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 格式:docx
- 大小:226.46 KB
- 文档页数:4
英国译学界的名人张美芳(中山大学,广州510275;澳门大学,澳门)前言:本文作者于2002年下半年到英国访问,期间访问了英国多个设有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大学及其翻译学科的领头人,其中包括:曼城理工学院的蒙娜·贝克(Mona Baker, Umist);萨里大学的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 ark, Surrey University);赫瑞沃大学的伊恩·梅森(Ian Mason, Heriot Watt University);米道士大学的科思婷·曼可尔(Kirsten Malmkjaer, Middlesex University);艾斯顿大学的克里思汀娜·沙伏讷(Christina Schäffner, Aston University);伦敦大学学院的逖奥·荷曼斯(Theo Herman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帝国学院的马克·撒特威(Mark Shuttleworth, Imperial College); 萨里大学的杰瑞米·曼迪(Jerem y Munday, Surrey University)。
遗憾的是,虽然笔者在英国期间曾跟闻名世界译坛的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苏珊·巴斯纳(Susan Bassnet, Warwick University )在网上联系过,并准备前往访问她,后来却因她临时有出国任务,我们见面的计划未能实现。
上述学者是活跃在英国译学界的精英分子,也是国际译学界的知名人士。
他们的一部分著作已在中国出版,例如Newmark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与《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Baker的《换言之——翻译研究课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Hatim 和Mason 合着的《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Bassnett 和Lefevere 合着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 –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等;而他们的新作更是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翻译研究生的必读或常用书籍,例如Mark Shuttleworth 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Jeremy Munday的《翻译研究入门》(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 Hermans的《翻译研究体系——解释描写途径与系统导向途径》(Translation in System s—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等。
纽曼《大学的理想》读书报告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1890)出生于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三一学院,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1817年就读于牛津大学三一学院。
1825年担任英国牧师。
1828年成为牛津大学圣·玛丽教区的神父。
在牛津运动中,他撰写了《时论册集》中的二十九篇文章,企图恢复被新教改革运动所丢弃的许多观念和实践,在新教与罗马天主教之间寻觅出一条中间道路。
他在1841年撰写的《第九十号时论》被英国圣公会当局谴责有罗马天主教倾向。
之后,他过了几年退休的生活。
1845年改信罗马天主教。
1846年被任命为罗马天主教神父,对罗马天主教在英国的复兴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伯明翰的城郊,他创建了一个祈祷会,就是一般没有誓约的神父聚居的团体,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余生。
作为对查尔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抨击天主教神父的回应,他于1864年写了一部灵修自传《生命之歌》,陈述自己成为一名天主教徒的理由。
该书使他赢得了许多新教徒的尊重。
1851年纽曼应邀出任新创办的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
1852年他在都柏林为宣传这所新办的大学作了一系列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经修改,再加上他在其他场合所作的有关大学教育的演讲合成《大学的理念》一书。
他在教育领域的主要成就是此书的出版。
本书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系统、全面、综合的论述了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名著。
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在牛津大学生活二十余年,牛津的精髓——学院制、寄宿制、导师制——构成了他的大学理想的重要内容。
此外,他的宗教生涯也极大的影响了他的大学理想(曾为英国国教徒,1845年皈依罗马天主教)。
(此段开场白需缩减,语言需提炼)一、纽曼的《大学理想》形成的背景1、政治因素18世纪末的法国和美国的政治革命,宣布人人都应有政治自由。
语言游戏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用语语言游戏是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用语。
指“把语言与活动这两者交织到一起而组成的整体”(《哲学研究》)。
他认为语言是人们用来在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手段,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游戏本身就把语言的运用、活动包括在内,正如棋类活动这个概念本身已把棋子的走法包括在内一样。
语言本身作为活动是一种生活形式,在特定语言中出现的语言游戏是人们的生活形式的表现,期望、意向、理解等等也是通过语言活动而成为生活形式的。
“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由维特根斯坦提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了语言活动的意义,旨在通过语言的使用过程研究语义.他的根本主张是不要把语言看作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而要看作体现生活的动态人类活动.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篇章理解应该被视作一种建设性和持续性的活动,而决不仅仅是将篇章所包含的信息传输进听者大脑中的简单过程.篇章理解是根据内容、观点和场景的种种关系对接收到的篇章作出系统阐释的过程.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倾向逻辑实证本质主义语言观,他把世界区分为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部分。
他认为语言可以解释世界,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事实由对象和对象间关系命题构成,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所以,客观事实和语言命题之间有逻辑对应关系,因而语言可以揭示世界的逻辑关系,这些为可言说部分。
而那些不可言说的神秘部分,他认为至少有5种,包括伦理、人生意义、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等等,是无法用逻辑说清楚的,即便是说出来也没什么意义,对这部分应该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彻底转向,他认为自然语言十分丰富,而且动态变化没有唯一性,且与语境密切相关,语言在生活交流过程中形成,只能作为生活工具,是一种建立在生活形式之上的语言游戏,而游戏无法揭示本质,只是一套规则。
英语语言史是一本介绍英语语言演变和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其对于理解英语语言的起源和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中,albert baugh(阿尔伯特·鲍)是该书的作者,该书内容翔实、详尽,涵盖了英语语言的起源、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就英语语言史albert baugh中文版展开一系列的介绍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书的内容和价值。
一、书名及作者简介《英语语言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是由albert baugh撰写的英语语言发展史著作,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albert baugh(1885-1981)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曾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语言学教授,并对英语语言的演变和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书籍内容概述该书分为多个部分,涵盖了英语语言发展的多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 英语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英语、中古英语、近代英语等时期的语言特点和演变过程;2. 英语词汇的演变和扩展,包括词源、借词和词汇的意义变迁等方面的内容;3. 英语语法和句法结构的发展,包括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演变,句式和结构的变化等;4. 英语语音和音韵的演变,包括发音规律、重音变化和音位的演变等。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英语语言史albert baugh中文版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英语语言发展史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读者了解英语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把握英语语言的发展;2. 提供丰富的语言数据和案例,有助于研究者进行英语语言历史和演变的深入研究;3. 为相关学科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工具,有利于推动英语语言史研究的进展。
四、书籍对读者的启发和影响英语语言史albert baugh中文版作为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对读者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英语语言的演变和变迁,增进对英语语言历史的理解和认识;2. 拓展读者的学术视野,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英语语言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3. 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文献参考,有利于读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认知派与经验派教学法——情景法情景法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情景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理论,强调学生通过模仿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发音和语法的准确性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错误。
情景法早期称为口语法,代表人物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和霍恩比。
发展时间: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盛行于50年代,影响一直持续到60年代情景法的主要特点是:(1)教学目的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的实际掌握,而言语技能又是通过掌握语言结构而获得的。
(2)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用于口头训练然后再教书面形式。
(3)课堂用语是目的语。
(4)新的语言点要在情景中介绍并操练。
(5)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
(6)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语法项目进行分级排列。
(7)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后,再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
产生背景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对口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注重口语,语法翻译法受到了挑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法应运而生。
到了21世纪2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Palee和Homby等人倡导并提出了情景教学法。
最初,情景教学法被称为“口语法”,后才被改称为现在人们所提及的“情景法”。
从教学法的历史发展来看,口语法是直接法的演进,情景法是口语法的发展。
情景教学法的适时出现使其曾一度被广泛应用,其倡导者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着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理论基础情景教学法的语言理论是英国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口语是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说话能力的核心;其学习理论则以行为主义者学习习惯理论为基础,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首先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而非条件,其次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
清景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英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由于情景法是在口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且与同期在关国产生的听说法有着相同的语言理论基础,都重视口语训练,口语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说话能力的核心,该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知识与语言使用的情景之间的紧密联系。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引言语音、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学好语音、语法和词汇是学好语言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地理解词义和得体地使用词汇,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词汇意义在一定的语境中的应用和理解是语用学研究的课题,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目标和要求。
二、语境的内涵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上下文或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提出的。
1923年他在所著的《意义的意义》这本书中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并将语境划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他认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1] 此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 )吸收并发展了马林诺斯基的观点,1950年在他所著的《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提出了“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的概念。
[2] 韩礼德( Halliday )从实际语言使用的过程对语境的构成进行观察和分析,1964年在其所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提出了“语域”这一概念,[3]“语域”其实就是语境。
1968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 )提出了“背景场景论”,指出说话既要符合语法规则,又要适合语境。
[4]Leech 对语境的解释是:说者和听者所共有的,对话语的解释有作用的任何背景知识。
这些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的阐述对于我们理解语境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国的语言学家们对于语境问题也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和论述。
王德春先生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5]语言学家何兆雄在他的《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将语境知识分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
[6] 胡壮麟教授将语境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分别指上下文,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及参与者,和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
新概念英语介绍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材之一,旨在帮助学习者从基础起步,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
该教材于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语言学家路易斯·亨利·白索(Louis Alexander)编写,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
本文将对新概念英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介绍,并分析其应用和学习方法。
一、新概念英语的特点新概念英语以其系统性、逻辑性和实用性而著称。
该教材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四个级别,内容涵盖了基础语法、常用词汇、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等方面。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渐进式学习:新概念英语的教学内容和难度都是有序进行的。
从最基础的语法规则和拼读技巧入手,逐渐深入,由浅入深地提升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2. 周期性总结:每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新概念英语都会给予一个详细的课后练习,以查漏补缺。
此外,它还会定期安排复习课,以巩固前期学习成果。
3. 注重口语训练:新概念英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
每个单元配有录音材料,学习者可以模仿录音中的发音和语调,提高口语流利度。
4. 增加阅读和写作练习的机会:除了听力和口语训练,新概念英语也注重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材中有大量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学习者能够扩展词汇量,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写作练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二、新概念英语的优势1. 系统性:新概念英语系统地介绍了英语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习者建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生活化:新概念英语教材中的例句和课文往往与日常生活相关,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实用的交际技巧。
3. 互动性:新概念英语注重互动和参与,学习者可以通过听音、讲话、读写的方式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4. 引导思维:新概念英语教材中的例句和练习要求学习者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和学习方法1. 针对小白学习者:对于初学者,可以从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开始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词汇和句型。
英汉语言动态静态比较与翻译技巧教学李晓敏(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50)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3-0140-03摘要汉语的动态性与英语的静态性是英汉对比中的一个重要论题。
对这两种差异进行分析对比,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翻译,文章阐述了这种差异对翻译技巧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动态静态翻译技巧教学A Contrast Study of Static and Dynamic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Li Xiaomin Abstract Static and Dynami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propert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elps us avoid mechanical transl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two properties and reveals its enlightenment to translation teaching.Key words Static;Dynamic;translation teaching翻译是一种涉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语言活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与思维方式使翻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然而,这些特点与思维方式亦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了翻译活动中的种种障碍。
在众多差异中,英汉语言在表征形态上的差异,即静态与动态的差异是英汉语言差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言语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言语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范文篇1:《试谈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
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一曲)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后经塞尔(J.R.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表述句与施为句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
很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摘要:英国学者G. N. Leech的礼貌原则不仅适用于口头语言,同样适用于书面语体。
本文以该理论为依据,结合商务信函的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了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和表现,认为,礼貌原则在现今商务信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bstract: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 English scholar G. N. Leech, cannot be only applied to verbal language, but also to formal style. Based on this theory, togeth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to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politeness princip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日常生活中,礼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大的调节作用。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迄今,许多西方学者诸如Lakoff (1973), Brown & Levinson (1978/ 1987), Leech (1983), Blum-Kulka (1990)等都对语言使用中礼貌, 礼貌原则, 面子, 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等进行过有影响的讨论。
在这些礼貌现象的研究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推英国学者G. 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s)以及P. Brown和S.C.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
语言学流派概述在现代语言学产生以前的两千多年间,研究语言的学问是规范语言学,即传统语言学,但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语言学,是近百年发展起来的。
其过程可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洪堡特、施莱赫尔、索绪尔、萨玉尔、布隆菲尔德和乔姆斯基等。
规范语言学之所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门科学,是由于它既非经验的,亦非实验的。
它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制定语言规则,而不是去记录语言现实。
它以最著名的文学著作为范本来确定这种规则,认为语言系统就包含在这些著作里,需要加以保护,不应让它改变。
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位意大利文学家曾经说过:“语法的唯一目的是让人说话正确。
”这是直到今天不少传统语法著作仍一再重复的观点。
其结果,使规范语言学日益脱离语言的实际。
与规范语言学不同,德国政治家和语文学家洪堡特则把语言理解为一种过程,从而要求历史地对待和研究语言及其发展。
不仅如此,他甚至比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走得更远。
他对个别语言(巴斯克语和爪哇的卡威语)进行于研究,使他的见解和现代描写语言学家非常相似。
因此,洪堡特在德国被公认为近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是十九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它最早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经验科学。
它研究彼此相关的语群发展方式,在传统上和比较语文学相联系,后者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
十九世纪初,语言的谱系关系被公认为二门学科,而且发展很快,很有成就。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拉丁语是一种退化了的希腊语,它之所以和其它欧洲语有相同之处,一与拉丁文化在欧洲文化中占据优势有关,在比较语言学的最初阶段,发现了古梵语和其它印欧语言(如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相似之处,而使用梵语的社会文化却同希腊一罗马文化和现代辛化完全无关。
这一发现,推翻了上述有关拉丁语的传统解释,从而产生了革命性的结果。
从格里姆(1785一1863)到新语法学派,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做了许多工作,侠厉史比较研究方法臻于完善。
语言学家swain简介
Swain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习得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以及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上。
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认为语言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的语言输出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他的研究强调了语言学习中的交际和实际运用,强调了语言学习者在真实交际中的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此外,Swain还提出了“交互式辅助语言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通过与母语者或其他语言学习者的互动来促进语言习得。
他的理论对于语言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和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Swain是一位对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有效的语言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D.A.Wilkins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lots of things can't be
express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expressed(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都表达不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好比砖头之于大厦,No bricks,no mansions.”词汇量的不足会严重制约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会令考生们在各类考试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于是有的学习者为了扩大词汇量去背词典,而有的学习者则寻找捷径,希望在短时间内攻克词汇关。
然而,英语学习没有捷径,但有弯路,能够避开弯路,就等于走了捷径。
学习的真谛在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英语单词记忆的两个方法:1目标量化分解。
所谓目标量化分解,:将690个重点高频单词,分成了24个列表,每个列表It含有30个单词。
考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可以做到目标明确,量化执行,可以衡量,控制进度。
2按记忆周期重复。
有两句话,非常适用于背单词:一、复习和重复,胜过掌握新东西,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6年他出版了《论记忆》一书。
从此,记忆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9%。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9%。
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就本书本高考必须掌握的3500个词汇而言,我们将单词的复习计划制定了如下表格,成为"21天新课标3500-抗遗忘记忆周期计划表
21天新课标3500抗遗忘记忆周期计划表
第一个7天
备注:在使用本表过程中,首先按照“黑白灰”将词汇书进行减负,将词汇分为黑词,白词,灰词。
黑词:完全不能说出某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白词:能说出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灰词:只能说出某单词部分意思和用法。
背词汇时,白词完全忽略不计,首先背灰词,经过一段时间后,灰词变为白词,由此可助长记忆词汇甚至学习英语的自信。
然后再被白黑词,经过反复循环后,一部分黑词变为灰词,一部分变为白词。
再集中精力背灰词,再经过反复循环,最终所有灰词变为白词。
五
关于《计划表》的若干说明
1.《21天新课标300-抗遗忘记忆周期计划表"》的理论基础是艾宾浩斯基于遗忘的研究。
整张表格的制定完全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数据规律。
每个单词列表的复习时间,正好与艾、宾浩斯的遗忘临界时间点重合
2.后文附带《21天新课标3500-抗遗忘记忆周期计划表"》,此表共含有3500多个词汇,将这些单词分成24个lists,每个list含有单词145多个。
根据《计划表》的时间进行,每天考生至少需要背诵2个ists,也就是290多个单词
3.此表的核心在于,督促考生按照计划、按照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去定期地、有规律地进行"复习老单词"。
复习,永远比背新单词更加重要,甚至重要1
万倍!
4.完成整个21天背通计划,其实12天,就已经将这新课标3500完成了。
剩余的9天,都是按照遗忘规律在进行复习。
5.正因为12天就要将所有单词刷完,因而,从第4天到第12天的这9天,每天需要完成8个lists共1312多个单词。
我们把这9天称为魔鬼时间!然而,不必恐惧,因为这9天中的8个lists,大部分都是在复习前面背过的内容,而不是背新单词。
背诵的操作方法:
1.只要求一遍一遍地刷单词,扫一眼意思,马上进入下一个单词
2.在完成第一个、第二个21天背词计划时,不用研究词组,连看都不用看3.单词在一个月后,有了六七成的熟练度之后,再开始研究词组和意思
4.每个单词在背的时候,要注意单词的长相(拼写)、读音和基本含义:5.尽量做到复习单词的时候能够认出来,但是不要求单词都会拼写
6.每一页的单词,争取在3-5分钟内完成;完成后,立刻复习,再进入下一页的学习
7.任何一次开始背通新的的单词之前,都要停下来,先复习并掌握已经背过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