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运二年级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案2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很熟悉的两句诗,下面就有店铺来讲解一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图、音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
预习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
(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
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二、学习《望庐山瀑布》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
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
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
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
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赠刘景文》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
)(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二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
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thread-144309-1-1.html)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课前透视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述秋景的。
读了以后,咱们会被诗中所刻画的暮秋美景所深深陶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季的特点。
其中描述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佩服之情;《山行》刻画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
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咱们以美的享受。
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明白得。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关于古诗的了解并非少,这两首诗有很多学生早已会吟诵。
学习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体会,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朗诵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酷爱,丰硕学生的积存。
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季的赞美之情。
3.喜爱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朗诵感悟学习时刻: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诵诗导入。
同窗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谁能背几首给大伙儿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咱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咱们取得美的感受。
今天咱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给学生展现的机遇,体验学习的欢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功效,也会起到增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爱好。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看,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对话平台初读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睬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明白得。
研读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现诗中刻画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学科导学案(个案)执教人课题 4 古诗两首课类新授课主备人审定人语文教研组授课时间2015年月日教学目标1、自学目标(基础知识):1)认识“菊、残”等生字,会写“于、首”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合作目标(重点知识):1)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2)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主要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主导步骤(要点问题化)学生学习步骤(求解活动化)时间组织教学1.图片导入。
2.板书课题。
1 秋天的图画 1.看图片说说这些景物描绘的是哪个季节?2.齐读课题。
展示目标1)认识“菊、残”等生字,会写“于、首”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4)背诵课文。
5)通过学习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默读目标。
导学达标一、学习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领读、范读、齐读、指名读。
三感知课文:读书要求: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本上的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面的问题(1)这首古诗共有几句?(2)在书上圈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三)理解:1.圈出生字,读生字、生词。
2.朗读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考、交流、汇报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两首诗写了哪些景物?(2)秋天和秋末有什么特点?(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检测矫正我会填:1.“刘”,音节是(),共()画,第二笔是()。
2.“枫”,音节是(),共()笔,第七笔是()。
⒊“首”,音节是(),共()笔,第五笔是()。
4 《赠刘景文》和《山行》都是描写(季节)的景色,作者分别是朝诗人和朝诗人。
前一首诗是抓住、、、______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后一句是抓住和______ 枫两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由完成。
讨论、交流、汇报。
总结提升通过学习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4―7课教案及二次备课4、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
3、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第一次“先学后教”)1、自学提示:初读诗歌,不认识的字注上音节。
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成果。
①、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②、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③、全班齐读古诗。
四、比认生字。
(第二次“先学后教”)1、自学指导:自由拼读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比一比谁先把二类字读准记牢。
2、学生先学。
3、检查自学成果。
①、学生拼读带有拼音的字词。
A、一起读。
B、每个字请小老师教读。
(如果小老师教错了,赶紧举起你的小手。
)C、两个同学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D、再一起读。
②、出示不带拼音的字。
A一起读。
B指名读。
③、出示单个的字自由读。
④、同桌互相抽认生字。
(出示自制生字卡片。
)五、赏析诗句,把握诗意,背诵诗歌。
(第二次“先学后教”)1、自学提示:自由读诗,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意。
(通过有效课件向学生展示关机字词及相关句子的画面,如:荷尽,菊残,擎天柱,红橙橘绿等关键字眼。
)2、学生先学3、检查学习成果①、自由读。
找出疑难问题。
②、学生相互解答。
③、教师点拨。
④、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A、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美,享受,惊叹)B、这么快乐、这么幸福的秋天该怎么读?⑤、背诵诗歌。
4、小结:六、比会写生字。
(第三次“先学后教”)1、自学提示:自学生字(枝、首、记、刘),掌握每个字的读音、字形结构,并能运用。
(读---记---写---用)(二年级的孩子对字音掌握变差,所以在书写生字易错字音时,可以用红色书写,以加强记忆。
)2、学生按读记写用四个步骤进行自学。
3、检查自学成果。
①、我会读。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②、我会记。
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8个是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读好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过年了,瞧,这是来自车站的一张照片,题目叫《回家》。
看到什么了吗?预设:生: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了。
师:是啊,离家在外,人人都想着回家。
有一位诗人也一样,年老的时候返乡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课件出示整首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个别读——正音——齐读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2、体会思想感情,并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集体汇报交流。
三、品析诗句深悟诗情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指名读。
学生评议。
老师适时点拨。
5、这么美的诗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
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
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
(出示课件)《回乡偶书》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书写指导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每个字的书写要领,教师范写。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词义理解,继而理解全句、全篇,使学生准确领悟、感受全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学习古诗,鼓励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从而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点: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作者,解诗题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与作者)解题:“赠”是什么意思?(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朋友刘景文)。
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大家齐读。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学生字,诵古诗1、教师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
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教师评价、指导,学生再练读。
课题8古诗二首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思维能力: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审美创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课前解析】《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关注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白日依山尽”是远处的景色,“黄河入海流”是近处的景色。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写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抱负。
诗中的“千里”和“一层”为虚数,表示“更远”和“更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诗中的“生”字吧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壮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
”诗中的“飞流”写出了瀑布凌空飞泻的样子,“直下”写出了崖壁陡峭,水流湍急,“三千尺”是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壮景,而一个“疑”字直接点明这是作者的想象。
关注生字:本课共有10个会写字,其中“依、炉、烟、挂”这4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