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总结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四盲”行为。
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都有哪些。
3、中招考点(1)主旨探究;(2)语句品析;(4)修辞手法及作用。
4、学情分析学习本文后,学生的忧患意思会增强,但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训练概括能力还不够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能够总结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2、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这是热爱地球的人所发出的沉痛的呼唤。
今天我们要聆听的是一位作家同样痛苦的呐喊。
(今夕图片对比导入,激发兴趣;)2.板书示题,揭示目标;四.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学习了一些生难字,感受了作者那深深的忧患意识!五. 当堂训练:完成《课时练》前四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三.当堂检测: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情感?2、文章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的?3、(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3、请拟一条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在10—20个字之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这是一篇呼吁生态环境保护的报告文学。
用罗布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
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那深沉的感情,抒情的笔调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
所以应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着重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来探究文章的震撼力量,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捕捉兴趣,情境导入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住在月宫里的吴刚吧!吴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神话人物,他是汉代西河人,跟人学仙但犯有过错,所以就受到每天砍桂树的惩罚,这个神话寄寓着非常深沉的理念,即命运之残酷。
让我们领悟到因为愚蠢而犯下了过错,就会受到严酷的甚至是万劫不复的惩罚。
当然,此吴刚非彼吴刚,但是他的这篇文章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人类的愚蠢而带来的痛苦惩罚。
让我们顺着吴刚沉痛的目光,看看这一片消逝了的仙湖──罗布泊。
(屏显1:卫星拍摄的罗布泊──“地球的大耳朵”。
)(屏显2: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以及罗布泊的具体位置。
)(屏显3:罗布泊的图片──“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昔日河床”)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用笔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如有生字或生词,可把它写在黑板上,留待一起解决:生词:萧瑟戈壁沧海桑田2、概括本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找出关键词:二:师总结:本文开头先说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
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最后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危机,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作者用历史的教训,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罗布泊、胡杨树、其他环境被破坏的资料,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
【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想。
(出示罗布泊往日画面)这个地方简直是如诗如画,令人无限向往但是,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却永远的看不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1、展示作者名片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中共党员。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报告文学作家。
2、展示搜集资料如: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培养概括文章的能力。
3.关注生态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比,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难点:树立环保意识,思考关注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媒体资源中罗布泊今昔对比的图片。
二、预习检查1.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2.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4.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作者简介吴岗,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
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2)背景链接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
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其水源是塔里木河,后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地质学家认为人祸已成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
100年来,随着几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自然索取,从而肆意破坏自然,任意践踏自然,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探索的即是罗布泊干涸的过程和应带给我们的反思。
三、整体感知1. 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 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四、研读赏析1.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
2.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报告文学内容真实,文字优美,感情充沛。
课文通过写罗布泊由昔日的仙湖变成了今日的荒漠,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
根据教材,课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原因。
(重点)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难点)我本次比赛课的教学环节是:预习导入——解题——合作探究——读写训练——课外延伸——课堂检测【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老师先检查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前面1、2、3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后面4、5、6小组负责检查黑板展示;同时各小组长检查其他组员的导学案完成情况。
(此环节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功能)根据拼音写词语1.“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xiāo sè( )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2.在hé xù(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3.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gān hé( )而大面积死亡。
4.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tūn shì( )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廊。
5.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cānɡ hǎi sānɡ tián( )的痕迹。
师:负责检查的小组上去评改。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棒!那让我们齐读一遍。
(展示后,学生评改,再齐读,加深印象)师:常说眼睛是一个人的心灵之窗,想要看懂一个人可以从眼睛入手;同样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想要读懂课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那我们先来读题目两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此环节,采用本色如题的方法,本课题目包含丰富信息,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提问,可以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我觉得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可以做为切入口。
本单元的内容,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
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本次的公开课我所选择的课题是其中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来自吴岗的佳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这篇报告文学作品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
所以在设计时我也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文本中体悟情感,认识当今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当然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
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直观的感受,给学生展示几幅过去和现在的罗布泊的图片,给学生首先来个心灵的震撼;第二步是检查预习,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三步是正式的进入课文,这也是这堂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两个步骤,一是初读整体感知,二是再读探讨感受心情;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检测。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整个环节衔接的很紧凑,时间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学生没有借助课外的.参考资料完成学习任务,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学习的效果我也觉得很满意。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总会有缺点。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媒体给了我很多的便利,我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好这一资源。
本堂课上我给学生展示里几组图片,是今夕罗布泊的对比图片,也许是因为在图片的选择上没有选好,对学生的视觉冲击不是很大,所以一开始学生的反应就与我预期的有一些距离了。
2、学生读的太少,说的太短。
语文教学是一堂很重要的语言课程,可是在课堂上,学生读的东西太少,说的话语也很简短,我也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如何把话语说的更婉转一些。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水明如镜,被人们称为仙湖。
而如今,它却变成荒漠戈壁,被人们喻为生命禁区。
这里就是罗布泊。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看着这个标题,你有哪些疑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曾经的罗布泊: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消逝时间: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的恶果: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2、作者是怎样写成本文的?表达怎样的观点?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归纳出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3、学习作者形象生动和真实可感的语言,理解作者文章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形象生动和真实可感的语言,理解作者文章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听歌曲《月牙泉》由歌词中的“变化”一词导入新课。
二、内容感知师:行走在罗布泊“水”的消逝间,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要求:勾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昔日景象和今日面貌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分钟后交流:“水充足——过去的罗布泊: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板书“绿洲”“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水充足而且清澈,引来了许多的水禽嬉戏玩耍,是美丽的仙湖。
板书“仙湖”2、现在: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板书“沙漠”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不愿”“挣扎与痛苦”“求救”词,用拟人的修辞,描绘出胡杨的痛苦,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的刺痛着我们的心,是我们个个心情沉重……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里作者直抒胸臆,“刺痛”、“沉重”这两个词语直接表达了坐着内心的痛苦和沉重。
“瞬间”更是形象的写出了罗布泊消逝之快,令人痛心不已!(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和重点句子的解读)3、播放罗布泊今昔对比动画,师进行相应的旁白: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倒数第四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揣摩言语形象性。
3、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教学思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让学生感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到达了极至,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更多的人关注自然,爱护环境,热爱我们的地球母亲,做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比拟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开展,培养学生热爱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感情态度价值观。
难点:在言语观赏中感受胡杨树的坚韧坚韧的个性思想,从而引发人类的反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展播松涛水库画景,学生观赏,引发学生兴趣及思考,走进文本。
二、走进罗布泊整体感知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感情。
三、探究罗布泊1、罗布泊过去和今天是怎么样的?2、谁是真正的侩子手?学生相互交流商量,教师改正,归纳成果。
四、触摸胡杨树1、花是大地的衣服,雨是泥土的使者,鸟是绿树的精灵,而树是人类的朋友,漂亮的胡杨树是尘土的克星,然而今天它怎么了?是张开一双无奈的手呼吁生命,还是苦苦的等待死神的到来?让我们用手心去触摸这伟大的生命。
教师引导学生,生生探讨,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究。
2、请同学们划出描写胡杨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3、假设你是罗布泊上一棵胡杨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学生质疑商量,发表见解。
五、拓展延伸你了解身边有哪些自然环境爱护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吗?请和同学们谈谈,并说出你对未来的设想。
六、安排作业写一篇小短文呼吁大家一起来爱护环境。
七、板书设计挽救地球教学反思一堂课上下来,上得洋洋洒洒的,也听到了听课的老师赞美的声音,心乐之,可是冷静下来细细一想,总感觉缺点什么。
今日又再上了一遍,问题出在“触摸胡杨树〞环节上,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感性上通过现存的枯死的胡杨树去触摸到一种难得可贵的生命体,并通过对文本中抒情语句的感染,力图翻开学生的思想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
我认为新的语文课堂一要教给学生知识,二要给学生精神,可是我做得还不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营造气氛不够,导致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制造性活动不够,本应该是让学生跳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可我却让学生伸伸手就能摘到了桃子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本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篇目。
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借助文本蘸满情感的语言与鲜明的对比手法,体悟文章内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巧妙的延伸,来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
以“情”移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消逝的不仅仅是一个湖泊,而是人类“敬畏自然”的心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以朗读浸染全文,平等对话,面对西域那片神气的土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进入文本,又出于文本,同喜同悲,同痛同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深情的朗读,品味语言;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与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听乐曲《神奇的九寨》,欣赏美景图,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你说我说
1、提问:“泊”字,告知我们和什么地貌有关?
2、再读文题,我们能获知什么信息?“仙”字在这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把课题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3、你再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
三、穿越古今
1、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出示图片---展示过去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
四、有水平的读,通过朗读多角度品味语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几幅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教师指导朗读。
3、请同学对比朗读“仙湖”和“戈壁”品味相关词语和句子。
五、有深度的想
追根溯源,用情朗读,体味痛切心情。
1、“仙湖”变成“戈壁”,原因何在?
2、同学速度课文,探究原因:四个盲目。
3、老师指导朗读13、14节。
3、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六、各抒己见。
学习对比方法,培养忧患意识
1、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2、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3、同学朗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4、那么怎么救呢?
5、作者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把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
七、我手写我心
练习: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如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同桌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出来。
八、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我们呼唤理性回归吧,这样我们才有理由相信:类似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九寨的风景才会依然迷人。
让我们在公益环保歌曲《呼唤》中结束本课!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绿洲、仙湖(美丽的)
今日:沙漠(荒凉的、痛苦的)
【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
今天我上了人教版八年级下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选择此篇,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忽略、轻视自然,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通过学习此文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教学实践过程的疏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教学目标达到,美中呈现不足。
一、设计思路
本文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教学可以充分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备课三部曲:
1、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加强朗读训练、学会多角度品味语言;
3、感悟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说、看、读、想、议、写、展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唤醒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二、课堂调控
导入新课时,借助听《神奇九寨》的音乐,观赏九寨风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
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得与失
得: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
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
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失: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