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测量调查确权登记发证项目技术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52
1 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测量调查确权登记发证项目技术方案
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
一、总体技术流程
本项目总体技术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前期准备
(一)成立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机构
(1)广安区与广罗、龙安、悦来、兴平、杨坪、井河、郑山、大安等8个乡镇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2)村成立确权登记指导小组,由各乡镇领导、驻村干部和村委委员组成。
(3)确权调查工作小组,由每个村民小组选出两个人(一般是村民小组长、在本村民小组的村干部一名)和作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确定确权调查工作小组名单(一个村民小组两份)。
各乡镇要把领导小组、确权调查工作小组及实施方案,相关人员名单、电话、职责等材料盖章上报广安区国土资源局。
(二)宣传动员
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会议等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为该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户主动参与配合到该项工作中来是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减少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关键。
宣传工作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中之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作业单位
1)、主管领导及项目经理与业主积极沟通宣传工作相关事宜;
2)、技术人员可结合当地相关部门召开的动员会进行技术宣导,并提出相关工作配合意见及要求;
2、业主单位
1)、相关管理部门应提前报请当地政府开展前期宣传工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所辖范围内下一级政府下发协助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及使用权证发放工作的相关行文;
2)、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在业主及当地政府支持下,通过报纸、电视、公告等形式进行核发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宣传; 编写技术设计书
宣传发动、业务培训
控制测量(利用四川省GNSS成果) 收集或绘制工作底图
图上划分行政街坊
发送申请书和指界通知书
收取并审查权源材料
现场核实权源材料 确定界址
界址边勘丈、现场绘制宗地草图
填写房产面积测绘记录手簿、完善签字盖章
调查资料整理与数据输入 图形编辑
网络RTK界址点测量
房产测量 过程质量检查 权属界线分宗套合图件 分区确定权属调查种类、范围
形成外业调查成果
成果质量检查
成果预验收、验收
界址点测量 2 3)、以镇为单位由各镇政府组织召开核发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动员大会;
4)、各村委对要进行登记申请发证的用地户进行统计并上报当地管理部门,在统计名单的同时给用地户下发通知单,为现场调查作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5)、及时为承建单位提供工作函及工作证。
(三)收集整理资料
乡镇村组干部负责收集齐全该行政辖区内资料:①、申请人(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②、农户户口簿复印件;③、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
广安区国土资源局协调作业单位收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地籍资料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2013年末变更调查数据库。
三、控制测量
为了使整个项目的测绘成果坐标、高程数学基础统一,对后续工作有效控制、避免后续工作环节所形成的成果误差,所以本项目的控制测量工作必须采用统一布测。
(一)布测要求
房产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也可越级布网。控制测量前,应充分收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和资料,按现行《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11)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凡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对达不到要求的控制网点,也应尽量利用其点位,并对有关点进行联测。
1、布测内容
房产平面控制点包括二、三、四等平面控制点和一、二、三级平面控制点。房产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
2、布测密度
建筑物密集区的控制点平均间距l00m左右,建筑物稀疏区的控制点平均间距200m左右。
3、测量方法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GPS定位测量等方法。
4、技术指标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各主要技术指标按现行《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11)的规定执行。
(二)首级控制测量
1、GPS控制网技术设计、布测方案能满足房产测量和相应精度分级的要求,精度指标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测量中误差规定如下公式:
22)b()a(d• -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1×10-6)
d-相邻点的距离(km)
当GPS接收机具有快速静态定位功能时,观测时段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技术设计书中规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各等GPS首级控制网宜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测定。
2、GPS各等级GPS网应布成具有独立检核条件的图形(如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导线网形等),图形结构良好,同时顾及后续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加密测量的需要,所选的点必须保证有2个以上方向通视。
3、设计GPS布网方案时,应根据测区已有控制网的情况,尽量使其与原有控制点的点位重合,以便对原有控制网成果改算;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点,当重合点数少于3点时,应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与联测的点总数不得少于3点。
4、点位选择合理,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小于15度;远离大功率无线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米;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以及大面积水域;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选点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5、点位命名规范,点之记填写规范、正确,点位周围有高于10°的障碍物时应绘制环视图。 3 6、标石的类型、规格、外部整饰以及埋石作业的方法和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7、接收设备选用、检验方法和结果符合规定。
8、操作方法规范正确、观测条件掌握良好。
9、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宜小于10%;补测和重测以及数据删除合理,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要求。
10、野外检核计算正确。
11、数据处理的软件符合要求、处理的项目齐全、起算数据正确。
12、GPS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包括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等数据处理过程,各项精度指标达到规定限差的1/3~2/3(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13、上交资料包括观测记录的存储介质和备份、以及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等,内容和数量齐全、各项注记和整饰符合要求。
(三)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控制点是房产要素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2.图根控制可采用四川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或选用常规测量方法。
3.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地籍要素测量的需要,一般每幅1:500图不少于8点。
4.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5.图根点一般可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在一级根点上适当埋设固定标石。
6.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DJ2 DJ6
一级 1.2 120 1 2 18 ±24n 1/5000 0.22
二级 0.7 70 1 40n 1/3000 0.22
注: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度少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电磁波测距导线可按需要自行设计,但精度不得低于表中的规定。
(四)GNSS图根测量
1、测量方法
GPS网的布网遵循《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要求,在GNSS站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采动态网络RTK直接施测控制点坐标,也可以采用双频GPS接收机按静态相对定位方式进行施测,其技术要求如下:
(1)、每个控制点观测时间不低于45分钟,其采样历元间隔为15秒,卫星截至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总数不少于4颗,单基准站应独立观测两次。
(2)、观测前应严格对中,整平仪器并设置好有关参数,开机前和关机后各量取一次天线高(两次之差应小于5mm),平差时取平均值。
(3)、作好观测各项原始记录,不得在草稿本上转抄、划改。
(4)、控制点位于坎沿、屋檐、灌木顶等高差急剧变化的位置时,一般应标注比高,量注至0.1m。
(5)、控制点选定后,应实地照相。一般情况下由南向北摄影(远景),画面内适当反映控制点与周边地形的关系。
(6)、GPS观测数据应提交原始观测数据和RINEX转换数据文件。
(7)、同步观测的两个基准站之间,以及基准站与控制点之间基线边长,平地、丘陵地边长不超过40公里,山地不超过100公里,
(8)、基准站应尽量选在具有良好的通讯,电源及后勤保障等条件的地方。
(9)、基准站应远离电视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发射源,其距离不得小于150m,离开高压输电线不得小于50m。控制点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并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和大型金属物体等。
(10)、GNSS站网络覆盖的区域可采用动态网络RTK直接施测图根控制点。技术要求按《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执行。
2、注意事项
(1)、在GNSS站网络覆盖的区域,可采用与基准站联测的方法(网络RTK)获得图根控制点坐标,利用四川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求取图根控制点正常高。利用网络RTK进行图根控制点测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