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教师简略地介绍,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开始,南方无战乱,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学生分组讨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2)时期、地点:北宋前期,四川地区。(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5)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想一想,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三、课堂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业布置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2.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教学反思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需要从史料中启发学生得出自己正确的认识。

2017-2018学年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部编本)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每年国庆节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并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一)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2)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1)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2)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至25课教案打包25套新人教版-9故乡

9.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 3.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检查词语预习: 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 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 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 5.听课文,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 标人教版)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 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 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 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1

第 9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 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法分析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 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 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 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 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 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 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 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 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一、革命志 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 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 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最新语文教案: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第9课《故乡》三维教案上课时 间:年月日第周 星期课时编号: 16 课题 9 故乡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 难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简介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回顾、复习 了解巩固文体知识 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 听介绍 了解背景及文常 二、整体感知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阅读、讨论交流 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 三、熟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 教 后 反 思 上课时 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 17 课题 9 故乡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 难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

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讨论交流 分析形像与主题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 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二、深入探究 讨论交流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 明朗、美丽、令人神往, 说说它的作用。 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末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原文.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原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 余里,别了 20 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 20 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 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 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 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 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 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 *,向一匹猹 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 30 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 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 30 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 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 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 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故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材分析: 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 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标第一网 2.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 3.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问题,了解性阅读全文。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 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辛亥革命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 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 4.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5.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辛亥革命 课题第9课辛亥革命备课时间课节累计1 节科目历史班级课时1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 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 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 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 时间 教学 手段 (一)启: 回顾旧知: 1.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宗旨和号召?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内容、性质和作用? 3.三民主义的提出者?在哪个报刊中提出的? 4.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影响?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终于,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革命爆发了—— (二)读: 导学提纲: 1.革命志士的奋斗都包括哪些武装起义?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地点、结果、地位和影响? 2.武昌起义的谋划、主要力量、时间、经过、结果?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据导学提纲阅读教材5 7 多媒体 课件展 示

(三)议:讨论导学提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四)知: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 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五)练:达标检测题 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B )3 25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念故乡word教案

《念故乡》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主题音乐,认识英国管,辨认其音色。 2、能对思念、热爱故乡的艺术作品产生兴趣。 3、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我国老一辈艺术家李叔同及其作品。 4、能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有情绪变化的演唱《念故乡》。 5、能结合当代特点创作《念故乡》歌词。 教学分析 歌曲《念故乡》是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摘选出来的,旋律富有歌唱性,朴实优美,情深意浓,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思念;歌词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填词,表现了遭受日本人侵略流落他乡的人民对家乡的思念,收复旧山河的决心。在教法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以情感为纽带设计课堂程序,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中。在学法上,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欣赏、演唱、创作、等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音乐情感,表达思乡的感情,了解名家名曲,增长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体验《新世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主题音乐。 2、有感情的演唱《念故乡》。 教学难点:变化音量和力度演唱歌曲,结合时代创作歌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步骤教的活动学的活动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及 说明 课前准备播放童声合唱《念故乡》听赏音乐让学生在无 意识中进入 课堂音乐情 绪。 导入1.播放影片《城南旧事》 中女主角表达思乡感情 的独白片段。 2.提问:这是一位身在 他乡年愈花甲老人的内 心独白,表达她怎样的感 情? 听赏,体会影片中 女主角的内心情 感。 说出非常思念故乡 北京的感情。 创设情景,通 过影片画面 及朗诵,感染 学生,打动学 生,进入意 境。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二、【自主先学】(1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导入栏(小红字部分) 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时间、。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那些起义?每次起义的时间、地点?明确每次起义的结果? (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 三、【展示点拨】(15分钟) (一)分组探究 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 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 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 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9.《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法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大家知道:提起“故乡”我们会想到自己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有时我们也把“老家”称之为故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写故乡的诗文。有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的;有抒发对故乡的离情别绪的;还有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的激动和欣喜的。 鲁迅先生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绍兴时,他有没有那份激动和欣喜?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学生可事先到网上查寻有关资料以作补充)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听录音(小声跟读),给段标注序号,找出生字并正音。 阴晦.(huì)潮汛.(xùn)祭祀.(sì)装弶.(jiàng)脚踝.(huái) 髀.间(b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瑟.索(sè)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故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备课班级九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 课题:故乡鲁迅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2.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3.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速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难点跳的课文,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炼课 题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 指导教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怀探究相结合。 教具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 入 新课聆听,进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 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 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 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 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 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激发学生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提示: 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 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 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 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 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4.图片展示: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讲述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提示: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昌起义(电影辛亥革命) 7.教师提问: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提示: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故乡》

《故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故乡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 9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情节与环境,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闺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⑴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⑴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肖像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