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新课标中的50个核心概念
- 格式:pdf
- 大小:79.85 KB
- 文档页数:3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的十个核心概念(一)数感1、概念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领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概念的理解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主动、自觉理解数字本身特征及数字之间关联和灵活解决数字问题的态度和意识。
数感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对数的敏感性和鉴赏力,这是一种带有本能也是数学地思考的一种表征,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课程标准(2011)》对数感的含义是这样阐释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经历从日常生活和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还是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和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简单估算,以及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解简单的方程等活动,都是让学生建立和发展数感的主要载体。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应该以培养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三方面的感悟为主线,每一条主线又可以在情境感知、操作领悟、应用深化这三个层次上不断递进来实现。
为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培养策略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和感知。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无论是数与数量,还是数量关系,都来源于生活现实。
为此,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这样,学生可以经历建立数感的过程,获得相关的感知经验。
②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掌握和领悟。
数概念的抽象和数量关系的建构以及对数量的估计通常在具体的行为操作和思维探究中实现,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行具体的操作探究,逐步积累和发展数感。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标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的农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标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在、本质所依、本体所顾。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从而开发心智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观(教材观)旧:“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须思考,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从而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新课程的走向正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是开放,是发展。
说白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编写、调整、修订教学内容,可以放手大胆处理教材,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只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正在广泛而深入开展的新课程实验,将我国教育改革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由于课程是学校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核心,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传统型教育转向现代化教育。
新课程的现代性即体现在它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而从本质上区别于以科学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传统课程。
为了让人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课程确立了一条核心理念。
这条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对其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工具理性,即科学性,“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则突出的是价值理性,即人文性。
因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教育的思想,强调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必须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新课程的核心理论看上去内容简短,但意蕴却十分深刻、丰富。
“知识与能力”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告诫教师们,知识是不能直接传化成能力的,这其中必须经过一个中介,即“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训练,(此问题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尚未得以圆满解决),缺此便不能完成这种转化。
因此,要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一是传授新知识要以技能训练为途径;二是要向学生传授那些智力含金最高的策略性知识,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增长能力,以“学而时习之”为途径;三是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体验与探究的方式去自主获取知识而完成知识的建构等。
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教师应当利用好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学生受益良多。
“过程与方法”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传授知识一定要注重知识推理论证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教学,应研究选用与之相应的最佳过程与方法。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编辑:黄再洋发布时间:2012-11-21 17:36:46点击次数:40文章作者:成尚荣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3月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但深入学习也会发现其修订后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
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
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些核心概念形成了课标《修订稿》的核心范畴。
所以,对课标《修订稿》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经过讨论修订,课标《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
与此同时,课标《修订稿》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
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当然首先是正确的、科学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
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王尚文教授将此称作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所谓“独当之任”,就是基于特质的特殊任务,我愿意称其为“核心目标”。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赵耀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设计思路(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初探小学新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概念数学新课课程标准核心概念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把它称为核心概念。
1.数感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对数的悟性。
比如,三年级有关于数量的填空:爸爸身高175(),教室长9(),一个鸡蛋重56(),这是很简单的题目,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学生把握不准,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数量的感悟出现了问题,并不简单是知识上的欠缺。
课程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它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能相互交流,这对强化感知和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大约有多远?你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教室面积有多大,你家住房有多少平方米?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这样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数,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2.符号意识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它既是数学的语言,也是数学的工具。
更是数学的方法。
它具有抽象性,可操作性,简略性通用性等特点。
因此数学符号在数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无时无刻不与符号打交道,对数学符号的语言、工具、方法的功能和上述特性的认识事实上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数学符号,运用数学符号,运用数学符号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012版新课标中的50个核心概念2012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
这种变化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不必要的“拔高”,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一、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是科学谈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4.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5.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8.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9.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10.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11.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可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三、生物与环境12.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13.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14.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网(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7.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
18.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19.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新课程基本知识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
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二)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2012版新课标中的50个核心概念
2012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
这种变化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不必要的“拔高”,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是科学谈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4.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5.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
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8.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9.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10.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11.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可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三、生物与环境
12.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13.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14.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网(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