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哲58个哲学原理(方便记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题综合性比较强:不是考一个知识点,而是考几个知识点,所以要灵活运用,把握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一组一组原理去记忆)学习哲学的方法:以讲义为主,学会把复杂的原理提炼出来(用两,三句话概括)知识点相对稳定,出题灵活,要掌握方法。
依据考纲复习出题近年来综合性加强,特此是分析题中往往考得是几个知识点。
复习时要注意联系。
要注意将原理用几句话概括。
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原理。
原理主要记住核心要点。
这样无论辨析题,分析题都要将原理的精要体现出来。
不要死记硬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马哲原理必背原理总结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 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马哲必背20条原理与50个知识点一、20条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二、50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物质与运动;8、运动与静止;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0、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6、规律及其客观性;17、现象和本质;18、必然性和偶然性;19、原因和结果;20、可能和现实;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4、对立统一规律;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6、真理及其客观性;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8、价值;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4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47、社会发展的动力;48、“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49、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考研哲学专业的必备知识点之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考生成功通过考试的关键。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概念。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性。
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等基本概念。
3.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强调对立统一、转化、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法则的运用。
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3.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学说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等。
2. 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包括阶级斗争原理、社会主义法治等。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育部门与国家的关系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引入到中国,经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核心概念:1、物质、意识及其本质、运动、静止、实践及本质和特征。
2、联系及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系统及其特点、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旧事物。
3、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量变、质变、度、否定、肯定。
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可能性、现实性、偶然性、必然性、内容与形式、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规律、主观能动性。
4、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
5、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二、核心原理: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3、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并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及开放性的特点,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注重优化结构,构建有利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用到联系的观点全都背下去再结合材料分析。
4、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历史阶段及发展规律,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6、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强调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特殊性强调矛盾及每一个矛盾具有其特点,——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两者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哲口诀
1、“主观唯心强调内心,客观唯心有神论”
2、朴素唯物金木水火土,形而上者孤静片(孤立静止片面)
3、三大规律“互否对,揭示事物“过道泉”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实践是基础/来源/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反作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
实践。
5、唯物辩证:联系和发展
6、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物质观:①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④ 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辩证关系原理⑤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辩证关系原理意识观: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反映现象,反映本质和规律② 意识的指导性③ 反作用于主体实践观:①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辩证关系原理两原理: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一二三四)一个核心:矛盾:①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② 矛盾的普遍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③ 矛盾的不平衡④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⑤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⑥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两个特征:联系:①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②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①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②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过程论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质量互变规律:① 度的原理②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管理③ 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否定之否定规律:①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辩证的否定观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认识论:(一观一论一方法)真题观:① 绝对真题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真理的具体性③ 真题的价值性与客观性④ 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⑤ 真理与缪误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论:①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规律: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②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①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③ 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阶级斗争(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科学技术(重要力量),社会革命(引起质变)与改革(引起量变)辅导机构的拿来看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物质观:①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④ 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辩证关系原理⑤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观: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反映现象,反映本质和规律② 意识的指导性③ 反作用于主体
实践观:①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辩证关系原理
两原理: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一二三四)
一个核心:矛盾:① 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② 矛盾的普遍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③ 矛盾的不平衡④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⑤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⑥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两个特征:联系:①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②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
发展:①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②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过程论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质量互变规律:① 度的原理②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管理③ 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①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辩证的否定观
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认识论:(一观一论一方法)
真题观:① 绝对真题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真理的具体性③ 真题的价值性与客观性④ 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⑤ 真理与缪误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认识论:①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③ 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的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
社会发展的规律: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②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①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② 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③ 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阶级斗争(直接动力),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科学技术(重要力量),社会革命(引起质变)与改革(引起量变)
辅导机构的拿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