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
二、课文内容梳理1、《古诗三首》《马诗》通过描绘边疆战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的感慨。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石灰自吟来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则着力表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2、《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和被害后的情形,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3、《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和搞好团结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生字词1、会写的字“阀、避、僻、屉、瞅、魔、刑、哼、峻、残、匪、窝、啃、舅”等。
2、会认的字“稚、避、瞪、僻、靴、魔、刑、哼、绑、啃、袍、执”等。
3、重点词语“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等。
四、句子理解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句诗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句表明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pò(逼迫)jìn(松劲)迫pǎi(迫击炮)劲jìng(强劲)2.易读错的字燕.山(yān)暂.时(zàn)严峻.(jùn)彻.底(chè)鱼饵.(ěr)青稞.(kē)收敛.(liǎn)坚劲.(jìng)炊.事员(chuī)考点二:词语听写脉络焚烧军阀避免暂时僻静魔鬼砖墙执行绞刑革命彻底迁就泰山压迫批评鼎盛目标牺牲炊烟考点三:词语积累1.近义词慈祥——和蔼坚决——坚定严峻——严肃哀思——悲哀威胁——威逼照顾——照料瞻仰——敬仰2.反义词幼稚——成熟破坏——保护紧张——轻松暂时——永远困难——容易衰弱——强壮粗糙——光滑3.四字词语千锤万凿粉骨碎身千磨万击一拥而入不慌不忙怒气冲冲五湖四海死得其所喜出望外不约而同精兵简政热气腾腾目不转睛无边无涯三长两短重重叠叠五湖四海夜色弥漫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考点四:背诵、默写1.古诗背诵背诵《马诗》《石灰吟》《竹石》;《为人民服务》第二自然段;默写《竹石》。
2.背诵日积月累。
考点五:句子理解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品析: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了时间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离现在已经十六年”,照应了文题,这是文中第一次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
考点六:课文理解1.《马诗》《石灰吟》和《竹石》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马诗》中诗人借写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竹石》是借竹子来表现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zhēng(正月)mài(山脉)hōng(哄堂大笑) yān(咽喉)yè(哽咽)正zhèng(正在)脉mò(脉脉)哄 hòng(起哄)咽yàn(狼吞虎咽)2.易读错的字蜜饯.(jiàn)掺.和(chān)唾.沫(tuò)翡.翠(fěi)札札.(zhá)栖.息(qī)吞噬.(shì)一钹.(bó)僧.人(sēng)黄焖.鸡(mèn)擢.素手(zhuó)弄机杼.(zhù)考点二:词语听写陈醋饺子擦洗眨眼通宵元旦搅拌燃放亲戚小贩摆摊轿车骆驼腊月熬粥细腻栗子汤匙章节灌溉浓稠嘟囔褐色染缸脏水脉脉筷子汉宫朴素轻盈王侯乌鸦栖息水浒传咽唾沫三、词语积累1.意思相同的词语表示“都是、全是”的意思;一律、清一色、通通表示“第一、获胜”的意思: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2.四字词语万不得已截然不同万象更新日夜不绝悬灯结彩哄堂大笑一无所有能歌善舞各形各色行善积德随心所欲优哉游哉身无分文开山鼻祖两面三刀青面獠牙别无所求师传身授四、背诵、默写背诵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寒食》五、课文理解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寒食》一诗表面上看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3.回忆已学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4.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感受开头、结尾描写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相关诗句,体会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3.日积月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理解并积累寓意深刻、含有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教学过程板块一细读语句,品一品1.回顾前面所学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自由交流。
(1)预设一:关注首尾呼应。
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①自由朗读,说说你的发现。
课件出示相关语段:课件出示:文章的结尾: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十六年前的回忆》②联系前文的开头,说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③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更突出“我”和母亲对父亲的怀念,牢记父亲的被难日,使文章结构篇幅紧凑。
(2)预设二:关注设问式开头。
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藏戏》①指名学生朗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同步作业+答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2、结合课内和课外的例子,学会开头的方法和作用、结尾的方法和作用。
3、对同一作品的优劣开头进行对比,感悟开头结尾对于文章的重要。
4、给学生一个主题,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
结合课内和课外的例子,学会开头的方法和作用、结尾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导入交流平台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才能让大家有往下看的欲望;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二、探讨交流平台
1、预设一:关注首尾呼应
(1)教师课件出示:朗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品味表达的效果。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2)欣赏《匆匆》文章开头结尾
学生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我发现】
2、预设二:关注设问式开头
欣赏《藏戏》开头,品味表达的效果。
课件出示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师指名生读。
教师评价
【我发现】
3、预设三:关注开门见山式开头。
知识考点第八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1.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根据前人的天文观察和推算,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奇异景观,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3.15 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伟大的航行。
一次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
另一次是欧洲的(哥伦布)航海。
4.1519 —1522 年,(麦哲伦)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5.19 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
6.1783 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实现了(氢气球)的首次载人飞行。
7.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8.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9.1970 年 4 月,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10.我国从 2001 年开始,把每年 5 月的第三周定位(科技活动周)。
11.哥白尼、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答:表现了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惜1牺牲生命的精神。
12.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索,开辟了新航路,有什么意义?答: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13.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科技成果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烦恼?答:科学技术成果也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例如农药在除虫、没草的同时,也会对土壤、水和农作物造成污染;电子产品会产生电子垃圾,同样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14.如何减少科技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答:(1)需要科学家的道德自律。
(2)通过法律约束、共同约定、公众监督等办法对科技应用进行规范。
第九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1.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国际组织)。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
考点一:字音
1.易混的多音字
pò(逼迫)jìn(松劲)
迫pǎi(迫击炮)劲jìng(强劲)
2.易读错的字
燕.山(yān)暂.时(zàn)严峻.(jùn)彻.底(chè)鱼饵.(ěr)青稞.(kē)收敛.(liǎn)坚劲.(jìng)炊.事员(chuī)
考点二:词语听写
脉络焚烧军阀避免暂时僻静魔鬼砖墙执行绞刑革命
彻底迁就泰山压迫批评鼎盛目标牺牲炊烟
考点三:词语积累
1.近义词
慈祥——和蔼坚决——坚定严峻——严肃哀思——悲哀威胁——威逼
照顾——照料瞻仰——敬仰
2.反义词
幼稚——成熟破坏——保护紧张——轻松暂时——永远困难——容易
衰弱——强壮粗糙——光滑
3.四字词语
千锤万凿粉骨碎身千磨万击一拥而入不慌不忙怒气冲冲
五湖四海死得其所喜出望外不约而同精兵简政热气腾腾
目不转睛无边无涯三长两短重重叠叠五湖四海夜色弥漫
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考点四:背诵、默写
1.古诗背诵
背诵《马诗》《石灰吟》《竹石》;《为人民服务》第二自然段;
默写《竹石》。
2.背诵日积月累。
考点五:句子理解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品析: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了时间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离现在已经十六年”,照应了文题,这是文中第一次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
考点六:课文理解
1.《马诗》《石灰吟》和《竹石》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马诗》中诗人借写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竹石》是借竹子来表现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3.《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
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考点七:日积月累
1.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拓展积累—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
大公无私视死如归坚贞不屈鞠躬尽瘁高风亮节大义凛然
洁身自好虚怀若谷临危不惧死而后已光明磊落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