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经典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2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中文批注]目录一、Opinion Leaders 意见领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5W Box 5w 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传媒偏向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The Spiral of Silence 沉默的螺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Gatekeeper 把关人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选择性接触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七、Knowledge Gap Theory 知识沟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八、Agenda Setting Theory 议程设置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九、Magic bullet theory 魔弹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Information (Innovation)Diffusion Theory 信息(创新)扩散论____________ 6 十一、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UGT) 使用与满足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十二、Cultivation theory 教养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十三、Limited-Effects Theory 有限效果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十四、Marshall Mcluhan Media Theory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Opinion Leaders 意见领袖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fluence others.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闻传播到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传播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它用于解释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接收和解读信息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传播理论:1.1. 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对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这些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旨在解释媒体对大众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2.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解释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原则。
例如,新闻消息的时效性、重要性、稀有性、冲突性和近距离性等,会影响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1.3. 互动传播理论互动传播理论关注人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行为。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使用和分享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2.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指的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2.1. 一对一传播一对一传播是指信息通过面对面或私人交流的方式传递。
例如,电话、面谈、邮件等都属于一对一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交流体验,但传播范围有限。
2.2. 一对多传播一对多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大量人群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较大的受众,但交流形式相对单向,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
2.3.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多对多传播的机会,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3. 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传播学的常见应用:3.1. 媒体与广告广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常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理论一、“使用与满足理论”【1】付晓静、温睿,《“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深圳卫视“饭没了秀”为样本》,《东南传播》,2012年第7期“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 世纪四十年代,形成于七十年代。
这一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
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不同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1受众的需求动机,既有受众在接触大众媒介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兴趣、环境等因素,又有他们的社会动因,包括他们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群体归属关系等众多因素。
2根据D.麦奎尔等人1969年开始的对电视节目调查的成果,各类节目满足受众基本需求有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3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归纳出电视节目具有“心绪转换效用”,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4D.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能使受众从两方面达到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二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
5二、符号聚合理论【1】李翔、李敏,《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取向构建策略分析——以《梦想合唱团》为例》,《新闻知识》,2013年第05期符号聚合理论也被称之为想象—主题分析(fantasy-theme analysis),是由厄内斯特·鲍曼、约翰·克里甘和唐纳德·希尔茨发展起来的关于在传播中如何叙述的相当完备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故事的引导。
传播学补充重要理论传播学四大先驱一、拉斯韦尔: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基本要点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
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
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
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
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评价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传播学理论以下是答主根据之前20多个回答中提到的理论整理,共33个名词。
加粗代表答主本人的一些想法或者实例。
根据这些名词的出现频度排序,它们的重要程度也可见一斑。
后面的数字代表出现次数。
1、沉默的螺旋 6∙集体讨论一个问题,经常出现的想法:“怎么没有人和我观点一样啊?算了我还是听别人说吧。
”∙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2、议程设置 5∙“最近媒体上都在讨论‘集五福’的事情呢,好像这事挺重要。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3、知沟理论 5∙知乎著名问题:“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我认为答案之一。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4∙电影、电视剧的分级,原因之一是为了防止暴力、血腥、色情等‘精神海洛因’对受众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以上四个理论【“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是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所以也被最多提及。
5、把关人 4∙“新闻不是‘有闻必录’。
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别人将信息筛选后,我们看到的新闻。
他们就是‘把关人’。
”∙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6、有限效果论 4∙“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一、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 认知层面的效果 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E. 属性议程设置二、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诺依曼理论内涵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并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
麦克卢汉的这种观点使人们研究媒介的思维方式由平面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从微观思维进入到宏观思维,由单一片面思维进入到全面思维。
这种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有助于人们能更科学地寻找个体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而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带给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并不在于媒介传递的内容本身,“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
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马歇尔·麦克卢汉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关系的”,“媒介的内容或用途是五花八门的,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不能为力的。
”相反,他认为能对个体和社会发挥塑造和控制作用的在于媒介自身。
例如他通过分析精神病学家J.C.加罗瑟斯的《非洲人的精神健康与病变》一书,指出“从西方输入的技术力量如何在偏远的丛林、草原和沙漠中起作用”,“文字环境把加纳土著拽出集体的部落社会,使他搁浅在个体孤立的沙滩上。
”循着这种思路,麦克卢汉就要求媒介研究不仅要考虑其传递的内容,还要考虑媒介自身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简单的说没有媒介就没有信息的传播,把媒介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媒介在人们的理解中只不过是传播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媒介的感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与通常的理解存在着差异的。
一、名词解释1、拉斯韦尔的5W模式P60即谁(传播者)、说了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向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功能观P115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①环境监视②解释与规定③社会化功能④提供娱乐4、镜中我P259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
5、拟态环境P127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6、知晓权P178①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②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7、传媒接近权P179: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8、意见领袖P209:指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9、IPP指数P175: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10、大众P167: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它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不同于群集,不同于公众。
概念: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简介: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把关人” (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 年,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段鹏著《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50-52 传播学的七种传统立场……在众多分散的理论或理论体系的纠缠中,罗伯特•克里格(Robert Craing,1999)将对传播学贡献较大的学术理论归纳为七种传统立场①(「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①修辞学②符号学③现象学④控制论⑤ 社会心理学⑥社会文化⑦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传统中,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的共享的过程。
“传播学”经典理论
作者:
来源:《求学·新高考版》2022年第03期
沉默的螺旋: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从而在總体上呈现出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建立在对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基于个人对被孤立的恐惧。
把关人:现今,人们常会在一些APP和网络平台上选择性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慢慢地,与之相关的内容总是出现在最显眼的地方甚至填满我们的视线。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算法推荐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
“把关人”这一说法最早由卢因提出,他指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这一理论把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叫作“把关”,把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或组织叫作“把关人”。
第三人效果:这一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戴维森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式,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却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六度分隔: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彼此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我们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一理论想表达的是“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新闻学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段伟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卓越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研究的文化领域是最为典型的:涉及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传播文化、多元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在传播学领域,其研究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文化表征理论为视角,从创造的符号学“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着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性,霍尔的文化理论完成了文化研究“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范式的整合,尤其是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欧洲大陆以外的文化同样具有参照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为出发点,试图探究我国媒体在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对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新闻传播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微妙且复杂的关系有着借鉴意义。
一、打破传统媒介研究思维僵化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传统的媒介研究方法是以“主体”对“客体”的两元对抗思维模式,简而言之,主体是作为创造者的传播者,客体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信息从主体到客体之间过程是中间的传播过程,这种传统的媒介研究思维方式僵化了受众的地位,被直接物化或对象化。
传播者以直线传播的方式将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给受众,传统的媒介研究将媒介作为传播者,把其看成是国家权力机构的传播工具,受众缺少自主权和话语权。
霍尔打破传统媒介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概括了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彼此既联系又保持独立性,同时提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播主体的目的和传播内容,技术、物质工具也在制约着信息的传播,传播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直线性,具有间接性。
传播过程还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者双方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和多元性。
霍尔引入了符号学的观点,信息以符号为载体,组合成语义链进行传播,这个符号载体是以“语言”的规则构成,在符合和意义或者图像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信息的正常流通。
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交流和实施的学科,传媒效应是传播过程中媒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理论则是用来描述和解释传媒效应的框架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媒体效应的定义与分类媒体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根据影响的方向不同,媒体效应可分为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
正向效应是指媒体通过传播真实、积极的信息,对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负向效应是指媒体传播虚假、负面的信息,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
二、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1. 均衡理论均衡理论认为人们在信息选择中追求认知和感性的平衡。
当人们遭遇到信息不平衡时,会通过传媒来寻找平衡,从而形成认知改变。
2. 管理情感理论管理情感理论强调媒体通过情感的管理来对受众产生影响。
媒体可以通过制造情感冲突、塑造角色形象等手段,调动受众的情感,从而引起认知的改变。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观看媒体内容时会寻找与自己身份认同、价值观一致的角色,从而对媒体内容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媒体效应对社会的影响1. 形塑公共意识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对受众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 建构社会现实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来塑造社会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让观众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形成共识。
3. 引导公众行为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渲染和评论引导着公众的行为,对公众舆论起到重要作用。
媒体的报道可以引发公众的情绪激活和行动呼应。
结论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传播理论指导着我们对媒体效应的理解和分析,而媒体效应则为传播理论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实证基础。
媒体效应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良媒体效应,实现媒体的正确引导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传播学经典理论------广告学必看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
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1、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
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
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
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
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
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2、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
在芝加哥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
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
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惟一的著作。
他做过一系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籍的介绍。
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共四部分十八章。
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生存土壤”,分四章介绍了外语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相互融合,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报刊的状况”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战争,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控制杠杆,海默林的操纵控制,对手宣传与政府干预,联盟控制。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作为一种民族担忧的结果而问世的,即担忧美国的移民可能出现的不忠诚。
成千上万的德国裔美国人会忠诚于美国还是会忠诚于K.威廉?他们会扩散宣传,还是会从事破坏?帕克指导了对移民外语报刊的研究。
他发现,意第绪语、波兰语、德语等报刊主要帮助近来的移民懂得如何在北美生存下来。
很少有报刊鼓励对于原先祖国的忠诚。
美国的外语报刊通过帮助它们的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地构成了它们自己的角色。
在美国,帕克是最早对少数民族(族裔)和传媒的关系展开研究的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
如何使这些新移民同化,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同时,美国社会也存在着排斥新移民的现象。
帕克深入少数民族社区,在对数十种外文报刊进行调查后,于1922年出版了关于移民报刊的专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这些报刊。
他强调它们的角色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透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活,使移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
帕克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调查了芝加哥的贫民窟与当时颇为严重的犯罪问题。
帕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日后欧美和日本等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媒体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提到了传播学一直到现在还在研究的论题:媒体内容怎样影响公众意见?大众媒体是怎么被公众意见所影响的?大众媒体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人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其对于传播的定义与香农后来提出的信息理论有相似之处。
3、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
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
《人民的选择》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选择。
促使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深谙世界各国文化的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擦。
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为人文社科带来很高的声誉和愈来愈广泛的研究领域。
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而代之以实证式的研究方式,因为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
《人民的选择》和实证派传播学都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人民的选择》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
早期的宣传理论家支持强有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后来的传播学学者在研究媒体对于选举行为、消费决策和其他类型的行为变化时,没有找到这类强效果的证据。
开始怀疑强有力的大众媒体效果论的主要学者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而正是他的伊利县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希望证实大众媒体在构成人们关于总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
他假定,在总统选举的投票决定会在竞选过程中做出,并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出现的有关选举问题和候选人的新闻和专题报道的影响。
但研究结果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许多伊利县的选民在选举竞选开始之前就拿定了主意。
600名调查对象中仅54名曾从一个候选人转向另一个候选人,而这些转变者当中只有一些人是直接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才这么做的。
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它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
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展有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
4、哈罗德·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我们许多人知道哈罗德·拉斯韦尔,大多是从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开始的。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
论文一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早期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
至今,学界仍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部纲领性的力作,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
甚至认为,所有的传播学研究都仿佛是对拉斯维尔这一论文的注释,因为它涉及了传播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
总体看来,这篇论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