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MultiGen Vega虚拟现实场景用于GIS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96.47 KB
- 文档页数:5
水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朱达凯【摘要】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将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水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采用当今优秀的视景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和实时驱动软件Vega,配以SGI高性能图形工作站,结合ArcGIS,MicroStation,AutoCAD,构建了基本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了可视化的虚拟仿真环境.【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年(卷),期】2010(000)019【总页数】3页(P146-148)【关键词】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研究与实践【作者】朱达凯【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育。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把虚拟仿真技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专家预言,虚拟仿真技术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应用前景的“明星”技术。
虚拟仿真技术具有职业性与典型性、情境性、过程性、交互性与智能型、趣味性等特征。
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实验”。
种种迹象表明,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将是今后高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虚拟仿真技术以数学理论、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一门综合技术。
“水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主要以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当今优秀的视景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和实时视景驱动软件Vega,配以高性能图形工作站,结合ArcGIS、Microstation、AutoCAD,构成了基本的虚拟仿真工作环境,以CAD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转换,形成精确的逼真的三维模型。
虚拟现实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采用地理学原理,对各类与地理空间相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的综合性信息系统。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结合逐渐呈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探讨虚拟现实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虚拟现实技术概述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模拟环境,使用户可以通过多感官的参与,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由虚拟现实设备和虚拟现实应用软件组成。
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头显设备、手柄控制器、传感器等,能够将用户置身于虚拟环境中。
虚拟现实应用软件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各种虚拟场景,并提供与场景进行交互的功能。
二、GIS与VR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GIS系统提供更直观、交互性更强的用户体验。
通过将GIS系统的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可以在地图上虚拟呈现出真实环境的三维模型,使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地理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1. 三维地图的展示传统的二维地图在展示地理信息时存在局限性,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地理信息以三维形式展现,用户可以通过头显设备和手柄控制器来探索虚拟地理世界。
这不仅提供了更真实的视觉感受,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得地理数据的理解更加直观。
2. 空间分析与规划虚拟现实技术在GIS系统中的应用还可以为空间分析和规划提供强大的工具。
用户可以在虚拟地理环境中进行模拟实验、模拟推演等操作,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规划地理空间的变化。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规划方案的效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
3. 地理教育与培训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地理教育和培训领域。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依靠教科书和幻灯片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有限。
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学生置身于虚拟地理环境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初探》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单元第二节。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参照课标、教材,设计了一个6节课的校本课程,并将校本课题定为《了解虚拟现实技术》。
前5节课安排学生进行题为“我家我设计”的任务,通过完成此任务,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本课是课题的最后一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分类及相关的一些应用实例,并体会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功能分类、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实例,感受它的作用及研究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享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在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视野,增强学生探索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展视野。
难点:明确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可是对于虚拟现实这个词比较陌生,有些学生在科技馆、电视、电影中有所接触,但他们更多的感受是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们的冲击效果及强烈的刺激,而不清楚它是应用什么科技手段完成的。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现在很多家庭都要购买房子,推销员一般会如何向客户介绍房子的情况呢?生:推销员会向用户展示各种户型的平面图及效果图。
师:前面我们用了5节课,每个同学都设计了自己梦想的家。
假如你是推销员,请为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家。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房屋平面图,生成3D立体效果后,边介绍边操作,带领其他人参观。
师:比较两种推销方法(房屋户型图和3D立体效果图),如果你是急于挑选房子的客户,更喜欢哪种推销方法?生:选择后者。
因为不仅能从图纸上了解房屋的结构,还能看到真实效果,感受朝向、格局、装修效果,这样挑选房子就会更直观。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生成3D立体效果所使用的技术就是虚拟现实技术。
数学建模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分析与展示的计算机系统。
它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资源调度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GIS 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数学建模在GIS中的应用,并讨论相关实例和研究成果。
一、地理数据建模在GIS中,地理空间数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学建模在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对某一地区的人口分布进行建模。
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根据历史数据和其他指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的人口分布。
这样做可以帮助政府机构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措施。
二、地理空间分析GIS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地理空间分析,用以揭示地理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空间分布规律。
数学建模在地理空间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交通规划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套交通流量模型来优化道路网的布局和交通流动方案。
这样可以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三、地理信息智能化近年来,智能化已经成为GIS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数学建模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地理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一个预测模型来预测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这样可以帮助政府机构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分配资源。
四、地理风险评估地理风险评估是GIS的重要应用之一。
数学建模在地理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气候变化等地理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通过建立一个地质灾害模型,我们可以预测某一地区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受灾范围,进而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
五、地理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是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将地理信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数学建模在地理信息可视化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地理数据的空间插值与插补来绘制出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的等值线图。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能够对地球表面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展示的信息系统。
众所周知,GIS技术在不同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例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
而其中,数据处理是GI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GIS中,数据来源有时来自于多个不同的数据源。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是通过使用数学方法将多个来源的数据信息合并为完整的数据情况,以解决数据集成和应用问题的技术。
本文将探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GIS中的应用研究。
一、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概述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平台和/或不同时间的具有不同特征的信息融合起来,形成具有更多信息和效用的一幅或一系列图像。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GIS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决策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系统的可用性。
而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还适用于许多领域,如遥感影像处理、天气预报、水文预报、海洋预警、交通监测等。
二、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GIS应用1.决策支持系统GIS技术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应用很广。
针对森林火灾等问题,通过将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数据源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分析居民财产、植被范围以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而在城市规划领域,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可用于整合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数据、建筑平面图和选址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不同选址的适宜性。
2.环境监测&预测GIS技术在环境监测和预测方面的应用已经成热点。
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中,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气象、人口密度、工业数据等多种数据来源,可以更全面地监测和预测气候和环境状况。
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监测雷暴、风暴、洪水、旱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土地资源管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能够模拟现实场景并让用户沉浸其中的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VR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娱乐、教育、医疗等。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得到了应用。
GIS是一种能够处理、分析、展现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GIS提供更加直观、沉浸式的方式展现地理空间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地理信息领域中的潜在价值。
1.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1.1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更加直观、沉浸式的地理空间数据呈现方式。
传统的GIS系统通常使用二维平面地图来展现地理空间信息,用户需要通过平面地图来理解地理空间数据。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用户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来沉浸式地体验地理空间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观察地理空间数据,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信息。
1.2地理空间数据的交互分析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灵活的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手柄或者手势来交互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和探索。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用户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关联和交互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信息。
1.3地理空间数据的场景模拟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模拟地理空间场景,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场景模拟。
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场景模拟,观察地理空间数据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和变化。
这种方式可以让用户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影响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分析地理空间信息。
2.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2.1交通规划与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用于交通规划与设计。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交通规划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的交通场景,观察不同的交通规划方案对于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方式可以让交通规划师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交通规划方案的优劣,从而更好地进行交通规划与设计工作。
基于GIS的融合应用研究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
它通过集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为决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视觉化和可操作的平台。
GIS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城市规划到环境监测、从灾害应急到资源管理等领域。
本文将聚焦于基于GIS的融合应用研究,探讨其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一、GIS的定义和发展历程GIS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存储、查询和展示地图和相关空间数据的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地理信息元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存储为同一个文件,使得地图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GIS包含着三个主要的要素: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数据管理。
其中,空间数据是地图或空间图形信息,属性数据是有关地图或空间地物特征的数据,而数据管理负责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并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地呈现出来。
GIS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视觉化阶段、数据库阶段、Web阶段和移动阶段。
在视觉化阶段,GIS主要关注地理信息交互和可视化。
在数据库阶段,GIS开始将地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查询来解决地理信息分析的问题。
在Web阶段,GIS开始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Web应用程序和Web服务,使得地理信息共享和使用更加高效和方便。
在移动阶段,GIS将地理信息放在移动设备上,使得地理信息在移动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二、GIS的融合应用GIS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卫星遥感、遗产保护、医疗卫生、决策支持等。
其中基于GIS的融合应用更是实现了多个领域间的协同作用,为多个领域的决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在城市规划方面,基于GIS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将城市三维地理信息和VR技术融合起来,可以模拟出真实的城市场景,帮助规划者更好地评估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和改进城市规划。
融合BIM和GIS的轻量型数字孪生平台及其在智慧港航中的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BIM与GIS技术概述 (3)1. BIM技术介绍 (4)2. GIS技术介绍 (5)3. BIM与GIS技术的融合 (6)三、轻量型数字孪生平台构建 (8)1. 平台架构设计 (9)2. 数据集成与管理 (10)3. 模型构建与优化 (11)四、智慧港航应用分析 (13)1. 港航信息化管理 (14)2. 港航空间分析与应用 (16)3. 港航设施维护与管理 (17)4. 应急管理与指挥系统应用 (19)五、平台在智慧港航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20)1. 平台部署与实施流程 (21)2. 平台功能介绍及应用案例展示 (23)3. 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策略 (25)六、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探讨 (26)1. 数据集成与处理难题分析 (28)2. 模型精度与效率问题探讨 (29)3. 平台稳定性与安全性保障措施研究分析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项目总结 (33)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4)3. 研究展望与进一步工作方向 (36)一、内容概要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BIM(建筑信息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融合已成为智慧港航建设的关键路径。
轻量型数字孪生平台,作为这两大技术在智慧港航领域的首尾结合点,正引领着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本平台以BIM模型为基础,通过GIS的空间分析与可视化能力,实现了对港口、航道、船舶等关键要素的精准模拟与动态管理。
它不仅能够实时监控港口运营状态,还能预测潜在风险,为港航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在智慧港航建设中,轻量型数字孪生平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BIM与GIS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数据孤岛,提高了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效率。
该平台具备强大的扩展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满足港航管理的多样化需求。
其轻量化的设计使得部署和维护更加便捷,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