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不理玩具的宝宝
- 格式:docx
- 大小:15.93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一、背景信息小明,男,4岁,现就读于幼儿园小班。
他是独生子女,家境良好,父母关爱有加,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
小明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乐于参与各类活动。
二、问题描述小明在幼儿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冲动行为:经常在幼儿园内与其他小朋友打架、争抢玩具等,也经常在老师没有授意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冲动行为。
2.言语暴力:小明时常对别的孩子使用侮辱性的词语,例如“傻瓜”、“笨蛋”,甚至还用手推搡其他孩子。
3.情绪爆发:小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情绪失控,发脾气、大声哭泣,有时候甚至会在教室里乱踢东西。
三、分析原因1.情绪调节能力差:小明可能由于身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同伴交往,导致他在与他人交往时较为冲动,情绪较难控制。
2.注意力不集中:小明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导致他在与他人互动时没有耐心,容易对冲突产生冲动反应。
3.需要引导:作为独生子女,小明缺乏与同龄孩子一起分享、合作的经验,需要引导他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方式。
四、干预策略针对小明的不良行为,可采取以下干预策略:1.情绪管理:教师应加强对小明情绪管理的培养,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与他人冲突时的合理表达方式。
2.引导合作:幼儿园应提供更多的合作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培养他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如进行拼图游戏、角色扮演等。
3.家园合作:教师与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问题行为,制定一套行为规范,并在家庭环境中给予监督和引导,让小明在家中也能够接受相应的行为训练。
4.肯定积极行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对小明积极行为的肯定和奖励,通过正面激励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效果评估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通过以下方式对效果进行评估:1.观察记录: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小明的行为表现,了解他是否能够控制冲动行为,是否有更多的合作行为。
幼儿园小朋友玩具争抢案例分析幼儿园行为观察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通常会经历许多社交和行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玩具争抢。
玩具争抢是指幼儿园中的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不愿意分享玩具,甚至发生争抢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互动和友谊,还可能导致冲突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对于幼儿园中的玩具争抢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观察,以便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案例分析1. 案例描述在某幼儿园的教室里,小朋友们通常会分组进行各种游戏和活动。
在一次自由玩耍的时间里,发生了一起玩具争抢事件。
两名小朋友同时想要玩具卡车,由于他们都不愿意放手,引发了一场争执和哭闹。
老师及时介入并解决了冲突,但玩具争抢的问题仍然存在。
2. 分析原因(1)社交技能不足:幼儿园的小朋友通常还没有完全掌握分享和合作的能力,他们对玩具有强烈的所有欲,难以主动放手。
(2)自我中心思维:由于年龄小,孩子们较难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主动顾及他人。
(3)缺乏监督和引导:幼儿园教师在玩耍时间内可能无法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引导,导致玩具争抢行为难以及时干预和解决。
三、行为观察1. 观察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玩具争抢行为,可以采用多种行为观察方法,包括直接观察、间接观察、视频记录等,并结合专业的行为学理论进行分析。
2. 观察内容(1)个体行为:观察孩子们在玩具争抢时的具体行为表现,包括言语表达、姿态动作、情绪反应等。
(2)社交互动:观察孩子们在玩具争抢时的社交互动方式,包括合作与分享、竞争与争抢等。
(3)解决策略:观察孩子们在玩具争抢后的解决策略,包括自行解决、寻求帮助、教师干预等。
四、行为观察结果与分析1. 结果呈现在行为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孩子们在玩具争抢时往往表现出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难以理性和合作地解决问题。
(2)在部分场景下,孩子们会尝试寻求他人帮助,并通过教师的干预来解决玩具争抢问题。
个性倔强孩子的案例分析作者:杨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0期【中图分类号】G61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17-02案例背景:新的一学期又来临了。
从第一天的小班家长培训会上,我就感觉到了我们小班家长的热情和朝气,家长们鼓励的眼神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小脸蛋让我由衷的喜欢上了这个职业。
孩子入园的第一天,我以热情灿烂的笑容迎接了我可爱的宝贝们,大家可以想象,教室里齐鸣唱响,热闹非凡。
有的孩子脸上带着极不情愿的表情被送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也清晰的看到有的家长眼中的忐忑不安。
家长能够把孩子交到我们的手里,也是对我们的信任。
在这时候我会鼓励家长放心的离开,然后安抚我们的小宝贝。
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已经有二十几年了,在这二十多年里,我感受到了幼儿教师的艰辛,同时也真切的体会到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
案例描述:现今社会,每个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教育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大多孩子都是在長辈的万般宠爱下生活;也有的父母管教过于严厉,或管教方式不一致,这些都导致孩子养成了倔强、自私的个性。
班上有个孩子叫王振浩,长得虎头虎脑的,很招人喜欢。
可是我慢慢发现这个孩子的性格很倔强,也很自私。
有一次,孩子们在玩玩具的时候,马燕给我告状:“老师,王振浩抢我的玩具!”我马上去制止:“浩浩,把玩具还给马燕,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这时候,我发现,王振浩理都不理我,跟没听见一样,自己玩自己的。
我的怒火一下就上来了,一把把玩具抢过来,给了马燕。
“哇”地一声,浩浩开始大哭,躺在了地上。
倔强幼儿的思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我知道针对这种孩子采取哄的办法是没有用的,于是我就采取冷处理,不理睬他。
过了一会儿,他看老师没有管他,他悄悄的爬起来坐到了座位上。
等他情绪平复了以后,我才过去和他交流。
告诉他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能去抢别人的玩具,那样没有人愿意和他玩,那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呢。
小家伙这会很配合的听我说话。
幼儿园习惯养成:整理玩具的案例分析1. 序在幼儿园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
其中,整理玩具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整理玩具这一小事情,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性、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而如何教育幼儿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幼儿园习惯养成中整理玩具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建议。
2.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六岁的幼儿园大班学生,他平时在家里并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玩具。
每当玩具散落一地时,他总是习惯性地抱怨着,“为什么我要整理玩具,不是有爸爸妈妈吗?”然而,在幼儿园里,小明的态度大为不同。
每当老师提醒他要整理自己的玩具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按照要求进行整理。
甚至在看到其他小朋友不愿意整理玩具时,他还会主动上前帮助他们整理。
这让老师和家长们颇为惊讶,不禁要问:“小明,为什么在幼儿园里你能如此乐意地整理玩具,而在家里却如此抗拒?”3. 分析原因从幼儿园教育的角度来看,整理玩具并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养。
幼儿园里,老师会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整理玩具的重要性。
他们会告诉孩子们,整理玩具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是对干净和整洁环境的呵护,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让孩子们在参与整理玩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他人关注、尊重和肯定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明在幼儿园里乐意整理玩具的行为也得益于老师的引导和榜样效应。
他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整理玩具的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这一观念。
看到其他小朋友不愿意整理玩具,他还能主动上前帮助,这也与幼儿园里建立的团队意识有关。
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幼儿们不仅学会了个人责任,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维护园所环境和玩具的整洁。
4. 教育方法与建议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教育方法和建议。
幼儿园在教育中要重视整理玩具的价值观培养。
在幼儿园,可以设置整理玩具的专门时间,组织孩子们一起进行整理,同时结合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领悟整理玩具的意义,培养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学会玩具整理,提升自理能力—科学幼小衔接之小班“物品整理篇”一、案例背景:幼儿园玩具种类丰富、数量很多。
但是,我发现小班孩子在整理玩具方面存在了一些问题:有的孩子会因为抢收玩具而发生冲突,也有孩子不愿意整理玩具或者不会整理玩具。
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整理玩具还能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等。
因此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是有必要的,应该从小班开始抓起。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案例一:建构区游戏结束了,小朋友们一下子就把堆好的积木给推倒了,积木瞬间散落一地,然后大家开始捡散落的积木向柜子上放。
但是却没有按柜子上的标志:大积木放在第一层,小积木放在二层,而是将积木一起放了进去,柜子里乱作一团。
分析:小班幼儿整理玩具时通常会发生“乱放”的现象,因为小班幼儿还不太了解分类的概念,不知道同一类型的玩具应该放在一起。
案例二:区域游戏结束了,张恒嘉放下手中的积木,先跑到玩雪花片的区域,看小朋友在整理自己的玩具,他也抓了两把往篮子里放,然后又跑到串珠游戏那里,把手伸到篮子里乱搅一通……分析:张恒嘉因为没有整理玩具的意识,玩完玩具之后又想去玩别的玩具,所以在游戏停止的时候,不愿整理玩具甚至“捣乱”。
案例三:“请小朋友把玩具收好。
”话音一落,周林可马上把自己的积木推倒在地上,又把旁边小朋友的积木都推到,然后拼命地往筐里扔积木,还没等到积木全部收好,就要搬着筐送进柜子,而其他几位小朋友也抓着筐谁也不愿放手。
分析:小朋友对整理玩具这一行为有新鲜感,觉得很好玩,于是都抢着去整理,有些幼儿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整理,他们也跟着去整理,因此就出现了抢筐的现象。
三、教师反思及支持策略1.家园共育,改变观念。
有时我们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慢慢教孩子还不如自己直接整理快,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收拾玩具的习惯。
3-6岁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幼儿整理的能力,首先要改变老师和家长的观念。
幼儿园案例分析调皮的孩子顽皮的小孩【案例背景】小涵是个可爱的男小孩,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看上去专门讨人喜爱。
他喜爱安安静静的坐着,大伙儿都觉得他是个不让人操心的小孩,但是没过多久,一切就变了,原先小涵专门爱哭,每天早上总是哭着让爷爷抱进来。
而且,小涵专门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一起谈天。
在游戏活动时,小朋友们玩的不亦乐乎,唯独小涵喜爱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描述】记得有一次,我看他一个孤单单的坐着,我就请一个小女孩主动去跟他讲话,没想到他难道直截了当把头一扭,表示不想听。
对此,我们都略感无奈,只以为他是个十分内向的小孩。
但那次家访,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玩具,一会躲在妈妈背后看着我们谈话,还有意去开小灯吸引我们的注意,一会儿又要带我们去看他的房间,跑来跑去,可顽皮了。
在交流过程中,他妈妈告诉我们说小涵是个专门内向的小孩,平常差不多上差不多上跟着爸爸妈妈到别处去游玩,专门少出去跟小区里的其他小孩一起玩,遇到班里的小孩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然而当小朋友离开后,他又会跟妈妈说,这是我们班的谁谁谁。
【案例分析】小涵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年龄小,会紧张,焦虑,不喜爱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
然而时刻久了,小朋友们都熟悉了,都能开快乐心的上幼儿园了,喜爱跟小伙伴一起玩了,小涵依旧如此。
通过与小涵妈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小涵专门少到别处玩,多数的时刻差不多上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看电视,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与同龄幼儿接触也不多,因此造成了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情形。
而在幼儿园,刚开始,我们认为他不太喜爱跟小朋友在一起,因此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太会去将就他,但事实上他是想玩的,只是期望老师能够多鼓舞他。
有的时候我发觉在户外活动时,小涵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看起来想让老师多注意一下他,再鼓舞他一下。
同时,刚开始生疏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也使他更加沉默寡言,不合群。
幼儿案例分析一、个案基本情况(一)孩子基本情况:小鱼(化名),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
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据老师观察大都是他的言行举止粗鲁造成的。
例如,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的争抢玩具。
在排队时将同伴推推搡搡,或故意让别人摔跤。
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进邻座小女孩的嘴巴里,使对方的牙龈破损,三天三夜都喊疼和怕吃咸味的东西。
又有一次,她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另一只手的手指旋转着使劲钻进对方耳洞。
老师发现予以立即制止后,他又差点故伎重演,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
母亲26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
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浦西居住在“新爸爸”的家里,每周和“新爸爸”回浦东接儿子住两天。
奶奶也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
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
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三、个案研究过程(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
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
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一个调皮孩子的转变一、案例现象杨帆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爱,可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观察四:自理能力特差,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案例分析:㈠好奇心很强。
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这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
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
三、措施与效果: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天对他吹耳边风,睡午觉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会反思的,逐渐,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
针对杨帆画画时的表现,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还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
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
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他在集体面前讲述。
幼儿园案例分析优秀8篇幼儿园案例分析范例合集篇一案例背景记录:聪聪是个平时不爱说话、不惹事的小男孩,自理本事较差,剪刀、画画等更是他的弱项,他总喜欢呆在教师不注意的地方,他也不太喜欢和大家交流,有时会自言自语。
晨间锻炼、做操时,总会发现他的一些动作不太协调,即使教师进行了个别指导,他的提高也不大。
一次,在早晨科学区活动时,发现他一个人很快就把数物配对的练习正确完成了,让我感到很意外。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继续观察,发现他对于数学掌握的比较好,基本都能独立完成练习。
分析与评价:该幼儿从不爱进取表现自我,只是安静的管好自我,遵守常规。
对于教师提出的提议,他也只是安静的理解,不置可否,所以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个慢半拍的孩子。
可是意外的发现,使我一下子醒悟了,这个孩子也有聪明的一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措施及效果:我及时把他的练习展现给大家看,并当众表扬了他,奖励了五角星,他的脸蛋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欢乐。
在以后的科数活动中,即使他不举手,我也会请他单独回答问题,果然他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些肯定无形中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而我也会利用单独交流的机会鼓励他在其它方面加强练习,并经过家校联系告知家长孩子的提高,以及提出努力的方向,他的家人也很配合,在家培养孩子对画画、剪纸的兴趣。
此刻,他在其他活动中都会进取地动脑发言,而我也发现他还是个视野较开阔的孩子。
他还会主动告诉我,在家里一向有进行画画、手工活动等。
在班级里,他的身影逐渐活跃起来,周边交流的朋友也逐渐多起来了,我们共同期待着他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案例分析范例合集篇二案例描述及分析:(一)不干净的手指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宝宝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平时啊,教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
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幼:“璐璐、小鱼儿、杰杰”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样明白的呢”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
幼儿园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案例分析幼儿园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案例分析背景描述:我曾经在一所幼儿园工作,工作期间遇到过许多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三岁的男孩李明(化名),特别不听话,经常不遵守幼儿园的规则,给老师和其他孩子带来了很多麻烦。
具体情况:1. 不参加集体活动:每到集体活动的时候,李明总是不愿意参加,抱着玩具车沉默不语。
老师多次劝导,他也不理会。
2. 打闹伤人:在玩耍过程中,李明总是打闹得特别凶,不仅容易损坏幼儿园的设施,而且还经常伤害其他小朋友。
3. 不听从老师的指示:每次老师让他干什么,他总是“我不想干”的态度。
4. 弄脏幼儿园:李明有时会在角落里独自玩耍,像是在发泄不满情绪,不干净的玩具和食品残渣遍布周围。
原因分析:经过对李明的观察,我觉得他的行为不遵守规定的背后,可能有一些原因:1. 家庭背景:这个孩子家庭背景不太好,他的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忙碌,无暇顾及他的教育和关心。
另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够良好也是一个原因。
2. 缺乏纪律教育:父母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纪律,让他没有受到正确的纪律教育。
3. 情绪管理问题:李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无论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是其他情况,都容易情绪失控。
解决方案:1. 制定规章制度:对于李明这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就需要及时制定规章制度,让他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2. 形成良好的习惯: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一步步地建立规则意识,为之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提供安全、有效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这样孩子才会快乐地成长。
4. 个别化教育:对于李明,我们需要进行个别化的教育,针对他的具体问题和问题原因,设计相应的措施。
结论:李明不遵守幼儿园规则的行为既给他自己带来了麻烦,也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通过一系列的方案,孩子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也渐渐成为了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孩子。
案例分析:不理玩具的宝宝
案例分析:不理玩具的宝宝
案例:
每次当我说:“玩具宝宝送回家时”总有一部分小朋友不肯整理玩具,不是往小椅子上一坐,就是到处乱跑。
我去问他们为什么不理玩具时,他们的答案也五花八门的。
有的说累了,不想整理;有的说已经理过了;有的说不是有小朋友在理了吗;还有的干脆不回答老师的问题。
分析:
其实导致不喜欢整理玩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在家里从不整理玩具,都是由家长帮忙整理的;有的是没有耐心,理了一会就不理了;还有的不是不肯整理玩具,而是特别想模仿老师,看着小朋友整理,还不停的“指导”其他小朋友,自己却不动手。
《纲要》中明确指出:3至4岁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爱护玩具和物品并学习收拾和整理。
所以到老师遇到此类问题应该做及时的引导。
一、对于没有耐心整理玩具的小朋友,老师可以和他们一起整理,边整理边鼓励他们,当他们能坚持整理好玩具后可以给他们发聪明星以表鼓励。
二、对于想做小老师而不肯理玩具的小朋友,老师则应该告诉他们:“只有快快把玩具理干净的宝宝才能做小老师,帮老师一起检查。
”三、对于那些在家都是由家长帮忙的小朋友来说,我们老师不仅在幼儿园要进行及时的引导,更要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园合力才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