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8.42 KB
- 文档页数:4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流行性腮腺炎
1、隔离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
离与预防。
2、急性期卧床休息。
3、减少食物对腮腺的刺激: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米汁、豆浆、牛奶、稀饭等,保证营养及液体的摄入。
避免酸、辣、硬的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3、病情观察
(1)神经系统改变:观察有无头痛、嗜睡和脑膜刺激征。
(2)消化系统改变: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和中上腹疼痛和压痛等症状。
(3)口腔黏膜:观察腮腺导管开口有无红肿及分泌物,及时清除口腔内残留食物,每次进餐后温盐水漱口。
(4)睾丸:观察睾丸有无明显肿胀和疼痛。
(5)体温:定时监测体温变化,如体温下降后又升高,更应注意警惕脑膜脑炎、睾丸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4、对症护理
(1)降温:体温〉38.5℃者,降温效果不好时遵医嘱药物降温,可给小剂量激素。
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以免着凉。
降温后及时观察降温效果,并做好记录。
(2)减轻疼痛:腮腺肿痛可行局部冷敷,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不吃酸性食物,减少腮腺的分泌;头痛时可将床头抬高30℃,取头正卧位,限制头部活动,有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脱水药,降低颅内压;睾丸胀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疼痛较重时可在阴囊处间隙冷敷;剧烈腹痛时可暂饮水。
(3)保持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经常用温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应帮助其多饮水。
腮腺炎的治疗方案第1篇腮腺炎的治疗方案一、背景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疼痛等症状。
为规范腮腺炎的治疗,确保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的治疗,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实践,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2. 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相结合,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3. 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尊重患者意愿,确保患者利益最大化。
三、治疗方案1. 一般治疗- 确诊为腮腺炎的患者应立即隔离,避免与其他患者密切接触。
-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 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以减轻腮腺肿大和疼痛。
2. 对症治疗- 控制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腮腺肿大引起的疼痛。
- 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支持治疗-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
- 注意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4. 并发症治疗- 并发睾丸炎:局部冷敷,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 并发脑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降颅压、抗病毒、抗感染等措施。
5. 中医治疗- 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如针灸、中药等。
四、预防措施1.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不洁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
3.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4. 接种腮腺炎疫苗,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五、注意事项1.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守医嘱,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2.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安全。
3.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六、总结本治疗方案旨在为腮腺炎患者提供全面、规范、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流行性腮腺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概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中较为多见的是睾丸炎,主要发生在青春后期的男性,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但不育症罕见。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主要以飞沫传播为主,人对流行性腮腺炎普遍易感.全年都有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患者多见于儿童,<1岁的婴儿可由母体获得被动抗体,发病极少。
5~9岁发病最高。
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呈显性感染者极少见。
为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订本预案.2疫情分级和响应2.1 疫情分级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是否发生暴发和流行为依据,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2.1。
1 蓝色疫情市内出现1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暴发点指7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1。
2 黄色疫情市内3周内出现5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3周内出现3个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5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2疫情的应急响应2.2.1 蓝色疫情的响应(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应急小分队24小时内赶赴现场核实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各项业务控制措施.(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应急接种方案报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并及时采取应急接种。
2.2.2 黄色疫情的响应在蓝色疫情响应基础上,开展以下工作:(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市3周内发生第2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应急小分队12小时内赴现场核实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270-2008)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0-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d~28d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
2.2 临床表现2.2.1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2.2.2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2.2.3 伴脑膜脑炎时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或意识改变。
2.2.4 伴睾丸炎时有睾丸或附睾肿痛。
2.2.5 伴胰腺炎时有呕吐、上中腹疼痛与压痛。
2.3 实验室检测(操作步骤见附录A)2.3.1 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以增高。
2.3.2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
无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患者,血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
血清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2.3.3 约半数病人可出现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改变。
2.3.4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2.3.5 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
2.3.6 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附录A.2任何一种方法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均可)。
3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急性肿大,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做出诊断。
确诊病例需要作实验室特异性检查。
4 诊断4.1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疑似病例:4.1.1 符合2.2.2;4.1.2 符合2.l和2.2.1;4.1.3 符合2.1和2.2.3;4.1.4 符合2.1和2.2.4;4.1.5 符合2.1和2.2.5。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俗称“痄腮”、“衬耳寒”。
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点。
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和胰腺炎等。
早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借唾液飞沫传播。
5~14岁为好发年龄。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峰季节,常在集体机构中流行。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有否腮腺炎疫苗接种史。
患者周围有无腮腺炎流行及接触史。
既往有无腮腺炎反复发作史。
2、临床表现询问腮腺肿大时间(数小时至1~2天),腮腺肿大是否以耳垂为中心,波及范围(单侧或双侧,有无颌、舌下腺肿大),是否腮颊部疼痛加剧与张口、咀嚼、进食酸性食物等有关。
是否伴有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及睾丸的肿痛等并发症表现。
【体检要点】重点观察腮腺是否呈单侧或双侧肿大,肿大腮腺是否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皮肤表面有无发红。
是否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无红肿及排脓现象。
是否伴有胸骨前水肿。
如并发脑膜脑炎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并发胰腺炎有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并发睾丸炎有无睾丸红肿热痛表现。
【辅助检查】1.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约90%的患者血清、尿淀粉酶轻至重度增高。
2.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IgG大于4倍增高也可诊断。
2)病毒分离对于腮腺不出现肿大,同时累及了其他腺体、脏器者可通过唾液、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协助诊断。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无疫苗接触史,既往无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边缘不清,皮肤表面不红。
可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红肿,即可临床诊断。
不典型者,可以借助辅助检查诊断。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一一年六月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说明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无并发症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3、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合并胰腺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4、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合并睾丸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ICD10:26.901)二、诊断依据:根据《实用传染病学》(第三版)(李梦东,王宇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本地有本病流行;2、症状体征:(1)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
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2)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腹肌紧张。
(3)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4)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3、实验室检测: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一)依据:《实用传染病学》(第三版)(李梦东,王宇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流质、清淡饮食,注意口腔清洁,忌酸性食物。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0.6-1g/d,儿童15mg/kg.d静脉滴注。
3、对症治疗:头痛和腮腺肿痛可应用镇痛药,高热可予解热药物,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患者可予脱水药物。
4、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对合并睾丸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每日5-10mg,静脉滴注,3-7d。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流行性腮腺炎(ICD-10:B26.901)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性别年龄不限;4、重症腮腺炎、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其他严重疾病合并流行性腮腺炎者除外。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流行性腮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
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可呈流行或散发。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间。
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时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在这些器官中进行增殖后,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
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俗称“痄腮”、“衬耳寒”。
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点。
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和胰腺炎等。
早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借唾液飞沫传播。
5~14岁为好发年龄。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峰季节,常在集体机构中流行。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有否腮腺炎疫苗接种史。
患者周围有无腮腺炎流行及接触史。
既往有无腮腺炎反复发作史。
2、临床表现询问腮腺肿大时间(数小时至1~2天),腮腺肿大是否以耳垂为中心,波及范围(单侧或双侧,有无颌、舌下腺肿大),是否腮颊部疼痛加剧与张口、咀嚼、进食酸性食物等有关。
是否伴有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及的肿痛等并发症表现。
【体检要点】重点观察腮腺是否呈单侧或双侧肿大,肿大腮腺是否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皮肤表面有无发红。
是否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无红肿及排脓现象。
是否伴有胸骨前水肿。
如并发脑膜脑炎有没有认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并发胰腺炎有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并发炎有无红肿热痛表现。
【辅助检查】1.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约90%的患者血清、尿淀粉酶轻至重度增高。
2.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IgG大于4倍增高也可诊断。
2)病毒分离对于腮腺不出现肿大,同时累及了其他腺体、脏器者可通过唾液、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协助诊断。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无疫苗接触史,既往无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边缘不清,皮肤外表不红。
可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红肿,便可临床诊断。
不典型者,可以借助辅助搜检诊断。
2.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肿大腮腺红肿热痛明显,挤压后有脓液自腮腺导管流出。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那么—
附录A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那么—附录A 从发病早期患者口腔采取唾液(亦可从血及尿中,有脑膜炎者可由脑脊液中别离病毒),为增加唾液量,采取时用压舌板轻轻按腮腺管口或轻抚耳前下部肿胀处。
直接吐入小平碟内加唾液量1/2的hanks液离心,取上清液加青、链霉素500~1000u放冰箱2h。
采用鸡胚羊膜腔接种法,取孵育7~9天鸡胚,每份标本接种4~6个,每个鸡胚接种0.15~0.2mL,随即放入36~37℃孵箱培养5~7天。
死亡者废弃。
将活鸡胚4℃过夜,使血液凝固数日,收获羊水做血凝试验阳性,并能为特异性流腮免疫血清所抑制即可做确诊报告。
如为阴性,可再做补结试验或继续传代二次,如第三次仍为阴性,那么以阴性而定。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1 范围本指南制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fitis)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同义词:痄腮(中医学病名)。
3 诊断3.1 诊断要点3.1.1 病史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3.1.2 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1.3 实验室检查(1)血象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3)病原学检查。
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Virus)和S(Soluble)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患病6—12月后逐渐下降消失,病后2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3.2 鉴别诊断3.2.1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学病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局部疼痛剧烈,拒按,红肿灼热明显;成脓时局部有波动感,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猩红热、伤寒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2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
对再次发生腮腺炎的病例,应作抗体测定,如为阴性,应考虑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
可依据病毒分离加以鉴别。
.3.2.3 急性淋巴结炎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俗称痄腮” 衬耳寒”临床以单侧或
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点。
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和胰腺炎等。
早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借唾液飞沫传播。
5~14岁为好发年龄。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峰季节,常在集体机构中流行。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有否腮腺炎疫苗接种史。
患者周围有无
腮腺炎流行及接
触史。
既往有无腮腺炎反复发作史。
2、临床表现询问腮腺肿大时间(数小时至1〜2天),腮腺肿大是否以耳垂为中心,波及范围(单侧或双侧,有无颌、舌下
腺肿大),是否腮颊部疼痛加剧与张口、咀嚼、进食酸性食物等有关。
是否伴有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及睾丸的肿痛等并发症表现。
【体检要点】
重点观察腮腺是否呈单侧或双侧肿大,肿大腮腺是否以耳垂
为中心呈马
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皮肤表面有无发红。
是否伴有颌
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无红肿及排脓现象。
是否伴有胸骨前水肿。
如并发脑膜脑炎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
并发胰腺炎
有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并发睾丸炎有无睾丸红肿热痛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高,分类
以淋巴细胞为主。
约90%的患者血清、尿淀粉酶轻至重度增高。
2.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检测双
份血清特异性igG大于4倍增高也可诊断。
2)病毒分离对于腮腺不出现肿大,同时累及了其他腺体、
脏器者可通过唾液、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协助诊断。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无疫苗接触史,既往
无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边缘不清,皮肤表面不红。
可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红肿,即可临床诊断。
不典型者,可以借助辅助检查诊断。
2.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肿大腮腺红肿热痛明显,挤压后有脓液自腮腺
导管流出。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急性淋巴结炎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楚,压痛明显。
腮腺管口红肿不明显。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复发性腮腺炎腮腺反复肿大,病因不明。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典型腮腺炎重点观察腮腺、颌下腺肿痛及消退情况。
一旦出现
并发症,脑膜脑炎重点观察有无意识障碍、抽搐,有无脑膜刺激征、
病理征、脑神经损害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必要时随访脑脊液及脑
CT。
胰腺炎重点观察有无寒战、高热,腹部有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和
尿淀粉酶有无明显升高,必要时行腹部B超或CT
观察胰腺有无肿大。
睾丸炎重点观察有无高热、寒战、下腹痛及睾丸
肿痛和变硬。
【治疗】
1中医中药内服普济消毒饮或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解毒、
消肿。
外用青黛调醋或紫金锭磨醋或仙人掌捣烂外敷肿处。
2.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清洁,用温盐水漱口每日2~3次。
以软食或流质为宜,避免酸性食物或药物刺激。
3.对症处理高热者可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腮腺疼痛可局部冷
敷或给予镇痛剂。
4.并发症处理睾丸炎时,局部给予冷湿敷,并用睾丸托将阴
囊抬高,严重者可短期静脉或口服激素。
脑膜脑炎时,应降低颅内
压、止惊等;胰腺炎时,应禁食,静脉补充热卡、水及电解质维持平
衡。
【预防】
1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诱生抗体可维持
20年。
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抗体阳转率可达95%以上。
推荐1岁以上小儿无自然感染史者应普遍接种。
2.患者隔离至肿大腮腺完全消退。
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
检疫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