ILM,LL8孔隙度3条:CNL,DEN ,DT第一道主要为反映岩性的测井曲线道,包括: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GR, 单位为API;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SP,单位为 mv;井径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CAL, 单位为in或cm。
第二道为反映含油性的测井曲线道,包括:深感应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ILD, 单位为欧姆;中感应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ILM, 单位为欧姆;八侧向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LL8, 单位为欧姆。
电阻率测井曲线通常采用对数刻度。
第三道为反映孔隙度的测井曲线道,包括:声波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AC,单位为 us/ft;补偿中子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CNL;密度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DEN, 单位为 g/㎝3。
(2)识别并划分岩性和渗透层1.CAL(井径测井)曲线划分储层原理:泥岩和某些松散岩层常常由于钻井时泥浆的浸泡和冲刷造成井壁坍塌,使实际井径大于钻头直径,出现扩井;渗透性砂岩层,常常由于泥浆滤液向岩层中渗透,在井壁上形成泥饼,使实际井径小于钻头直径,出现缩井;而在致密岩层处,井径一般变化不大,实际井径接近钻头直径。
地球物理测井在柿庄普查报告中的具体应用
0 前言
地球物理测井是用专门的测井仪器测量钻井剖面的各种地球物
理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处理,用于地层特征分析、确定油气层(目的层)的一门科学。
目前地球物理测井在野外测井项目中常用的测井方法一般有电性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测井、核测井等。
本次勘探共施工钻孔11个,测井实测米为11777.35m,占钻探进尺的99.44%。
所有钻孔按设计要求均进行了测斜、井径、声波测井,并在4个钻孔进行了井温测量。
1 测井参数
本区测井参数采样具体要求有:伽玛伽玛(密度)、自然伽玛、电阻率、自然电位、井斜、井径等参数进行全孔测量。
采样间隔:全孔0.05/米,提升速度:煤系地层6米/分钟,非煤系地层9-12米/分钟。
按照测井规范要求煤系地层测量比例为1:200,评级煤层(厚度大于0.50m)进1:50测量,非煤系地层进行1:500比例尺的测量。
测井参数方法见表1。
2 测井资料的处理过程
数字测井资料处理按照(数据输入-预处理-解释―计算-成果输出)这一流程进行处理。
处理流程图见图1。
3 煤、岩层定性、定厚解释依据
井场只对评级煤层作定厚解释,以伽玛伽玛、三侧向电阻率、自
然伽玛曲线为主,以各自的解释原则进行解释,取各参数解释结果的平均值为煤层的成果。
本区煤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反映为高伽玛伽玛(低密度)、低自然伽玛、高阻-中高阻反映。
根据以往测井经验,可采煤层伽玛伽玛曲线以曲线幅值的2/5点分层,不可采煤层以曲线幅值的1/2点分层;自然伽玛曲线以曲线幅值的1/2点分层;电阻率曲线以拐点分层;声波曲线以曲线幅值的4/5点分层。
本区砂岩随其粒度、密度的不同而变化明显示,一般为低伽玛伽玛(高密度),较低自然伽玛、中高阻反映。
泥岩为低伽玛伽玛(较低密度)、高自然伽玛、低阻反映;粉砂岩、砂质泥岩介于砂岩与泥岩之间。
岩层的定厚解释,伽玛伽玛、自然伽玛曲线以曲线幅值的1/2点分层,三侧向及电阻率曲线以拐点分层。
4 煤、岩层地球物理特征
4.1 煤层地球特理特征
4.1.1 主要煤层地球特理特征
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有3层煤层,15层煤层煤层。
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
距k8砂岩30-45m,层位稳定,煤层平均厚度为5.65m,下部一层夹矸(煤层中包含的一层非煤物质)。
顶板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物性特征较明显,视电阻率、三侧向电阻率曲线均为高幅值反映,密度曲线呈箱状,自然伽玛为低幅值反映,均具有渗透性差、隔水性良好的特征。
详见3号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图2。
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
层位稳定,煤层平均厚度为2.55m,上部一层夹矸(煤层中包含的一层非煤物质)。
顶板、底板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高阻明显,低自然伽玛,矩形低密度反映,夹矸反映明显,均具有渗透性差、隔水性良好的特征。
详见15号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图3。
4.1.2 各煤层对比
本区的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煤层主要分布于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总厚度为147.72-196.98m,平均
151.59m。
在本地段内共含煤层16层,煤层总厚为11.86-17.97m,平均13.56m,含煤系数为8.94%。
可采煤层平均厚9.94m,可采含煤系数6.55%。
详见煤系地层测井曲线对比图4。
本溪组含煤1-2层,极不稳定,未发现有可采煤层。
1)山西组(p1s)
地层厚度为43.48-60.43m,平均47.22m。
含煤3层,自上而下可编号为1、2、3,煤层总厚为5.26-7.50m,平均厚度6.56m,含煤系数为13.89%。
其中位于本组下部的3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其余煤层均为极不稳定不可采煤层,不具工业开采价值。
1号煤层:位于k8砂岩下平均2.42m处,一般直接与k8砂岩接触,极不稳定。
2号煤层:下距3号煤层11.11-25.49m,覆于k砂岩之上,极不稳定。
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下部,上距k8砂岩平均31.59m,下距k7砂岩平均7.71m,煤层厚度平均6.03m,以厚度大,层位稳定为特征,纯煤厚度平均为5.86m。
厚度变异系数12.1%,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含泥岩及炭质泥岩夹石0-1层,厚度为0.10-0.50m。
2)太原组(c3t)
地层总厚度为104.24-136.55m,平均104.37m。
含煤12层,自上而下编号的有5、7、8-1、8-2、9、10、11、12、13、14、15、16号,煤层总厚5.87-10.47m,平均8.03m,含煤系数为7.69%。
位于本组下段的15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无工业开采价值。
5号煤层:位于k6燧石灰岩之下。
上距3号煤层5.00-23.42m,层位较稳定。
7号煤层:伏于k5石灰岩之下,一般0.38m。
层位不稳定。
8-1号、8-2号煤层:位于k5石灰岩下5.20-21.34m,层位较稳定。
9号煤层:位于 k5号煤层下15.07-37.58m;顶板常有一薄层泥质灰岩,局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底板为一套较粗的正粒序陆相砂岩,大部分底部含砾,层位较稳定。
10号煤层:伏于k4石灰岩之上,平均0.46m。
11号、12号煤层:伏于k4石灰岩之下,较稳定。
13号煤层:位于k3石灰岩之下,平均0.42m,层位稳定。
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的顶部。
距k2石灰岩平均2.76m。
上距3
号煤层84m-124m。
煤层厚平均4.30m,局部有分叉现象,含泥岩、炭质泥岩夹石一般为1-2层,属结构简单--较简单煤层。
上部的k2石灰岩厚度大且稳定,为良好的对比标志。
1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一段15号煤层的下部,平均13.01m,层位不稳定。
4.2 岩层地球特理特征
本区内石灰岩为特高阻、高密度、低伽玛反映。
砂岩随粒度不同而变化明显,一般为中高阻、高密度、较低伽玛反映。
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介于砂岩与泥岩之间。
泥岩为低阻、较低密度、高伽玛反映。
本溪组的铝质泥岩,其伽玛值异常突出,一般达3.15pa/kg。
因此把这些特征明显的岩层定义为标志层,作为后期判定岩层的依据。
表2中介绍了本区一些标志层的物理性质。
【参考文献】
[1]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s].
[2]dz/t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s].
[3]矿产地球物理测井[m].成都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