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消毒剂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476.00 KB
- 文档页数:8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99.9%。
常用灭菌剂消毒剂使用浓度方法及监测本段没有格式错误,不需要修改。
使用消毒液时,应根据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
下面介绍几种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戊二醛消毒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液。
其浸泡灭菌常用浓度为2%-3.4%,加碳酸氢钠将pH调至7.5-8.3(1小时后测定),灭菌作用时间为10小时,消毒作用时间为30分钟。
使用时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接触量高限为0.05ppm。
灭菌用浸泡法和消毒浸泡法均可使用,使用后应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接触过量和保持通风。
安尔碘消毒液和碘伏消毒液的原液浓度分别为0.2%和0.5%。
配制浓度和消毒时间不同,具体可参考产品说明书。
消毒方法包括现配现用、冲洗、擦拭、喷雾消毒等。
使用范围包括皮肤、物体表面、诊疗器具等。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过量使用和避免接触眼睛等敏感部位。
过氧化氢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为3%(30g/L),使用方法包括喷洒、浸泡和擦拭等。
作用时间和使用范围不同,具体可参考产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接触过量和注意通风。
紫外线灯管消毒和气溶胶喷雾器消毒可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使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光线和过量使用。
除了以上介绍的消毒液,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消毒液,如75%乙醇、60%优氯净、爱尔施强氯消毒片等。
使用时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和使用。
注意事项包括避免过量使用和注意安全。
戊二醛对碳钢器械和制品有腐蚀性,因此在使用前应该加入0.5%的亚硝酸钠防锈剂。
使用过程中应该定期检测戊二醛的浓度,以保证其有效使用浓度(每周使用2%的戊二醛浓度测试卡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戊二醛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接触戊二醛溶液时应戴上橡胶手套,以防止其溅入眼睛或被吸入体内。
同时,盛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应该加盖,并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对于戊二醛消毒液的浓度测试,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测定1.8%-2.1%的戊二醛浓度;2)从瓶中取出一条戊二醛浓度指示卡,将指示色块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3秒内取出;3)在瓶盖上的纸垫上去除色块上多余的液体,并横置于瓶盖上;4)等待5-8分钟观察颜色变化。
环境卫⽣学监测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然资源来保障⼈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标。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环境卫⽣学监测制度,希望能帮到你。
环境卫⽣学监测制度 1、使⽤中的消毒剂应每季度进⾏⽣物监测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物;灭菌剂每⽉监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物。
2、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酸等应每⽇监测;使⽤中的戊⼆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1次。
⽤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醛必须每⽇或使⽤前进⾏监测,并做好有关记录。
3、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物;灭菌物品每⽉监测⼀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物。
4、使⽤紫外线灯管和空⽓消毒机消毒应进⾏⽇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物监测。
⽇常监测包括灯管应⽤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签名;对新灯管和使⽤中灯管应进⾏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英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 ,每半年监测⼀次;⽣物监测必要时进⾏,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中的⾃然菌应减少90%以上,⼈⼯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5、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管镜等)及其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频电⼑、细胞刷、切开⼑、异物钳等灭菌物品必须每⽉进⾏⽣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物。
6、环境卫⽣学监测:包括对空⽓、物体表⾯和医护⼈员⼿的监测,普通病房每季度进⾏监测。
重点部门每⽉进⾏检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监测。
监测⽅法及卫⽣学标准应符合《医院消毒卫⽣标准》(GB15982-2014)。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第⼀章 总则 第⼀条 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
使用消毒液使用应根据消毒液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
(一)、戊二醛消毒液1、浸泡灭菌消毒常用浓度:碱性戊二醛 %%,加碳酸氢钠将pH调至(1h后测定),灭菌作用时间为 10h。
消毒作用时间为30 min。
戊二醛应在通风良好处使用(美国规定接触量高限为2、戊二醛使用方法:灭菌用浸泡法:将清洗、晾干或擦干后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2%戊二醛的容器中并加盖,浸泡10h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
消毒浸泡法:将清洗、晾干擦干后的待消毒处理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2%戊二醛的容器中并加盖,一般30min,取出后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戊二醛使用注意事项:戊二醛对碳钢器械、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亚硝酸钠防锈。
使用过程中应对戊二醛浓度进行检测,保证其使用有效浓度(每周用2%戊二醛浓度测试卡监测1次并记录)。
戊二醛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接触戊二醛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
盛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放于通风良好处。
4、戊二醛消毒液浓度测试纸操作规程:1)测定%%戊二醛浓度。
2)从瓶中取出一条戊二醛浓度指示卡,将指示色块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3s 内取出;3)在瓶盖上的纸垫,去除色块上多余的液体,横置于瓶盖上;4)注意不要将色块面朝下以免受到污染,等候5-8min观察颜色变化,5、戊二醛浓度指示卡判断结果:1)指示卡色块由白色变为均匀黄色,表示溶液浓度符合要求。
2)指示色块全部或仍有部分白色,表示溶液浓度不够,为不合格,需立即更换消毒液。
3)测试纸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使用中戊二醛浓度一般每周监测一次,特殊消毒如腔镜消毒、灭菌,每天监测一次。
并记录监测结果。
(二)、安尔碘、碘伏消毒剂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四天内使用,无用完丢去(不得更改时间继续使用)。
每次用后盖旋紧、垂直放置。
对使用中的安尔碘、碘伏消毒液进行染菌量的监测,由院感科采样。
(三)、紫外线消毒监测紫外线灯:紫外线杀菌灯是一种采用石英玻璃或其他透紫玻璃的低气压汞蒸汽放电灯,放电产生以波长为为主的紫外辐射,其紫外线副射能杀灭细菌和病毒。
含氯消毒剂每天配制使用,有必要进行浓度监测吗?
含氯消毒剂在临床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有:①储存过程中不能保证原液浓度在产品标示范围内,如放置在光照强烈的窗台上,光照作用易导致含氯消毒剂分解。
②打开后不经常使用,致开启很长时间仍未用完。
③配制时不能按照要求配制,如配制人员不用计量容器,而是随意取用。
④使用过程中不能保证在要求的浓度范围内,如待消毒物品清洗后仍有较多水分时放入消毒液中,导致消毒液浓度稀释。
⑤或未做到24小时更换。
含氯消毒剂水溶液不稳定,挥发性强,易分解,遇热、光照、有机物存在等因素时分解加速,其浓度随时间递减,因此要求现配现用。
一般来说,如果通过管理手段能保证含氯消毒剂使用前、中、后的浓度,用于低度危险性物品消毒时可不必常规进行浓度监测;用于医疗器械消毒时,建议进行浓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