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152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摘要】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形式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即随着资本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就会出现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通常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临时失业的工人,这种形式在城市和工业中心最为普遍。
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现役劳动军中就业极不固定的人。
主要包括在家内劳动中替工厂主和包买商干活的城乡劳动者。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即合并于总资本的劳动力的绝对量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
不仅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工人越来越少,而且原有固定资本的更新,新技术和机器设备的采用,又使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游离出来。
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吸收与以往一样多的工人,都要求以递增的速度加快积累。
而这种不断加快的积累以及与其伴随而来的资本集中,又成为使资本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原因,从而成为可变资本再次迅速减少的原因。
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因而不能吸收全部待业人口。
这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真正原因。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就社会总资本来说,资本积累的运动是周期性地变化的。
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会扩大,可以大量地吸收工人;在经济危机时期,积累会缩小,从而大量的排斥工人。
第4章资本积累一、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总之,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了。
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有:①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②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着再生产。
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
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3.资本积累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主要是靠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里的剥夺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和发展趋势。
4.资本有机构成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一般用c∶v表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就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本文拟就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很早就注重就业问题,他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有关就业问题的相关论述,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
1、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1/ 9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
“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有机构成呈现提高的趋势。
分析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在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宏观政策等方面,中国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得出坚持公有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稳健宏观政策调控等措施。
标签:资本有机构成;经济新常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所说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为了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促使生产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其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增大,而可变资本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积累,资本扩张的一个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给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内容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是《资本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的本质可以反映出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市场条件下,随着经济组织技术结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带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数量的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就会增加,不变资本的比重上升,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是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
”[1]689-690二、当代资本有机构成的特点(一)发展中国家资本有机构成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出现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经济还是在军事实力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重工业主导经济下,使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比例仍然很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比例失调,不变资本比重相对较大,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1.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关键。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 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 有权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其二, 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 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也没有其它生活资料来源, 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亦即资本增殖的根本条件。
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质, 使剩余价值生产从而使资本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也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创造了理论依据。
2.直接原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积累最初以资本量的扩大为衡量标准,但是后来,是通过资本构成的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来实现资本的积累的过程的,也就是大机器的使用和技术的改进。
这样,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相对人口过剩,因为所需要人去完成的部分工序已经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所以人就失去了人存在在这个岗位上的意义,资本家为了节省成本,就会进行裁员,这样就导致失业的不断扩大。
在农村中也是一样,将先进的机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必然会导致大批农民失业的现象,产生的过剩人口又会向城市涌入,这又会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使工资下降,成全了资本家的剥削阴谋。
3.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 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他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 ”“资本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 即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这充分说明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
4 .周期性失业的规律。
马克思说:“现代工业的整个运动形式来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失业的或半失业的人口……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运动, 也会不断重复这种运动。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运动:单个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运动过程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基本比例关系,经济危机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总是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
这种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指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则指大于原有生产规模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表明:(1)可变资本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2)经过一定时期后,全部资本都会变成剩余价值的积累物;(3)从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需要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例: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5000,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4:1(他用其中的4000元购买生产资料,1000元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
第一年生产结果为: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再假定资本家将500M用于个人消费,另外500M转化为资本,按原来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4:1的比例,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
则第二年:资本总额为5500,其中不变资本4400C,可变资本1100V,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假设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第二年的生产结果为:(4000+400)C +(1000+100)V +1100M =6600(2)资本积累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的规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相对人口过剩和失业。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明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形成了相对人口过剩。
(2)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等量资本中用于可变资本的部分缩小,即剩余价值减少,从而降低利润率;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从而带来平均利润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