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以政务微博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1
政务微博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一位官员“大V”对微博的思考(上)核心提示:今日中国青年报第二版刊发陈里文章《政务微博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作者介绍显示陈里“现任职于中央政法委,曾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
这是公开报道里首次显示陈里不再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
作者陈里政务微博,或者官员开实名微博,就要对网络民意有大度的心胸,要学会接纳和引导。
让不同的声音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让微博言论相互抉择、净化和纠错,培育互联网上的言论生态平衡,用科学管理的素养善待这个真实表达个性的信息平台。
当今社会,利益多元、观点多样,如何最大限度达成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政务微博无疑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改进执政方式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政务微博是网络问政的新形式:发布权威政策信息,为公众释疑解惑;回应社会热点,及时介入突发事件。
在西方学界被称为“远程民主”,是推动公众政治参与的协商民主新渠道。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仅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计算,截至2012年10月,政务微博数量已经突破6万,相比上一年同期,净增41932个,增长率达231%。
舆论热度也达到新高,成为目前我国最具传播活力和影响力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
这种仅仅140字的互联网文字应用,已经悄然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注入活力。
微力量推进法治建设进程笔者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是走向法治化。
法治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严格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在一次又一次重大法治事件中得到印证,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政务微博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的时代,正成为提升法治思维、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渠道。
浅谈新媒体时代政务一、引言移动互联网开启了交互、多向的信息模式,从各个角度改变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供了无限的契机。
当前,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布信息、沟通民意、创新服务的优选媒介渠道。
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其功能和作用也日渐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实现政通人和的新亮点,提高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务新媒体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新媒体技术概述(一)新媒体内涵、外延1.内涵从学术意义上讲,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的,与报刊、广播、电视相比较,新媒体是全新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由新技术支撑,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为媒体形态。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2.外延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外延比较广,宽泛来讲,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数字化新媒体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从外延角度讲,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有革新的一面:像技术上、形式上、理念上革新等等。
新媒体具有技术优势与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互相融合的主要体现。
笔者基于技术上的革新这一层面,来论述新媒体技术对大型赛事活动信息传递的影响。
(二)网络新媒体类型1.手机媒体近几年,手机媒体有新发展,无线网络的发展普及,让手机媒体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也让手机作为媒体终端更好的成为了新媒体类型,至此,手机媒体的概念更加普及。
近几年,手机媒体获得快速发展,无线网络的普及,让手机终端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手机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层面的问题,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话工具,它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问题2010年,iPhone和Android以强势冲进手机市场,改变了诺基亚、三星、LG、摩托罗拉等手机企业霸主地位,并逐步让手机成为大众媒体消费的必需品。
政务微博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浙江省政研会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浙江有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率先开通了政务微博,将其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据统计,浙江省有3000多个干部拥有微博,形成了微博上的“浙江军团”,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全部开通微博,政务微博综合影响力排名全国第一。
浙江有13名厅以上干部开通微博,在腾讯微博上拥有600多万粉丝的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以及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分别位居十大公务人员微博排行榜第一位和第五位。
一、开展政务微博的有利因素政务微博不仅拉近了浙江政府机构、领导干部与网民的距离,而且在推动浙江政务公开、服务群众、回应关切、解疑释惑、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指出,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以及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
微博方便、快捷的特性有利于降低政务公开的成本和风险,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政府工作内容、监督政府行为,是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
用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的话说,微博具有“玻璃房效应”——我们在做什么事,怎么做,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2011年浙江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开通官方微博,介绍组工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议,打造“阳光组工”,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信任和好评。
“浙江阳光组工与政务微博”活动入选“2011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省委组织部官方微博“之江先锋”荣获“全国十大政务微博”称号。
(二)有利于促进良性互动。
良性互动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务微博的灵魂。
微博作为交流互动的工具,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平等互动,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可以及时做好解释或整改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误解,增进社会共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浙江省海宁市司法系统通过开通官方微博,推行微博公文,及时披露司法工作信息,在线解答博友疑问,至今共解答落实咨询问题2000多件,提高了办公效率,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CAIXUN财讯-138-政务微博实践探索与思考 ——基于创新社会管理的视角 □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威克 / 文政务微博日渐成为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信息发布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
政务微博的兴起对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有效结合具有推进作用。
本文基于政务微博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针对政务微博的效能指出其可构建的“三个平台”,最后针对政务微博的运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统筹思考,提出政务微博在我国的应用急需制度化的机制。
政务公开 社会管理创新政务微博 信息公开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微博源于美国的“Twitter”,自2010年在中国“两会”期间现身之后开始风靡全国,尤其在2011年“两会”中更将其传播优势发挥到一个新高潮。
普通人、学者、媒体人、企业、机构,纷纷投入微博大潮当中。
这里俨然已成为网络上最集中的信息平台,只要轻点关注,信息便会随时随地推送至你面前,十分方便。
近年来,微博以其特有的形式迅速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的网上交流工具,随即出现了大量的政务微博,并迅速成为微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开设过政府网站、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政府官员到网站与网民互动等等,都是希望能通过这些方式和平台来发出官方声音、了解网络舆论并引导其转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我国政务微博的必要性互联网+大环境为政府打造了新兴、高效的工作平台,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
微博作为互联网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于,使用方式简单快捷,并且从技术上为普通公众自主发言奠定了基础,让公众获得充分的表达空间,利用微博参与国计民生、时事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成为体现公众话语权的首要选择。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社会公众的信息公开意识逐渐增强,对于信息的需求,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信息需求也在持续高涨。
一旦社会公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事件的信息,就可能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微博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及政务微博在正式开讲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通过这个案例看看现在国内一些机构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日常情况下是如何应用微博的。
去年,‚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社会尤其在微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转发将近7亿次,很多人通过微博渠道获得了消息。
事故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听不到政府的声音,导致老百姓对微博产生极大依赖。
事情过了两个月之后,9月27日发生了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都非常敏感。
但这一巨大的危机事件,通过上海地铁的微博基本上转危为安了。
往常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家都会通过CCTV、中国之声包括各种论坛获得信息,但现在的消息大多来自微博。
最早的照片,也就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现场细节的照片是来自微博的。
很多人都有微博,平时微博可能只是碎片化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每一个当事人都变成了一个自媒体。
我们看几个时间点。
9月27日,14时40分左右,两列地铁追尾了。
一个叫‚安默然lucky‛的网友在14时45分的时候发了第一条微博,像这样的突发事件的微博都是非常简单,他说,‚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了!‛这个时候,所有与事情相关的人都开始赛跑了。
因为微博上有媒体,有老百姓,还有政府的相关机构,就看谁最早把话筒抢到自己的手里。
这时,第一个发声的是现场的网友,毋庸臵疑,所有人都会听他的声音,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与此同时,很多谣言或猜疑就开始滋生了。
很多网友首先想知道的是什么?就是这事真的还是假的。
这和我们后续经营微博时候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一,是真还是假,求真相。
第二,伤亡人数,到底有没有人死亡。
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开的话,可想而知,网友在干什么?除了谩骂之外,就是自己编造谣言,如果没有人来澄清的话,无疑微博就变成了一个谣言的滋生地。
现在,我们把这叫做公关过程,实际上就是一场赛跑。
我们把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再倒退到半个小时之前,即14点14分,这会儿上海地铁正在进行维修。
政务微博对社会治理的作用研究作者:陈海楠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1期摘要: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吸纳社会多方面主体参与,对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有效的政府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本文以江苏省政务微博为例,探究其应用于社会治理中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关键词:政务微博;社会治理;政治参与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55-03一、政务微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有效的政府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1]而政务微博就提供了社会多方面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通过这一网络技术了解政治生活。
政府通过微博与其进行互动,了解社会动态;相应地,他们通过微博关注政治,监督政府,响应政治动员,努力维护自身的权利。
(一)参与政治动员所谓网络政治动员,是指个人或集团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平台,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在网络社会发起的宣传、鼓动行为,进而影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行动过程[2]。
伴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政务微博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某种局部的数据信息(如音频信息、图片信息、文字信息、视频信息),而是将这些信息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史而言,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伴随着政务微博平台的扩展与深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和组织获得了网络的使用权与话语权,也为政府的网络政治动员准备了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
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1. 引言1.1 政务新媒体的定义政务新媒体是指政府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政府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递政府信息、提供政务服务、开展在线互动等活动的渠道和方式。
政务新媒体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有利于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增强公众参与政治决策和监督的能力,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政务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政府公共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成为现代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务新媒体的定义不仅包括了传统政府微博、微信等平台,还拓展到了政府网站、政务App等新型数字化渠道,形成了政府与公民、政府部门间信息互动的多元化空间。
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优化社会治理、促进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政务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性政务新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政务新媒体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快速、直接与公众沟通的渠道,有助于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
公众可以通过政务新媒体了解政府的政策措施、表达意见建议、参与决策过程,从而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是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政务新媒体的应用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渠道,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政务新媒体收集公众意见,加强民意调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待。
三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务新媒体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其发展不仅能提升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通过政务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舆论动向,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分析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对策和解决方案,从而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法治·社会Legal Ruling•Society文/姜玥如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摘要:政务微博依托新技术手段搭建起多维治理结构,实现了政府与公民之间去隔层对话及政务微博之间互动等功能,但在权威性的树立上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关键词:公共治理;政务微博;江宁公安在线中图分类号:D63-39DOI:10.13784/ki.22-1299/d.2019.04.005近年来,以政府为运营主体的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微博问政逐渐成为一种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趋势。
截至2018年,我国政务微博的账号数量超过17.5万个。
因此,政务微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以“江宁公安在线”为例,公共治理视角下政务微博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发挥着独特功能作用,同时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政务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江宁公安在线”是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的官方微博,开通于2011年2月份。
作为一个区级公安机关官方微博,截止2019年7月,“江宁公安在线”拥有219万粉丝,单条微博最高阅读量曾达600多万。
“江宁公安在线”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一度排在总榜第4位,传播力、服务力和互动力得分分别为100、51.44、100。
“江宁公安在线”每天约发布14条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常规警务信息播报、信息辟谣和回应公众关切等。
●常规警务播报公安部门在公共治理中最基本方式就是提供常规的警务播报。
而政务微博是一种能够方便满足公众对治安警务信息需求的政务信息公开平台。
“江宁公安在线”设置了“安全”“科普”“防盗”“警察故事”“警察蜀黍作品”等多个话题,定期向公众通报重点安保工作进展、提供公共交通实况信息和安全知识、讲述警情案例,从而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以2018年1月4日的南京大雪为例,“江宁公安在线”转发了“南京交警”“南京气象”“南京发布”“上铁资讯”等部门的官方微博,及时发布雪情路况及学校停课情况、铁路交通停运情况,使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其发布的警务信息掌握城市的情况。
268
百家论坛
浅析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
——以政务微博为例
霍铭姝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来源、双向互动的传播模
式、打破时空限制的信息交换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治理进程。
将新媒体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不仅丰富了社会治理形式,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而且促进了社会的自我发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权威信息的新渠道。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治理;政务微博;创新
一、新媒体与社会治理
(一)新媒体概述
1967年“新媒体”一词首次被人提出并使用,新媒体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①。
当“人人皆传者,个个皆媒体”时,新媒体就成为一种环境,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包括科技博客、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博客等。
新媒体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迅速渗透各行各业,其力量源于新媒体自身鲜明的特征:信息来源广泛、传受界限模糊、传播交互性强、跨时空传播、成本低、信息服务个性化。
(二)社会治理概述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个人,在治理过程中,政府为主导。
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收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②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以政务微博为例
在这个日新月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新媒体以公众日益加剧的新媒体依赖和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前提,通过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相对平等、自由、开放的表达空间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理念、方法、模式和态度上做出新的改变,放权服务、平等合作和对话沟通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惟一出路。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③。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出现,通过各种营销推广策略,如名人效应、多媒体界面,它迅速成长为我国微博市场的领导者。
2009年下半年,湖南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出炉,成为中国最早的政务微博。
2010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纷纷开通了微博,征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会议提案。
“网络问政”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务微博开始受到公众的关注。
政务微博是当前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手段,功能主要包括:信息交流、公共服务、议程设置。
与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相比,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治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利用传播优势,加强政务公开
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单一的行政行为,而是强调民众的参与和互动,政府与公众之间能否有效沟通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交流互动是社交媒体的一大优势,这种互动不仅来自于网民之间,也可以来自政府和民众之间。
近年来,政务微博等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为党务、政务公开开辟了便捷的网络渠道。
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开通认证的政务微博数量达到164522个,2016年政务微博共发博7469万条,总阅读量超过2605亿次④。
它使公众快速了解党务、政务公开的事项,也可以为政府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为新规划、新制度夯实民意基础。
政民沟通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拓宽发声渠道,完善社会监督
新媒体时代下,民众拥有了更多话语权,他们不单单是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民众也不再仅仅从传统媒体中获得信息,同时可以从互联网和新媒体获得更多信息,还会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传播出去。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事关民众安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涉及面广,但是借力新媒体平台,可以发动网友,“曝光”身边食品、药品等方面的隐患,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大众的关注,为政府排除隐患提供信息。
我国政府应积极搭建规范、统一、开放的平台,便于网友发布信息和浏览信息,同时政府可以根据网友们提供的线索搜集信息,采取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和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3.跨越时空限制,升级社会服务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成为人们行为模式的一大特点。
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公众渴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获得一站式服务,二是希望政府提供24小时无间断服务,方便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处理诸如交通违规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办证等事宜。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现民众这些愿意提供了可能。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政务微博平台不断升级,不再是单向的网友评论、话题讨论、生活经验分享,而是可供政民互动沟通和公共服务的双向通道。
上海、北京等城市联合新浪微博平台纷纷推出政务微博办事厅之民生主题日系列活动,政务微博办事厅的基础功能日益完善,主要有:今日主题、今日值班微博、微博推荐、民生服务咨询日、政务微博发布、精彩提问回答、主要政务微博以及政务微博滚动直播等⑤。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政务微信的应用再一次为创新社会服务的路径注入了新鲜血液。
注释:
①2008 年 6 月 20 日胡锦涛考察人民网时言论,具体见新华网http:///politics/2008-07/10/content_ 8521113.htm
②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期第24页.
③百度百科微博词条.http:///subview/ 1567099/11036874.htm
④2017.1《2016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N]
⑤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2012-12-3)..http:// /i/2012-12-03/111578519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