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教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6
《鱼类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32D10C2.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3.课程性质:专业课4.学时/学分:学时34/学分15.先修课程:动物学6.适用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7.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1.课程简介鱼类学实验主要学习鱼类的形态测量与内部解剖、鱼类的分类鉴定、鱼类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观察、鱼类年龄鉴定及生长测定、鱼类繁殖力测定等方面。
学生学好本课程,有助于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鱼类科学相关研究。
2.课程目标知识目标:(目标1)掌握鱼类的基本形态,掌握鱼类各器官的主要构造和发育过程;掌握鱼类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常用的研究方法;掌握常见鱼类、特别是经济鱼类的分类地位及分类特征。
能够通过鱼类资源反应海洋环境与资源的问题。
能力目标:(目标2)熟练掌握鱼类的解剖方法和实验技能;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鱼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鱼类的基本形态,鱼类各器官的主要构造,鱼类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鱼类学基本知识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对海洋环境资源问题进行识别和有效分解。
素质目标:(目标3)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术,为从事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权重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课程权重2.基础知识2.1能运用恰当的生物、化学、数学等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表述海洋环境与资源的问题;目标1:掌握鱼类的基本形态,掌握鱼类各器官的主要构造和发育过程;掌握鱼类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常用的研究方法;掌握常见鱼类、特别是经济鱼类的分类地位及分类特征。
能够通过鱼类资源反应海洋环境与资源的问题。
0.43.问题分析3.1:能够应用数学、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海洋环境与资源的专业知识对复杂环境资源问题进行识别和有效分解。
目标2:熟练掌握鱼类的解剖方法和实验技能;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鱼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鱼类的基本形态,鱼类各器官的主要构造,鱼类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鱼类学绪论一、鱼类学的定义: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本分支学科,着重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的科学。
二、研究范畴: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鱼类学研究范畴又产生许多分支:主要包括:1)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2)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3)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光线、饵料、溶解氧等)的关系。
4)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鱼类发生学:研究鱼类的胚胎发育及各器官的形成过程。
6)鱼类经济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形态特征、分类位置、产量、分布及经济意义等。
此外还有鱼类遗传学、组织学、行为学、古鱼类学等。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1、国内状况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18000km漫长曲折的海岸线,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在内陆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湖泊和河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
世界上现生鱼有21700余种,我国出产的鱼类有3000种左右,淡水鱼类约800种,我国对鱼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但是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是则是近百年左右的事。
我国学者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经过艰苦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鱼类学家。
鱼类学的迅猛发展是在解放后:1)分类区系方面: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对各海区和内陆水域进行调查,写出许多鱼类志:东海、南海、黄渤海鱼类志,长江、黑龙江、珠江鱼类志等,此外还有各地方鱼类志,如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
2)生态学方面:对海水、淡水的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鲐鱼、鲇鱼等进行大量的生态学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路线,种群性状,种群变化等,写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学报告,为发展渔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鱼类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淡水养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鱼类的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和生态习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池塘养鱼》《观赏水生动物养殖与鉴赏》《淡水养殖动物疾害防治》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鱼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淡水养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鱼类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认知、鱼类解剖和种类鉴定等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淡水养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及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养殖和病害防治等岗位需求,围绕鱼类池塘养殖和疾病防治等关键能力,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原则,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课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围绕鱼类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结构、生态习性和分类等理论知识与技能等组织课程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鱼类生态习性,能独立或合作完成鱼体的解剖和常见鱼类的鉴定和识别,具备应用鱼类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1.掌握常见鱼类的形态构造特点、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生态习性。
2.能准确识别鱼体内外各部分器官;正确测量鱼类可量和可数性状;熟练掌握鱼类解剖操作技术;具备常见鱼类的种类识别和简单生物学指标分析的能力。
3.能规范操作和熟练使用解剖工具及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绪论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范畴和任务一、什么是“鱼”?终身生活于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通常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用鳍协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种类具有鳞片,大都具有鳔。
二、鱼类学的定义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1.鱼类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 文昌鱼(鱼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鱼形动物)软骨鱼纲(真鱼,鲨、鳐、银鲛等)硬骨鱼纲(真鱼,鲟、鲤、鳜等)两栖纲(蛙、鲵、蝾螈)爬行纲(蛇、龟、鳖)鸟纲(雀、雁、鹭)哺乳纲(鲸鱼)2.鱼类的种类数24618种《世界鱼类》(Nelson,1994);23250种(Eschmeyer,1998);30000种Fish Base 鱼类全球资讯系统。
脊椎动物共计:52500种,鱼类超过种类50%。
中国:3000种,其中淡水鱼类约1000种3.鱼类的分布:海拔:5000m高山湖泊--7000m深海;温度:-1.8-40℃;盐度:0-50 ‰;氧气:接近0-饱和;41% of modern fish species are freshwater;58% of modern fish species are marine ;1 % of modern fish species are diadromy.4.鱼类的经济地位:最近的FAO“世界渔业统计年鉴”中,有鱼类、软体类、甲壳类、藻类、鲸类等,共2121种;其中鱼类约占70%;1998年世界捕捞产量为8629.9万吨。
其中鱼类约占87%;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鱼类有10种;我国年产超10万吨的海洋鱼类约有10种;主要淡水经济鱼类约有140种,其中长江约44种,黄河约22种,珠江30种,黑龙江40种。
5.我国鱼类的经济地位2001年全国水产品4382.09万t,其中,海洋捕捞1440.61万t;海水养殖1131.5万t;内陆捕捞214.09万t;内陆养殖1594.95万t。
鱼类学教案(生物科学)第一篇鱼类形态学部分 (3)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 (3)第二节鱼类的特征和进化 (4)第二篇鱼类的形态构造 (5)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态 (5)第一节鱼类的外部分区 (6)第二节鱼类的体型 (7)第三节头部器官(外部) (8)第四节鳍 (9)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0)第一节皮肤 (10)第二节鳞片 (11)第三节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12)第三章骨骼系统 (13)第一节主轴骨骼 (14)第二节附肢骨骼 (15)第四章肌肉系统 (16)第一节肌肉的类别 (16)第二节肌肉的结构 (16)第三节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18)第五章消化系统 (18)第一节消化管 (18)第二节消化腺 (21)第六章呼吸运动 (22)第一节鳃 (22)第二节呼吸运动 (23)第三节辅助呼吸器官 (24)第三节鳔 (25)第七章循环系统 (26)第一节血液 (26)第二节血管系统 (27)第三节淋巴系统 (27)第八章尿殖系统 (27)第一节泌尿器官 (28)第二节生殖系统 (29)第九章神经系统 (32)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32)第二节外周神经系统 (34)第三节植物性神经系统 (34)第十章感觉器官 (34)第一节皮肤感觉器官 (35)第二节听觉器官——内耳 (35)第三节视觉器官——眼 (36)第十一章内分泌器官 (36)第一节脑垂体 (37)第二节甲状腺(thyroid) (37)第三节其它腺体 (37)课程编号:12414350 专业:生物科学,任课教师:龚小玲第一篇鱼类形态学部分绪论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和范畴鱼类学的定义:它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学的范畴:它有许多分支学科,如:鱼类形态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古鱼类学、经济鱼类学、遗传学、组织学、鱼类行为学等。
《鱼类学教程》教学大纲《鱼类学教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鱼类是海、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又是人们生活中主要蛋白质来源。
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鱼类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鱼类形态、分类、生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鱼体各部分的一般结构、功能,掌握鱼类分类学的一般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类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鱼类生物学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包括鱼类形态学、鱼类的系统分类学、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以后学习鱼类增养殖学奠定基础。
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绪论(1)鱼类学的地位、性质、任务;(2)鱼类的定义。
要求:了解鱼类学的发展简史、鱼类学的基本内容,掌握鱼类的定义。
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1)鱼体外部分区了解鱼体的分区,头部分区。
(2)鱼类的体形了解鱼类的基本体形,了解体形与生活方式的相互统一关系。
(3)鱼类的头部器官了解头部器官的位置、机能及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4)鳍掌握各种鳍的位置、机能。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和腺体掌握鱼类皮肤和腺体的结构。
(2)鳞片掌握软骨类、硬鳞类、真骨类鳞片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骨鱼鳞的结构特点,鳞式。
(3)色素细胞和发光器了解鱼类的三种色素细胞、发光器的一般结构。
第三章骨骼系统(1)轴骨骼了解鱼类头骨、脊柱、肋骨和肌间骨的构成,了解鱼类骨骼保护和支持作用。
(2)附肢骨骼学习鱼类带骨和支鳍骨的构成。
第四章肌肉系统(1)肌肉的类别了解鱼类三种不同的肌肉组织,了解鱼类肌肉的命名。
(2)肉的结构了解体节肌和鳃节肌的结构。
(3)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了解鱼类发电器官的一般结构与机能。
(4)鱼类的运动方式了解鱼类在水中的三种主要运动方式。
第五章消化系统(1)消化管掌握齿、舌、鳃耙、食道、胃、肠的结构与机能,掌握齿式、鳃耙式的写法。
(2)消化腺了解胃腺、肝脏、胰脏的位置、结构与机能。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一、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3. 能够分析鱼类养殖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鱼类的基本特征: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方式等。
2. 鱼类的分类:热带鱼、淡水鱼、海水鱼等。
3. 水产养殖的基本原则:水环境、饲料与投喂、病害防治等。
4. 水产养殖技术:鱼池建设、鱼种选择、繁殖技术、养殖管理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和水产养殖的基本原则。
2. 示范:展示水产养殖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参与水产养殖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鱼类基本特征和水产养殖原则的理解。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水产养殖实践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鱼类学和水产养殖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鱼类学和水产养殖相关教材。
2. 实验室:提供鱼类学实验设备和材料。
3. 实习基地:提供水产养殖的实践场所。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4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践教学20课时。
2. 教学进度:每2课时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共分为10个教学单元。
七、教学单元安排1. 鱼类基本特征(2课时)2. 鱼类分类(2课时)3. 水产养殖基本原则(2课时)4. 水产养殖技术(4课时)5. 鱼类繁殖技术(2课时)6. 鱼病防治(2课时)7. 养殖环境管理(2课时)8. 养殖饲料与投喂(2课时)9. 养殖设备与设施(2课时)10. 养殖业发展趋势与挑战(2课时)八、教学活动安排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示范、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践和养殖场实习。
3.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水产养殖企业,了解产业发展现状。
九、教学成果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的表现。
2. 成果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报告、期末考试成绩等。
2024年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学》第七章第一节《鱼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生理结构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详细内容涉及鱼类的体型、鳍的特征与功能、呼吸方式、繁殖习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及生理结构,了解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及生理结构。
难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及其生物学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学具:生物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鱼类的共同特征。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结合模型和挂图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如体型、呼吸方式等。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2. 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3. 知识拓展:鱼类的生理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
(2)解释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3)列举三种鱼类,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1)见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2)见教材第七章第一节,结合课堂讲解。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掌握较好,但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资源的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可组织学生参观水族馆或开展鱼类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鱼类学⼤纲实验《鱼类学》实验教学⼤纲1.实验课程号:2.课程属性:必修3.实验属性:独⽴设课4.学时学分:总学时64、总学分3.5、实验学时24、实验学分15.实验应开学期:春季6.先修课程:动物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鱼类学是⾼等⽔产院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不仅是学好鱼类⽣理学、鱼病学、鱼类增养殖学等课程的基础,⽽且部分课程内容直接与渔业⽣产相关,是从事⽔产养殖⼯作必需掌握的⼀门专业基础知识。
鱼类学通过课堂讲授,使学⽣掌握鱼类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构造、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法及鱼类⽣活⽅式、习性等基本知识。
培养解决⼀些与渔业⽣产相关问题的基本能⼒,为今后从事海洋渔业相关⼯作打下良好基础。
⼆、实验的⽬的与基本要求(⼀)基本知识⽅⾯掌握鱼类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的基本构造与机能,熟悉各种习见鱼类在分类上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分布、⽣物学和经济意义等。
掌握研究鱼类摄⾷、年龄、⽣长、繁殖、早期发育、洄游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能⼒、技能⽅⾯了解鱼类学在⽔产养殖上的应⽤,并能熟练应⽤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渔业⽣产中的问题。
三、实验考核⽅式及办法考核⽅式为考查。
实验分形态学部分和分类学部分,形态学部分采取实践考核,考核学⽣对常见鱼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掌握⽅法。
分类学部分随机抽取标本让学⽣写检索表的⽅法进⾏考核。
四、实验项⽬⼀览表鱼类学实验项⽬⼀览表1 鱼类外部形态观察验证型必做⽔产 22 鱼类鳞⽚和鳍的观察验证型必做⽔产 23 鱼类⾻骼的观察验证型必做⽔产 24 消化系统验证型必做⽔产 25 呼吸和循环系统验证型必做⽔产 26 尿殖系统验证型必做⽔产 27 软⾻鱼纲分类综合型必做⽔产 28 鲱形⽬、鲑形⽬、鳗鲡⽬分类综合型必做⽔产 29 鲤形⽬分类综合型必做⽔产 210 鲇形⽬、鳉形⽬、颌针鱼⽬、鳕形⽬、刺鱼⽬、鲻形⽬、合鳃⽬分类综合型必做⽔产 211 鲈形⽬分类综合型必做⽔产 212 鮋形⽬、鲽形⽬、鲀形⽬分类综合型必做⽔产 2五、实验项⽬的具体内容:实验⼀鱼类外部形态观察1.本次实验的⽬的和要求熟悉鱼类的体形和⾝体外部器官的位置和形态,掌握外形的测量⽅法。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鱼类学》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学科基础课程, 是一门论述鱼类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课程,并对全球范圉内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基本生活习性加以阐述,为该专业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对渔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将系统性介绍鱼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对鱼类形态部分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鱼类的基本结构,了解形态进化过程及其与机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分类部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鱼类分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鱼类分类的性状和专业术语,掌握LI前世界普遍接受的分类系统;通过对大量鱼类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见种类、经济种、关键种的生物学习性、分类地位和分类特征。
这门课程将提高学生对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健康维持的意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鱼类鉴定,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中,培养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与工作的兴趣。
Ichthyology is the required foundation for majors 'Marine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5, focusing on fish morphological stnicture and function, fish species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life habits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 This studyof this course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production・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ichthyology research・During this study, students should master fish basic stnjcture and underst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function by examining fish morphology;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for fish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by learning taxonomy, professional term,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know taxonomic characters, biological traits, resources and economy of key representative species by intro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fishes・ This course will enhan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fish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ealth maintenance, helping students apply the knowledge on fish identific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cultivate interests in relevant research and work・2.设计思路: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
鱼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41206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学课程英文名称:Ichthyology学分:1.5 周学时:1.5-0.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鱼类学》是研究鱼类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的学科。
本课程分鱼类形态学、鱼类分类学和鱼类生物学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鱼类外部形态、鱼类内部构造(包括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尿殖、内分泌器官等)、鱼类分类、鱼类发育、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鱼类资源管理和利用。
(二)英文简介Ichthyology is the subject that investigates the taxonomy, morphology, physiology, ecology,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fish.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orphology, taxonomy and biology. The contents for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nclude external morphosis, inner structure (skeleton, muscle and organs of digestion, respiration, circulation, excretion, reproduction and endocrine), taxonomy, development and growth, ecology and fisheries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xploitation.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鱼类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包括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尿殖、神经、内分泌器官等)特征、分类系统与形态分类特征、生长发育规律与生活习性(包括生活环境、摄食、繁殖等)、鱼类资源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鱼类学科研、资源管理与产业开发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鱼类学》教学内容及特色
鱼类学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鱼类学学的教学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总体结构系采用课堂讲授、实验课观察讨论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篇鱼类的形态构造,分别介绍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结构及其功能和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各器官的发展过程等;第二篇鱼类的分类,介绍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区别它们的分类特征,鉴别鱼类的方法,探讨鱼类的演化、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第三篇鱼类生态学主要介绍鱼类年龄、生长、摄食、呼吸、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以及洄游等生命机能与环境的联系,并适当介绍鱼类种群、群落和水域生态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理论课讲授中积极实践诱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分阶段性进行总结、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掌握学习方法。
实验课也是三部分: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
其中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实验安排在每次的相应的理论课之后,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生态学部分由于实践性较强,所以安排在教学实习周进行。
实验课全部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操作,观察鱼类标本的特征。
在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以常见鱼类标本观察和解剖等基本实验技术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课的教学使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弥补实验课的一些鱼类标本由于长期的甲醛溶液浸泡而褪色的不足,还注重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理论课与实验课互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效率。
周次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摘要(含课程实验、实习)时数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绪论2 鱼类学的定义、研究范畴及研究目的1 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第一节鱼体的外部区分与体型2 鱼体的外部区分与体型2 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第二节头部器官与鳍2 头部器官与鳍结构2 第一章鱼类的外部形---第三节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2 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3 第二章鱼类的骨骼与肌肉系统--第一节鱼类的中轴骨骼2 鱼类的中轴骨骼结构3 第二章鱼类的骨骼与肌肉系统--第二节鱼类的附肢骨骼2 鱼类的附肢骨骼结构4 第二章鱼类的骨骼与肌肉系统--第三节鱼类肌肉的构造和种类2 鱼类肌肉的构造和种类4 第二章鱼类的骨骼与肌肉系统--第四节横纹肌在鱼体的分布2 横纹肌在鱼体的分布5 第二章鱼类的骨骼与肌肉系统--第四节横纹肌在鱼体的分布2 横纹肌在鱼体的分布5 第三章鱼类的消化系统--第一节体腔和系膜2 体腔和系膜6 第三章鱼类的消化系统--第二节鱼类的消化管与消化腺2 鱼类的消化管与消化腺6 第三章鱼类的消化系统--第三节鱼的摄食习性2 鱼的摄食习性7 第四章鱼类的呼吸系统--第一节鱼类的鳃2 鱼类的鳃结构功能7 第四章鱼类的呼吸系统--第二节鱼类的辅助呼吸器官2 鱼类的辅助呼吸器官8 第五章鱼类的循环系统--第一节鱼类的血液循环2 血液循环的组成8 第五章鱼类的循环系统--第二节鱼类的淋巴系统2 鱼类的淋巴系统的组成9 第六章排泄与渗透压的调节--第一节鱼类的泌尿系统2 鱼类的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9 第六章排泄与渗透压的调节--第二节渗透压的调节2 渗透压的调节方式10 第七章生殖系统与繁殖发育--第一节鱼类的生殖系统2 生殖系统与繁殖发育10 第七章生殖系统与繁殖发育--第二节鱼类的繁殖发育2 繁殖发育分期11 第七章生殖系统与繁殖发育--第二节鱼类的繁殖发育2 繁殖发育的影响因素11 第八章鱼类的年龄与生长--第一节鱼类的年龄2 鱼类的年龄的研究,年轮的形成12 第八章鱼类的年龄与生长--第二节鱼类的生长2 鱼类的生长的特点,研究方法12 第九章鱼类的神经系统--第一节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2 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组成,功能13 第九章鱼类的神经系统--第二节鱼类的外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2 鱼类的外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结构组成,功能13 第十章:鱼类的感觉器官--第一节皮肤听觉视觉器官2 皮肤听觉视觉结构组成,功能14 第十章:鱼类的感觉器官--第二节嗅觉味觉器官2 嗅觉味觉器官结构组成,功能14 第十一章:鱼类的内分泌腺 2 鱼类的内分泌腺结构组成,功能15 第十二章鱼类的运动与洄游 2 运动与洄游15 第十三章鱼类与环境 2 鱼类与环境16 第十四章鱼类分类学概论--第一节分类学基本知识2 分类学基本知识17 第十四章鱼类分类学概论--第二节分类基本方法2 分类基本方法17 实验一:鱼的生长性状测量(操作) 2 鱼的生长性状测量18 实验二:鱼的分类鉴定 2 鱼的分类鉴定18 实验三:教学录象 2 教学录象72。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鱼类》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介绍鱼这个动物类群,与前三节无脊椎动物不同,鱼是脊椎动物,因此,本节对于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区别非常重要。
作为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教材把鱼类设为脊椎动物的第一节,对于学生学习脊椎动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鱼的特征部分,可以从鱼适应水生环境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并掌握鱼的主要特征。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鱼比较熟悉,个别同学应该还有过养鱼的经历。
所以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应该较高。
但,他们对鱼的了解往往是只知其外,不知其里。
他们只注意观看鱼的外部形态,观察鱼口的闭合,却容易忽视鱼鳍及鳃的作用。
对于鱼鳍及鳃的作用、鱼究竟为何能适应水中生活,应该还不清楚。
这,自然成为本节课吸引学生的亮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以及鱼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合作、交流、思维及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1、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微实验”观察,为高质量完成本课重点,最大化突破难点。
使用视频导入,让学生认真观察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微实验”视频,结合实物,让学生全面观察、认识鱼。
《鱼类学教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鱼类是海、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又是人们生活中主要蛋白质来源。
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鱼类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鱼类形态、分类、生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鱼体各部分的一般结构、功能,掌握鱼类分类学的一般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类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鱼类生物学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包括鱼类形态学、鱼类的系统分类学、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以后学习鱼类增养殖学奠定基础。
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绪论
(1)鱼类学的地位、性质、任务;
(2)鱼类的定义。
要求:了解鱼类学的发展简史、鱼类学的基本内容,掌握鱼类的定义。
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
(1)鱼体外部分区
了解鱼体的分区,头部分区。
(2)鱼类的体形
了解鱼类的基本体形,了解体形与生活方式的相互统一关系。
(3)鱼类的头部器官
了解头部器官的位置、机能及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4)鳍
掌握各种鳍的位置、机能。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和腺体
掌握鱼类皮肤和腺体的结构。
(2)鳞片
掌握软骨类、硬鳞类、真骨类鳞片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骨鱼鳞的结构特点,鳞式。
(3)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了解鱼类的三种色素细胞、发光器的一般结构。
第三章骨骼系统
(1)轴骨骼
了解鱼类头骨、脊柱、肋骨和肌间骨的构成,了解鱼类骨骼保护和支持作用。
(2)附肢骨骼
学习鱼类带骨和支鳍骨的构成。
第四章肌肉系统
(1)肌肉的类别
了解鱼类三种不同的肌肉组织,了解鱼类肌肉的命名。
(2)肉的结构
了解体节肌和鳃节肌的结构。
(3)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了解鱼类发电器官的一般结构与机能。
(4)鱼类的运动方式
了解鱼类在水中的三种主要运动方式。
第五章消化系统
(1)消化管
掌握齿、舌、鳃耙、食道、胃、肠的结构与机能,掌握齿式、鳃耙式的写法。
(2)消化腺
了解胃腺、肝脏、胰脏的位置、结构与机能。
第六章呼吸系统
(1)鳃的构造
了解鱼类鳃的一般构造,圆口的鳃囊、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鳃。
(2)鱼的呼吸运动
了解鱼类的呼吸运动方式。
(3)辅助呼吸器官
了解几种辅助呼吸器官,了解其代表种类。
(4)鳔
了解鳔的一般构造与机能。
第七章循环系统
(1)血液
了解鱼类血液的成分。
(2)心脏
了解鱼类心脏的构造与机能。
(3)动脉和静脉
了解鱼类动脉、静脉的分布,主要血管的名称。
(4)淋巴和淋巴管
了解鱼类淋巴、淋巴管的组成。
(5)造血器官
了解脾脏、淋巴髓质组织、头肾。
第八章尿殖系统
(1)泌尿系统
了解肾、输尿管、膀胱的结构与机能,各类鱼泌尿器官的特点。
(2)泌尿机能和渗透压的调节
肾和鳃的泌尿机能,各类鱼调节体内渗透压的方式。
(3)生殖器官
了解生殖腺、生殖管的结构与机能。
(4)雌雄区别及性逆转
掌握从外形区别鱼类雌雄的方法,了解某些鱼类性逆转现象及鱼类的生殖方式。
第九章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了解脑、脊髓的结构与机能。
(2)外周神经系统
了解脑神经与脊神经。
(3)植物性神经系统
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第十章感觉器官
(1)皮肤感觉器
了解感觉芽、陷器、侧线器官、罗伦氏器官的结构与机能。
(2)听觉器官――内耳
了解鱼类内耳的构造,听觉与平衡作用。
(3)视觉器官――眼
了解鱼类眼的构造,鱼的视觉特点。
(4)嗅觉器官――嗅囊
了解嗅囊的构造与机能。
(5)味觉器官――味蕾
了解味蕾钱构造与机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器官
(1)脑垂体
了解脑垂体的位置、构造与机能。
(2)甲状腺
了解甲状腺的位置、构造与机能。
(3)肾上腺
了解肾上腺的位置、构造与机能。
(4)胰岛
了解胰岛的位置、构造与机能。
(5)其他内分沁腺
了解胸腺、后鳃腺、性腺、尾垂体的位置与机能。
第十二章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1)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阶元
掌握物种的定义,分类阶元。
(2)种的命名法
掌握对物种的命名法、了解优先律。
(3)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了解鲨类、鳐类、真骨类的测量方法与术语。
(4)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掌握标本的鉴定步骤、学会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5)鱼类的分类系统
了解拉斯分类系统的基本内容。
第十三章圆口纲
第十四章软骨鱼纲
第十五章硬骨鱼纲
第十六章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理解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十七章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了解研究鱼类年龄和生长的意义。
(1)鱼类年龄的鉴定
掌握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重点学习用鳞片鉴定鱼类的年龄。
(2)鱼的生长
了解鱼类的生长特性。
第十八章鱼类的摄食
(1)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了解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摄食方式。
(2)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了解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指数,鱼类食性转换的方式。
(3)鱼类食性的研究
掌握鱼类食性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九章鱼类的繁殖
(1)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
掌握性腺成熟系数、繁殖力的计算。
(2)生殖群体
了解鱼类生殖群体的组成,性比。
(3)繁殖习性
了解产卵季节、产卵习性、产卵场、产卵条件、筑巢和亲体保护。
第二十章鱼类的洄游
(1)鱼类洄游的类型和影响洄游的因素
了解鱼类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和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2)研究鱼类洄游的方法
学习标志放流的方法。
(二)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掌握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解剖构造,了解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及机能,分析各器官的磤类型与其发展过程,以及器官系统的发展规律;
(2)掌握各种鱼类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各类鱼的特征,掌握鉴定鱼类的方法,熟悉我国主要养殖鱼类
(3)掌握鱼类与环境的一般关系,了解鱼类年龄、生长、摄食、繁殖的一般特点,了解鱼类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形态学、分类学二部分是本课程中基本的内容,作为本课程的重点,注重实验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每堂课后布置思考题。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考核方式
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考核依据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纪律等。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李承林。
《鱼类学教程》。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07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孟庆闻等著。
《鱼类比较解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孟庆闻等编著。
《鱼类分类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