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5种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1
一般儿科护理常规一、生活护理:1.安全护理:确保患儿的安全,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和温度适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发育情况和疾病状况,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避免过度进食或挑食。
3.健康护理:定期为患儿测量身高、体重和体温,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4.卫生护理: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定期为患儿洗澡、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5.睡眠护理: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和有利于睡眠的环境,保证患儿足够的睡眠时间,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二、疾病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2.给药护理:按照医嘱准确给予患儿药物,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剂量,观察给药后的反应和副作用,并记录相关情况。
3.治疗护理: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治疗措施,如输液、换药、吸痰、理疗等,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预防护理:帮助患儿进行常规预防接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指导患儿进行个人卫生和疾病预防,加强患儿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提高。
三、心理护理:1.交流护理:与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给予患儿关怀和安慰,减轻患儿的恐惧和焦虑。
2.社交护理:提供机会和环境,让患儿与其他患儿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患儿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
3.游戏护理:通过游戏和玩耍,促进患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调节患儿的情绪,陶冶患儿的情操。
4.家庭护理:与患儿的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提供家属儿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增加家庭对患儿的支持和关爱。
总之,一般儿科护理包括生活护理、疾病护理和心理护理,旨在提供安全、舒适和关怀的护理服务,促进患儿的健康发展和康复。
富宁县人民医院儿科专科护理标准护理计划一、高热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病情,测体温、脉搏、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敷、温水浴、乙醇擦浴等,行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 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凉。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儿科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医学科目。
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免疫系统都不同于成人,所以儿科护理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护理方法。
以下是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1.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护理常规包括:-鼓励儿童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
-帮助儿童保持舒适的环境,包括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使用湿化器或蒸汽浴帮助缓解咳嗽和堵塞的鼻子。
-观察儿童的呼吸和食欲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腹泻腹泻在儿童中也很常见,护理常规包括:-确保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特别是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
-提供轻食,如清汤、面条等,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维持室温舒适,减少儿童的不适感。
-做好手卫生,防止传染。
3.发热儿童的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发热在儿童中很常见。
护理常规包括:-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儿童的体温,记录变化。
-帮助儿童保持室温适宜的环境。
-给予温水擦浴或温水敷布帮助退烧。
-避免儿童暴露在直射阳光下。
-给予充足的水分摄取。
4.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儿童中常见的疾病,护理常规包括:-鼓励儿童大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
-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如软熟食物。
-给予含抗生素的药物治疗,如医生所嘱。
-观察儿童是否存在吞咽困难或疼痛,及时报告医生。
5.中耳炎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护理常规包括:-观察儿童是否表现出哭闹、耳痛或睡眠障碍等症状。
-提供室温适宜、湿度适宜的环境。
-鼓励儿童保持体位上抬,有助于耳道引流。
-给予按时服药,如抗生素或止痛药。
儿科疾病护理的常规内容根据不同的疾病而有所不同。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给予儿童温柔的关怀和悉心的护理。
在帮助儿童缓解症状的同时,还要定期复查和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汇报。
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儿童可以更快地康复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目录第一节小儿肺炎护理 (1)第二节小儿腹泻护理 (2)第三节急性扁桃体炎护理 (4)第四节手足口病护理 (6)第五节惊厥护理 (8)第一节小儿肺炎护理一、定义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二、症状、体征1、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
2、体征:肺部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症灶较大者可出现肺实质体征。
三、护理要点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有条件者实行呼吸道隔离,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分开收治。
3、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充足,室温18-22°C,相对湿度55%-60%.4、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保证患儿充分休息。
静脉输液时,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5、保证充足的营养,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6、保持呼吸道通畅。
缺氧、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时予以吸氧,必要时予人工辅助呼吸。
7、监测体温变化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
对高热者给予降温措施。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8、严格观察神志及精神状态。
突然烦躁不安、心率每分钟>160次/分,呼吸每分钟>60次/分、肝脏短时间急剧增大,为心力衰竭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四、健康教育1、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
2、对易感患儿,在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
第二节小儿腹泻护理一、定义由多种病原及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排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二、症状、体征轻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恶心或呕吐,排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至数10次,粪便形状呈稀水样,有酸味,常见黄白色粉瓣和泡沫,黄绿色稀便,可混有黏液及脓血等。
重者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三、护理要点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传播,护理患儿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儿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小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较差,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染病,故儿科是医院患者数量最多的科室之一。
在儿科中,除了给患儿提供对症治疗外,配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保障患儿治疗效果的关键,基于此,小编总结了几个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一、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常规1.呼吸道护理,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将其口、鼻分泌物和呼吸道内痰液清除干净,若患儿痰液较黏稠,给其提供雾化吸入,促进痰液稀释排出。
若患儿缺氧,及时给其吸入低流量氧气。
2.支气管肺炎患儿多伴有发热,需根据患儿实际体温情况给其提供合适的降温干预,低于38.5℃时,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超过38.5℃,则采用药物降温。
对存在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及早进行降温,同时遵医嘱给其使用适量的镇静剂。
3.遵医嘱给患儿提供各类治疗用药,静脉输注药物期间,根据患儿病情及年龄、体重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4.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和生命体征,对其24h的出入量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5.保持患儿病房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室内相对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在60%左右。
6.指导家属给患儿提供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引导和鼓励患儿多饮水。
二、小儿腹泻护理常规1、纠正液体不足护理,根据患儿脱水情况给其进行补液,对中度脱水者,口服补液,补液期间还需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免其发生高钠血症。
对重度脱水者,静脉补液。
并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补液。
补液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及尿量等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补液速度,不可过慢或过快。
2、病情监测护理,严密观察患儿大便颜色、量、性状等的变化,记录其大便次数,准确记录其24小时出入液量。
另外,还需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腹胀、腹痛、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若有,需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3、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对其饮食进行合理控制和调整,初始阶段,给患儿禁食,待患儿腹泻次数减少后,给其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为正常饮食,饮食量由少到多,以促进其胃肠道负担减轻,使其消化功能逐渐恢复。
目录
第一节小儿肺炎护理 (1)
第二节小儿腹泻护理 (3)
第三节急性扁桃体炎护理 (5)
第四节手足口病护理 (7)
第五节惊厥护理 (9)
第一节小儿肺炎护理
一、定义
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二、症状、体征
1、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
2、体征:肺部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症灶较大者可出现肺实质体征。
三、护理要点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有条件者实行呼吸道隔离,细菌性肺炎与病毒性肺炎分开收治。
3、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阳光充足,室温18-22°C,相对湿度55%-60%.
4、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保证患儿充分休息。
静脉输液时,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5、保证充足的营养,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6、保持呼吸道通畅。
缺氧、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时予以吸氧,必要时予人工辅助呼吸。
7、监测体温变化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
对高热者给予降温措施。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8、严格观察神志及精神状态。
突然烦躁不安、心率每分钟>160次/分,呼吸每分钟>60次/分、肝脏短时间内急剧增大,为心力衰竭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四、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
2、对易感患儿,在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定期健康检查,按时预防接种。
第二节小儿腹泻护理
一、定义
由多种病原及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排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二、症状、体征
轻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恶心或呕吐,排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至数10次,粪便形状呈稀水样,有酸味,常见黄白色粉瓣和泡沫,黄绿色稀便,可混有黏液及脓血等。
重者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三、护理要点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传播,护理患儿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根据病情,给予口服药物或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腹痛,腹胀、代谢性酸中毒表现、脱水程度及排尿排便情况。
5、调整饮食。
呕吐严重者应暂禁食,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6、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四、健康指导
1、指导合理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
步正确添加辅食。
2、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增强体质。
进行适当户外活动,发现营养不良、佝偻病时及早治疗。
4、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注意腹部勿受凉。
第三节急性扁桃体炎护理
一、定义
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二、症状、体征
1、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滤泡性及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
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周身不适、便秘等;局部症状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下颌角淋巴肿大。
2、体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三、护理要点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整洁,空气新鲜、流通。
3、保证充足的营养,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饮食。
多饮水。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高热时,先行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遵医嘱药物降温。
6、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四、健康教育
1、加强体格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气候变化时,及时添加衣物,避免过热或过冷。
4、鼓励母乳喂养,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
第四节手足口病护理
一、定义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二、症状
1、症状: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出现中枢神经损害、心肺功能衰竭。
三、护理要点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口腔饮食的护理: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减少口腔粘膜的刺激,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3、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阳光充足,室温18-22°C,相对湿度55%-60%。
4、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保证患儿充分休息。
静脉输液时,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5、皮肤护肤: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6、消毒隔离:患儿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
7、监测体温变化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
对高热者给予降温措施。
患儿衣被不宜过厚,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指导家属多喂奶,已补充热消耗的大量水分。
8、严格观察神志及精神状态。
突然烦躁不安、心率每分钟>160次/分,呼吸每分钟>60次/分、肝脏短时间内急剧增大,为心力衰竭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四、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
2、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向他们解释手足口病的基本护理知识。
3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饭前便后,外出要洗手,注意营养。
4告知家属疾病流行季节,少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第五节惊厥护理
一、定义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是儿科较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儿多见。
二、症状、体征
典型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神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制性收缩,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齐,青紫或尿便失禁。
三、护理要点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惊厥的护理包括:
(1)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及时给予吸氧。
(3)迅速应用止惊药。
(4)准备气管插管和吸痰等用具。
(5)专人守护,防止意外损伤。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精神、神志、瞳孔及惊厥发作情况。
4、高热的护理高热者应及时松解衣裤以利散热,并采用物理降温。
5、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观察排泄物性状,注意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
四、健康指导
1、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告诉家长高热惊厥患儿发热的可能还会发生惊厥,家中常备体温计及退热药物,发热时要及时退热。
2、指导家长惊厥时按压人中、合谷穴。
防止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
3、及时就医,配合治疗,定期随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