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平面设计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和谐、对比和统一、对称、均衡、比例、视觉重心、节奏和韵律、联想和意境和谐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依据确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
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
和谐的广义说明是:推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和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
和谐的狭义说明是统一和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
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
比如一组协调的色块,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图形等。
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性表现为猛烈和显著时,和谐的格局就向对比的格局转化。
对比和统一对比又称比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显明猛烈的感受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显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调的饱和和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态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凹凸、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
它体现了哲学上冲突统一的世界观。
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好用效果。
对称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
所以,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匀整、协调、整齐、高雅、庄重、完备的朴实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平面构图中的对称可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
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心设一条直线,将图形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假如两部分的形态完全相等,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的图形,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
假定针对某一图形,存在一个中心点,以此点为中心通过旋转得到相同的图形,即称为点对称。
点对称又有向心的“求心对称”,离心的“放射对称”,旋转式的“旋转对称”,逆向组合的“逆对称”,以及自圆心逐层扩大的“同心圆对称”等等。
怎样理解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是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这些法则主要包括秩序、匀称、明确、对比、反复、对称、平衡等。
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的意义在于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的形式规律,从而更好地创造美的作品。
其中,秩序是指将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排列,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空间感。
匀称是指物体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没有明显的比例失调感。
明确是指物体的形象清晰,易于识别,不会产生混淆和模糊感。
对比是指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如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对比。
反复是指物体的重复和延续,会形成一定的韵律感和空间感。
对称是指物体的整体和局部都具有对称结构,会产生平衡和稳定感。
平衡是指物体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重量和力量的平衡,会产生和谐、稳定的感觉。
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在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中,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掌握美感的规律,设计出更加美观、吸引人的作品。
在环境设计中,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空间的节奏和韵律,创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包装设计中,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掌握美感的规律,设计出更加美观、吸引人的作品。
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是平面设计和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创造出更加美观、吸引人的作品。
形式美法则一对称与均衡对称的概念:对称指以对称中心为基点,周边各部分在比例、尺寸、高低、宽窄、色彩、形态、结构和排列上一一对应。
对称的形式左右对称:即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两边的形态完全相同。
发射对称:即以点为中心,中心点四周的形态以一定角度回旋排列。
(对称图片欣赏)均衡的概念: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在造型,色彩,质感等方面彼此之间具有的相对的稳定状态,并不是实际的重量均等关系。
均衡的形式对称式均衡:人体和蝴蝶图案非对称式均衡:例如,画面的一侧是4个小孩,另一侧是1匹小马驹,这就是非对称平衡。
(均衡图片欣赏)二对比与调和对比的概念:1 对比又称对照。
把色彩,明暗,形态或材料的质与量相反的两个要素排列或组织,并强调其差异性,使人有鲜明强烈的感触。
2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色调的明暗、冷暖、形状、大小、粗细、长短、方圆等;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疏密;图与地的虚实、黑白、轻重;形态的动静等方面因素来达到。
处理对比关系时,视觉要素各方面要有一个总的趋势,有一个重点,处处对比则会失去对比。
(对比作品欣赏)调和的概念是对形态构成要素共性的加强或差异性的减弱,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对比的突兀性,协调了矛盾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无秩序化的事物变得合理有序。
单独的一色,一根线无所谓调和。
只有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能调和。
但是,要素之间的类似过分强调时,反而易单调。
调和有形态、大小、方向、色彩、质感等的调和。
调和作品欣赏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概念节奏:原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这里借指在视觉上有规律的动感,在形式上的表现特征是反复和渐变。
平面构成中形体的周期性连续、交叉、重叠,由此形成的大小、强弱、明暗、色彩的变化,在视觉上形成有规律的起伏和有秩序的动感,这就是节奏。
韵律的概念韵律:指图形形式上的优美情调,也是节奏与节奏之间运动所表现的姿态。
它是可见的,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结合就形成一种运动形式区别于另一种运动形式的特征。
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节奏与韵律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尤其是它的节奏和韵律。
听起来高大上对吧?但其实说起来就像在喝茶聊天那么轻松。
想象一下,你在公园里散步,周围的花草树木,哦,那种错落有致的感觉,真让人心情大好。
对,就是这种感觉,构成的艺术不就是要让你在视觉上有种“哇,真不错”的体验吗?咱们先说说形式美,简单来说,就是让一切看起来都顺眼。
就像一个好看的花瓶,放在桌子上,真是个点睛之笔。
你看,形状、颜色、线条,这些都很重要,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有人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这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平面设计啊。
各种元素的搭配,就像调料一样,放多了、放少了都不对劲,讲究个“恰到好处”。
当你把这些元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哇,那种视觉的美感就来了。
然后是节奏,听起来像音乐,其实在视觉上也有类似的感觉。
想象一下,你在听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歌,身体不由自主地就跟着摇摆。
这就是节奏的魅力啊。
在平面构成里,元素的重复、变化,就像乐曲中的旋律和节拍。
那种起伏,有时紧凑,有时舒缓,让整个画面看起来生动起来。
比如一张海报,字母大大小小错落有致,不同的颜色交替出现,视觉上就像是在跳舞,活灵活现,惹人注意。
就像“画龙点睛”一样,关键在于那些细节。
再聊聊韵律,这个词本身就很优雅,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觉。
韵律在平面构成里,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
就像是那些古老的诗词,字字句句间有种韵律感。
把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让人一眼望去,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愉悦的感觉。
比如,你看那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色彩的搭配、线条的流动,就像是在绘制一首无形的乐章,让人心驰神往。
有人说“如诗如画”,这形容的正是这种意境。
可能有人会问,平面构成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大有关系。
你打开手机,刷刷社交媒体,各种广告、图片、视频,都是平面构成在发挥作用。
好的设计就像一个温暖的拥抱,瞬间拉近了我们和品牌之间的距离。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如果说美学的内涵中心是和谐,那么由此派生的对称律则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
艺术设计中平面构成的诸多法则如重复与发射,条理与反复,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等,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对称律”。
对称狭义上是指同形、同量、同结构的均衡形态,广义上则应理解为均衡的变化统一,和由此产生的连续、统觉等视觉形态和规律。
一、和谐与对称对称的形态,一般是会形成和谐的,但和谐的感觉未必都是由和谐引起的。
为了对艺术设计形式美法则的核心——对称,做进一步的论述,有必要先对和谐这个美学内涵中心做讨论。
1、和谐和谐即协调,是事物在矛盾对立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统一。
人的和谐感觉是与自然的和谐规律相统一的,它是一个合理的自然的运作规律。
艺术设计者正是提取了自然和谐形成的要素,运用点、线、面组织成各种形式法则来实现设计意图的,因此和谐之美不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且是可以运用它去创造我们心目中的美。
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研究乐律,指出了弦长与音色的比例美。
他们注意到了很多自然物如植物,动物乃至人体上均有着一种协调的规律,并总结出形成这种和谐状态的比例,即“黄金律”,其比值为1:1.618,也称“黄金分割”。
在欧洲最典型的有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其建筑整体与局部都符合此比律。
这个比律虽然不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但我们的祖先不论是在建筑方面或者其它的设计方面,均不自觉的体现出“黄金律”这个形式法则。
应当讲,自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个比例充分显示了它在造型艺术中的价值。
这究竟为什么呢,据研究,人们看到以这种比例构成的物体时,心理的节律是和谐的,心情是愉快的。
因为他找到了两个事物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
这种比例作为人们的一种审美尺度,便很自然的与心理感觉联系在一起了。
与物如此,对人也是这样,所谓“中庸之道”即是“恰到好处”,而非简单的不偏不倚。
《论语•雍也》有云:“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即说此意。
人们的审美心理与自然规律相协调,所以从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这个角度来审视,几何形便是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归纳,这其中蕴含的各种美法则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法则——和谐,以上谈的是和谐律的本源。
下面谈一下由和谐律派生出来的对称律等形式美法则。
2、对称那么究竟什么是“对称”呢,为什么它是形式美规律的核心,这须从起源上进行探讨。
对称的概念是很宽泛的,最初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
如人们陈列物品时,总习惯于左右匀衡的摆设,这是人的行为规律。
再如,人的面部器官左右两边分布相同,这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规律,随着这一概念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这个定义逐渐严谨起来,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在数学上,它的意义是对称变换,在物理学、地质学中研究晶体的对称性质,则有了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型等概念。
而在艺术设计中,对称这个概念则是从形式美法则中归纳出来的。
从视觉上讲,它是均齐之美;从心理感觉上讲,它是协调之美,其它形式美法则均是与之相联系的。
从本源上讲,对称规律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适应的。
从人类孩提时期制作工具、物品的时候起,就逐渐感觉到对称的形成要适合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要求,使人感觉到方便和舒适,久之便自然的对此产生一种美的感觉。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把一种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来的意思往往是为实用的便利比审美的价值来得多,一件不对称的武器,用起来总不及一件对称的来得准确,一个琢磨光滑的箭头或枪头也一定比一个未磨光滑的来得容易深入。
”格罗塞从人的审美与劳动说起,可谓精辟。
人为什么偏爱对称呢,这是长期生活经验所致。
原始人类在彩陶的纹样上,在器皿的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意识,证明了这种规律已潜入到人类的大脑之中,而又不自觉的将之运用在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之中。
它的起源首先是为使用的方便、合理而产生的,只是到了后来,特别是几何形意识的出现,才形成了艺术创造的审美基础。
对称的规律是构成几何形图案的基本因素,其它形式美规律则是它的复合、交叉、变异。
从起源上讲它是最古老的,从构成法则上讲,它又是最基本的,因此说它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
正如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指出的一样,人所固有的对称的感觉,正是由这些样式养成的,这从下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野蛮人在自己的装饰艺术中重视横的对称,多于直的对称。
器具和用具仅仅由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也往往要求对称的形式。
依据格罗塞的说法,如果装饰自己盾牌的澳洲野蛮人认识对称的意义,就像具有高度文明的建造巴特农神庙的人一样,那么很明显,对称的感觉在艺术史上根本什么也没有说明,而是给予人以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练习和实际运用则由他的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决定,为了进一步说明对称法则的广泛意义,下面说一下对称律的几种形式:1、完全对称,即“均齐对称”,是完全同形、同量、同结构的形式,如建筑物的外廊立柱,中国传统客厅中堂的布置,自然物中的雪花结晶以及衣、食、住、行中的若干对称均衡的因素等。
完全对称,能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庄重、沉静等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构成要素,处理不当,易产生死板、单调、无生机之感。
2、近似对称,即不完全同形、同量、局部结构稍有变化的对称图形,如传统的对联、门神、门前石狮等。
门联的内容左右不同,门神的形象文武相别,石狮又分雌雄等,这种局部有差异的对称,均衡统一中的小小变化,更能从稳定的匀齐中感受到丰富的变化。
3、反转对称,虽同形、同量,但方向相反,典型的如太极图,这是对称均衡的形态两相逆转,均衡互移产生的图形,这种对称对比强烈,有静中含动之势,富有张力。
随着对称图形这个核心的不断变化运用,在不匀称中求平衡的构成中便产生了律动,在多样统一之中这种律动演化组合成反复律,因而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此,连续之美便产生了。
连续之美体现出的是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组合,在音乐里节奏是指节拍的长短或强弱交替出现而又合乎一定的规律称之为节奏。
节奏是旋律的骨干,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旋律则是在节奏基础上的扩展,反复、重复,以音的高低不同形成的旋律线,体现出一个调式特征,表达着音乐的意义。
而在图形设计中,对节奏和旋律的表现,则是以构图条理中的反复、黑白、大小、虚实、强弱、主次等关系来体现出的,是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延续,延续中的重复与回归,回归中的再次统一和变异。
这种变化,其根本因素还是内源于对称律,古今中外人类的艺术创造中无不体现着这种变化来的连续之美,它构成了我们的设计世界。
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古代建筑、家具、石窟装饰等,无不体现着这种形成规律。
由对称而连续,最后会生成一种感觉——统觉。
具体地说,当一个图形以一个不断连续的方式向上下或左右重复延伸,我们看到这个图形时,无论视点移到哪个位置,呈现在我们视觉中的都会是一种连贯的整体感觉,协调统一。
如图案形式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均是产生这种规律的土壤,这种纹样与轮廓融为一体的视觉感受就是统觉。
对这种法则的运用,在我国古代装饰艺术中俯首皆是,如仰韶文化半坡型之“菱形纹”陶盒,据考,这里菱形纹是由鱼纹演化而来的,在这陶盒的装饰图案中已不见鱼的踪影,所见到的是由扁方格之内黑白对比的三角形,配置成一个单元,交替延续而生成的统觉——菱形纹的连绵不断。
这种视觉和谐规律,包含的诸多形式美法则是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
二、强化几何形训练,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意义形式美的各种法则都是由最初的对称律构成的,因此,构成原理的理解和强化几何形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然界任何物体的外部形态,虽说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些物体可以归纳为几何形,因此,抓住了几何形训练,即抓住了平面构成的本质原理。
对于上述这个认识,是从教学中体会出来的,在上素描基础课时,会发现学生们在对所画形体结构并不理解,未确定时便急于,也乐于铺设调子,这是因为铺大色调,能够很快地体现物体的表面形态,有立体感,能出所谓的效果。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便遮盖了起形的不准,遮盖了对物体结构认识的不充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应强调结构素描的训练,就是以了解、掌握物体的构造为主旨的素描训练,在画面上的表现有两个方面:1、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组合、构成、穿插关系。
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运用规律。
2、支持物体外在形体特征的内部构造,如在画人物头像时,头骨的骨骼和面部肌肉是内在构造,只有理性的了解头部结构的内在信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头部的形体特征,才能画准头像,同理,将结构意识运用到设计教学中同样重要,具体地讲就是以几何形元素,去理解形体,因为几何形是总结了自然界的多种形态。
是各种物体的抽象形状,如学生们以“鱼”为元素,进行连续图案设计时,多喜欢用写实的鱼形来做图案,习惯于具象形式,不善于从现实物象中提炼几何形态,缺乏几何形的形象思维,这样是有悖于平面构成原理的,再如平面构成中“突变”这一课题,是指形体的大部分基本不变,极少部分发生突然变化,形成动与静的视觉对比,如果用具象的花卉,动物图案做作业,效果不如用几何图形提高快,因为几何形是能够除去表面的复杂,而以鲜明的设计元素来概括形体的。
长此以往地进行这样的训练,鼓励学生用几何形归纳形体,会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这种训练中也自然而然地了解、掌握了艺术设计中的各种形式法则和其先后的主次关系了。
总之,几何形的美学意义是普遍的、广泛的,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看,它相当于美学图解,特别是理解了艺术设计的核心——对称,这一基本法则,更能帮助我们对艺术设计的实践。
因为,抓住了对立统一的本质,才能抓住根本,才能更有效地运用它,相信我们能创造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的和谐。
”谭晓山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