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十章农作物害虫-小麦害虫
- 格式:ppt
- 大小:8.04 MB
- 文档页数:88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朋友们的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小麦常
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
对每种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的病原是赤霉病菌。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间,其症状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
穗部不育,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旺盛,提高免疫力;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的滋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四、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蚜虫寄生在小麦
叶片和穗部上,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穗部畸形,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适时翻耕,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
2、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繁殖;
3、适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4、注意田间通风,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
朋友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对大
家有所帮助,祝愿小麦丰收。
小麦病虫害及防治方法1、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又称腻虫或蜜虫,属于同翅目昆虫。
蚜虫主要集中在小麦的茎、叶、穗等部位,吸食该部位的汁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可造成30%以上的损失。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主。
冬春播种时间可比正常播种期晚些,播种时要尽可能的采用深耕的方式,同时结合配方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
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灌水,适期增施磷、钾肥等。
2、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毁灭性,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小麦种植国家。
小麦吸浆虫主要吸食灌浆期的小麦汁液,造成小麦秕粒、空壳,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用能够抵抗小麦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或者早熟的小麦品种。
通常春季会给小麦灌溉、追肥,为了降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率,可适当的减少春灌、减少春季化肥的施加。
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通常发生在潮湿、半潮湿的区域。
小麦赤霉病可发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尤其在抽穗期,造成小麦的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40%左右。
防治方法: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根据气候以及小麦的生长期,适当的提前或者推迟播种,以避免小麦扬花期在雨季。
小麦成熟后,要尽快收割脱粒。
收割后,对麦田进行深耕灭茬。
4、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生的病害,主要由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
小麦一旦发生纹枯病,在其发育的各个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等症状,严重影响小麦灌浆、结实不良,造成小麦的大幅减产,严重时可致小麦绝收。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如济麦22、周麦22等。
合理轮作,避免早播,可适当的延迟播种。
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及病株、及时排出田间的雨水。
5、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又名小麦黄疸病,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在全国大部分麦区均有发生,危害相当严重。
2017年,山东自4月20日发现小麦条锈病以来,扩展蔓延迅速,全省发生范围和面积均超过大发生的1990年。
小麦生育期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措施一、小麦病害种类介绍(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3种。
小麦锈病是典型的高空、气传病害。
能以夏孢子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条件适宜时可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多雨、多雾或结露条件下,病害发生重;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群体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等都利于锈病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该病是目前我国小麦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以叶片受害为主,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
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
温暖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条件利于病菌侵染。
(三)小麦纹枯病小麦发病后,叶鞘、茎秆组织坏死,轻病株穗小粒秕,重病株不能抽穗或形成枯株白穗。
主要为害基部叶鞘和茎秆,以拔节后症状最为典型。
冬春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播种早、密度大、氮肥多、湿度高时发病重。
(四)小麦赤霉病该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易频繁发生。
小麦受害后不仅产量下降,而且品质变劣,病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出现吐呕、腹泻、发热等中毒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五)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3种。
小麦黑穗病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
病穗初抽出时外围有一层银灰色薄膜包被,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仅残留弯曲穗轴。
(六)小麦全蚀病幼苗发病,根和根茎呈黑色,病苗矮化,底叶发黄。
拔节期,根部变黑加重,茎基部的第一、二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产生黑色菌丝层。
灌浆期重病株早枯,形成“白穗”。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随土壤粪肥传播及种子中混杂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
(七)小麦其他病害如小麦根腐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胞囊线虫病,小麦黑胚病等。
二、小麦害虫种类介绍(一)蝼蛄常见的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两种。
蝼蛄食性很杂,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多种植物种子、幼根、幼苗、茎、块根和块茎,被害处呈乱麻状。
此外,蝼蛄在表土层活动时,造成纵横隧道,拱倒幼苗。
小麦虫害有哪些一、小麦常见几种病害1.锈病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
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
2.赤霉病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3.麦蜘蛛麦蜘蛛春秋两季为害麦苗,成、若虫都可为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4.麦蚜在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均可发生和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5.吸浆虫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
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疵粒、空壳。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1.播种期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
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
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
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
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
小麦主要病虫害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各个国家。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
下面将介绍小麦的几种主要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袭小麦的穗部。
感染后,小麦穗部会出现赤褐色的霉变斑点,严重时会导致籽粒变黑,产量大幅度下降。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料、喷施药剂等。
2. 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袭小麦的叶片。
感染后,小麦叶片会出现条状锈斑,导致叶片萎蔫、干枯,严重时会导致枯死。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适时喷洒防治药剂等。
3. 小麦秆黑穗病小麦秆黑穗病是由秆黑穗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袭小麦的穗部和秆部。
感染后,小麦穗部会形成黑色的霉变块,秆部发生腐烂,严重时会导致秆折断。
防治措施包括适时疏密播种、加强灌溉管理、喷施杀菌剂等。
4.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上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大量蚜虫的出现会导致小麦叶片黄化、干枯,严重时甚至影响小麦的坐果。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蚜虫的天敌数量、喷洒杀虫剂等。
5.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袭小麦的叶片和茎部。
感染后,小麦叶片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的霉斑,严重时会导致黄化、枯死。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去除病源植株、合理施肥等。
,小麦主要面临赤霉病、条锈病、秆黑穗病、蚜虫和白粉病等多种病虫害威胁。
为了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种植者应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虫性能,以确保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1、小麦蚜虫麦蚜危害症状危害特征为害小麦的蚜虫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麦蚜前期主要集中在植株叶片正面为害,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特别是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①适时集中播种,冬小麦适当晚播,春小麦要适时早播。
苗期每平方米有麦蚜30~60 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达到15%~20%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左右就要进行防治。
②种子处理。
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40%毒死蜱乳油40~6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 种子;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 种子;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以种子重量0.8 %的药剂拌种,还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
③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 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 倍液;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0000-30000 倍液。
2、小麦吸浆虫吸浆虫为害小麦穗部症状危害特征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
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平原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小麦吸浆虫主要为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粒。
防治方法①麦播期和蛹期土壤处理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严把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穂期(成虫期)的防治。
适时早播和种植晚熟品种,使抽穗期和成虫羽化高峰错开;轮作倒茬,茬后深翻耕;种植抗性品种。
②在麦播前用 2.5%辛硫磷颗粒剂3~4kg/亩,加10kg干细土,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
③小麦孕穗期至抽穗前,可用5%毒死蜱颗粒1000~1500g/亩,加20~25kg 细土,均匀撒在麦垄内,灌一次水,效果更好。
④抽穗后喷施 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小麦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之一。
小麦在各个生长阶段都容易受到虫害的侵害,尤其是小麦的生长期,各种害虫都容易给小麦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高产,农业生产者应当加强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小麦虫害的种类及对小麦的危害1.小麦食叶夜蛾小麦食叶夜蛾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在小麦的幼苗期,经常以小麦叶片为食物,使小麦叶片被大量啃食,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导致小麦的产量减少。
2.小麦蚜虫小麦蚜虫主要危害小麦的茎叶和穗部,它分泌一种黏液,使得小麦叶片粘在一起,影响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
以上只是小麦虫害中的几种常见虫害,还有其他的一些小麦害虫也会对小麦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农业生产者应当认真对待小麦的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二、小麦虫害防治技术1.农业生产者应当加强对小麦虫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定期到小麦田间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发现有害虫的迹象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小麦害虫防治应当注重生物防治手段,比如可以利用天敌、芸薹、细丝花等天敌性植物来防治小麦的害虫,这些天敌性植物对小麦害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害虫的数量。
3.化学防治也是小麦虫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农业生产者可以选择一些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来防治小麦的害虫,但是在使用杀虫剂时应当谨慎,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小麦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比如定期的田间清理、适时的施肥和浇水等措施都可以帮助小麦抵抗害虫的侵害。
5.加强小麦品种的选育也是小麦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培育出抗病、抗虫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的虫害。
6.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业生产者对小麦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使他们掌握一些常见小麦害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从而更好地实施小麦虫害防治工作。
以上便是小麦虫害防治技术的一些常见方法,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希望达到的防治效果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小麦生长和生产。
小麦常见虫害大全(图谱)1、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吸浆虫幼虫吸浆虫成虫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
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
触角细长,14节,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
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
雄虫体长2mm左右。
2、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一种麦蚜,属于昆虫类,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集中在小麦背面、叶鞘及心叶处为害。
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
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
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
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
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虫无此症状。
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间,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3、麦蜘蛛麦蜘蛛又名红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分为麦长腿蜘蛛、麦圆蜘蛛两种。
麦长腿蜘蛛喜温暖、干燥,白天8、9点开始活动,以下午3-4点最盛;麦圆蜘蛛不耐干旱,以水灌麦田低洼湿润或密植麦田发生较重,多在早上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
麦蜘蛛危害后,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4、小麦叶蜂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小麦叶蜂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