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要介绍了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时,分别是《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
本教案主要针对第四单元的整体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水的常识以及简单的化学知识。
但在保护水资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水的性质,掌握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水的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基本性质。
2.水的净化: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净水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保护水资源:学生需要掌握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3.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确保实验安全可靠。
2.收集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案例和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性质吗?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回顾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通过课件呈现各种净水方法的操作步骤,以及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水的性质。
课题2水的组成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氢气的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分析获得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和证据推理的过程,引领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学会一般的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维的教育。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
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种类不变。
学情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怎样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历史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
通过氢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组成,并学会设计实验证明水的组成。
掌握水分解的特征,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推断水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提升实验素养;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保持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
重点难点重点:水的组成、物质的简单分类。
难点: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由人们对水的认识历史引入课题。
水的净化一、教学目标:1、掌握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2、了解纯水和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3、通过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感受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过滤的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过滤操作的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从生活中看到有哪些水提问?哪些是纯净水,哪些是混合物?从生活经验认识到自然界的水能不能直接饮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经过处理,从而引出书中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接合书上知识得出结论:(板书)天然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自来水。
从自来水净化过程,引出本节课要讲内容:水的净化方法(板书)方法原理作用沉淀使不溶性杂质与水分离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液体与不溶性杂质分离除去不溶性杂质。
在讲过滤时引导学生探究过滤的操作:(板书)结合试验操作过滤操作要领原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防滤纸破损,也便于观察液面。
(2)液面边缘低于滤纸边缘。
防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隙流下起不到过滤作用。
三靠:(1)过滤液体烧杯紧靠玻璃棒。
防液体洒落到漏斗外。
(2)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
防捅破滤纸。
(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防液体溅出。
问题:如果过滤后的水有异味或有色怎么办?化学上用另一种净水方法:吸附:原理:利用活性炭吸附性除去一些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除去色素和异味作用:除色素和异味,还有一些可溶性和不可溶性杂质。
问题:过滤过后的液体是纯净水吗?生活中的自来水烧开后锅底会用什么?(锅垢)证明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杂质,这种水化学上叫什么呢?引入硬水、软水。
硬水:溶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量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和软的检验:(1)操作: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成有等量的软水和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再现。
(2)鉴别方法: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较少,较多浮渣的是硬水。
硬水危害:(书本)硬水软化方法:(1)生活中:煮沸(2)实验室:蒸馏。
2H 2+O 2====2H 2O(点燃前,要验纯)H 2 + CuO === Cu + H 2O 氢气“早出晚 归” ;课 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第四单元小结复习巩固本单元重点知识本单元所有涉及的考点知识。
学生对题型的训练,能做到知识点的迁移。
多媒体,导学案,《基础训练册》单元测试题教 学 过 程第四单元知识点课时 一课时教者建议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电D.化学反应:2H 2O === 2H 2↑+ O 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F.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 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 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氢气 H 2A 、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 难溶于水(排水法)B 、化学性质:a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点燃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b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现象:黑色粉末变红 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 2、C 、CO ) C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Zn + H 2SO 4 = ZnSO 4 +H 2↑Zn + 2HCl = ZnCl 2 +H 2↑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不可用浓硫 酸或硝酸 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
D 、氢能源 三大优点 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3、水的化学性质 通电 (1)通电分解 2H 2O=== 2H 2↑+O 2↑(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Ca(OH)2 (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H 2CO 3 4、水的污 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 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自然界的水课标要求: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境。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课程标准中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初步“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三个相关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目标;还包含第五个“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了解氢气”“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延续第一、二单元学习中已经涉及的第一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相当内容,探究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物质的微粒性。
本单元仍然处于学习化学的启蒙初步阶段,与第一、二单元学习不同的是,首次开始通过宏观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从宏观到微观提示物质世界的化学本质,为下一单元系统认识物质结构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可巩固并深化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从化学角度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但从本单元起,必须开始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并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本观点。
因此,物质的微粒性必须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并以此为核心组织其它内容的教学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途径,既由宏观到微观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原理;由微观到宏观从原理统筹与概括物质性质等知识。
另外,本单元科学探究的教学,应让学生熟悉实验基本操作及一般化学实验过程,为学习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反思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水净化的方法,过滤的操作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2.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能够作用。
理解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保护水资源的一些措施。
3.理解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4.理清纯净物、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单质、化合物的主要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5.掌握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水净化的方法,过滤的操作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2.理解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3.掌握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注意化学式的书写。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形成一个较完整、较独立的学习板块,具有学科内容与人文内容均衡配合且从微观到宏观、学科到生活再到社会,知识和视角逐渐扩大的特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教育思想。
课题1:《爱护水资源》,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了解水污染、水枯竭等水危机问题,以及水污染的防治、节水方法等应对水危机的措施。
认识到水资源与个人的生活和本学科的学习密切相关,提高关注社会问题、自觉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课题2:《水的净化》,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净化水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意义。
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化学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物质组成的表示”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的学习内容。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等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本课时主要学习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学式、化合价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因此,本课时的学习非常重要,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学情分析学生已接触过一些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元素符号及物质的分类,这都为本节课“化学式”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式意义的学习,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述物质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增进对化学学科的喜爱。
核心素养1.发展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科学思维。
2.“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作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学习主题的核心知识,承载着从宏观认识物质的组成,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构成,从符号视角认识物质组成的表征的多重功能,有利于发展学生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表征化学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化学式的意义。
难点:化学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导入】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
(展示数学、物理、音乐学科的符号。
)化学学科的语言就是化学符号。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引出新课的学习。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合作探究——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展示】H2、H+、Na+、H2O、H、O、Fe、O2……这些符号中哪些可以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什么物质?像这些能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叫作化学式,见到化学式你就能够知道它表示哪种物质,而H+、Na+、H等不叫化学式。
课标要求: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
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境。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课程标准中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初步“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三个相关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目标;还包含第五个“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了解氢气”“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延续第一、二单元学习中已经涉及的第一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相当内容,探究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物质的微粒性。
本单元仍然处于学习化学的启蒙初步阶段,与第一、二单元学习不同的是,首次开始通过宏观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从宏观到微观提示物质世界的化学本质,为下一单元系统认识物质结构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可巩固并深化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从化学角度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但从本单元起,必须开始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并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本观点。
因此,物质的微粒性必须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并以此为核心组织其它内容的教学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途径,既由宏观到微观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原理;由微观到宏观从原理统筹与概括物质性质等知识。
另外,本单元科学探究的教学,应让学生熟悉实验基本操作及一般化学实验过程,为学习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反
思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2.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4.在学习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认识水的组成和结构,能通过实验推断物质的组成;
2.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都是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3.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总课时数:6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