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永驻、大爱无疆——敬老典型梅桂荣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李福有:一位耄耋老人的无疆大爱作者:郭德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4年第07期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演绎人生,他们虽然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光彩照人的外表,但平凡的足迹,平凡的身躯中,却分明隐含着极不平凡的品质。
出身贫寒志存高远在嵩山脚下就居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叫李福有,1932年出生在告成镇改子沟村。
早年因家境贫寒,长辈们无力抚养过多子女,还想让自己的骨肉有个好的归宿,于是两岁时李福有就被现在的父亲收养。
尽管两家的条件无法比拟,但幼年生活给李福有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虽然生活在县城,他年幼时如何屡经饥荒,全家人只能靠吃南瓜藤、干红薯充饥,为了填饱肚子,李福有甚至连榆树皮都吃过。
采访李福有,他最后悔的莫过于学业无成。
虽说李福有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班级乃至全校堪称优秀,唯独成绩这块硬骨头拖了他的后腿。
无论李福有怎样努力,考试成绩始终不敢让老师和学生恭维。
用家长的话说:那是吃榆树皮把脑袋吃坏了,无药可救。
再加上家庭条件有限,父母不愿再做无为的投资。
因此,李福有小小年纪便辍学, 11岁便跟着大人们闯社会,诸如上山拉煤,从南州往家挑盐等等,凡属大人从事的营生,李福有几乎都经历过。
又一次,鞋破了,挂不住脚,他光着脚板在荒无人烟、根本无路可走的大山上整整走了40里,到家时,双脚血肉模糊,父母看后心痛无比,小富有指指他亲自跳回来的一担盐,老人家开心地笑了,李福有也有一种成就感。
李福有终于长到16岁,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
由于他勤奋好学,埋头苦干,被社区推荐到郑州读大专,学习汽车维修技术。
从此,李福有满腔热血,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学习时才发现知识仍是制约他发展的瓶颈,无论他怎样起早贪黑,刻苦自学,两年时间一晃而过,毕业后李福有带着遗憾到开封车队实习,成为一名带薪学徒。
这是李福有人生的一大转折。
说是开封地区车队,事实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台罗曼车,是从苏联进口的。
当时由于中苏两国关系不甚融洽,为了制裁我国,苏联只出口整车,不提供配件,车辆在营运过程中若关键环节出了问题,整台车就得报废,此举让所有的专家和师傅们束手无策。
第三单元素材积累【时代楷模】平凡岗位上的“最美奋斗者”一、石丽平:传承苗绣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石丽平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松桃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位为传承苗绣文化而坚持苗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20多年的苗家女。
石丽平从小深受苗族文化熏陶,对苗绣怀有深厚情感。
长大后,她遍访名师、潜心学习苗绣技艺。
起,石丽平用了8年时间收集、整理、记录苗绣历史和技艺;12月,石丽平组建了松桃苗绣团队,开始苗绣创业。
石丽平始终把苗绣传承和群众脱贫放在首位,一针一线绣出具有贵州特色的苗绣产品,用心用情帮助困难群众,“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苗绣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和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石丽平说。
致力苗绣传承20余载,石丽平的足迹串联起贵州大大小小的苗寨。
从第一次进村入寨组织培训,应者寥寥,到如今培训苗绣人才2万余名,她不仅将指尖技艺化为致富力量,更以苗绣精神激励乡亲们追逐美好生活。
二、李长青:迎风战雪守护平安路李长青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副班长,他出生在一个“公路之家”,从小对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充满兴趣。
,李长青进入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被分配到防风雪抢险基地,和爸爸成了同事。
爷爷、爸爸加上他,祖孙三代接力修建和养护着额敏县的基层公路。
玛依塔斯四周都是山,这里是暴风雪灾害区,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150天,被称为“魔鬼风区”。
防风雪抢险基地承担着201省道、318省道等103公里风雪路段的抢险保通任务。
一次,暴风雪在公路上肆虐。
赶去救援的李长青浑身裹着冰渣,挖开积雪,拖着一辆小车中的一家人与风雪搏斗了20分钟,将他们安全送到装甲救援车上。
此后的岁月里,这样的保畅救援,对于李长青来说成了常态,他在暴风雪中抢时间、赢先机,牺牲与家人的团聚,打通一段又一段雪阻路段,他曾在暴风雪中将身上的大衣垫在车轮下救援,也曾在数九寒冬中脱下自己的衣服裹住旅客的婴儿……10多年来,李长青和队友们成功营救遇险人员2万余人,无一人伤亡。
康文军真情助老爱无怨孝无极限心无悔——记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康文军大海碧波相伴,绿树成荫相映,老人们在整洁的院落里悠闲地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近日,笔者走进我市坐落于北海一处清幽静谧的院落,满目花团锦簇,垂柳依依,花草茂盛。
一个和谐、温馨之感油然而生。
在这里,他把孤寡老人当父母,把弃婴孤儿当儿女,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老人和孤儿,他就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创先争优共产党员”的我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康文军。
——题记(于学忠王芳金振焕孙严威)舍小家顾大家千斤重担一肩挑“党和政府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尽职尽责地照顾好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
作为一名党员,我决不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康文军,1960年出生,共产党员,1978年参加工作,1984年调到民政局,2003年,曾经从事过民政系统工作的康文军从党和政府领导手中接过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0年来,康文军始终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的嘱托:“加强管理,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让他们充分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盖州市社会福利院是这是我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着全市社会弃婴和城镇“三无”对象的收养任务。
2004年民政局领导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筹资120万元,建设了这一社会福利院,结束了盖州市没有福利院的历史。
多年来,市社会福利院始终以“尊老敬老、爱幼护幼”为宗旨,不断增强民政工作者的责任感,服务孤老残幼。
目前全院共有工作人员16人,养员39人,有孤残儿童57人。
康文军院长时常说:“福利院里有更多的老人需要我照顾,我是一名党员,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家人也十分理解和支持他,对他也没有任何怨言。
于是,康文军院长把家人的支持当成的最大动力,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自己岗位上。
把老人当亲人福利院内乐陶陶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孝敬老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让老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快乐、开心、舒畅,离世时都觉得自己的晚年是幸福的,享尽了阳光爱心的服务。
爱心传递作文(15篇)很久以来,我都不知道年轻与富有活力是如此幸福。
终于在这一天我懂了。
从没有去过敬老院,在参加了学校举行活动后,我深深被震撼了。
三月阳光暖暖,敬老院院子里静悄悄,只听见光秃秃树干上小鸟在啾啾叫着。
在我原本印象里,敬老院应该是华美,它有着白花花墙壁,泛着光地板和一群边聊天边吃着瓜子老人,很是热闹。
但当我提起脚,迈进敬老院大厅门槛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寂静和寂寞。
迎面而来是一排排枯瘦老人,他们非常欢送大家到来。
同学们为他们表演了节目。
每一个节目结束后,他们都使劲鼓掌。
在欣赏完精彩节目后,就该到同学们和老人们谈心时间了。
同学们有搀扶着老人,拉着他们手,去外面院子里晒太阳;有和老人在屋里唠嗑。
尽管有些老人耳朵听不是很清楚,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他们眼里那种对倾诉渴望,对交流渴望。
在小时候,别人问我如果长大后挣了钱,怎么赡养父亲母亲?我就会自豪答复:等我将来挣了钱,一定把他们送进最好敬老院。
因为我觉得在敬老院里,都是些年相仿老人,他们都有同样话题和同样喜好,在那里,我父母也许会很快乐。
但是,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我觉得无论多好敬老院,父母也不会幸福,因为那里没有真正关心保护他们人,当他们老了时候,他们真正需要是自己子女爱,那样才会很幸福,才会得到一种爱满足,其他别无需求。
孩子们在身边,会很快乐、幸福。
但是反过来,那些没有子女老人,怎么办?他们更需要精神上抚慰。
他们同样也渴望有人倾诉有人关心。
也许某一天,他们当中会有某一个人会默默走了。
没人会记得他们。
大家所能做,就是在他们有生之年,让他们感受到与有子女老人一样开心、快乐和幸福。
所以,无论将来怎样,我都会尽全力去关心去呵护父亲母亲,陪伴在他们身边,不让他们有孤单寂寞时候,尽管可能长大后有一些困难,但我会尽力……总有一天大家也都会老去。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老了,身边没有儿女会是什么样心情。
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更多人可以体会到那些老人悲凉了。
也许大家现在所能做只是需要一声问候,一点关心就足矣。
岁月人生•敬老孝老爱亲好媳妇图文贺彪先周治宏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乡柏树下村村民欧阳雪媛20年如一日精心照顾患病的公婆,大家都称赞她是孝老爱亲的榜样。
欧阳雪媛出生于1966年,1989年嫁入永新县象形乡柏树下村。
1995年,丈夫不幸患病离世,家庭的顶梁柱突然倒塌,只留下一双幼小的儿女。
当时她29岁,正值年轻,又长得漂亮,娘家的亲戚和朋友都给她介绍对象,劝她改嫁,过好自己下半辈子的幸福生活;有一个搞基建的小包工头还主动上门求亲。
可是,欧阳雪媛都一一婉言拒绝,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1995年至2002年,公公、婆婆在家帮着照看孩子,欧阳雪媛自己在附近工地搬砖挑沙做小工,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婆婆因中风导致偏瘫,让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1年,公公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欧阳雪媛真是欲哭无泪,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但她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用柔弱的肩膀和无私坚强的爱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
她一面照看两个孩子,一面悉心照顾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
尤其是伺候瘫痪在床上的婆婆,更加费神费时。
一次婆婆泻肚子,欧阳雪媛一天内为婆婆换了5次内裤,她想到了用尿不湿,但为了节省开支,还是选择自己清洗。
还有一次,欧阳雪媛搀扶婆婆出门晒太阳,不慎两人都摔倒在地上,瘦弱的她咬牙坚持爬起来,然后再找人一起将婆婆扶起来。
欧阳雪媛自己省吃俭用,千方百计为婆婆加强营养,一日三餐,口喂婆婆。
她还经常给婆婆擦身,换洗衣服,梳头、洗脚、剪指甲。
此外,她还要抽空为婆婆做康复训练,按摩压腿、捏手揉脚。
只要有利于婆婆康复,她都去尝试,10年如一日,直到2013年婆婆去世。
公公今年86岁,欧阳雪媛对公公的饮食起居像对婆婆一样认真对待。
一天,公公独自外出到晚上8点钟还没回家,欧阳雪媛和邻居找了一晚,第二天凌晨两点在一座山上的树底下才找到老人。
丈夫去世后的28年间,欧阳雪媛靠种地、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她省吃俭用,供一双儿女读书、成家立业,让公公、婆婆颐养天年。
爱老敬老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最新爱老敬老个人先进事迹材料33篇爱老敬老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第1篇,女,汉族,初中文凭,系区镇村2社29号社员,现在从事珠宝销售工作。
同志是村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女同志。
在社员面前,她是干部家属,但更多是热心女儿,尤其是留守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多年来,她勤劳持家,这个家既包括她的小家,又包括村这个大家。
身为干部家属,她以身作则,为大家小家做了许许多多好事,任劳任怨,并以此为乐。
在丈夫担任村主任期间,她主动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她深知丈夫的工作压力,一个人照顾家里六人的生活起居。
为了更好照顾本大队孤寡老人,为丈夫分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她白天在城里上班,晚上到老人家里拉家常,常常往老人兜里塞钱,数额不是很多,但每次几十,多则上百,一坚持就是十年。
一件平凡的事重复十年,那就是不平凡。
她总说:自己是一名干部家属,有责任也有义务照顾好大家。
只有大家都过得好了,全村才好。
的事迹在村虽不能做到家喻户晓,她也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是坚持做好自己。
作为干部家属中的一员,她确实担负起了一份责任,但更值得赞扬的是她的爱心和孝心。
2022年6月,住院二十天的公公逝世了,她哭得最伤心。
公公生病期间,她更无微不至地照顾,因为在她看来,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孝顺儿媳早已成为她在二社院坝里传开了的代名词。
在生活中,她坚持用爱心、孝心构筑温馨、和谐,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赞扬,她脸上时刻挂着微笑。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贤内助,百姓对她的丈夫多了一份尊敬和拥护,这个身边的好人,当之无愧。
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她会成为一股正能量,爱老敬老的精神会继续发扬光大。
爱老敬老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第2篇一、为母求医,锲而不舍由于是全身性的皮肤病,病情相当复杂,经过多次住院治疗,却一直未能痊愈,老太太出院后仍然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袁玉龙锲而不舍,总结以往看病经验,自己在家里坚持为母亲治疗。
每天以医院病房的标准打扫卫生,始终保持房间通风;不少于三次用米醋熏房间消毒;给母亲清洗全身,在患处上药防止皮肤感染。
久病床前有孝子
王浚宇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年(卷),期】2007()3
【摘要】海南省红明农场归侨李清徽、尤丽华夫妇26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年迈体弱、长年患病的父母,他们尽孝心、尽孝道的美德,被人们广为传颂,最近被评为海南省“十大孝亲敬老之星”。
【总页数】1页(P94-94)
【作者】王浚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2
【相关文献】
1.久病床前有孝子
2.久病床前有孝子恪守孝道好儿郎
3.久病床前有孝子--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
4.久病床前有孝子——记广西全州县黄沙河镇供电所员工陈龙
5.久病床前有孝子--记广西全州县黄沙河镇供电所员工陈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言大爱铸忠诚——记第三届“感动北大荒”人物、为民务实清廉典范、八五二农场场直管理区主任裴林枝2013年4月18日,这个让八五二2.3万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年仅50岁的八五二农场场直管理区主任裴林枝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50载人生虽然短暂,但他却用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谱写了一曲“为民、务实、清廉”的壮丽诗篇。
作为八五二农场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北大荒人,裴林枝用生命书写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兑现了一个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忠诚。
已经长眠这里的裴林枝,就像家乡特有的白桦树,高洁挺拔,深情地守护着父老乡亲。
为民受尽千般累大荒的初春寒意尚浓,用春寒料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天刚蒙蒙亮,当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裴林枝已和同事一起驱车赶往双鸭山,给新买的6台环卫车落户、上保险、办免税,路过场直物资小区,他又当场处理了水泥路上有沙土的情况。
8点钟到达双鸭山国税局,工作人员看了他们提交的申请,颇感到意外:“你们是农垦第一个来办手续的单位”。
办完车辆的免税手续后,裴林枝立即驱车回返。
中午路过宝清县,按照多年养成的习惯,在一家小小的餐馆简单吃了点饭,急匆匆地往回赶。
有两件事正揪着裴林枝的心:一是一个老上访户总是不稳定,几次做工作都收效甚微;二是一灵活就业人员,不知何因,错过了补办养老保险的机会。
离下午上班时间还差20多分钟,裴林枝踏进了办公室,未及很好地休息一下,就在他找来相关干部,交办这两件事时,突然脸色苍白,大汗淋漓。
送到农场医院一检查,脑干大面积出血,需紧急转往管局医院。
转院的路上,裴林枝年仅5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
哭声,从人群当中发了出来,那样的痛楚,那样的凄厉!谁能够想到,一位平时身体硬朗的汉子,一位心里时刻装着百姓的干部,就这样轰然倒下,实在是太突然、太可惜了!“他是为了大家,累死的呀!”有人叹息着哭诉说。
那一夜,许多人没有睡着,一想到裴林枝,泪水就在眼圈里转:多么好的一位干部啊!勤政、务实、为民、清廉,这不正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范例吗?一个高大形象在人们心中树立了起来……裴林枝同志走了,永远的离开了他所挚爱的工作和亲如家人的居民。
尊老爱亲事迹材料五篇尊老爱亲事迹材料五篇【篇一】XX,女,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2013年12月通过居民选举成为康居社区居委会委员,现在负责社区计划生育工作。
在康居社区,居民经常议论着这样一位普通妇女,她几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公婆逢人就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她的事迹在康居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她就是康居社区的居民XX。
XX是一个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好媳妇。
她几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常年生病卧床的公婆,无怨无悔,受到同事和邻里的一致称赞。
她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除了被大家交口称赞外,还多次受到上级各个部门表扬表彰。
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邻里节(文明儿女、五好家庭、好儿媳奖、好媳妇奖),2014年5月创卫先进,2014年“泉山幸福家庭”,2014获徐州市“敬老模范户”,2014年度孝老爱亲“泉山好人榜”、2015年5月15日荣获徐州市十佳好媳妇等荣誉称号。
面对别人的称赞和上级的表彰,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应尽的责任”。
一、孝敬老人的好媳妇1988年,24岁的XX和公安工作的丈夫结婚。
婚后的生活比较安宁,婆婆、公公身体还算硬朗,她和丈夫一起忙着工作,第二年生了个宝贝女儿,小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幸福快乐。
1991年,就在他们结婚的第3年,孩子刚刚2岁,公公突患脑出血,生命垂危。
她把2岁的孩子一人放在家中,连夜和丈夫家人一起将公公送到医院抢救,千方百计给老人治病。
但老人最终还是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恰巧这个时候,婆婆因文革期间被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毛病又犯了,被送到东方医院住院治疗。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公公,想着住在医院的婆婆,她心里像倒了百味瓶,很不是个滋味。
但她和丈夫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孝心。
她不分昼夜地照顾着瘫痪的公公,不嫌脏,不嫌累,端屎倒尿,嘘寒问暖。
2018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一)助人为乐101 丁莲丁莲,女,汉族,1962年10月生,民盟盟员,云南省红河州红河日报社记者中心原聘用记者。
丁莲曾是一名地质工作者,经历过3次下岗,当过社区居委会主任,年近不惑才成为红河日报社的一名聘用记者。
她不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坚持“用一生帮助别人”,始终坚持“笔尖指向群众”,为百姓讴歌,常年报道基层群众疾苦,给予困难群众无私帮助,被群众誉为“平民记者”“好人记者”。
16年坎坷公益人生路上,她用大爱勇担责任,用感恩回报社会,用真情告诉人们一个记者的社会良知。
她铁肩柔情,坚定走在扶贫路上。
16年里,她先后在红河州11个市县发起帮贫、助困、助学、修桥、修路等公益活动。
丁莲荣获民盟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应用角度:道德品质、助人为乐、担当、大爱无疆、坚持。
应用举例:助人为乐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荡涤了私心杂念的尘垢,绽放出温暖人心的花朵。
它需要一种大爱,一种坚持,一种真情。
女记者丁莲正是靠着这些,在16年里为百姓讴歌,常年报道基层群众疾苦,给予困难群众无私帮助的。
试想,如果缺少大爱,她能“坚持“用一生帮助别人”吗?如果没有担当,她能始终坚持“笔尖指向群众”吗?如果没有坚持,她能16年里坚定地走在扶贫路上吗?102 王宽王宽,男,汉族,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原团长。
君子抱义,大爱至慈。
王宽和妻子以微薄的退休工资,先后收养5个孤儿。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他以病弱之躯,放下“名角”身份,到茶楼“献唱”7年,努力挣钱把孩子们抚养成人。
除了抚养几个孩子,王宽夫妇还在家乡开办艺校,教留守儿童一技之长。
为灾区募捐、各类义演、爱心助学等活动中,也总有他们的身影。
十几年来,他们累计为慈善事业投入150余万元。
王宽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应用角度:榜样、感动、善良、爱心、坚持、道德传统、平凡与伟大应用举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继承和发扬。
真情永驻、大爱无疆
——记站前菜农委尊老敬老典型事迹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要是你在站前菜农委提到一个人,我想没有人会不知道,有一个家庭,老人安享晚年、中年人努力工作,青年人积极向上,全家人其乐融融。
而这个融洽和谐的家庭曾经是一个满目疮痍、生活贫困的的低保户。
我要说的便是支撑起这个家、照顾病重老人三十余年的好女儿——梅桂荣。
梅桂荣今年48岁,结婚28年,在养育孩子、操持家务、耕耘农田、喂养家禽的同时,精心伺候母亲和养父三十余年。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她的父母跟普通的父母不一样,因为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养父也因为患有眼底坏死病而致盲。
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孝敬老人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她的孝心散发着火热的光芒,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以女性特有的贤淑和乐观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温馨与和谐。
每次提到她,村民们都赞不绝口,说她是孝顺父母,关爱家庭,团结邻里的好楷模。
梅桂荣今年48岁,结婚28年,唯一的儿子去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儿子的就业为他们这个家庭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梅桂荣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随即改嫁,殊不知由于父亲的离世,给母亲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悲痛中的母亲不久便换上了精神分裂症,并且愈演
愈烈,生活根本无法自理,有时还会跑出家门又找不到回家的路。
家庭的重任便落到了她与养父的身上,可是命运的铁蹄又一次践踏了这个悲惨的家庭,养父不幸患有严重的眼底坏死,这个贫困的家庭根本无法及时支付起治病的医疗费,病魔的恶爪夺去了养父的双眼,让养父完全失去了劳动力,照顾全家的重则就完全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可是命运无法打到这个年轻的女孩,坚毅与乐观让这个家庭保持原有的和谐和融洽,不离不弃的精心的照顾这两位老人,这一照顾就是三十余年,现如今当初那个坚强的女孩已经年近五十,也为人母,三十年来她不仅要照顾父母,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
每天,梅桂荣早早的起床做早饭,照顾老人和孩子吃完饭以后,先是洗涮脏衣服,然后收拾家务,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就下地干活,她与丈夫一同弄了一个暖棚,种一些蔬菜到早市去卖。
午饭时间到了,她赶紧收拾起农具,急急忙忙赶回家中尉一家人操持午饭。
家中用钱的地方很多,每天的菜都是自家大棚里种的蔬菜,偶尔改善伙食,她自己从来不舍得吃,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即使自己生病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依然把可口的端给老人并一再嘱咐孩子不准动老人的饭菜,由于两位父母的病,他们根本无法自己安心吃饭,她每次都是看着、哄着、喂他们吃。
她做在先、吃在后,收拾完碗筷,顾不得休息,就又抄起农具投入到农忙中。
30多年来,梅桂荣再忙也把照看父母的是放在心上,摆在第一位。
一定要让老人吃好、穿暖。
有人说,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爹妈个好脸色,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更何况是这样一个有精神疾病的母亲面前,对母亲更要百般体贴,虽然有时候她可能做出我们无法理解的事。
但这样的情况在梅桂荣家是看不到的,无论遇到什么难心事,她从不在老人面前表现出来,她面对老人时永远是一张笑脸。
村里一直都很关注这个苦难的家庭,始终想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去年,村里联系福利院把困难家庭的老人送去福利院,帮忙减轻家庭负担,可梅桂荣却不同意,她说:“老人家在呆了几十年了,都是我照顾,突然换了地方他们肯定不适应,再说老人患病生活无法自理,现在也年近八十,以后吃饭、上厕所都不便,都已经照顾三十多年了,也不差以后的几十年,现在儿子也大学毕业工作了,以后生活条件也有改善,我想自己照顾他们,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让她们安度晚年。
”梅桂荣句句话都那么质朴那么温暖,这种温暖热了老人的心也暖了全村人的心。
梅桂荣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子,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梅桂荣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做点手工活挣零
花钱。
她经常说:孩子们挣钱不易,能找他们少要点就少要点。
她觉得:孝敬老人,照顾丈夫,疼爱儿子,让全家人幸福,她自己才幸福快乐。
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自己的一生,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爱情、亲情和真情,她爱老人、爱孩子、爱丈夫。
她多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个特殊的家庭,用她那颗最善良的心怀温暖着两位老人,谁能算得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正是象她这样一些勤劳、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女性传统美德,正是她们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多少特殊的家庭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
站前菜农委
201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