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8.64 MB
- 文档页数:59
浅谈对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看法姓名:朱佳伟学号:091240148我国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某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并且指出:在定义中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尽管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
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1) 环境容量是专指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表征环境容量的大小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某一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而环境承载力是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后,选择众多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再分析环境系统对每个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除了包括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外,还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如能源供应量、交通运输量、水资源量等。
(2) 环境容量最终为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数量依据,并以此为环境规划提供选择方案和措施建议;而环境承载力除了能提供各种污染物应该控制的排放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选择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当然,二者从功能上讲具有相似之处,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形态。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环境容量压力承载力量化分析_XXXX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环境能够容纳的最大压力或负荷程度。
它是指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量和服务能力,并且能够保持环境质量的程度。
环境容量的概念在环境管理和规划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一个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支持多少人口、产业或其他活动。
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即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模型,将环境容量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以方便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在进行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是一个具体的环境还是一个特定的活动。
例如,可以研究一个河流的环境容量,也可以研究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
其次,需要确定用于量化分析的指标和数据源。
一般来说,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可以使用多个指标来衡量,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负荷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地球化学数据、遥感数据等多种数据源获取。
接下来,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来计算环境容量。
不同的环境容量模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例如,对于一个河流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可以使用水质模型和水量模型,来计算河流的水质和水量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
最后,需要对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估和应用。
评估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环境容量的状况,判断是否已经超过了环境的负荷承载能力。
根据评估结果,决策者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模型,才能准确地评估环境容量,从而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目录前言 ----------------------------------------------------------------------------- - 3 -1. 规划环评--------------------------------------------------------------------- - 4 -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 ---------------------------------------------------------------- - 4 -1.2 规划评价依据 ---------------------------------------------------------------------- - 4 -1.3 评价原则 ---------------------------------------------------------------------------- - 6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7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 ------------------------------------------------ - 7 -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 - 7 -2.2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 8 -2.3 环境容量的定义 ------------------------------------------------------------------- - 8 -2.4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 ---------------------------------------------------------- - 9 -2.5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 - 9 -2.6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 - 10 -2.7 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 -------------------------------------------------------- - 10 -2.8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 - 11 -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区别与联系---------------------------------------- - 11 -4. 环境单要素承载力---------------------------------------------------------- - 13 -4.1土地资源承载力------------------------------------------------------------------ - 13 -4.2矿产资源承载力------------------------------------------------------------------ - 14 -4.3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 14 -4.4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 ----------------------------------------------------------- - 14 -4.5大气环境承载力------------------------------------------------------------------ - 15 -4.6旅游环境承载力------------------------------------------------------------------ - 15 -4.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 15 -4.8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 - 16 -5.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 - 17 -5.1指标体系研究--------------------------------------------------------------------- - 17 -5.2 量化方法研究评述 -------------------------------------------------------------- - 18 -6. 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 ------------------------------------------------------- - 21 - 参考文献: -------------------------------------------------------------------- - 22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摘要本文概述了有关规划环评的基本含义以及其原则和工作程序,重点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有关概念以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在建设项目环评中,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是重要的环保考量因素。
本文将阐述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的定义、方法和应用,以及与建设项目环评的关联。
一、环境容量评估的定义和方法(500字)环境容量评估是指评估一个特定区域所能容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的最大承载量。
其目的在于确定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项目规模的可持续性。
环境容量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相关的环境数据,包括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水体和空气质量等。
整理这些数据可形成基础,使评估更加准确。
2. 制定评估指标和权重:基于项目的特性,确定评估指标和相应的权重,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能源消耗等。
这些指标和权重的选择应考虑地区的特点和政府法规。
3.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利用评估指标和权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以采用GIS技术、数学模型或其他环境评估工具来揭示环境承载力。
4. 结果解读和评估:通过对分析结果的解读和评估,得出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限制条件。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项目可行性建议和环境管理方案。
二、建设项目环评中的环境容量评估应用(500字)建设项目环评要求考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大气排放等。
环境容量评估在建设项目环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境容量评估能够评估项目规模对环境带来的压力。
借助环境容量评估的结果,能够量化项目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避免超出环境可承受的范围。
其次,环境容量评估有助于确定项目的可持续性。
通过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能够识别环保问题,并在项目规划阶段进行调整。
这有助于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外,环境容量评估还能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指导,帮助制定有效的环保措施和管理计划。
三、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定义和方法(500字)环境承载力分析是指对特定区域或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建设项目或人类活动的量进行评估。
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一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环境的自净作用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
一个特定环境的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本身的状况。
研究环境容量对控制环境污染很有用处。
由于环境有一定自净能力,经过严格测算,可允许一部分污染物稍加处理后排入环境,让环境将这些污染物消化掉。
排放污染物时间、地点、方式要合适,排放的数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
因为环境容量总是有限的,如果超出它的限度。
环境就会被污染。
了解某一环境对各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重要,根据环境容量可以制订出经济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确定哪些污染物由环境去净化,哪些必须先进处理,以及处理到何种程度为宜。
而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
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生态社区ecocity2010 整理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1、承载力承载力在生态学中的最早应用始见于1921年。
在这一年,帕克(Park)和伯吉斯(Burgess)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在讨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时,承载力便成为了一个探讨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概念。
承载力在人口、环境规划和管理、畜牧系统管理、农业、旅游、自然资源管理、森林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承载力,研究的目标仍以人口为主流,主要的有土地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物物理承载力、文化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等。
2、资源承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Resource Bearing Capacity)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承载量一是取决于资源系统本身,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资源的开采条件以及人们利用资源的程度、方式与手段等;二是取决于资源系统与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协调程度。
3、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在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随着人类的不断扩张和资源的不断消耗,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可以承受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也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数量。
环境容量是用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如果超出环境容量,就会使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化。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忍受或容纳人类、动物和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使用和干扰的能力。
它是指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等方面承受的最大压力。
环境承载力也是指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它包括对环境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等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现代社会,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变量。
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
如果我们不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会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和官方指导意见,以确保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节能减排、回收和再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总之,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只有有效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才能保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除了在政策、教育和生产方式方面的控制,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首先,减少人口增长。
人口是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资料在探讨我们生存的地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理解它们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聊聊环境容量。
简单来说,环境容量就像是一个容器,它能够容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资源消耗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至于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比如说,一条河流能够承受一定量的污水排放,超过这个量,河水的水质就会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
自然因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
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差异很大。
比如,在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污水的容纳能力可能相对较高;而在干旱少雨、水资源稀缺的地区,一点点污水的排放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此外,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也会对环境容量产生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对资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大,这使得许多地区的环境容量逐渐逼近甚至超过了极限。
那么,环境承载力又是什么呢?环境承载力可以理解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最大能力。
它不仅考虑了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还包括对资源的供给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
资源的供给是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关键方面。
例如,土地能够提供的粮食产量是有限的,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超过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就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
水资源也是如此,一个地区能够稳定供应的水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用水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导致水资源枯竭或者水质恶化。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样是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森林提供的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湿地的蓄水和净化水质功能等。
如果人类活动过度破坏了这些生态系统,它们提供服务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环境的承载力。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城市。
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这就是环境容量的一部分。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题目1. 引言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环境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或人口数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变得尤为重要。
2. 环境容量的定义与测量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或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载量或能力。
它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和自身的稳定性。
环境容量可以通过多种指标进行测量,如资源可再生速度、污染物的积累速度、土地面积等。
2.1 资源可再生速度对于具有可再生资源的生态系统,资源可再生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它表示每个时间段内生态系统能够自然产生的资源数量。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可以通过测量每年新生长的树木数量来确定。
2.2 污染物的积累速度对于受到污染的生态系统,污染物的积累速度是一个关键的指标。
它表示每个时间段内生态系统能够处理或吸收的污染物数量。
例如,水体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可以通过测量每天能够被自然过程净化的水量来确定。
2.3 土地面积土地面积是衡量环境容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它表示一个生态系统或环境所能提供的可利用空间。
例如,城市的环境容量可以通过测量可以建设和开发的土地面积来确定。
3.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或环境所能够永久维持的人口数量或负荷。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3.1 资源可用性资源可用性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该环境能够养活和满足多少人口的需求。
3.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环境承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满足人类的需求,并在遭受干扰或压力时恢复自身的功能。
3.3 技术和管理措施技术和管理措施也对环境承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技的发展和有效的资源管理可以增加环境承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环境承载力的近义词
摘要:
一、引言
二、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三、环境承载力的近义词
1.环境容量
2.环境负荷
3.生态容量
4.生态负荷
5.环境承載力
四、总结
正文: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讨环境承载力,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定义,以及一些近义词。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或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值。
当人类活动强度超过这个极限值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等问题。
【环境承载力的近义词】
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当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时,生态系统将遭受污染。
2.环境负荷:环境负荷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当环境负荷超过环境承载力时,环境质量将下降。
3.生态容量:生态容量是指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
当生物种群数量超过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将出现过度开发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4.生态负荷:生态负荷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
当生态负荷超过生态承载力时,生态系统将遭受破坏。
5.环境承載力:环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或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值。
与“环境承载力”意义相近,但表达略有不同。
【总结】
总之,环境承载力及相关近义词是衡量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环境承载力一、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黎首先提出的。
它是由大气、水、土壤、各种生物及人类构成的具有复杂的结构层次,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开放系统。
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当外来干扰在允许的范围内,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表明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是一个运动着的平衡状态。
在自然界中,一个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总是自动趋于平衡,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恒定。
生态系统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自身的平衡。
因此,生态平衡的重建,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才能得以重建。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生物群落与其栖息的环境相结合,进行着物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流。
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动态之中。
综合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十项重要特征。
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与一定空间范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状况有关。
一般而言,一个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环境能维持多个物种存在。
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包含了更多的物种。
同样,热带生态系统要比温带或寒带生态系统展示出更大的多样性。
各要素稳定的网络式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要素的、多变量构成的层级系统。
较高的层级系统以大尺度、低频率和缓慢速度为特征,较低层次以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度变化,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开放的复合系统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
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
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但输入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输出。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实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充足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相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水准;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水平;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14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承载力分析就是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水环境、空气环境容量和经济、土地、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合理分析环境承载力,能够提高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准确性,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准确掌握环境与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支持能力,确保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在阈值内有控制的进行,促进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其能力的大小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
不同的环境,对同一种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不同;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承载力也不同。
开发区的建设,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深度将不断加大,三者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
14.1环境资源承载力14.1.1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不仅限于自然环境所固有的自然承载能力,还包括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能够改善和提高环境整体的承载能力,所以本次环评所指的承载力包括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的多组合性,衡量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难以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也不可能对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各子系统中选择有代表性、易量化的指标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综合考虑开发区的自然、社会现状和数据获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如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详见表14.1-1。
表14.1-1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14.1.2评价方法14.1.2.1资源指标评价方法水资源承载能力、能源承载能力、环境承载力采用承压度进行计算,土地资源承载力采用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方式来评价。
方法如下:CCPS = CCP/CCSCCPS—承载压力度,简承压度;CCP—压力度,代表资源压力或资源需求量;CCS—承压度,代表资源承载能力或区域资源可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