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233.07 KB
- 文档页数:15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应用开发、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毕业要求: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2 .具备扎实的环境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基本技能,具有的一定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 .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等有关法规和政策;5 .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6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特色:在培养过程中,实施1-4学期环境大类培养。
应用为本,能力优先,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面;重点培训学生在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四、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五、核心课程地质地貌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学、环境评价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学、环境工程学等。
六、学时与学分学时学分结构表选修最低59分,实践教学环节最低59.5分。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表一:通识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表四:实践教学平台。
环境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结构要求和主干课程设置。
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环保领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知识结构要求:
* 人文社科知识: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历史和社会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 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所需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 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化学、水分析化学和水处理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掌握水力学、工程力学、水文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
* 专业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力学、化工原理、水力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 能力结构要求:
* 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 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能力,具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 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革新的初步能力。
4. 主干课程设置: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等。
此外,对于环境专业的培养方案,一些高校还会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术竞赛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最低学分171401,环境科学,3-7年,理学学士、160学分二、专业介绍和特点环境科学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环境类专业之一。
1996年以来,环境科学学科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200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该专业现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在河南省该领域名列前矛。
依托本学科建立了“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三个层次的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是河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旨在培养环境科学、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该专业理论课程结构合理,实践课程完备,教风严谨,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该专业施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分流培养模式,分别培养学术型人才、师资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在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平台,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开设有大量的基础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实验以及3类专业人才需要的特色课程、强化训练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等。
在注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这些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Training Program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一、指导思想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它是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社会建设为目标的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对环保人才形成新的需求。
需求。
为了使本专业本科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具备合理的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形成理科学生特有的专业思维模式,形成理科学生特有的专业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社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发展和对未来社会需求的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计划以厚基础、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本计划以厚基础、强技能、强技能、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方向,注重素质教育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为方向,注重素质教育和实际能力培养,以提高毕业生将来立足专业、以提高毕业生将来立足专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注意结合环在课程设置中注意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我校的学科实际特点,建立以加强数学类、化学类等学科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以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理学、环境水文学和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构建以环境监测、环境工程概论、环境毒理学和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专业课程。
环境毒理学和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专业课程。
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系的实际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学、用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专业的师资优势,开设环境科学进展、生态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专业的师资优势,开设环境科学进展、生态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专业的师资优势,开设环境科学进展、生态工程学、环境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全球生态学、生物监测等拓展专业课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25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环境管理、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监测与管理及环境工程规划、设计、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接受环境污染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污染治理、监测与评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工程类课程知识,具备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应用能力;2、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控制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管理、设计、运行的能力;3、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的方法;4、熟悉环境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报告书撰写能力。
7、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
8、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专业方向1、环境质量控制方向:具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法规、环境风险评价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能力,能在环境评价、环保局、规划设计院等公司工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况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该专业涉及到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
二、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2.具备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环境监测、评估和污染控制;3.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4.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环境中协作工作;5.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环境问题。
三、培养方案1.专业核心课程(1)环境化学:介绍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和反应机制,培养学生分析环境样品的能力;(2)环境监测与分析:介绍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环境样品分析的技能;(3)环境保护与治理:介绍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4)环境工程原理:介绍环境基础设施和工艺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环境工程设计和管理的能力;(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开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2)实习:组织学生到环境工程公司、环境管理部门等单位进行实习,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方法;(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进行一个环境工程设计项目或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选修课程(1)环境法律与政策:介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养学生了解和遵守环境法规的能力;(2)绿色化学:介绍环境友好的化学合成和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环境经济学:介绍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在环境决策中考虑经济因素的能力。
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综合运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知识分析、设计、评价和解决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技术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2、具备环境工程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技能;3、具备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等方面的能力;4、具备参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基本能力;5、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两个方面。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以及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模拟与数值模型、环境工程材料与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的关键,应该采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开展创新型实验课程;实习是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通过实习接触到真实的环境工程项目,积累实际工程经验;毕业设计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在毕业设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实验室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应该注重实验室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熟悉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环境监测、评估和治理等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科学分析、环境评估、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化学、环境污染控制等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治理与修复、环境法规与政策等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在环境科学应用方面的能力。
(3)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等选修课程,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方向。
2.实践教学:(1)实践环节:配备实验室实践、野外考察和调研等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科学实践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实习实训:与环保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使他们能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操作流程。
3.项目实践:(1)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术思维的培养。
(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环保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4.团队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并通过合作项目的实践,加深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5.评估与考核:(1)课堂考核: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包括课堂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
(2)实践环节考核:对实验实习和实习实训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项目成果评估:评估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成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
三、实施方式:1.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采用面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2)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能力。
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1.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对于解决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环境科学人才,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十分必要。
2.目标和任务:(1)目标: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任务: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环境科学基础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包括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技术、环境工程与管理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律等,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其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4.实践教学:(1)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实地调查的机会,加深对环境科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毕业设计,选择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
5.科研平台建设:(1)实验室: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科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2)科研项目:积极争取各种科研项目的支持,建立与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高校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6.教师队伍建设:(1)师资配备:增加环境科学领域的高水平教师,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2)培养计划:建立教师培养计划,提供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7.交流与合作:(1)国内交流:组织学生参与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等,增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2)国际交流:鼓励学生赴海外著名大学交流学习,提高其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8.评估与奖励:(1)评估: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完善教学计划,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2)奖励:根据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设立奖学金和科研奖励,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和科研工作。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环境科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和广泛专业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领导管理能力、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二、学习目标1.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等。
2.熟悉环境监测、环境模拟、环境评价等方法和技术。
3.了解环境法规政策和环境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
4.具备良好的英语阅读和文献检索能力。
5.具备实验操作技能和现场调查能力。
6.学会撰写专业论文和技术报告。
三、学习内容1.基础课程: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与生态学等。
2.专业课程:环境管理原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统计学、环境化学、水环境工程学、大气环境工程学、土壤污染与修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学等。
3.实践课程:环境调查与监测实习、环境污染治理案例分析、环境工程设计等。
四、综合实践1.毕业论文:以环境科学相关热点问题为主题,通过调查与实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现场答辩。
2.实习:在环保局、环境检测机构等单位进行实习,提升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竞赛:参加环境科学相关的竞赛,拓展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模式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方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延伸。
2.实践教学:注重实验室实验、市区考察、工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动手能力。
3.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一名导师,提供一对一指导和学习建议,帮助学生规划并完成学业生涯。
六、培养方案周期本培养方案周期为四年。
其中,前两年为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后两年为实习和综合实践的阶段。
七、学位授予学生在通过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答辩后,可获得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