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临床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141
心血管疾病康复处方—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国际专家共识(全文)国际体外反搏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的治疗[1-2]。
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P可以应用于稳定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2002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治指南中纳入EECP疗法(II a)[3]。
心血管康复是通过综合的干预手段,如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
EECP 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
有学者将EECP称为被动的“运动”。
1 EECP的工作原理EECP治疗的执行部件主要包括三副充气囊套,分别包扎于小腿、大腿及臀部。
在心电R波的触发下,气囊自小腿、大腿、臀部自下而上序贯充气,挤压人体下半身的动脉系统,在心脏的舒张期将血流驱回至人体上半身,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同时,因静脉系统同步受压,因而右心的静脉回流增加,通过Frank-Starling机制提高心脏的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在心脏的收缩期,三级气囊则同时排气,使心脏射血的阻力负荷减低[4-5]。
1.1 EECP的即时血流动力效应[6-7]:EECP作用的基本原理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有相似之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EECP可同时挤压双下肢静脉回心血流量增加,提高心输出量,而IABP的作用部位主要在降主动脉。
EECP可产生较高的舒张期增压波,其提高动脉舒张期增压波的幅度为26%~157%不等。
精心整理心血管疾病康复处方—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国际专家共识增强型体外反搏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P2002年又南中纳入动耐量和生存质量,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
EECP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
有学者将EECP称为被动的“运动”。
1? EECP的工作原理国际体外反搏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增强型体外反搏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
自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的治疗[1-2]。
EECP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
EECP治疗的执行部件主要包括三副充气囊套,分别包扎于小腿、大腿及臀部。
在心电R波的触发下,气囊自小腿、大腿、臀部自下而上序贯充气,挤压人体下半身的动脉系统,在心脏的舒张期将血流驱回至人体上半身,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同时,因静脉系统同步受压,因而右心的静脉回流增加,通过Frank-St arling机制提高心脏的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在心脏的收缩期,三级气囊则同时排气,使心脏射血的阻力负荷减低[4-5]。
?1.1? EECP的即时血流动力效应[6-7]:EECP作用的基本原理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相似之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EECP出量,而IABP高动脉舒张期增压波的幅度为26%~157一,可降低收缩压9~16mmHg(临床疗效EECP病人注册研究(IEPR)结面:(12)定量心肌灌注显5)减少或消除抗心绞痛药物的使用;(6)改善生活质量。
基于上述EECP的临床效应,EECP疗法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研究证明:约75%~80%的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可通过EECP治疗改善其心绞痛级别,疗效可维持3~5年[14-15]。
?1.3? EECP的作用机制:EECP治疗除产生前述的即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之外,还能加快动脉血流速度,提高血管内皮的血流切应力刺激,其长期效果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来实现的,具体表现在[16-28]:(1)血管张力调节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包括EECP后冠心病患者循环一氧化氮(NO)水平逐渐升高,内皮素-1(ET-1)水平逐渐降低;(2)抑制炎性物质的释放:Casey等[21]证实,35h的EE CP治疗能使循环内的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分别降低了29%和20%,上述改变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吻合;(3)抑制动脉内膜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其分子机制与下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kinase,MAPK一氧化氮合酶(eNOS)/NO CT GF)基因的表达有关;(4功能(FMD);(62? 患者选择EECPEECP治疗适应证:(1)慢性稳定性/3)心源性休克;(4)充血性应用于充血性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且选择已经处于稳定期、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以下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临床应用问题与欧美指南解读(全文)一、前言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CP)治疗冠心病始自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Soroff教授等设计及研制,目的是在心脏供血的舒张期把肢体血液驱回心脏,增加心脏舒张期灌注,改善心肌缺血。
但当时研制的反搏装置其舒张期反搏波振幅不高,疗效不够满意。
1980年,以中山医科大学为主的课题组联合广东省的科研单位,成功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ECP),在心室舒张期,通过对小腿、大腿及臀部的序贯加压,使舒张期反搏波压力升高至150~170mmHg,在治疗冠心病中取得显著疗效。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不同生产厂家研制开发的ECP装置,多属于增强型,应称为EECP。
故EECP可泛指“体外反搏”。
由中山大学研制的EECP自1994年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市场并投入临床应用,2000年美国政府医疗保健财政管理局(HCFA)批准EECP的治疗费用可以在Medicare(美国居民65岁以上享受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报销。
30多年来,EECP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别是经过近10多年来的探索,体外反搏的作用新机制不断被发现,又不断被论证;基于体外反搏治疗新理论的新型治疗设备即将被开发应用;体外反搏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随着“首届国际体外反搏学术交流大会(2006)”在中国广州的成功召开,国际上对体外反搏(EECP)项目的兴趣日渐浓厚,认识也逐渐加深。
表明EECP这项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创、安全、有效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已经重新被纳入学术视野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尽管中国是EECP的技术发源地,但近10多年来国外(特别是美国)在EECP的临床研究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
因此,了解体外反搏的发展现状和新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体外反搏疗法在临床的正确与合理应用,还有助于促进中国学者自身对体外反搏项目的认识与反思,推动体外反搏项目在国内的健康发展。
心血管疾病康复处方—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国际专家共识国际体外反搏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增强型体外反搏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 EECP) 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
自 20世纪 70 年代末起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的治疗 [1-2] 。
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F可以应用于稳定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2002 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
增强型体外反搏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ECP) 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
自 20世纪 70 年代末起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的治疗 [1-2] 。
19 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P可以应用于稳定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2002 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
2013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在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治指南中纳入EECP疗法(Ila ) [3]。
心血管康复是通过综合的干预手段,如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
EECP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
有学者将EECP称为被动的“运动”。
1 EECP 的工作原理EECFP台疗的执行部件主要包括三副充气囊套,分别包扎于小腿、大腿及臀部。
在心电R波的触发下,气囊自小腿、大腿、臀部自下而上序贯充气,挤压人体下半身的动脉系统,在心脏的舒张期将血流驱回至人体上半身,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同时,因静脉系统同步受压,因而右心的静脉回流增加,通过 Frank-Starling 机制提高心脏的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
伍贵富教授:中国与国际体外反博现状2013-10-12 02:31来源:字体大小:伍贵富教授体外反搏中国现状伍贵富教授:体外反搏是中国的一个原创技术,中国的体外反搏差不多已经发展了40年。
在这40年里,我们经历了初始的阶段,经历了高峰的阶段。
在高峰的时候,中国差不多有4000多家医院在使用体外反搏技术。
90年代初期处于高峰期之后的阶段,体外反搏开始走下坡路,中国的体外反搏技术开始了"留学"旅程,输出到美国并由美国的多家大学医院做临床研究,产生了很多临床研究结果。
2000年以后,体外反搏又开始逐渐的复苏,中国的专家学者特别是询证医学的专家,越来越认识到体外反搏的作用,体外反搏在预防和康复医学方面的作用更加显现。
2006年国际第一届国际体外反搏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召开以后,体外反搏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复苏的旅程。
这次长城血管年之所以能够开设第三届国际体外反搏专场,应该归功于它的历史背景。
心血管康复体外反搏处方的国际专家共识伍贵富教授:体外反搏在40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头20年基本上是立足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也就是说心绞痛的治疗,心肌缺血的治疗。
随着体外反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资料积累,逐步发现体外反搏可以对血管内皮,对我们全身的动脉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我们整个心血管的疾病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血管的疾病,是一个血管内皮的疾病,所以说体外反搏在这方面是一个优势。
从血管生物学效应来看,体外反搏可能在我们心血管康复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最近10年来,我们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让很多专家都认识到体外反搏是心血管康复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个不需要运动的运动,所以这次国内外的专家,特别是跟体外反搏有关的专家聚在一起草拟了一个体外反搏康复处方的国际专家共识。
这次,我们在长城年会期间会开专家讨论会来进一步讨论该共识,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希望对体外反搏未来的运用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国际体外反搏学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伍贵富教授:国际体外反搏学会的成立已经酝酿了好多年,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广州召开第一届国际体外反搏学术交流会的时候,国内外的专家就已经开始在酝酿这么一个学术组织,但是当时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261.《老年人体外反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装置,在心电R波的同步触发下,于心脏舒张期自下而上对包裹小腿、大腿及臀部的气囊进行序贯充气加压,通过多种机制改善器官缺血。
EECP最初被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随着临床应用地不断深入,EECP在心力衰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并取得疗效。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EECP在糖尿病、眼部缺血性疾病、突发性耳聋、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疾病中同样发挥有益作用。
EECP作为一项安全、无创、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多系统疾病综合改善的功效受到老年病科医师的关注。
近年来EECP的临床应用也积累了大量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一、EECP工作原理和作用机制(一)EECP工作原理EECP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均为心血管辅助循环的重要手段,后者属于有创性,主要用于心源性休克的循环支持。
两者的基本原理相似,即通过机械辅助的方式,在心电触发下,提高主动脉舒张期增压波,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与IABP不同,EECP在挤压下半身动脉的同时挤压双下肢静脉,使回心血量增加,提高心排出量。
EECP是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流灌注的一种有效的辅助循环方法。
(二)EECP作用机制1.即时血流动力学效应:(1)对动脉血压的影响:(2)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3)对冠状动脉血流的作用:2.血管生物学效应:二、EECP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一)冠心病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证实,EECP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
RECC研究结果提示,EECP配合药物治疗能改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改善预后;EECP治疗促进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形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早期行EECP治疗对再狭窄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EECP通过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综合作用改善心肌灌注,对非阻塞性冠心病发挥明显的治疗效果。
一、引言血管体外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非侵入性辅助循环技术,通过在主动脉内放置一个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心脏收缩期排气,从而增加心脏舒张期主动脉内的血流,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射血量,为心脏争取时间恢复自主循环。
血管体外反搏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心脏衰竭等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管体外反搏治疗方案。
二、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力衰竭;3. 心脏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4. 心脏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5. 严重瓣膜病变合并心源性休克;6. 急性心肌炎、心肌病等严重心脏疾病合并心源性休克。
三、禁忌症1. 主动脉夹层;2.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 腹主动脉瘤;4. 血栓形成或栓塞;5. 恶性肿瘤晚期;6. 严重出血倾向;7. 意识障碍或昏迷。
四、治疗方案1. 术前准备(1)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2)了解患者病史,评估心功能、肝肾功能等;(3)术前谈话,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风险、预期效果等;(4)术前进行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穿刺部位。
2. 术中操作(1)选择合适穿刺部位,一般为右侧股动脉;(2)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3)将导管送至降主动脉,调整位置至左锁骨下动脉上方;(4)连接IABP装置,调整参数,如反搏频率、比例等;(5)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等;(6)术中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根据病情调整IABP参数。
3. 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等;(2)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3)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防止感染;(4)观察IABP装置运行情况,如球囊充气、排气等;(5)根据病情调整IABP参数,直至患者心功能恢复;(6)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评估心功能;(7)拔除IABP导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无异常后可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