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

  • 格式:doc
  • 大小:52.12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品味、赏析写景的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会山川之美背后的作者心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文言词语,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文字后面的画面。

教学难点:

能够分析写景的角度,从各种角度的变换中总结写景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课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信,同学们都写过吗?

近几年由于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书信这种主要的通讯手段,现在已逐渐被手机电脑等代替,以前人们通过书信交流感情,互诉衷肠,交流经验,畅谈未来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答谢中书书》,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回信的内容则是对秀美山川的描绘。

二、自学释疑

1.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巩固基础

1.老师范读课文

布置听读任务: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节奏和情感。

2.布置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理解题意: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5.理解文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正是这些普通的景物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山川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普通的景物融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呢?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的顺序。

①山水相映之美:山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就如五彩锦缎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潜在水底的鱼飞跃而出,

静中见动,别具意趣。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竟跃为动。

6.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延伸迁移

小组讨论: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六、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用“这里有之美,你看(原

文+翻译/描绘)”句式说话。

3、积累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词文章,写在摘抄本上。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咏月的诗篇很多,谁能背诵几句?

学生背完,教师做适当补充。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同学们背的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又是一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自学释疑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事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三、初读文章,巩固基础

1.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①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②学生自由读。

③一生读。

④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2.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的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