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幸福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
化学知识点是同学们化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为大家整理了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二、考点清单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认识原子的构成。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分子和原子
一)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大于液态大于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1、原子的构成(1(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一、 元素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 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相对原子质量=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三、 元素周期表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14讲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基础知识】1.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就叫核电荷数。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观察下表,有什么发现?(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没有中子)(4)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3.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5.观察下表发现了什么?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其相对质量近似为1)【考点剖析】考点一:探寻原子的结构例1.探寻原子的结构(1)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微观世界的脚步。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1897年,科学家(填字母)___________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才提出原子是可分的观点。
A.汤姆森B.道尔倾C.卢瑟福(2)1911年,科学家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用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α粒子轰击金箔。
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被反弹了回来。
科学家们分析实验现象认为原子中存在一个“很小的结构”,这个“很小的结构”叫做___________。
实验中不会出现如图中b 的现象,因为___________。
【答案】(1)A(2)原子核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解析】(1)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故选A 。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2、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3、空气的污染:(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二、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 4Al + 3O2 ==2Al2O3碳 C+O2==CO2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一、1、原子的构成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中有若干个质子和中子。
B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不带电C 、氢原子没有中子。
D 、原子核比起原子小得多。
E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A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跟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其它微粒的相对质量都是与碳-12原子的1/12相比)B 、氢原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
C 、原子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D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
二、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一纵行叫一个族。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说明:①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也有不相似的(如: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②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也有相似的(如: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③ 构成原子不可缺少的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原子核中可能不含中子)且数量相等。
(5)相对原子质量: Ar = 单位:“1”(不是Kg ,也不是没有单位) 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注意: ①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如只含氧元素的O 2、O 3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的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磷元素的红磷与白磷混合物)(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 、书写方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前大写后小写b 、意义注意:①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等②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③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组成;④ 原子是微观概念,即可论种类,也可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分子和单质的构成。
⑤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氢(H )氦(He )锂(Li )铍(Be ) 硼(B ) 碳(C ) 氮(N ) 氧(O ) 氟(F ) 氖(Ne ) 钠(Na ) 镁(Mg ) 铝(Al ) 硅(Si ) 磷(P ) 硫(S ) 氯(Cl ) 氩(Ar ) 钾(K ) 钙(Ca ) 锰(Mn ) 铁(Fe ) 铜(Cu ) 锌(Zn ) 钡(Ba ) 银(Ag ) 汞(Hg ) 碘 (I) 溴(Br )⑥ 元素分布:地壳中:O 、Si 、Al 、Fe 、Ca 细胞中:O 、C 、H 、N 空气中:N 、O c 、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者:门捷列夫 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依据*16个族:7个主族(A 表示),7个副族(B 表示),一个0族(稀有气体),一个第Ⅷ族(8,9,10纵行) 各族元素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7个周期: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
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归纳化学知识点初三总结归纳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
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第一篇嗨呀,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原子的构成。
原子就像一个小小的神秘世界,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又包含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
嘿,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宇宙在微观世界里运转?再讲讲离子。
离子就是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的产物。
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带正电。
这就好比原子在玩电子的“加减法”游戏,超级有趣的!元素呢,那可是化学世界的基石。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就是元素。
元素周期表就像是元素们的大舞台,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上面。
还有相对原子质量,这可是衡量原子“体重”的重要指标哦。
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我们能比较不同原子的“轻重”。
化学式也很重要哒!它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就像是物质的“身份证”,能告诉我们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以及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化学价就像是原子之间的“交易规则”,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化合价。
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时候可就轻松多啦!小伙伴们,这些知识点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好好掌握它们,咱们在化学的世界里就能畅游无阻啦!第二篇亲爱的同学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来聊聊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哟!原子的结构是不是让你感觉很神奇?原子核虽然小小的,但是却有着大大的能量。
质子和中子在里面“坚守岗位”,而电子就在外面欢快地“跳舞”。
离子的形成就像是一场电子的“迁徙”。
原子得失电子,身份就变啦,变成了带电荷的离子。
阴离子温柔地带着多余的电子,阳离子则勇敢地失去了一些电子。
元素周期表可厉害了!它就像一张神秘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元素的世界。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特点,是不是很有趣?相对原子质量可别小瞧它,虽然计算有点小麻烦,但是能帮我们了解原子的“份量”。
化学式就像是一种密码,告诉我们物质的组成秘密。
通过它,我们能清楚知道各种元素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
【初三化学知识点】初三化学要记什么公式很多初三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到头疼,这是因为初三化学有众多的知识点需要大家记忆,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初三化学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初三化学知识点】初三化学要记什么公式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
初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一.常用计算公式:(1)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2)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A的相对原子质量m /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3)混合物中含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纯物质的质量/混合物的总质量100%(4)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g/L)=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5)纯度=纯物质的质量/混合物的总质量100% =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杂质的质量)100%=1- 杂质的质量分数(6)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7)溶液的稀释与浓缩M浓a%浓=M稀b%稀=(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8)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9)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化学计算中的重要公式1.溶解度S:固体~S=100m(质)/m(剂),气体~S=V(质)/V(剂);2.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A%:A%=S/(100+S)100%3.质量分数A%:A%=m(质)/m(液)100%4.物质的量n:n=m/M=N/NA=V(L)/22.4(STP)5.原子的绝对质量m:m=M/NA6.平均摩尔质量M平:M平=(m1+m2+)/(n1+n2+)7.物质的量浓度c:c=n/V=1000rA%/M=c1V1/V8.25℃,Kw=[H+][OH-]=1.010-14,pH=-lg[H+],pOH=-lg[OH-]9.PV=nRT=mRT/M,PM=mRT/V=rRT,PVNA=NRT,22.4P=RT10.M(g)=22.4r(STP);11.纯度:纯度=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100%12.产率: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13.电离度a:a=已电离分子数/原分子总数100%14.转化率:转化率=已反应的物质的量/起始时的物质的量100%15.a价金属与酸反应通式:2M+2aH+2Ma++aH2~m(M)/2M=m(H2)/2am(M)/m(H2)=M/a(产生1 g H2所需要金属的质)【初三化学知识点】初三化学要记什么公式这篇内容大家已经阅读过了,希望大家能够在记忆初三化学知识点的时候多下功夫,这样才能轻松学好初三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