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海派文学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海派,文学流派,主要指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文化形态。
海派文学的第一种理解,是在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背景下被提出的,带有贬义意味。
这类文学作品“极度渲染都市中人们的各种欲望、畸形的生命以及生存的艰辛”,以“玩味、艳羡、调侃、嘲讽甚至挖苦”的态度来描写都市生活,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畸形”的人物形象。
海派文学的第二种理解,是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都市生活,是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化形态。
这类文学作品“把现代都市中的人间烟火、世相百态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用艺术的方式去探索都市生活的本质内涵,去追寻都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作品以“都市人的心态写都市,表现都市人复杂的人生世相”。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3303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英文名称: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编导播音主持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代表性作家的12篇经典作品为中心进行文本细读,通过运用叙事学、小说理论、诗歌理论、戏剧散文理论等,由点及面,通过文本细读,兼顾宏观思考,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有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和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把现代文学的作品和当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上半部分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从而更加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ublic course in whole school. By the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We will evaluate them to see from some new angles of view, train the student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to appreciate works, to absorb its literature essence, and to increase it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Our target is to give our students the methods to read and analyze work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ividual thoughts to the writers, works,literature ideas and phenome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历史、科学地分析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2、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3、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
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
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5、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又叫“五四”时期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邹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文学革命运动兴起。
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
诗歌,胡适,刘半农,刘大白,郭沫若的《女神》。
话剧,胡适,田汉,洪深。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
(2)1928-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文学,“左联”时期文学。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蒋光慈,田汉,丁玲,叶紫,“东北作家群”,巴金“激流三部曲”《骆驼祥子》曹禺《雷雨》《日出》沈从文<<边城》李诘人《死水微澜》《大波》《暴风骤雨》,“大河小说”(3)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时期文学。
郭沫若《屈原》《虎符》,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4)十七年文学,1949-1965,文学特征,走进历史尤其当代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一工农兵为主的社会变革风貌。
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赵树理《登记》《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话剧《龙须沟》《方珍珠》(5)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政治观念和意图直接转化为文学作品,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红灯记。
(6)1977-1986,新时期文学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6年。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班主任》打开了“伤痕”小说的先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正视生活中的矛盾,起到思想解放先声的作用,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角度思考文革,求得对历史过程的深刻再认识。
1979蒋子龙《乔厂长上任纪》是改革文学先导。
“反思文学”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维熙《泥泞》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一.重要群体流派1.左翼作家联盟Ⅰ概述:1930年成立于上海,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由此造成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从幼嫩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
Ⅱ影响:①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②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
③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红旗,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Ⅲ特色: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精神对现实主义的多方渗透,都显示了当时的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Ⅳ代表:ⅰ准备期: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ⅱ“左联”五烈士: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面前》ⅲ革命女作家:丁玲《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ⅳ讽刺小说家: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ⅴ后期:叶紫《丰收》、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ⅵ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2.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的左翼小说,其特点是: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的。
在创作时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维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
主题清晰,戏剧性冲突集中撼人,细节刻画人物雕镂性强,但情节结构呈封闭型,是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小说体式。
3.东北作家群Ⅰ概述:形成于30年代中期,作品充溢着深沉的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是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Ⅱ特点:①反映了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
②表达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对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③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粗犷的地方风格。
Ⅲ代表: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鹚鹭湖的忧郁》、骆宾基《边陲线上》4.京派文学Ⅰ概述: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它的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1.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由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
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代表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2.创造社(名词解释)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影响:创造社办刊物,出丛书,推动文学创作,借鉴世界文学的最新潮流,加速新文学的现代化。
前期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加强了中国新文学的反封建情绪。
后期则转向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文学,影响深远。
3.新月社新月社是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建的文学团体。
新月社名称以泰戈尔的散文诗《新月集》命名。
新月社的成立,造就了一批着重现代格律诗的新月派诗人,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月派在提倡现代诗歌格律化的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词汇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文学美的意境,因此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
代表刊物: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剧刊》;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
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解散。
4.语丝社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得名于《语丝》周刊,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第三章 海派文學分期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分期多是以溫儒敏、錢理群、吳福輝等人編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的「三個十年」為主要分期標準,即1917-1927、1927-1937、1937-1949三個時期,但這樣的分期方式乃是以新文學的發展作為評定判準,與海派文學發展歷程不盡相合,故本論文參考魏绍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和許道明《海派文學論》中的分期,依照海派文學的發展歷程,將海派文學分做1912-1925、1925-1937、1937-1949三個時期,並按此三個時期分作三節,介紹當時著名作家群和文學風格。
第一節 1912-1925時期魏绍昌認為「民國之初,恰好冒出了鴛鴦蝴蝶派的兩部著名的長篇小說,《玉梨魂》是用文言駢體文寫的哀情小說,《廣陵潮》是用白話章回體寫的社會小說,一時間,追隨和摹仿這兩部小說文體與題材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頓然形成一股熱潮,這就宣告了鴛鴦蝴蝶派的誕生」1,據此論述本論文將《玉梨魂》出版年作為海派文學發展的上限。
許道明認為於1925年時是海派黎明期的開始,此所指稱的海派是狹義的海派,張資平、葉靈鳳、滕固等作家皆於此時崛起。
文學與社會息息相關,1937年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大大影響文學發展,許多作家退至大後方,國難小說盛行,留在上海的作家們因應時代的變動,一改1925-1937時期都市紙醉金迷的風氣,轉而關注世俗的日常生活和探討生命本質、宗教與愛等哲學命題,文學潮流又是一變。
在1912-1925時期主要流行於上海文壇的是以鴛鴦蝴蝶派為主的文學。
當梁啟超等人提倡的政治小說逐漸式微,言情小說的興起,並在短時間內燃起烈焰,從文學外在環境及社會政1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頁15。
治思潮來看,無疑是辛亥革命後政權專制日益加劇,大批文人對維新、現代化和進步失去了信心,在無法抒發消沉的苦悶中,疏離政治、逃避政治壓迫的一種表現。
關於「鴛鴦蝴蝶派」一詞的來源,平襟亞曾有一段記述:記得在一九二○年(五四運動後一年)某日,松江楊了公作東,請友好在上海漢口路小有天酒店敘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