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与单纯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67.88 KB
- 文档页数:2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使膝以下小腿和足缺血,可导致下肢静息痛、麻木、干性坏疽、足部溃疡,部分患者只能截肢以保全生命。
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运用高顺应性微小长球囊对膝以下动脉因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和闭塞进行扩张成形而恢复血流,使病变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本科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运用高顺应性微小长球囊和支架成形术治疗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访1~12个月,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
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0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管腔狭窄、血栓及粥样硬化斑块沉积,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完全探测不到血流。
下肢动脉造影术:动脉造影显示髂总动脉闭塞2例,髂外动脉闭塞1例,股总动脉闭塞5例,股浅动脉闭塞2例。
1.2手术方法术前1周开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d 。
术前3d 开始加用氯吡格雷75mg/d 。
快速准备时术前1d 加用氯吡格雷300mg 。
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穿刺成功后,选用单弯导管和J 型头超滑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部位,对于短段病变多能顺利通过,对于长段病变应在透视下边造影边小心通过。
通过病变部位后交换导丝采用直径8~10mm 球囊,股浅动脉6~8mm 球囊,球囊长度应略长于病变段,扩张60~120s 。
扩张后造影如有以下情况考虑支架植入:残留狭窄大于管腔30%或压力梯度在5mm Hg以上,血管腔内广泛性碎片、活瓣形成和动脉闭塞等。
2结果本组10例患者共10次介入治疗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3例,髂动脉伴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2例,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1例,腘动脉以下球囊扩张4例。
术后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疗效分析李成福,李星云(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吉林延吉133000)【摘要】目的评价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临床诊断CT 血管造影提示有2条以上小腿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伴有股、腘动脉闭塞;所有患者经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和长度后。
介入治疗与单纯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对比孟庆江;罗薇;李耀杰;刘建民【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01【摘要】目的:观察和对比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和单纯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皆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张和内置支架术进行治疗。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3、6个月时的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3、6个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单纯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总页数】2页(P21-22)【作者】孟庆江;罗薇;李耀杰;刘建民【作者单位】开封市中心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中心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中心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中心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相关文献】1.介入治疗与单纯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J], 梁卫明;陈义雄;陈建业;黄昕;莫坚2.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J], 刘俊;阳普根;徐茜茜;欧阳亮远;黄丽;吴静;吕为3.药物涂层球囊联合斑块旋切术与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对比 [J], 张东东;叶郁青;陈宁恒;张闯;欧阳璐;郭学利4.全程护理对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J], 郭恩惠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J], 吕涛涛;冯北锦;戴启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分析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组,一般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所获治疗效果整体有效率82.2%以及截肢率4.4%要明显优于一般组有效率42.2%、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治疗效果显著,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治疗效果由于动脉硬化而导致的下肢闭塞缺血,具体表现为肢端溃疡、间歇性跛行等临床体征,直接影响到患者其生活治疗,如果不能及时予以有效治疗,甚至会使患者面临截肢风险,威胁到其生命安全[1]。
传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为药物治疗,但是这一治疗效果有限,不仅截肢率高而且死亡率高,因此,急需确定一种更高效的治疗方法。
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皆有患肢无力、疼痛感以及体温下降等临床症状表现。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组,一般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7.9±4.6岁,病程3~26个月,平均病程15.7±2.1个月;治疗组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2±5.1岁,病程3~24个月,平均病程14.6±1.8个月。
经检验,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一般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的治疗方法,包括将血压、降血糖等,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介入治疗方法,具体为:①依据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做出对患者血管的精准评估,确定相适宜入路;②准备260 cm的交换导丝、55 cm的指引导管、J型超滑亲水导丝以及猪尾造影管等所需材料,支架长度要比病变长度长2 cm;③侧骨动脉行逆行穿刺处理,静脉注入0.5~1.0 mg/kg 的肝素,将超滑导丝缓慢置入,随后导管置入,造影可见导管已经在血管腔中之后,确定狭窄段位置,换为超硬加强导丝,使用球囊对狭窄处进行扩张,并置入长度、直径相符的支架;④术后持续24 h对患者其生命体征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并做扩血管、抗血小板以及抗凝等对症治疗。
介入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目的研究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使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60例该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30例。
其中30例患者进行人造血管旁路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的有效率和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0.0%,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随访两组患者1年后可见,观察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 3.3%、13.3%,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
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使用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lower extremity.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lower extremity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April 2012 and April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in which the 3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vessels bypass,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which the other 30 patients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and recurrence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m.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6.7%)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80.0%)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1 year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3.3%)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13.3%)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lower extremity due to its remarkable effect.[Key words] Interventional therapy;Elderly;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lower extremity;Clinical effect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一种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的截肢率、死亡率等差异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我院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保守治疗的方式,给予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方式。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统计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后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介入治疗的方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长期的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发生脑梗死,脑溢血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血管疾病。
临床研究显示,由于生活饮食习惯及老龄化结构的影响,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新兴的微创治疗手术,在心血管疾病的使用范围较广[2]。
本次研究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我院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术后未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②一年内有过重大手术史;③严重肺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恶性肿瘤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3.26±15.26)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3.26±15.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的下肢血液供应不足病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和危险性。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微创手段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状态。
介入治疗技术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吸附物取出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闭塞病变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并且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减轻或消除病变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下肢缺血症状和生活质量。
第二,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需要开刀、缝合、切除等,术后疼痛大,切口恢复缓慢,易发生感染、淤血、水肿等并发症。
而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经皮穿刺,直接进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避免了切口、缝合等操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第三,介入治疗可以增加治疗成功率和长期疗效。
介入治疗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使得病变部位得到更加彻底、精细的治疗,使得治疗成功率显著提高。
持续不断的随访也显示出,在选择合适的病人、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术后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下,介入治疗可以获得长期的治疗效果。
因此,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虽然介入治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例如治疗后的再狭窄、内皮损伤、血管穿孔等并发症;但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并且在治疗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就可以实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国乡村医药3 讨论高通量透析器的应用,使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进而对血管通路提出更高的要求,血管通路稳定、高质量成为决定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高频彩超用于术前评估血管情况,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及经济安全等特点[2],临床应用较广泛。
借助高频彩超对动静脉直径、通畅性能直观了解,明确静脉可扩张程度、静脉距皮距离,利于手术医师参与检查流程[3]。
实施动静脉内瘘术前,借助高频彩超对动静脉内径、距离能直观了解,标记好血管走行、分支,缩短术中寻找、游离血管时间,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明确动静脉管径、流速后,合理选择配对血管,提高手术成功率[4]。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性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高频彩超能综合评估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血管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检测方便、无创等优势,安全可靠。
参 考 文 献[1]黄晓,白晓慧,徐皖东,等. 超声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2019,24(5):903.[2]马黎丽,富琳岩,沈英.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超声评价[J].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2):155.[3]吴晓蓉,王前,芮琴,等. 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内瘘成熟度的影响因素[J]. 江苏医药,2016,42(24):2741.[4]周文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工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6,25(10):1067.(收稿:2020-11-10)(发稿编辑:张戈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观察吕涛涛 冯北锦 戴启鹏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进展性慢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
大多数患者致病因素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或血管闭塞,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式,包括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本文探讨介入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分析研討經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项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法抽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9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
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经肱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的TTS、ABI、并发症。
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的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手术成功率、随访中复发率、随访中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和随访6个月,两组的ABI、T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可考虑采用经肱动脉行介入,可按照患者状况确定手术入路方式,疗效突出,且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标签:经肱动脉;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Brachial Artery Intervention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ZHOU Jun-ch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9):008-011【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by brachial arte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Method:This study was a prospective study,and case selection method was random ballot,and 96 case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4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via femoral artery approach,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y via brachial artery.The ABI,TT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disposable puncture success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81.25%,higher than 64.58%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uccess rate of surgery,follow-up recurrence rate,comparing mortality during follow-up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Before the operation and at six months of follow-up,the ABI and T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4.17%,lower than 16.67%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Clinical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may be considered via brachial artery intervention,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surgical approach,prominent curative effect,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Key words】Brachial artery;Interventional therapy;Lower extremity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Clinical effectFirst-author’s address:Xiaog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ogan 432000,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03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退行性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方式也有所变化,其饮食结果也和以往存在差异,临床各疾病诊断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我国发病率也在日益上升[1-2]。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1. 引言1.1 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又称为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由于血管内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导致的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疾病。
该病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患者常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下肢冷、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下肢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发生坏疽,威胁患者生命。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1.2 介绍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介入治疗,医生可以在血管内通过导管进行介入操作,清除血管内的血栓、狭窄部位,恢复血管的通畅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介入治疗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明显等优势。
介入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如术中出血、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较高。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血管旋切术等。
手术步骤一般包括导管的放置、器械的引入、治疗部位的操作等环节。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感染等,需要及时监测和干预。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介入治疗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好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预后。
2. 正文2.1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是当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迅速有效地恢复患者下肢血液供应,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的应用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康复时间,是一种比传统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病变血管进行治疗,包括球囊扩张、血管支架植入、血栓抽吸等方法。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摘要】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从介入治疗的原理、方法、效果、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介入手术恢复血流通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明显,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复发率较高和适应症局限等。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广阔,尚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技术不断完善、并发症控制等。
展望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将在该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祉。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应用价值、原理、方法、效果、优势、局限性、应用前景、解决问题、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下肢血管内壁发生粥样变性,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血流受阻,引起下肢供血不足的疾病。
该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技术将血管内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通畅,缓解下肢缺血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介入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避免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日益增多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
本文将重点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原理、方法、效果、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介入治疗的原理、方法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们还将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