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快乐的鱼儿
- 格式:docx
- 大小:31.19 KB
- 文档页数:4
大班美术活动精品教案《快乐的鱼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美术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快乐的鱼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鱼的外形特征、色彩及生活环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基本外形特征,能独立完成一幅鱼的绘画作品。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现鱼儿快乐心情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线条描绘和色彩搭配。
教学重点:鱼的外形特征、色彩表现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范例作品。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美丽的海洋画卷,引导学生观察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样子,询问学生对鱼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鱼的线条描绘(10分钟)(1)教师示范描绘鱼的线条,讲解鱼的基本外形特征。
(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描绘鱼的线条,教师巡回指导。
3. 色彩搭配讲解与示范(10分钟)(1)教师讲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示范如何为鱼儿上色。
(2)学生为鱼儿上色,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幅鱼的绘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快乐的鱼儿》2. 内容:(1)鱼的线条描绘(2)色彩搭配原则(3)海洋生态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快乐的鱼儿》为主题,创作一幅鱼的绘画作品。
2. 答案:见学生完成的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生态保护,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鱼的线条描绘和色彩搭配。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的鱼儿》
教学方案
大班主题:快乐的鱼儿
课型:语言/绘画
课程时长:40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鱼儿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
2.通过故事与绘画,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现力,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教学内容:
1.互动游戏:鱼儿游戏
2.故事讲解:《快乐的鱼儿》
3.绘画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鱼儿
教学步骤:
1.互动游戏:鱼儿游戏
所有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踩着绘制的大鱼图案,模仿鱼儿的动作,如:尾巴扇动,翻滚,侧移等。
游戏中老师可以借机介绍鱼儿的生活习性。
2.故事讲解:《快乐的鱼儿》
老师向幼儿讲解这个小故事:奶牛遇到了一只馋鱼,馋鱼吃光了奶牛的饲料,奶牛生气把鱼拍走,馋鱼得到了新饲料,长大了,成了一条又肥又大的鱼,最后它快快乐乐地生活。
老师可以适当加入音效和手势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
3.绘画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鱼儿
老师给每个幼儿发放白纸和彩笔,带着幼儿一起想象画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鱼儿。
同时,老师播放一些鱼儿游动的音乐,让幼儿把自己的画作和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老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设置不同的游戏难度和步骤,指导幼儿完成自己的画作。
教学反思:
1.互动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通过游戏中的教育,帮助幼儿学习新知识。
2.故事讲解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好方法,扩大幼儿的视野和阅读量。
3.绘画创作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意和表现能力,在自我表达和沟通方面作用重大。
大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的鱼儿》【简述】《快乐的鱼儿》是一篇大班社会详案,主要讲述了鱼儿们生活在水中的快乐生活,可一天突然来了一只猫头鹰,它想吃鱼儿,鱼儿们不得不想出办法躲避猫头鹰。
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通过本篇故事的讲解,让孩子们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本篇故事的讲解,让孩子们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本篇故事的讲解,让孩子们认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1.课件、照片。
2.魔方。
3.集体讨论的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一、引入:(1)通过介绍“水里有什么生物?”来引出与本篇故事相关的生物。
(2)教师出示一张鱼儿的图片,让孩子们猜猜它们住在哪里,专家回答肯定是住在水里。
二、故事讲解(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生活在水中的鱼儿,教师解说:“鱼儿们一天到晚在水中畅游,就像我们住在水里一样,在不同的水域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鱼类,它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一时没有人能打扰它们。
”(2)突然间,教师改变语气,“可是有一天,一只猫头鹰飞过来,它想吃鱼儿,鱼儿们非常害怕,都躲藏到岩石缝隙、水草丛中。
猫头鹰发现鱼儿们躲藏在了这里,它扇动着它的大翅膀,从海面滑下来试图抓鱼儿。
”三、合作解决问题(1)教师展示魔方,快速碰撞魔方,咔擦一声,竖起来走到孩子面前。
让孩子们奇怪将它打开,它会不会坏掉。
孩子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华丽登场,打开魔方,好像是拼个拼图儿似的,每个孩子都拿了一块,一起沉着冷静的组合起来,解开难题。
(2)教师教育孩子“合作”有多么重要,大家共同合作才能灵活处理问题。
四、集体总结与评价(1)教师带领孩子们合唱一首歌曲《小鱼儿》,孩子们欢乐地唱着上课到了。
(2)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3)教师对孩子们表现给予评价,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并培养出色的集体合作精神。
大班主题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的鱼儿》概述《快乐的鱼儿》是大班主题课程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故事,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鱼儿的生活和习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次教学将通过故事讲解、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全方位地引导学生们认知和学习海洋生物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了解鱼儿的生活和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故事讲述本课程的主线内容是一则故事——《快乐的鱼儿》。
故事讲述了一群鱼儿们在大海中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他们效仿月亮的形状,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
但有一只鱼儿过于好奇,不停地游来游去,最终影响了整个鱼群的形态。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将引导学生认同鱼儿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感受到生命的活泼和多彩。
游戏环节在故事讲述后,我们将组织学生们进行游戏。
游戏方式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的游戏规则是给每个学生一张鱼儿卡片,学生们要根据卡片上的图案把自己串起来,最后形成一只大鱼。
第二环节的游戏规则是坐成一排,用手拍打水面,模仿鱼儿游泳的场景,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鱼儿在水中的运动和生活。
手工制作在游戏环节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们进行手工制作,通过制作鱼儿的造型和装饰,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鱼类生态的认知和学习,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美术天赋。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讲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整个课程形式丰富、互动性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到和学习到鱼儿的生活和活动,加深了他们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游戏和手工制作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才艺和美术爱好,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后续教学中,我们将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快乐的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材,活动章节为第五章《快乐的鱼儿》。
本章节主要围绕鱼儿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展开,旨在让幼儿了解鱼类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对海洋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鱼类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让幼儿理解鱼类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鱼模型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PPT,展示各种鱼类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鱼儿的特征。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视频和实物模型,讲解鱼类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鱼儿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 实践活动: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鱼儿,并剪下来,粘贴在纸上,制作成鱼儿的手工作品。
5. 作品展示: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快乐的鱼儿1. 鱼儿的基本特征2. 鱼儿的生活习性3. 鱼儿与人类的关系4. 保护海洋生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小鱼儿答案:请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小鱼儿,并写上鱼儿的名称和特点。
2. 作业题目:鱼儿的家园答案:请幼儿画出鱼儿的家园,写上鱼儿的生活习性和喜欢的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对鱼类动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但在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的培养上,还需加强。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海洋馆,进一步了解鱼类动物,培养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鱼儿的生活习性:教师需要向幼儿介绍鱼类的特点,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快乐的鱼儿》含反思1200字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快乐的鱼儿》一、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鱼儿和水中的其他生物。
2、了解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交配繁殖的方式。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鱼儿,鱼儿的特点有哪些?2、水中的其他生物有哪些?3、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交配繁殖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结合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让幼儿看见真实的鱼儿和水中的生物,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资料,让幼儿观察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交配繁殖的方式。
3、利用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幼儿亲身感受鱼儿的移动和水中环境的不同。
四、教学活动:1、亮出鱼儿的图片,问幼儿知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在哪里生活的?鱼儿的特点有哪些?2、展示多种水中生物的图片,让幼儿看见水中的其他生物,引导幼儿讨论哪些是鱼儿,哪些不是鱼儿。
3、利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让幼儿了解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交配繁殖的方式。
4、利用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幼儿亲身感受鱼儿的移动和水中环境的不同,如在教室里搭建水池,用泡泡玉米饼做成鱼饵,让幼儿通过钓鱼游戏来体验鱼儿的捕食行为。
五、思考和反思:1、这堂课教学时长够用吗?有没有紧凑有趣,激发思考?2、教学中是否能够足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没有过分压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性?3、对于孩子的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有没有做足分层教学?4、是否有充足的互动让孩子们实践?是否可以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5、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不断反思与改正,可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实践。
大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的鱼儿》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故事《快乐的鱼儿》的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规则,如诚实、友善等。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关注他人、热爱生活,感知社会的美好之处。
3.行为目标: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理解诚实、友善等概念,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分享。
二、教学内容1.故事阅读:通过阅读故事《快乐的鱼儿》,学生初步认识到诚实、友善等社会规则,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情感核心。
2.情境模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模仿鱼儿们诚实、友善、乐于分享的行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3.角色扮演:设定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进一步理解诚实、友善、分享等的意义。
三、课堂教学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社会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 故事阅读教师首先给大班学生讲述故事《快乐的鱼儿》,而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解读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情境模拟教师制定鱼儿游戏规则,让学生分成小组模拟鱼群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会设一些小情境,让学生模拟鱼儿们的行为,了解鱼儿们的规则和行为习惯,理解诚实、友善、分享等社会规则的含义,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 角色扮演教师为学生们设定角色,让学生们扮演其中一位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理解社会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接受教育,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四、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让学生具体参与,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快乐的鱼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材,活动主题为《快乐的鱼儿》。
教材章节为“动物世界”单元中的“鱼类”。
通过观察鱼类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了解鱼类的特点,以及如何在画纸上表现快乐的鱼儿。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培养幼儿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鱼类的特征,学会画快乐的鱼儿。
难点:如何表现鱼儿的快乐情绪,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儿的图片、视频、画纸、水彩颜料、画笔等。
2. 学具:每位幼儿一份画纸、一份水彩颜料、一支画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鱼儿的特征,如:鱼儿的身体形状、鱼鳍、鱼尾等。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讲解鱼儿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示范如何画快乐的鱼儿。
步骤如下:a. 画出鱼儿的身体形状;b. 画出鱼儿的鱼鳍和鱼尾;c. 画出鱼儿的眼睛和嘴巴;d. 添加色彩,使鱼儿看起来更加生动;e. 在画面中添加水草、气泡等元素,增加画面感。
3.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幼儿自己动手画出快乐的鱼儿,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与交流(5分钟)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互相欣赏、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快乐的鱼儿鱼儿特征:身体形状、鱼鳍、鱼尾、眼睛、嘴巴绘画步骤:画身体、画鱼鳍、画鱼尾、画眼睛、画嘴巴、添加色彩、添加元素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快乐的鱼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鱼儿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完成快乐的鱼儿绘画作品。
在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拓展延伸:下一节美术活动,可以引导幼儿画出其他动物的特征,并尝试表现动物的情绪。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快乐的鱼儿》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知道不同种类的鱼;2.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鱼,并描述它们的特点;3.了解鱼儿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4.通过游戏和手工制作,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5.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1. 学习材料准备•鱼儿的绘本故事书;•鱼儿的照片和相关知识海报;•立体鱼模型或画鱼的图片;•彩色纸、剪刀、颜料、画笔、胶水等制作手工制品所需的材料。
2. 活动环境准备•放置鱼缸或鱼塘;•放置鱼儿相关的装饰品和海洋环境;•轻松的音乐和气氛。
三、活动流程1. 前期准备阶段1.1、讲解故事教师给孩子们讲述一篇关于鱼儿的故事,并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故事中鱼儿的种类。
1.2、观察鱼儿教师带领孩子们观察鱼缸或鱼塘中的鱼儿,并引导孩子们发现鱼儿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活动实施阶段2.1、制作手工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手工鱼,让孩子们通过手工制作,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鱼儿。
2.2、游戏环节教师和助手们为孩子们设计了多种游戏,如:钓鱼游戏、模拟海洋环境的游戏、鱼族大战游戏等,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加强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3、知识竞赛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了多种鱼儿的知识竞赛,如:鱼儿种类辨认、鱼儿生活方式、鱼儿生存环境等方面的考核,以提高孩子们的对鱼儿的了解。
3. 活动总结阶段3.1、分享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制作的手工鱼,并邀请孩子们谈谈这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3.2、教师反思教师与助手们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检查本次活动是否能够达成预期目标,以及评估本次活动的效果,为下次活动做出改进和完善。
四、教案反思本次活动肯定不是一个完美的教案,活动中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由于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围绕鱼儿展开的,教师需要具备比较深入的鱼儿知识,能够向孩子们传承一些有意义的知识。
同时,在活动的游戏设计方面还需要加强团队协作和孩子互相配合的部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到乐于分享和配合。
大班社会教案详案:快乐的鱼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鱼类知识及其生活习性;2.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体验鱼儿的生活习性和快乐;3.学生能够通过手工制作认识不同种类的鱼儿;4.学生能够了解在保护环境中鱼儿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鱼儿简介;2.鱼儿的生活习性;3.鱼儿的保护。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环节1.以前学过的动物中有哪些是水中的动物。
2.能否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二)新知环节1.观看水族馆中的各种鱼儿,并介绍其中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鱼儿的生活习性了解:鱼的形态、生长、繁殖、食性、行为、生命形态等等。
3.鱼儿的保护了解:了解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介绍保护鱼类资源的方法。
(三)活动环节1.分组制作手工鱼儿,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鱼儿;2.游戏环节:老师出题,让学生分组比赛,回答与鱼儿有关的问题;3.观察水族馆中的鱼儿行为,让学生体验鱼儿生活习性。
4.让学生动手喂鱼,体验鱼儿的快乐。
(四)教学总结1.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当天课程内容;2.模拟鱼儿被放回自然中,让学生感受到保护鱼儿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启发学生对鱼类的认识,通过实际动手制作手工鱼儿和游戏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鱼儿的快乐和生活习性。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中鱼儿资源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不能过于零散,要完整的介绍鱼儿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鱼儿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方法。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要注重兴趣和互动,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快乐的鱼儿》
撰写人: ____
部存___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有浮力。
2、幼儿通过活动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
活动准备:
1、录音机、音乐、光碟“里莫”
2、鱼缸每组一个,鱼儿若干条,木块、泡沫、铁钉、玻璃球、气球或小塑料口袋…••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
1、幼儿音乐游戏《鱼儿水中游》
2、设疑:(师)在蓝色的大海里住着许许多多的海底生物,其中最熟悉不过的就是一群群可爱的小鱼儿了,瞧,老师也将他们请来了,请它来和我们一起做做科学游戏。
二、观察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鱼儿外观和游动形态师:小鱼儿长得怎么
样?大家给他起个名字吧?你看见小鱼儿游动时哪些部位在动呀?
2、启发式提问: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来游去?
三、师幼尝试活动(浮力的作用)
(一)、幼儿分组自由试一试,将各种材料(树叶、木头等)放
入水中
1、教师引导性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请幼儿尝试讨论(为什么?)
3、集体得出结论:水有浮力
(二)、教师试一试
1、教师出示各种材料(铁钉、石头等)引导性问题:老师来试一试,看看水的浮力让我手中的这些东西能浮起来吗?
2、教师尝试,出现争议引导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3、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木块、树叶比水轻,所以能浮起来;可是铁钉、石头等比水重,所以它们要下沉。
(哦,原来是这样呀!你明白什么了呀?)
四、探究为何能鱼儿自由上下浮动
(一)、放光碟师:小鱼儿之所以可以在海水里自由的游戏来游戏去,一方面是因为水有浮力,另一方面因为小鱼儿肚子里有个神奇的器官宝贝可以改变鱼儿在水中的相对重量呀?知道它是什么吗?
(二)、认识鱼膘师:这个鱼膘一会大一会小,可是会产生神奇的力量的,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不信我们来做个科学小实验吧~(三)、气球装珠子集体实验
问题1:没有吹气的口袋装上珠子一放入水中就会怎么样?
问题2:将口袋里吹满气你又发现了什么?
问题3:放了气之后口袋又会怎么样?
(四)、结论
教师引导:我们人是靠肺呼吸,而鱼儿是靠腮呼吸,当小鱼儿身上的腮用力呼吸空气时,它的鱼膘象小气球一样涨气,鱼儿就会升到水面,而当鱼儿想下游时,它就用力的将鱼膘中的空气排出,这时,鱼儿的体重就会加重而沉到下面。
四、扩散思维
生活中你还会看哪些浮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