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京剧趣谈(部编版语文2018新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1】篇〗无中生有,品艺术之趣—《京剧趣谈》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初步了解中国京剧中马鞭等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培养对京剧艺术的欣赏能力。
3.自主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关于京剧的一般常识。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5.通过对京剧马鞭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关心、热爱中国京剧艺术的情感,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马鞭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2.京剧是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做细致了解。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突破方法:自主研读课文,并搜集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京剧马鞭、纳鞋底等表现出来的虚实的艺术性。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了解京剧虚实的艺术性。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自主研读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戏剧的种类,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戏曲引入,导入新课1.播放黄梅戏、越剧和京剧唱腔片段。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2.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了解到了哪些?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比如我们在音乐课上欣赏过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完整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
思考: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骑马?小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一根马鞭就能看出人物在跃马扬鞭、驰骋原野。
这就是京剧特有的舞台艺术。
4.板书课题,了解带星号的课文是自读课文及学习方法。
5.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可以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的艺术之旅中,高山流水的琴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我们领略了琴曲的高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斗牛图》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天籁之音《月光曲》犹如行云流水,让我们产生无限向往。
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我国的国粹——京剧。
二.学习《马鞭》部分(一)读《马鞭》这一部分,边读边展开想象想画面,画出你认为有趣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自学:默读,批注。
互学:小组内交流;组长主持,有序交流;再自由表达,补充质疑;组长总结,形成小组成果。
句式:我划出的词(句)是……,读到这些句子,我想到的画面是……,从中我读到了……展学;小组展示。
其它同学补充、评价或质疑。
在展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按自己的想法交流,没有按照句式。
老师应灵活掌握,给学生说之所以用这个句式,是想让大家在交流时有点“抓手”,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交流。
预设: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鞍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2.这根虚拟的马鞍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大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我们抓住“高扬”“低垂”等动词展开想象,就能让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读起来也充满快乐。
3.纳鞋底时,鞋底是实的,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4.“酒宴摆下——”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学生从这些句子里,展开想象,演员在台子上的表演,甚至可以做动作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
这一说一演把文字后面道具的虚实结合趣味就体会出来了。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台上演员演的真实有趣,台下观众看得兴趣盎然,看京剧看得就是这个“趣”,让我们读出这个“趣”,读好这个“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说课稿第【1】篇〗京剧趣谈一、说教材:《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分两部分,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想通过这两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京剧这门艺术有一些了解。
第一部分《马鞭》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第二部分《亮相》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
文章语言严谨,生动有趣,说理清楚,可读性强。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四、说教法: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
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
“趣谈”是什么意思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
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
六年级语文上册-24《京剧趣谈》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与京剧相关的两个小短文组成。
第一个短文《马鞭》,向学生介绍了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和马鞭使用的妙处,并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进一步说明了京剧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道具辅助演员表达的特点第二个短文《亮相》,介绍了静态亮相对打和动态亮相刀枪下场,并引出亮相表演貌似不合理的地方,而恰好突出了京剧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
文章生动的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本篇略读课文,重在落实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从戏曲的角度,让学生体会艺术的魅力,凸显单元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常识和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四、说学情学生接触京剧比较少,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京剧的资料,课前对京剧有大致的了解。
课堂上可开展对于京剧文化的交流,讨论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京剧中的“马鞭”和“亮相”。
五、说教法学法教学时,师生可以先围绕各自对京剧的了解进行一次简单的交流,再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自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了解京剧的一些特点,感受京剧的魅力。
教师也要适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了解京剧,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说教学过程步骤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许多,誉满中外的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和中医。
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对于享有如此盛誉的京剧,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谁能唱出一段京剧选段?(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
)京剧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京剧的机会也不多,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语】《京剧趣谈》一文描述了京剧中的马鞭、演员亮相,展示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课文原文朗读马鞭1、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2、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3、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1、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 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2、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教学设计
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科班出身
(2)作为国粹,京剧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京剧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推荐欣赏,拓趣寻趣
本文选自《京剧下午茶》,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戏曲研究专家,他用“趣”
的钥匙(圈“趣”),向我们打开了京剧“美”的大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欣赏欣赏(1)拓展延伸1:推荐京剧名家名段
梅兰芳《贵妃醉酒》谭鑫培、于魁智《四郎探母》
程长庚、徐小香《群英会》程砚秋《锁麟囊》
王佩瑜《空城计》李玉茹《拾玉镯》
荀慧生《金玉奴》李胜素《穆桂英挂帅》
………………
(2)拓展延伸2:中国戏曲百花园中,除了京剧,还有许多剧种。
他们又有哪些有趣之处呢,课后不妨继续我们的中国戏曲“寻趣之旅”吧!
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课件、教具)
1.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2)查资料了解京剧,从P107“词句段运用”选择一两个有趣的京剧元素,探索其中的奥秘。
2.教学课件
3.视频片段:《雁荡山》。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七单元第24 课《京剧趣谈》重要知识点归纳一、引言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在部编版语文上册的学习中,《京剧趣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京剧艺术的精彩大门。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吧。
二、课文基本信息1.写作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徐城北以其对京剧的深入了解和热爱,创作了这篇文章,旨在向读者介绍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2.主题:本文通过介绍京剧表演中的“马鞭” 和“亮相”,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3.文学体裁:说明文。
4.作者信息: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梅兰芳与20 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
5.主要内容:分别阐述了京剧表演中“马鞭” 的运用和“亮相” 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所体现出的京剧艺术特色。
6.中心思想: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1.骋(chěng):奔跑。
如“驰骋”。
文中“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 这里的“驰骋” 可体现出马鞭在京剧表演中所象征的马匹的奔跑状态。
2.尴(gān):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如“尴尬”。
文中未直接出现该字的此词义,但在介绍京剧表演的一些独特之处时,可能会让不熟悉的人感到有些“尴尬”,不知如何理解。
3.尬(gà):见“尴”。
常与“尴” 组成“尴尬” 一词。
4.奴(nú):受人役使,没有人身自由。
如“奴隶”。
在文中不是此词义,而是在介绍京剧表演时,可能会用“奴” 字举例说明一些字词在京剧语境中的特殊用法,但不作为重点生字讲解。
5.锣(luó):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
如“锣鼓”。
文中“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可想象在京剧表演中,锣鼓声可能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响起,增强表演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京剧趣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京剧趣谈》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京剧的一些特点和趣味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京剧的魅力。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文学类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京剧的特点和趣味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京剧的特点和趣味性。
2.难点:学生对于京剧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表演形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表演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京剧,京剧的特点是什么。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京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理解京剧的特点和趣味性。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内容和学习的收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1篇】《京剧趣谈》教学反思《京剧趣谈》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京剧表演中使用的马鞭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抒发了作者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了我们了解京剧、欣赏京剧的兴趣。
文章围绕一个“趣”字,介绍了京剧的一些趣味知识,从中体现了京剧的智慧和韵味。
京剧虽然是我们的国粹,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能听懂京剧、会欣赏京剧的同学很少。
所以本课教学时,我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京剧相关的知识,欣赏一些经典片段。
课前准备好相关多媒体课件,将京剧欣赏与教材文本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边学边欣赏,感受京剧独特的艺术特色。
从文本来看,之所以叫“趣谈”是因为作者通俗幽默的语言和文本原生价值中的京剧元素。
如果说,通俗幽默的文本语言更加能体现语文要素,那么,文本原生价值的京剧元素中的“趣”是不是可以通过教师在文本中的读、赏、演、模等环节表现出来呢?这是不是就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呢?教学一篇文章,不仅要有总体安排和实在的内容,还要有很精当的构思。
既然是趣谈,教学上就应该牢牢把握住“趣”。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生向中学生过渡的时期,心智不成熟,天真活泼是他们的特点。
只有“趣教”也许才能真正把握文本原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那么,如何做到“趣教”呢?我觉得教学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努力尝试。
一是通过视频及道具来“激趣”。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尝试播放了一段学校文化节中自己表演的《四郎探母》片段,因为很多同学看过现场的表演,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再次播放这个视频,可以很快让学生拉近与京剧的关系,并且我在播放视频之前,要求学生们思考:你有没有在视频中发现一些特别的装备?看完视频,学生们很快回答出诸如雉鸡翎、旗头、官靴、手绢、“喜神”等服饰和道具。
教材解说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京剧趣谈》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
说到这篇文章,首先要从它的说明对象——京剧说起。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博大精深而又充满美感的舞台艺术,小学生们平时接触很少,对于很多专业术语更是无从谈起,也不明白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涵。
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京剧理论家、戏曲研究员,对京剧颇有研究,其文笔不仅老练,对于艺术的阐释也能通俗幽默、深入浅出。
面对这样一篇文艺性很强,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如何教给六年级的学生,是我们拿到这本教材之后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
从文本来看,之所以叫“趣谈”是因为作者通俗幽默的语言和文本原生价值中的京剧元素。
如果说,通俗幽默的文本语言更加能体现语文要素,那么,文本原生价值的京剧元素中的“趣”是不是可以通过教师在文本中的读、赏、演、模等环节表现出来呢?这是不是就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呢?教学一篇文章,不仅要有总体安排和实在的内容,还要有很精当的构思。
既然是趣谈,教学上就应该牢牢把握住“趣”。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生向中学生过渡的时期,心智不成熟,天真活泼是他们的特点。
只有“趣教”也许才能真正把握文本原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素材积累】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有选择旧会有错误,有错误旧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梦想。
天下路都是相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二十、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4、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京剧是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京剧,被成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
你了解到了哪些?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来认识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1、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曾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2、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
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三、学习字词
1、控制唯恐彻底凸显鲜明虚拟
仆人无穷无尽风雨不透
2、理解词义
彻底:全面的,充分的。
唯恐:唯独害怕;只怕。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四、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前半部分《马鞭》,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
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第二自然段:介绍京剧中的虚拟道具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第三自然段:介绍虚拟道具的妙处以及真道具表现夸张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的虚拟道具的妙处。
六、研读课文
1、课文第一自然段:
1)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2)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作用: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2、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这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七、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词。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十、京剧趣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
4、感悟京剧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京剧是比较陌生的领域,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谁来说说课文
前半部分《马鞭》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后半部分《亮相》,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介绍“亮相”这一表现形式的高妙之处。
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三、研读课文
1、课文第一自然段:
思考:“亮相”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味。
2、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种“亮相”表现形式有什么妙处呢?
3、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刀(枪)下场”这一动态亮相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妙处?
特点: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妙处:融合杂技成分的亮相表演,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写作特色:
四、写作特色探索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
(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
(3)举例子的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五、主旨探究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感悟京剧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知识,我们课前又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对京剧的新认识?
是啊,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唱一段京剧戏曲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