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0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
探析-
摘要:基于福建省402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对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及退出条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I.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揭示出影响农民工承包地退出意愿的显著因素。
研究表明,对农民工土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是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城镇定居意愿、人均耕地面积、地区经济状况、村距最近县城距离、农田灌溉条件、农地流转情况等,据此提出了促进土地承包权良性退出的相关政策建议。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然而,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存在着差异,影响着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因此,研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深化土地流转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因素是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农户在决定是否流转土地时,会考虑到土地流转对其经济收益的影响。
如果土地流转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农户更倾向于将土地流转出去;相反,如果土地流转带来的经济收益较低,农户则更倾向于保留土地。
因此,流转价格、流转方式、流转周期等经济因素都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
其次,土地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因素。
政府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流转意愿。
如果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补贴、扶持措施等,农户更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相反,如果政府政策不够健全,农户则会对土地流转持谨慎态度。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以促进农户的流转意愿。
此外,农户自身因素也会对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
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土地面积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和意愿。
一般来说,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土地面积较小的农户更容易接受土地流转,而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土地面积较大的农户则更难以接受土地流转。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农户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增加土地流转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土地政策因素以及农户自身因素都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推动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农业资讯NONGYEZIXUN农业经济进城农户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及补偿机制雷易星辰 刘义杰 叶紫欣(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摘 要 农民是宅基地退出的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其退出的意愿决定了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与否。
对此,有必要了解清楚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以及影响农户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并据此制定出能保障农户切实身利益的退出补偿机制。
关键词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补偿机制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量较大,耕地保护受到双重压力,但是与之相反的却是农村宅基地闲置低效利用。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底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此后,各地政府也积极推出了鼓励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与激励制度。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农村存在一户多宅、超标用地、未批先建等情况,大量的宅基地被闲置再加之地区政府制定的有偿退出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农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不高[1]。
因此,科学分析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并基于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退出补偿机制,是推进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必要路径。
1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1.1 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客观因素1.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进城农民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意愿会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更为强烈。
其主要原因有3方面。
一是在退出补偿标准的确定上,经济发展水平高则补偿标准定的就相对较高,反之标准就相对较低,高补偿标准对增强农户的退出意愿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对农户的社会保障也相对较为健全,能够妥善消除进城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后顾之忧,进而增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户的总体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他们进城安家落户的经济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宅基地退出意愿也就更高。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问题分析及建议作者:黄辉董逸群哈拉哈特·杰恩斯别克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04期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农民的进城意愿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文章通过调研问卷的方法,调查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农民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意愿。
文章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特点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民意愿,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建设;京津冀发展;农民意愿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农民的进城意愿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平均增速为3.51%,高于3.15%的全国平均增速。
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8.93%,高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的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20%和81.55%,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
然而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与全国的城镇化率54.8%还有一定距离,与京津两地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何更加有效推进京津冀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研究目标。
一、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在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地区政策执行不到位,农民享受不到相应的惠农政策,甚至利益受到损害;也有一些地区农民不配合政府工作,使得城镇化工作难以进行;然而一些农民进城后,也遇到了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等问题,户籍问题引发就医难、子女求学难等现象层出不穷。
部分农民对于新型城镇化意愿较低,存在诸多顾虑,所以我们拟通过调研问卷的方法,在京津冀地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农民进城意愿的程度,归纳总结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因素,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民意愿,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作者:赵越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年第04期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鼓励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
农户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家庭总收入、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特征中的农业收入、耕地经营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意识特征中的农户产权意识、农户行为意识、农户福利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对农户的退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是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
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退出政策和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模型;区划;土地管理;城镇化;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与工业的迅速扩张不仅需要更多的土地做依托,也需要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中去。
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农地被占用、农户退出土地转移进城已成趋势。
另外,农户兼业化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随着农户非农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落户政策的逐渐宽松,使得大量兼业农户在城市定居,而其农村的土地则处于低效利用、闲置落荒状态,这无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所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急需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传统的耕种农业中转移出来,将耕地资源向种田能手与大户转移。
因此,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与政策,不仅可以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土地需求的可靠出路与方法。
所谓土地退出,是指农村居民自愿、有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将土地以不同的形式退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
由于农村建筑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农民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住房面积偏小,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使“空心村”大量涌现,而且农村“人走屋空”的现象愈发普遍。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落户之后,由于存有“多一份宅基地,多一份家业”的小农思想,大部分农民工不仅在城市购房,在农村也占地重建住宅,但却不在农村居住,这使得大量土地资源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江苏省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宅基地的利用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宅基地退出是指农户将自己的宅基地出租、出售或者转让他人使用,从而将其土地使用权转移给他人。
分析江苏省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对解决农村地区宅基地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可以通过出租、出售或者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如果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可能相对较低;而如果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农户可能更倾向于退出宅基地以获得一笔经济收入。
土地价格也会影响农户的退出意愿。
土地价格较高的地区,农户更有动力退出宅基地,而土地价格较低的地区,农户可能更愿意保留宅基地。
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宅基地的利用价值逐渐减少。
农村地区宅基地的位置接近城市的农户,由于土地利用价值较高,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可能相对较高。
而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户,由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可能相对较低。
三、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对于宅基地的相关政策,会直接影响农户的退出意愿。
如果政府鼓励农户退出宅基地并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农户的退出意愿可能相对较高。
相反,如果政府对退出宅基地缺乏支持或者存在限制措施,农户的退出意愿可能相对较低。
四、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户家庭的结构、人口情况等都会影响农户的退出意愿。
如果家庭人口较多,并且需要更多的生活空间,农户可能更倾向于退出宅基地以满足居住需求。
而如果家庭人口较少,并且已经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农户可能更愿意保留宅基地。
五、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社会对宅基地的认同程度、传统观念等都会影响农户的退出意愿。
江苏省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户拥有宅基地是江苏省农村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居民开始表达退出宅基地的意愿。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进行江苏省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增加,工资收入相对较高。
一些农户选择将宅基地出租或售卖,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农户可能觉得宅基地的农业产出不如以前,或者不愿意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因此选择退出宅基地。
社会因素也会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农村人口流失,村庄的人口减少,社交网络的薄弱,农户对于宅基地的依赖度降低。
农户可能觉得城市的社会资源更加丰富,生活更为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因此选择到城市居住,并放弃宅基地。
政策因素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其中包括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一些农户可能受到政策的影响,感到宅基地退出的门槛降低,觉得可以选择退出宅基地。
政府也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这也会促使农户选择退出宅基地。
江苏省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
农户的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城市与农村社会环境的比较、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等都会对农户的决策产生影响。
在进行相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户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意义与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近年来不少农村宅基地的拥有者表达了退出意愿,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宅基地拥有者的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将为政府制定农村宅基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表现形式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意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准备将宅基地出售或租赁给他人:一些农村宅基地拥有者出于经济考虑,准备将宅基地出售或租赁给他人。
这些拥有者希望通过出售或租赁宅基地来获得经济收益,进一步改善生活状况。
2. 希望获得其他用途的土地:一些拥有宅基地的农民希望将宅基地转为商铺、厂房或其他可经营的用途。
这些农民认为宅基地的利用效益有限,希望能够通过转变土地用途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 缺乏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能力:一些农村宅基地拥有者缺乏对宅基地的有效管理能力,导致宅基地利用状况不佳、价值发挥受限。
这些拥有者往往倾向于退出宅基地,以免承担管理责任。
二、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价值不断上涨,一些农民趁机出售宅基地获取经济收益。
此外,一些农民面临经济困境,也会选择出售宅基地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2. 家庭因素:农民的家庭因素对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重要影响。
家庭规模变小、子女独立都会影响农民对宅基地的使用需求。
一些老年人面临养老问题,希望将宅基地出售或转为商铺等用途以获得养老收入。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影响。
政府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农民的决策。
如果政策鼓励农民流转宅基地或提供相应的补偿措施,农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可能会增加。
4. 文化因素:农村的传统文化观念也会影响农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态度。
有限理性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热点问题。
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土地流转意愿在实践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有限理性视角下,农民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信息不对称、认知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决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民的决策行为,并为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农村土地流转意愿调查分析1.调查方法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农民进行调查,获取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和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
问卷内容包括农民基本信息、对土地流转的了解情况、对土地流转的态度以及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等。
2.调查结果(1)农民意愿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流转持积极态度,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他人或机构进行经营。
有超过70%的农民表示愿意将部分闲置土地流转出去,以获取额外收入。
(2)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在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中,经济利益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超过80%的农民表示,经济收益是他们考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政策支持、土地担保、承包期限、流转价格等也成为农民在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分析1.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根据有限理性视角分析,决策者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导致其在决策过程中做出不完全理性的选择。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全面了解流转对象的实力和诚信度。
一些农民在决策时存在担忧和犹豫,影响其对土地流转的意愿。
2.认知局限的影响四、影响因素的政策建议1.加强信息公开与传播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流转对象的资信信息公开和传播,提高农民对流转对象的了解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第30卷第6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0 No.6212 2014年3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ar. 2014 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高 佳,李世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凌 712100)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鼓励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
为了分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579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特征中的人均收入、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家庭总收入、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生产特征中的农业收入、耕地经营面积、劳动力数量,农户意识特征中的农户产权意识、农户行为意识、农户福利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对农户的退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是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
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退出政策和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模型;区划;土地管理;城镇化;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4.06.026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4)-06-0212-09高 佳,李世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6):212-220.Gao Jia, Li Shiping.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quit right of contractual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in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4, 30(6): 212-22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与工业的迅速扩张不仅需要更多的土地做依托,也需要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中去。
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农地被占用、农户退出土地转移进城已成趋势。
另外,农户兼业化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随着农户非农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落户政策的逐渐宽松,使得大量兼业农户在城市定居,而其农村的土地则处于低效利用、闲置落荒状态,这无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所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急需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传统的耕种农业中转移出来,将耕地资源向种田能手与大户转移。
因此,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与政策,不仅可以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土地需求的可靠出路与方法。
收稿日期:2013-10-11 修订日期:2014-02-18基金项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陕西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K33202007);“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研究”(K332021027);“陕西省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K332021305)。
作者简介:高佳(1988-),女,辽宁丹东人,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12100。
Email:jiagao.nwsuaf@※通信作者:李世平(1963-),男,甘肃武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12100。
Email:lishiping68@所谓土地退出,是指农村居民自愿、有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将土地以不同的形式退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为[1]。
由于农村建筑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相对较低[2],农民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住房面积偏小[3],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使“空心村”大量涌现,而且农村“人走屋空”的现象愈发普遍[4]。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落户之后,由于存有“多一份宅基地,多一份家业”的小农思想[5],大部分农民工不仅在城市购房,在农村也占地重建住宅,但却不在农村居住,这使得大量土地资源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6]。
学术界对于宅基地退出的研究已几近成熟,从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必要性研究[7-8],到宅基地退出机制[9-10]、退出模式及评价[11-12],以及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13-14]和补偿意愿研究[15-16],即便如此,耕地资源大量闲置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相关因素,以便为建立自愿、有序、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制度提供参考。
目前存在的一种退地办法是,农户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将土地退还给农村经济组织,对于被退回的土地,在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农户可以带着土地进城落户;当然学术界认为更有效率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政府建立的土地退出机制,引导具备进城落户的农民自愿、有偿的退出土地。
然而无论是哪第6期高佳等: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13一种退地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之上,并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偿。
目前,学术界对于土地退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退地机制构建、补偿标准、风险认知等方面。
张蔚[17]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户退出土地创造了条件,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仍然是建立完善的土地退出机制的一大缺陷;张秀智等[18]对农村地区宅基地的退出机制进行研究,认为政府财政投入和集体产权设置是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主导因素;而楚德江[19]则提出中国土地退出机制既缺乏对退地农户的有效激励,也缺少安置退地农民的有效途径;滕亚为[20]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目前对退地农户的补偿标准不统一并且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王兆林等[21]通过分析提出,多数农户认为土地退出风险较高,并且农户规避土地退出风险的能力较弱。
另外,白积洋[22]、王兆林等[23]、罗必良等[24]运用Probit模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退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然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属于潜在变量[25],不便于进行直接的观察与测量,却可以利用可观察变量对其进行间接的评价,而传统的Probit模型、Logistic模型并不能妥善的处理这些潜变量,但结构方程模型却可以同时处理潜变量及各观测变量,并在分析过程中对测量误差进行处理。
因此,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调研所得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 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是基于路径分析思想所提出的一种统计方法,主要用来处理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以及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协方差矩阵和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概念、原理之间的结构关系[26]。
结构方程模型分为结构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和测量方程(measurement equation)。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测量方程体现,表达式为:x=A x·ξ+δ(1)y=A y·η+ε(2)式中:x、y表示由外生、内生观测变量所构成的向量;δ和ε表示x和y的误差项;A x、A y表示外生观测变量在与外生潜变量、内生观测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ξ和η表示由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
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则通过结构方程体现,表达式为:η=Bη+Γξ+ζ(3)式中:η、ξ表示内生潜变量和外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B和Γ是η和ξ的系数矩阵;ζ表示残差项,是模型内未能解释的部分[27-28]。
1.2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于2013年7月至9月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行的农户调研问卷,依据具有代表性和平均分布的原则来选择样本农户,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农户抽样。
在调研过程中,直接与农户家庭成员进行访谈,总共发放问卷610份,剔除缺失数据、有异常值等变异的农户问卷,剩余579户农户数据可用研究使用,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9%。
调查数据主要反映了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户土地退出意愿情况。
对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获得,1=非常不愿意退出,2=不愿意退出,3=无所谓是否退出,4=愿意退出,5=非常愿意退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统计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统计结果Table 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quit landcontract right退出意愿Willingness ofquitting land频率Frequency百分比Percent/%累计百分比CumulativePercent/%非常不愿意 Quite unwilling142 24.5 24.5 不愿意 Unwilling 216 37.3 61.8 无所谓 No matter 81 14 75.8 愿意 Willing 90 15.5 91.3 非常愿意 Quite willing 50 8.7 100 总计 Total 579 100 -如表1所示,在样本农户中,选择“非常不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有142户,占样本农户的24.5%,几乎1/4的受访农户对退出土地持极度否定的态度;选择“不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216户,所占比例最高,为37.3%,前2项意愿选择的累计百分比高达61.8%,说明在目前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大多数农户仍不愿退出土地;对土地退出持中立态度的农户共计81户,占样本农户的14%;选择“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有90户,在样本农户中占15.5%,而“非常愿意退出土地”的农户仅有50户,所占比例最低为8.7%,说明受访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并不强烈。
1.3 数据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检验。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选取人均收入、家庭总收入、家庭人口数、户主性别、户主文化程度、户主婚姻状况、与最近县城距离、家庭住房面积、家庭劳动力数量、耕地经营面积、地块数量、有效灌溉面积、薄膜覆盖面农业工程学报 2014年214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收入、农户行为意识、农户产权意识、农户技能意识和农户福利意识等19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