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基本原理及读片
- 格式:ppt
- 大小:8.71 MB
- 文档页数:115
磁共振阅片方法
磁共振阅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了解正常人体组织MR信号特征:这是MR诊断的基础,例如脂肪组织在SE序列上表现为强信号,而在脂肪压制序列上则为低信号。
2. 阅读图像:在读片时,一般先阅读横断面切层图像,从上而下或由下至上地依次逐层全面观察,先取得受检部位组织器官的整体概念。
然后再将兼有冠状面和矢状面切层系列者,结合重点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立体定位”和其它诊断信息。
3. 观察病变:根据基本病变的磁共振表现,触类旁通,用于全身多部位病变的诊断。
例如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出血在各扫描序列上均呈高信号;纤维化组织具有很短T2值和很长T1值;囊性病变因其内蛋白含量的高低及有无出血等可表现为多信号强度;钙化一般是长T1和短T2信号;坏死区是长T1和长T2信号,较非坏死区呈更长的T1和更长的T2信号。
4. 观察血管:MR血管成像,简称MRA,有两种血流成像的模式,一是时间飞跃法 Time of Flight 即 TOF 法;二是相位对比法 Phase Constrast 即PC 法。
前者通过血流的饱和效应,后者是通过相位对比变化而区别于周围的静止组织,突出并重建血管图像的。
5. 观察水成像:MR水成像技术正在兴起,这些技术包括MR脑成像、脊髓腔成像、胆道成像、尿路成像等。
MR水成像技术类似常规X线造影检查,而且大有取代这些创兴X线造影检查之趋势。
请注意,在读片过程中如遇到疑问或无法理解的情况,请寻求专业医生或影像学专家的帮助。
MRI基本原理及读片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器官影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MRI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氢原子在强磁场里的自旋共振现象。
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具有自旋,当置于强磁场中时,氢核的自旋朝向会与磁场方向保持平行或相反。
施加一个特定的脉冲磁场,可以使氢核自旋发生共振,这时氢核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并放出能量。
MRI设备会通过感应线圈产生一系列电流脉冲,这些脉冲可以生成有特定频率和角度的磁场。
当这些脉冲磁场作用于患者身上时,会使得氢核自旋共振,并发射出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感应线圈采集,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最终形成人体内部的影像。
MRI影像的读片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图像质量评估:读片前首先需要评估图像质量,包括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和噪声水平等。
如果图像质量不佳,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扫描。
2.基本解剖结构识别:读片人员需要熟悉人体解剖结构,对不同组织器官、血管和神经进行识别。
这需要对人体解剖学有较好的了解,以便准确地识别各个结构。
3.病理改变的观察:在识别基本解剖结构的基础上,读片人员还需要观察和识别患者身体内部是否存在异常的病理改变,如肿瘤、炎症、损伤等。
通过比较患者的影像与正常图像或其他病例的影像,可以帮助确定病例是否存在异常。
4.总结分析:读片人员需要将所观察到的病理改变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类型等。
他们还需要判断这些病变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有何影响,并提出治疗建议。
在进行MRI读片时,除了以上步骤外,读片人员还可能会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注释软件、对比增强剂等,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诊断和分析病例。
总的来说,MRI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影像。
MRI的读片过程需要对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进行识别和分析,以帮助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临床培训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及读片方法演示文稿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核磁现象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掌握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及准确的读片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磁共振临床基础知识1.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通过改变外加静磁场和高频电磁辐射的频率,使原子核磁矢量发生受迫的能量变化,再通过梯度磁场和高频线圈的变化,得到不同组织的磁共振信号。
2. 磁共振扫描序列常用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和增强扫描序列。
T1加权序列适用于显示解剖结构;T2加权序列适用于显示病变;增强扫描序列适用于观察病变血供情况。
3. 磁共振影像解剖结构磁共振影像解剖结构包括脑、胸腔、腹部等。
脑部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脑组织的异常结构和病变,胸腔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肺部病变,腹部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腹部脏器的异常结构和病变。
二、磁共振读片方法演示1. 读取序列及参数设置打开磁共振图像,选择所需的扫描序列,设置合适的窗宽窗位以显示图像细节。
根据病情需求,合理调整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和翻转角度等扫描参数。
2. 图像评估与患者信息核对首先评估图像清晰度,包括图像边界清晰、病变显示是否明确等。
其次,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确保与图像信息一致。
3. 解剖结构观察根据磁共振图像,观察和评估解剖结构是否正常。
比如,脑部磁共振图像应注意观察脑回、脑室、脑实质等结构是否完整,有无异常信号等。
4. 病变辨析与分析在图像上观察和分析病变,包括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等特征。
通过比对不同序列的信号强度和特点,辅助判断病变的性质,如囊性、实质性、出血等。
5. 诊断意见与建议根据图像观察和病变分析,提出诊断意见,并结合临床病史,给出治疗或随访建议。
例如,病人脑部磁共振图像上显示出一颗直径较大的肿瘤,可以提出肿瘤的初步诊断,并建议行进一步的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治疗措施。
MRI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读片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理论的非侵入性医学成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被检物体中的原子核进行特定的激发和检测,获取图像信息。
本文将对MRI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读片过程进行阐述。
MRI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物质中的原子核具有自旋,而核的自旋方向在强磁场作用下会取向。
当外加射频脉冲与核自旋共振频率相同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在这种共振状态下,外加射频脉冲的能量会被尽量多地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同时又会通过散射或退相干等方式传出。
磁共振成像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磁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磁场,常用的磁场强度为1.5T 或3.0T,也有更高的磁场强度。
强磁场能够使样品中的原子核在空间中取向,形成一种差别。
2.加入梯度场:在磁场中加入梯度场,使得梯度磁场在空间中具有不同强度,使得物质对不同磁场梯度具有不同的响应。
通过改变梯度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实现对不同切片位置的成像。
3.激发和检测:通过向样品中加入射频脉冲,使得样品中的核自旋转动,进入共振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样品吸收能量并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检测信号的变化来获取有关样品的信息。
4.重建图像:对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算法重建出图像。
常见的图像重建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和反投影算法等。
尽管MRI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较为复杂,但其优点在于其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对比度,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作为对比剂。
因此,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在读片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结构的位置、形态、信号强度以及对比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MRI磁共振成像中常见图像特征的解读:1.影像灰度:MRI图像中不同结构的灰度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局部组织的磁化率和T1和T2松弛时间等。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结构的相对灰度值来进行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