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4
《答谢中书书》教案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
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
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
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
(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六)点睛小结,引发共鸣。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风景。
(播放风景图片),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古文中常用实词的意思,理解文章内容,在熟读和背诵中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把握文意,在诵读中体会其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笔下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对照注释,了解字词意思,读懂大意,特别强调下列字词的音义。
1、音:颓()与()2、义:歇()颓()与()是()二、再读课文,指出本文统领全文的句子,并指出这个句子所描写的对象及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从“山川"看出作者要描写的对象,从“美”看出对象(景物)的特点,从“共谈"看出作者的情感(喜爱)。
三、围绕统领句,细读课文,解决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的问题。
1、这篇小品文围绕“山川”展开,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明确: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的?(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从顺序:高→低(高峰→清流)从颜色:五色青翠从感官:晓雾夕日沉鳞(视觉)___猿鸟(听觉)从时间:四时朝暮(晓→夕)从修辞:对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借代→沉鳞从写法:动静相衬→(高峰→清流) (晓雾→猿鸟)3、这些景有什么特点?照应了统领句的哪个字?景色怡人,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美"4、了解作者感情。
解读统领句的后半句及课文最后两句。
①“古来共谈”说明什么?喜爱自然之景。
②喜爱之情还可从文中最后两句中的哪些关键词看出?“仙都"、“与”③从最后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作者怎样感情?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最后一句。
明确:自豪之情。
(从“未复有”可以看出)四、本文景美情美意境美,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四字骈句,句式整齐。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单元解析】本单元所选诗文,都是中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于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叙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设想】古诗文教学,要注意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尤其是带有骈文特点的文章。
《答谢中书书》一文,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八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虽以散句为主,但间有整句,且语调徐缓自如。
这些特点,使得课文读来抑扬顿挫,极富美感。
因此要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之美。
同时,这两篇文章篇幅短小,理解难度不大,均为写景散文,有许多阅读比较点,如句式特点、文章结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非常适合进行比较阅读。
结合特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教学设计理念,参考余映潮老师关于课文分层的设计,我将其确定为诵读型的比较阅读课,第一课时通过朗读体会两文的行文风格、层次结构的异同,第二课时通过比读品析文章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异同。
现呈现的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两篇文言散文,这是两篇小品文。
来看小品文的概念。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以生动活泼的文笔写景、说理、抒情。
教案:《答谢中书书》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能够朗读《答谢中书书》的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感谢他人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答谢中书书》的课文材料。
2.教学PPT或黑板。
3.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感恩的理解。
2.展示一些感恩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为什么主人公要写信答谢中书书?b.主人公写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c.中书书对主人公的帮助有哪些?d.主人公是如何表达感恩之情的?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和中书书的形象特点,包括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感恩的重要性(10分钟)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感恩的体验,引发学生对感恩的思考。
2.让学生思考感恩的重要性,并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理解感恩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评价(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学生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5.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课堂练习题:1. 请简要介绍《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作者。
《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短文。
2.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画面布局的巧妙。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文体常识。
2、掌握重点词语,准确翻译句子。
3、背诵、默写短文。
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发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有关资料3、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4、创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5、文体常识书,即书信,古时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也具有审美的文学属性。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三、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歇()颓()沉鳞()能与()其奇者答案: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⑵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⑶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⑷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⑸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⑹实是欲界()之仙都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⑴耸入看见⑵交相辉映⑶四季⑷消散⑸水中潜游的鱼争着⑹人间⑺不再参与,此处指“欣赏”…的人3、翻译下列句子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PPT:欣赏山水美景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一读课文通文意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时:四季俱.备:都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课题:答谢中书书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对这个题目,我有两种理解,大家看看对不对?A、回复谢中书的信。
B、对中书表示答谢的信。
那到底是哪一种理解才符合文意呢?让我们带着探疑的精神走进课文吧。
二、(一)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o)陵人,世称“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有《陶隐居集》。
二、(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朗读学习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歇(xiē)颓( tuí)沉鳞(lín )能与其奇者( yù)2、读准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文言积累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全都。
(3)歇:消散。
(4)颓:坠落。
(5)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6)欲界:人间(7)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难点】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畅游山水,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篇。
比如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又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再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类似的诗句不胜枚举,真可谓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
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篇美文,它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它究竟是一篇怎样的美文呢,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美”的探寻之旅。
[备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yào),仁者寿。
”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二.作者作品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作品
⑴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⑵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诵读感知
1.听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重点字音〗
①颓(tuí);②与(yù)。
2.明节奏,熟读成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㈠】结合注释,自主翻译。
运用“留、补、换、改、删”以段落为节点,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学生活动㈡】合上课本,先解释加点字词,再挑战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重点字词)①之,结构助词“的”;②谈,谈论。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巍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重点字词)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四时,四季;
③俱,全,都;④备,具备。
(译)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重点字词)①歇,消散;②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③颓,坠落;④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重点字词)①欲界,人间;②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③自,从;④复,再;⑤与,参与。
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⑥者,……的人。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学生活动㈢】根据译文,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想象美景,创造性的加工课文。
示例:天地自然的大美,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
看,那峻峭挺拔的山峰,高耸入云,白云在山尖处漫卷,轻舒。
那澄澈清凉的溪水,仿佛一面镜子,为山,为云,梳妆着,打扮着。
溪水两岸的石壁啊,真是色彩斑斓:似火的红花,青青的小草,苍翠的古柏,蓊郁的林木……尤其是那修长多姿的翠竹,在清风中摇曳成一首首动听的歌。
季节仿佛在这里停留。
清晨的薄雾,一丝丝,一缕缕,正在慢慢消散。
猿猴们刚刚张开惺忪的睡眼,早晨清新的空气让它们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仿佛在招呼同伴快来享受这一刻的美好。
鸟儿们早就把歌飞了起来,那婉转的曲调,直沁入人的心!傍晚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夕阳的余晖醉了山,醉了水。
你看,那一道霞光,温柔地铺在水面,金色点点,惹得鱼儿们争相把头露出水面,想把世界看个究竟。
人,身在其中,不禁飘飘乎羽化而登仙!可惜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领略山水的奥妙了。
四.寻美之旅
文章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从下面任选一个角度,小组讨论,进行赏析。
1.山水交映之美;
2.色彩配合之美;
3.晨昏变化之美;
4.动静相衬之美。
[备课]
1.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小结: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的?(结合《三峡》)
观察角度:俯仰结合
视觉冲击:色彩配合
时间跨度:晨昏变化
景物状态:动静结合
五.情感之美
1.答谢中书书,释题。
2.书信的用意?(情感)
①抒情议论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背景介绍:康乐、陶弘景
③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对前贤的钦敬和追慕之情;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之情;惋惜世人对山水的无动于衷……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